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中意,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龍崗區(qū)督學,深圳市繼續(xù)教育授課專家;現(xiàn)任深圳市龍崗區(qū)橫崗中學校長助理。
熱愛語文教學,積極投身語文教學改革,主張“讀讀寫寫學語文,走走看看悟人生”的語文教學理念,研究情理語文,以情傳美,以理明德。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小學管理》《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建設》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三十多篇;主持三項省級課題研究,其中內(nèi)需教學策略和情理語文教學策略兩項課題研究成果在區(qū)域范圍內(nèi)得到推廣。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母語的語文學科更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與學的主要目標來進行教學活動。而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是空洞說教,也不是突兀冒出,需要尋找立德樹人的支點,才能把立德樹人融入語文教學中去。
立德樹人的“德”,應該是“大德、公德、私德”之總稱,與德智體美勞中“德”的含義相同,包括政治、道德、法律,即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法治素養(yǎng)三個方面。每篇課文,深刻理解都能找到其中的“德”。《鄧稼先》這篇課文的“德”就是鄧稼先的理想信念。鄧稼先為了“中華之崛起”,為了“中國人民不再被欺侮”,他毅然投身到偉大而艱巨的科學研究中去。他在和妻子告別時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在課文中,有這么一段:“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薄拔也荒茏摺本褪撬硐胄拍畹木唧w體現(xiàn)?!度~圣陶先生二三事》這篇課文的“德”就是葉圣陶先生的道德品質。從葉圣陶先生自己做事和與人相處的幾件事上表現(xiàn)出先生“嚴于律己、待人寬厚”的道德品質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德”?!蛾愄鹋c友期行》這篇課文的“德”就是人的法治素養(yǎng)。依約行事,是人的契約精神,也是誠信所在,不守信就是不尊重別人,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找到文本中的“德”,再以德育德。如教《鄧稼先》,開展“那時的中國,需要鄧稼先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xiàn)在的中國,需要我們做什么?”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活動,讓學生從鄧稼先身上受到感染,激發(fā)自己的報國情懷。教《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可以進行“小事不小”的課堂討論,讓學生談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品質,從葉圣陶身上學習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教《陳太丘與友期行》,設置“守約”的法律小貼士,讓學生明白契約精神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養(yǎng)成法治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提到立德樹人,很多老師會采用灌輸式教學,給學生講大道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中,會感到是空洞的說教,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不可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豐富學習形式,把立德樹人的教育融在學習過程中,才能讓立德樹人落在實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的實際,采用“讀、唱、演、辯”的形式來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用“讀”的形式,讓學生做廣播電臺播音員,把這則新聞播報出來,要注意播音的語音、語氣,要掌握播音的情緒。這樣,學生在模仿播音中,自然而然就會生發(fā)對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激動和自豪之情,就會產(chǎn)生對人民解放軍的敬愛之意,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愛國之情。教《黃河頌》,用“唱”的形式,讓學生唱《黃河頌》?!饵S河頌》本來就是歌詞,如果只是枯燥地分析,起不到什么效果,而教學生去唱,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唱出來,把對保家衛(wèi)國的激情唱出來,學生自然能受到熏陶和教育。教《皇帝的新裝》,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皇帝、大臣、騙子、群眾、小孩等,用情景劇的形式把課文演繹出來,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體悟做人不要虛偽,否則就要出笑話的道理。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辯”的形式,給學生設計辯題“優(yōu)越條件常常使人頹廢”和“優(yōu)越條件更能促進發(fā)展”,讓學生進行辯論。在辯論中讓學生懂得如何面對挫折和怎樣戰(zhàn)勝困難,懂得如何抓機遇有擔當有理想。
部編語文教材設置了很多的綜合性學習內(nèi)容,教學時,教師應認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如教學七年級的《有朋自遠方來》,組織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展示自我,在活動中讓學生懂得與人交往結為朋友,是需要真誠與愛心的。如教學七年級的《少年正是讀書時》,組織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狀況,同學之間相互找差距,學會制訂閱讀計劃,掌握閱讀的方法,在活動中讓學生明白“閱讀是人生的基石”,用閱讀點亮人生之路。如教學七年級的《天下國家》,組織學生講愛國故事,展示愛國名言,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對自己國家的熱愛都是近乎本能的,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中,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八年級的《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組織學生了解身邊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jié)慶禮儀等,這些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對于文化遺產(chǎn),我們要加強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去實地考察,收集資料,嘗試寫申請報告,班級召開模擬答辯大會,做資料夾,讓學生升騰起保護文化遺產(chǎn)、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九年級的《君子自強不息》,組織學生收集有關自強不息的名言、格言等,了解古今名人有關自強不息精神的論述,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才能做到自強不息,再去尋找身邊自強不息的人物,進行自強不息主題的演講,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人生旅程中也能做到自強不息。
我的語文教學主張是“讀讀寫寫學語文,走走看看悟人生”,生活是語文的外延,生活中充滿著語文,語文的學習只有落實到生活中才能學到真正的語文,生活也才更有情趣和意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導學生如何應對生活中產(chǎn)生膽怯而畏縮不前的事,如遇到困難,怎么嘗試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解決,來培養(yǎng)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我們學習《阿長與 〈山海經(jīng)〉》,引導學生如何對待身邊的人,要懂得尊重和感恩,對長輩要孝敬和陪伴。讓學生去幫助社區(qū)需要幫助的人,為家庭多做家務,在平常生活中做一個善良且能助人為樂的人。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掌握大自然的規(guī)律,在生活中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處處有環(huán)保意識,從而形成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價值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首要總目標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讓我們?yōu)閷崿F(xiàn)這一目標不懈地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