顧麗華
在沒有閱讀文章之前,文章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個謎題。在謎底揭開之前,一切未知會給學生帶來因這種不確定因素而造成的心理困境。學生會懷疑自己對這篇文章的興趣度,還會擔心自己找不到閱讀的方法,甚至對自己能否進入創(chuàng)造性閱讀層面而感到憂慮。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進入閱讀之前,有效應用閱讀提示,消除學生的困擾,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鼓舞學生對閱讀的信心,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苯處熃洺:雎栽鰪妼W習材料趣味性這一點,固執(zhí)地認為學生的興趣能靠自身的激勵成長起來,認為學生會以學習為動力,“將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shù)事物上去”,但在強加督促的情況下,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狀態(tài)中,教師會為學生提供閱讀提示語,但總是圍繞文章內容的概括、文章在文學領域的地位、文章中閃光的優(yōu)點、文章閱讀需要了解的要求等幾方面進行,刻板且沒有趣味性,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受閱讀傾向影響而抗拒進入閱讀狀態(tài)。所以教師首要目標是增強閱讀提示的趣味性,能夠喚起學生內心“包含在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包含在一種處在原始狀態(tài)中天才的閃光”。那么教師該如何增強閱讀提示的趣味性呢?教師可以將提示語與青少年的心理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以親切的口吻表達出來,吸引學生關注提示語以此進入閱讀的境界。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了增強趣味性,讓學生樂于閱讀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教師不能將強調學習重點作為提示語,而應提煉與學生心理狀態(tài)重合的一點進行閱讀提示。如學生對鳳凰傳奇唱的《荷塘月色》耳熟能詳,教師可利用歌名與文章標題的一致性進行提示:“鳳凰傳奇唱過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荷塘月色》,那么這首歌是否取材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呢?它們之間有沒有重合之處?下面請同學們開始閱讀?!睂W生很想知道名字重合的歌曲與文章到底有沒有關聯(lián),好奇心會促使學生很快進入閱讀狀態(tài),文章的趣味性隨之增強,高中語文課堂的活力也隨之散發(fā)出來。
閱讀興趣和閱讀信心是有區(qū)別的,有了閱讀興趣,仍然會因為閱讀信心不足而打退堂鼓,所以教師在加強閱讀提示的趣味性之后,仍不能掉以輕心。為了讓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注重閱讀提示對學生閱讀信心的激勵。那么如何激勵呢?首先教師應該了解一篇文章容易讓學生產生厭讀、怕讀、畏讀心理的區(qū)域在哪里,然后針對這一區(qū)域進行閱讀提示,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決不能只是冷冰冰地提出要求,為了閱讀活動能夠完成而一味地督促學生閱讀下去。
教師以歌曲《荷塘月色》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進行到文章的第三段閱讀的時候,學生會由于遲遲看不到作者關于荷塘籠罩月色之景的描述而產生疑惑,這種疑惑來源于對閱讀文本的未知,這種未知會使學生產生厭讀、怕讀、畏讀的心理。所以,教師要在這一恰當?shù)奈恢眠M行閱讀提示,并使其起到增強學生閱讀信心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這樣提示:“景物不會自己跑到我們眼前,尤其是美景,需要我們具有絕對的耐心去發(fā)現(xiàn)。在沒看到美景之前,我們要好好閱讀作者抵達美景的過程?!苯處熯@一閱讀提示傳遞了兩個信息:一是暗示學生要堅持,二是為學生提供一個任務。有了這兩個提示為閱讀保駕護航,學生一定會打消放棄閱讀的想法,產生強烈的閱讀信心。
閱讀提示是引導,但引導還不足以成為學生閱讀有效實現(xiàn)的關鍵力量,要使閱讀提示具備啟發(fā)的作用,教師還需要將思考的機會留給學生,而不是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后把結論提前透露給學生。可以說,閱讀提示所具備的啟發(fā)性對學生的閱讀而言很重要,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幫助學生更好、更高效地閱讀。閱讀本身是在獲取富有啟發(fā)性的、人類所需要的養(yǎng)料,在獲取閱讀材料對人生、生命、個體經驗的啟發(fā)的時候,首先要做到遵循作者的引領,可是學生未必能夠破解作者的引領之法,所以還需要教師設計閱讀提示,進行啟發(fā)。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果真是在描繪景色嗎?其實不然。從看到景色到景色欣賞終了,作者的情感始終貫穿如一。為什么這樣說呢?這篇文章的開頭結尾中作者的心聲是相互照應的,向我們暗示作者筆下的景物描寫是有一條秘徑通往情感的,這種包含在景物中的情感也是承上啟下的。所以,教師可將對作者觀景前與觀景后的心理呼應作為閱讀提示,啟發(fā)學生將目光放在對景物特點及包含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從文章開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到中間的“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再到文章結尾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輕輕地推門進去”,作者的情感有兩次過渡,學生受到啟發(fā)重點閱讀使作者情感發(fā)生變化的兩處景物描寫:一是第四、五段關于荷花、荷葉、月色下荷塘的描寫;二是第六段,荷塘四周景物的描寫。
閱讀是否需要創(chuàng)新思維?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閱讀究其本質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是由于創(chuàng)作者隱藏在文字中的秘密有時候只有自己知道,而讀者即使?jié)撔耐诰蜃髡叩那楦?、思想,獲得的可能也僅是鳳毛麟角,所以對文本的洞悉更多地是靠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思維。當然,再創(chuàng)造也不能避免重復別人的觀點,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還需要加強閱讀提示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喚起。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一直盤旋在學生腦際的是,為什么作者在看到荷塘四周的景物時,情感又發(fā)生了變化?這一段的景物描寫究竟象征著什么?教師可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作者描寫這段的用意。由于景物的世界是向學生敞開的,學生的想象空間便相對更廣闊。例如有學生從“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這句切入,又把月色籠罩下的荷塘看作是曾經的美好進行描述:曾經的美好被困住,被包圍,被隱藏,給人一種好景不再的感覺。其他學生也紛紛發(fā)言,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創(chuàng)新的解讀。這不僅為這篇文章的理解開辟了另一途徑,也喚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其閱讀和賞析的能力。
關于閱讀提示,它主要是關于將會閱讀什么,將怎么閱讀,是閱讀后的延伸方向的一個指引,但并非限制,教師要掌握其中的寬松度。了解問題提示的功能之后,教師還要進行閱讀提示的設計,增強其趣味性,注重對學生閱讀信心的激勵,突出閱讀提示的啟發(fā)性,引導學生應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投入到閱讀中。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西亭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