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
鸚鵡螺是一種常年寄居于西南太平洋熱帶水域的海洋生物,其螺殼常被用于制成工藝品,在現(xiàn)代藝術中仍可尋其蹤跡。唐代詩人李白的《襄陽歌》唱道:“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1)[唐]李白著,安旗等箋注:《李白全集編年箋注》卷3,載《編年詩第三·開元二十二年·襄陽歌》,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252頁。。美酒配好杯,縱酒一生的李白選擇鸚鵡杯為賦詩對象,代表了鸚鵡杯在飲酒交往中的特殊地位,晚近詩人多有模仿之作。史料中亦有鸚鵡螺杯和鸚鵡杯的記載,孫機先生最早關注這一問題,從詩文與出土物方面論證鸚鵡杯的形制(2)孫機:《鸚鵡杯與力士鐺》,載孫機、楊泓:《文物叢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94—198頁。;揚之水在論述《罰觥與勸盞》時提到,鸚鵡螺杯一類的貝殼類酒杯與宴席所行骰盤令有關,在唐代酒令中已是常常用到,宋元時代它也多入于勸杯之屬(3)揚之水:《罰觥與勸盞》,載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3,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10—219頁。;謝明良認為,《襄陽歌》中的“鸚鵡杯”與古陶瓷所見鸚鵡器式和圖像有關,極有可能正是指這類雕琢塑成鸚鵡狀的酒杯。同時,越南地區(qū)出現(xiàn)的鸚鵡形器對唐宋以來的陶瓷像生器產(chǎn)生影響,并繼而輸出至歐洲地區(qū),帶動當?shù)佧W鵡像和鸚鵡螺器的熱潮(4)謝明良:《鸚鵡杯及其他》,原載《故宮文物月刊》第358期,后收入謝明良:《陶瓷手記3:陶瓷史的地平與想象》,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1—21頁。。
誠然,謝氏所論有其合理之處,但回顧史料與中外貿易交通,鸚鵡螺杯在中國有其自我發(fā)展的脈絡,鸚鵡像生與鸚鵡螺之間實為并行發(fā)展的關系,歐洲鸚鵡螺杯的出現(xiàn)應有本土的文化淵源和工藝背景,航海時代的開啟觸發(fā)了雙方之間的交流,兩種鸚鵡螺杯的對話實為海交史下的產(chǎn)物。
孫機與謝明良二人在《襄陽歌》所稱“鸚鵡杯”的甄辨上有異議,孫氏認為應是由鸚鵡螺制成的酒杯,而后者則以為雕刻有鸚鵡樣式的陶瓷杯具更妥當。細讀史料可知,鸚鵡螺杯與鸚鵡杯實為同一物。
文獻中有關“鸚鵡螺杯”記載,最早見于三國吳人萬震《南海異物志》,其文載:
扶南海有大螺,如甌,從邊直旁截破,因成杯形,或合而用之,螺體蜿蛇委曲,酒在內自注,傾覆終不盡,以伺誤相罰為樂。又曰:鸚鵡螺,狀如覆杯,頭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肉離殼出食,飽則還殼中,若為魚所食,殼乃浮出,人所得,質白而紫,文如鳥形,與觴無異,故因其象鳥,為作兩目兩翼也。(5)[唐]歐陽詢著:《藝文類聚》卷97,“鱗介部下·蟲豸部·螺”,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74頁。
上文雖未直言“鸚鵡螺杯”一名,但從內容推斷,此處已提到將鸚鵡螺雕飾為酒杯的制法,在新近發(fā)現(xiàn)的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高等級家族墓地M1(6)南京市博物館、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地M1發(fā)掘簡報》,載《東南文化》2018年第2期,第20—32頁。,以及20世紀發(fā)掘的南京象山東晉王興之夫婦墓(7)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人臺山東晉興之夫婦墓發(fā)掘報告》,載《文物》1965年第6期,第25—33頁。中,均發(fā)現(xiàn)了類似工藝的貝類器具。邳州煎藥廟西晉M1在東甬道發(fā)現(xiàn)2件鸚鵡螺耳杯,螺口及體中間皆包銅片,銅片外鎏金,螺上半部鑲有圓形銅泡為鸚鵡兩眼,外壁有黑紅相間彩繪裝飾,長11.78-15.39厘米、寬6.9-7.9厘米、高9.2-12厘米(圖1—a);東晉王興之夫婦墓在墓室前部西側發(fā)現(xiàn)1件“鑲銅蚌飾”(8)原報告中采用此稱呼,從圖片上可辨識為鸚鵡螺杯。,外以銅條鑲扣,左右銅條又作成耳杯形的雙耳狀,蚌面原飾有朱紅色條紋,長13.3厘米、寬9.9厘米、高10.2厘米(圖1—b)。兩處發(fā)現(xiàn)的鸚鵡螺杯在工藝、造型和體量上大致相仿,或可視為同一匠坊所生產(chǎn)。從物質性和時間性上來看,基本可確定兩晉時期,作為酒具的鸚鵡螺杯具有唯一性。
1—a 1—b
此后歷代,皆有關于鸚鵡(螺)杯的記載。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多記奇珍秘聞,其前集卷12《語資》中載梁宴魏使一事:
俄而酒至鸚鵡杯,徐君房飲不盡,屬肇師,肇師曰:“海蠡蜿蜒,尾翅皆張,非獨為玩好,亦所以為罰,卿今日真不得辭責”,(庾)信曰:“庶子好為術數(shù)”,遂命更滿酌。(9)[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校箋》前集卷12,《語資》,許逸民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874頁。
此處所述形貌同前文所示之器,當已可為二者一體的實證。文中載錄之事發(fā)生于南北朝,唐代見聞可參《嶺表錄異》,其文載:
鸚鵡螺旋尖處屈而朱,如鸚鵡嘴,故以此名。殼上青綠斑文,大者可受三升。殼內光瑩如云母,裝為酒杯,奇而可玩。(10)[唐]劉恂著,王韶之、方信孺編著:《嶺表錄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9頁。
因知,唐代仍時興取鸚鵡螺制酒杯的工藝,以致詩文中多著筆墨,如駱賓王“鳳凰樓上罷吹簫,鸚鵡杯中休勸酒”(11)[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197,《駱賓王·蕩子從軍賦》,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993頁。;方干“琵琶弦促千般調,鸚鵡杯深四散飛”(12)[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652,《方干·陪李郞中夜宴》,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7485頁。;杜甫“雕琢形儀似隴禽,綠楊影里可分斟”(13)[清]張英,王士禛等著,張英編:《淵鑒類函》卷384,《杯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92—412頁。等。尤其是杜甫一詩,令謝明良認為李白所言鸚鵡杯為陶瓷質地的酒杯,雕刻有鸚鵡像生裝飾(14)然此應是同期衍生用品,后文有述?;蛘叨旁娨嗫衫斫鉃椋糠蛀W鵡螺的形貌與標準器的鸚鵡造型間有差,需要經(jīng)過人工雕琢方能接近于精品。。唐宋文獻記載的一致性,恰恰證實了此說之誤,《嶺外代答》卷6“螺杯”明確指出“有形似鸚鵡之睡,朱喙綠首者,曰鸚鵡杯”(15)[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卷6,“器用門·螺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204頁。。胡宿《文恭集·鸚鵡杯》“介族生螭蚌,杯形肖隴禽。曾經(jīng)良匠手,見愛主人心”(1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051頁。,亦是對杜詩的有力回應。覽唐宋詩文所記,以鸚鵡杯或鸚鵡螺為意象者,在有諸多文本可參的情況下,就情理而言其討論對象不應有二。
唐宋之際,對鸚鵡螺杯的推崇直接導致了后世的模仿。王惲《賦西域鸚鵡螺杯》(17)《賦西域鸚鵡螺杯》:“老月淪精射海波,珠繩分秀貫神螺。鷓斑漬粉垂金薤,鸚喙嫌寒縮翠窠。樽出癭藤紋浪異,瓢成椰子腹空皤。”[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初集·乙集·王學士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481頁。、曹昭《格古要論》所記(18)[明]曹昭著:《格古要論》,楊春俏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02頁。及屈大均《廣東新語》(19)其文載:“有鸚鵡杯,本海蠃殼也。出瓊州三亞港青欄海中,前屈而朱,如鸚鵡嘴然。尾旋尖處作數(shù)層,一穴相貫,甚詰曲,可以藏酒。其色紅白青紫相間,生取者鮮明?!盵清]屈大均著:《廣東新語》卷16,“器語·酒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56頁。皆反映了此后三代對該器類的同一認識,仍是實用酒具,且原料均來自于螺殼。由于形象日益豐滿,對鸚鵡螺杯的討論便有更多的余地,包括工藝造型及內外貿易。
此處還需說明的是,以螺為杯的飲趣不僅表現(xiàn)在使用鸚鵡螺杯上,鸚鵡螺杯可能為其中造價較為昂貴、使用者有所限制的一類,余者亦見諸于出土材料和古籍文獻中,形態(tài)與工藝均有別于前者。如,偃師杏園村穆悰墓所出螺杯,長13.3厘米(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偃師杏園唐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231—232頁。(圖2—a);西安市公安局追繳的一批陜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被盜文物中,有兩件螺殼盞,通高9.5—10厘米、長17—17.5厘米、寬10.2—11厘米(21)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藍田呂氏家族墓園(四)》,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第947—948頁。(圖2—b);“長安春”特展中陳列的一件白螺杯,長18厘米、寬8.2厘米,高4.2厘米(22)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編:《長安春:七至九世紀的大唐器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3頁。(圖2—c)。上述三件均為剖制而成,未加其它工藝雕飾,與鸚鵡螺之間有明顯的種屬差異;日本イヤ文化基金會藏唐三彩螺杯(23)[日]佐藤雅彥等編:《世界陶瓷全集11:隋唐》,東京:小學館,1976年,圖233。(圖2—d)為陶藝仿制,長10.7厘米,與前述三者亦不同。《嶺表錄異》(24)[唐]劉恂著,王韶之、方信孺編著:《嶺表錄異》,第10頁。和《嶺外代答》(25)[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卷6,“器用門·螺杯”,第204頁。二書均有對螺杯的分門別類,強調了鸚鵡螺杯與它們的區(qū)別。
2—a 2—b
2—c 2—d
上文提及于漢晉之際,鸚鵡螺杯存在統(tǒng)一的裝點工藝,即修飾像生——在保留殼外側的自然條紋和色彩的前提下,用銅料為其添補雙目,模仿羽觴的形制增飾兩耳。這種加工工藝可能一直延續(xù)到唐宋之際,甚至更晚。周禮規(guī)定,祭四方山川當用蠡杯盛酒(26)《通典》曰:“器用蜃。鬯人云:‘凡四方山川用蜃。’”見[唐]杜佑著:《通典》卷46,“禮六·沿革六·吉禮五·山川”,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云、謝方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280頁。,這里的蠡杯應是泛指貝殼制成的酒杯。依照周代祭禮的特點,銅器的使用是普遍現(xiàn)象,蠡杯在此中不會以樸素無琢的形象出現(xiàn),用銅料裝飾禮器不置可否。晚近時期貝殼制品逐漸流行,史料所載,漢代江東地區(qū)的海濱之人便以螺為碗、杯(27)《交州異物志》載:“螺大者如筥,一邊重,可為酒器。又曰:蒼螺,江東人以為碗?!币奫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樸子外篇校箋》卷24,《酒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571頁注。。江東人所用定與周禮所記山川之祭不同,但隨著使用者的增加,作為望祭禮器的蠡杯逐漸失去了獨特性和神圣性,以至于到了劉宋時期,宋孝武帝“令以兼太常持節(jié)奉使,牲用太牢,加以璋幣,器用陶匏,時不復用蜃,宜同郊祀,以爵獻。凡肴饌種數(shù),一依社祭為允”(28)[梁]沈約:《宋書》卷17,《禮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83—484頁。。
但在這個過程中,螺杯并未失去本身擁有的其他價值。在邳州煎藥廟西晉M1中,與鸚鵡螺杯共出的還有一對銅扣貝耳杯(圖3—a),放置在西后室盛有珍珠的玻璃碗(圖3—b)中,鑒于上述蠡杯的特殊地位,應屬于隨葬男性墓主的高等祭器,相較東后室女性墓主的銅扣羽觴更為珍貴。這一方面驗證了同時代人郭義恭所言“海文蠡數(shù)種,其大者受一升,南人以為酒杯”一事(29)[宋]李昉:《太平御覽》卷941,《螺》引“廣志”條,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4180頁下欄。,另一方面該組合也說明此種玻璃器與南方海上貿易或朝貢有關。陶侃曾獻晉成帝“螺杯一枚”(30)[宋]李昉:《太平御覽》卷759,《杯》引“陶侃故事”條,第3371頁上欄。,其時陶侃總理東晉南方軍政,螺杯出自南方沿海的可能性很大。這種精美的南方酒杯頗受帝王的喜愛,成為貴族之間交往的贈禮,因而有《宋書》所記張暢代宋孝武帝致北魏太武帝“螺杯、雜粽,南土所珍”(31)[梁]沈約:《宋書》卷59,《張暢》,第1601頁。一事,螺杯被視作南方特有的器類而成為南北外交的殊禮。與這種南北交往同時或更早展開的,還有來自海上的貿易朝貢,萬震《南海異物志》中就提到出大螺的“扶南?!?,提示我們螺杯的產(chǎn)地不僅在中國沿海地區(qū),漢唐之際的海上貿易已經(jīng)從東南亞地區(qū)帶來了同類器,將玻璃器、珍珠和螺杯構成一個組合,表明當時已經(jīng)清楚這種南方海上傳來的用器習慣(32)《梁書》載:“普通三年,其王頻伽遣使珠貝智貢白鸚鵡、青蟲、兜鍪、琉璃器、古貝、螺杯、雜香、藥等數(shù)十種?!币奫唐]姚思廉:《梁書》卷54,《諸夷·海南·婆利》,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797頁。該材料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有一定的年代差距,不可完全論證,但能夠說明螺杯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舶來品之一,與部分玻璃器有共同來源。與南洋地區(qū)的共性聯(lián)系也包括鸚鵡螺杯,從而影響了后代對鸚鵡螺杯的加工方式。,這很可能是導致螺杯禮儀性喪失的原因之一。雖然無法確定鸚鵡螺杯是否進入到山川之祭所用蠡杯的行列,但隨著螺杯整體地位的下降,鸚鵡螺杯的適用范圍理應有所擴展,實現(xiàn)由禮器向生活奢侈品的轉變。身份改變并未影響裝飾工藝,從鸚鵡螺杯與銅扣貝杯相一致的裝點工藝來看,鑲嵌銅飾的工藝應普遍存在于這個行業(yè),前述《酉陽雜俎》所錄肇師“尾翅皆張”之言,以及《嶺表錄異》中“裝為玩好”,皆提示鸚鵡螺杯成品應有相應的裝飾部分,很可能以銅料為主。
3—a 3—b
唐宋年間,另有一種塑型類似鸚鵡的陶瓷制品流行于世,謝明良認為此物亦是鸚鵡杯(33)謝明良:《陶瓷手記3:陶瓷史的地平與想象》,第9頁。。如鄭州大象博物館藏有一件三彩器(34)何飛:《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館藏系列(一)——唐三彩杯》,載《收藏界》2014年第9期,第120—123頁。,以鸚鵡仰姿為基本造型,鸚鵡頭喙部朝向杯口,兩翼舒展,于尾部連接形成杯體(圖4—a);河北內丘城關西北窯址曾出土一件白瓷(35)北京藝術博物館編:《中國刑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第47頁。,造型與前者完全一致,高7.3厘米、寬10.5厘米、長14厘米(圖4—b)。這種造型的盛器很有可能模仿自鸚鵡杯,是否可稱之為鸚鵡杯且另論,目前所見來源于多個唐代窯口,工藝精良,可能為部分場合中鸚鵡螺杯的替代品,應是唐宋像生審美藝術下的產(chǎn)物。
4—a 4—b
大概兩宋之際,鸚鵡螺杯的裝飾工藝發(fā)生轉變,與外來工藝的浸入有關。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所記宋孝宗時一事可供商榷,其文載:
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圣節(jié)……再入坐,太上宣索翡翠鸚鵡杯,官里與皇后親捧杯進酒。太上曰:“此是宣和間外國進到,可以屑金。就以為賜?!?36)[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7,“乾淳奉親”,杭州:西湖書社,1981年,第118頁。
對鸚鵡螺杯的仿制技術已達到利用翡翠等硬料皆可的地步,作為進貢之物且收藏于兩朝大內多年,此器應是極其珍罕,可見并非兩宋疆域內駕輕就熟之技藝。至于元代,王惲《賦西域鸚鵡螺杯》直言其來源為西域,“鷓斑漬粉垂金薤”應可見杯體表面更加繁復的裝飾。最顯著的變化應見于曹昭《格古要論》所記:
鸚鵡杯即海螺,出廣南,土人雕磨。類鸚鵡,或用銀相足,作酒杯,故謂之“鸚鵡杯”。(37)[明]曹昭著,楊春俏編:《格古要論》,第202頁。
曹氏認為,鸚鵡杯出廣海,當?shù)厝溯o以金、銀材料將其制成帶足的酒具,與前述流行于官宦宴飲中的形象差異甚大,大英博物館藏的一件鸚鵡螺杯應可證明文獻所記內容(圖5)。該鸚鵡螺杯為歐洲同類器中的典型樣式,但貝殼上的紋飾明顯與其他鸚鵡螺杯不同——雕刻著造型粗陋、以云紋為底的雙龍戲珠,顯然是來自于中國的文化因素。
圖5 大英博物館藏鸚鵡螺杯(WB.114)
可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夾雜在大宗絲瓷貿易內,還有如鸚鵡螺等歐洲地區(qū)罕見的奇珍,但文獻記載的缺失令這類器物的源流難以追溯,陶瓷之外的此種玩好可能掀開海上絲綢之路中另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
在歐洲各大藝術品博物館或城堡中,往往能夠見到鸚鵡螺杯的身影,或以實物出現(xiàn),或存在于靜物畫中,常將金銀材料用以裝飾繁復的花紋、塑件或制作底座,實用性較差,多為各古老的歐洲貴族家庭所珍藏,視作財富的象征。鸚鵡螺生存范圍僅限于西南太平洋地區(qū)的溫暖洋域,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并不見,因而歐洲貴族手中的鸚鵡螺杯僅能依靠貿易進口。大航海時代的降臨推動鸚鵡螺杯在歐洲的流行,加速東、西方之間的互動,鸚鵡螺杯也逐漸進入到巨賈或富民手中,成為時代象征與藝術符號。
關于最早的鸚鵡螺杯何時出現(xiàn),在歐洲亦缺乏文獻記載,最早對其發(fā)生興趣的反倒是自然史學家和數(shù)學家,他們關注鸚鵡螺殼本身在自然和數(shù)理研究中的作用,鸚鵡螺杯應是特權階層對身份地位象征的需求的產(chǎn)物。漢斯·烏爾里?!っ诽?Hanns-Ulrich Mette)認為,有證據(jù)顯示早在9世紀,鸚鵡螺通過貿易或外交方式已經(jīng)到了歐洲,在教會庫藏中有記錄(38)Hanns-Ulrich Mette, The Nautilus Shell Cup: How Art and Nature Intertwine, Munich and Berlin: Klinkhardt& Biermann Press, 1995, p.33.。而到了中世紀時,有一部分鸚鵡螺經(jīng)由亞洲和中東的貿易網(wǎng)絡從陸路輸入,即便是海上貿易開通之后,這條路線仍被保留且更加繁榮,而大宗貨物的輸入則開始于歐洲探險家到達印度尼西亞各島嶼之后(39)Marsely.L.Kehoe, “The Nautilus Cup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Dutch Crossing, Vol.35, No.3, 1911, p.281.?,F(xiàn)存最早的實物證據(jù)見于牛津大學萬靈學院保存的一件鍍銀鸚鵡螺杯,上面保存著法王菲利普·勒貝爾統(tǒng)治時期(1285—1314)的琺瑯紋章,遺憾的是,1556年入藏于萬靈學院時,僅存有鍍銀的外表層,而鸚鵡螺的本體已經(jīng)毀去(40)Joan Evans, “An Enamelled Lid at All Souls College,Oxford”,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2nd Series,Vol.xxx 1917-18,pp.92-97.。上述大英博物館藏鸚鵡螺杯的雕刻有雙龍形象,底部襯以云紋,顯示出明代中后期龍紋的特點(41)大英博物館的文字介紹中給出年代判斷為1550年,但未介紹緣由,從龍紋造型上來看,年代判斷大致相同。,但相比于外銷瓷上所見的龍紋制作更為粗糙,可能是受限制于工藝。明代民窯有獨立設計制作龍紋的可能性(42)邱雪婷:《從景德鎮(zhèn)龍紋瓷器看明代社會變遷》,載《文化藝術研究》2013年第4期,第27—36頁。,民間手工業(yè)者在鸚鵡螺殼上雕琢四爪龍紋也并非不可,又正值明代中期海禁開放。但歐洲學者認為,這件鸚鵡螺杯的外在裝飾——類似摩羯魚的海怪頭上站著孩童樣貌的赫拉克勒斯,可能是由德國南部或意大利北部地區(qū)工坊制作(43)Charles Hercules Read, The Waddesdon Bequest: Catalogue of the Works of Art Bequeathed to the British Museum by Baron Ferdinand Rothschild, M.P.1989, London: Forgotten Books Press, 2019, p.114.。該類帶有東方風格的鸚鵡螺杯還見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藏品中,此前研究者均認為該類作品應是當?shù)毓そ持谱鞯?44)Kirsten Aschengreen Piacenti, Il Museo degli Argenti, Milan: Giunti Editore Press, 1967, pp.171-175.。若是分而視之,分屬于兩種風格的鸚鵡螺殼和外部添補的金銀飾品和支座,有可能是在兩個地區(qū)分別制作。
格奧爾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的貢獻應可證實這一判斷。郎弗安斯在他1705年出版的《安汶島的奇異屋》(D'Amboinsche Rariteitkamer)中,詳細記載了雕刻貝殼的制法,而在更早的時間里他把一套用科學方法制作的貝殼收藏品賣給了大公爵柯西莫·美第奇三世(Cosimo Medici III,1642—1723)(45)E.Enenkel, Panl.J.Smith, Early Modern Zo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Animals 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the Visual Arts, Amsterdam: Brill Press, 2007, pp.203-212.。恰如現(xiàn)存所見鸚鵡螺杯,時代較早者均保存原有的表面或者經(jīng)打磨后露出珠光層,而少見細致雕琢者,18世紀以后則相反。這一點似可說明此處所討論的鸚鵡螺杯制作地兩分的可能性,即生產(chǎn)于中國南部沿海的鸚鵡螺經(jīng)加工后運往歐洲地區(qū)(46)從曹昭(元末明初人)生活的年代來看,東、西方之間有關鸚鵡螺的互通可能更早,或開啟于元代。,經(jīng)過外部復加工與修飾后,銷售給或入藏于歐洲各家族。而首當其沖的應是意大利地區(qū)的這些古老家族的成員,尤以上文提及的美第奇家族為主。
意大利的商人和探險家很早便與阿拉伯世界有了交流,這需要歸功于威尼斯早期作為一個海上貿易中心的地位,由東方輸入的產(chǎn)品首先經(jīng)由地中海地區(qū),威尼斯商人和穆斯林商人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東方貿易。因而,歐洲地區(qū)最早對瓷器的認識應該來源于意大利,瓷器porcelain一詞來源于意大利語的porcellana(豬)也可證明這一點,形容潔白細膩的中國瓷器,《馬可·波羅游記》將這一用詞拓展到了整個歐洲地區(qū)(47)Jean Mcclure Mudge,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In North American, New York: Clarkson Potter Press,1986, Chapter 4;程庸:《瓷耀世界——器以載道傳揚瓷韻風華》,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190頁。。Porcellana早前也被意大利人用來稱呼海貝,這或許搭建起了兩者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意大利人對來自于東方的另類海貝也產(chǎn)生了同樣的興趣。此外,意大利也是最早仿制中國瓷器的歐洲國家,由法蘭西斯科·美第奇(Francesco Medici ?—1587)出資實現(xiàn),但由于原料和技術的原因,只燒成了為數(shù)不多的青花釉陶。由是,美第奇家族在制造和收藏鸚鵡螺杯方面具有他人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大英博物館藏鸚鵡螺杯來源于意大利工坊便亦是合理的,這一地區(qū)在金銀器工藝上的水平自然無需多言。對瓷器和鸚鵡螺杯的狂熱反過來促成了另一新的工藝品種。這一時期,在意大利北部的法恩扎出現(xiàn)了仿鸚鵡螺杯的馬約里卡釉陶(圖6),該類陶器的出現(xiàn)受文藝復興以來對藝術化追求的影響,與鸚鵡螺杯在歐洲的流行相映成趣,由意大利向周圍地區(qū)輻射。
圖6 意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藏馬約里卡醬缽(約16世紀下半葉)
上文提到,意大利在地中海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為其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便利,率先與穆斯林世界和東方國家發(fā)生交集。通過對海外元青花的研究,一條清晰的元代海絲之路已為學界所共知(48)黃珊:《海交史視野下的元代青花瓷輸出方式與性質》,載余太山、李錦繡主編:《絲瓷之路——古代中外關系史研究III》,北京:商務出版社,2013年,第344—362頁。,波斯灣是此時一個重要的樞紐。借助阿拉伯或波斯人的船只,中國大宗絲瓷貨品得以漂洋過海,相信其中應夾雜著部分鸚鵡螺殼。在東非馬達加斯加武海馬爾墓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中國元、明時期的陶瓷,在眾多隨葬品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鸚鵡螺,墓主被視為是留居此處的中國東南沿?;驏|南亞的色目、回回商人(49)孔令遠、李艷華:《馬達加斯加武海馬爾墓地的發(fā)掘與研究》,載《海交史研究》2016年第2期,第124—145頁。。馬達加斯加附近海域是中國史料中記載艦隊到達的最遠處,也是經(jīng)由波斯灣形成的海絲貿易路線的一個端點。而馬達加斯加西南不遠處,即是好望角。當?shù)蟻喪?、達·伽馬等人先后開拓好望角航線,土耳其帝國及波斯灣在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壟斷地位旋即告破。歐洲的鸚鵡螺杯的裝配似乎在1600年達到頂峰,并在整個17世紀繼續(xù)大量生產(chǎn)(50)Marsely L.Kehoe, “The Nautilus Cup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Dutch Crossing, Vol.35, No.3, p.277.,與這條航線的開拓以及鸚鵡螺杯在歐洲富民階層以上越來越受青睞不無關系。
隨著新航路開辟與荷蘭的崛起,尤其是荷屬東、西印度公司的成立,貿易中心轉移完畢,通往東南亞地區(qū)及中國沿海的海上貿易均被其壟斷,鸚鵡螺殼基本是通過阿姆斯特丹進口的,即使是由荷蘭共和國以外的金匠制作,也主要是通過荷蘭市場購買的(51)Marsely L.Kehoe, “The Nautilus Cup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in the Dutch Golden Age”,p.281.。鸚鵡螺杯的文化中心也從意大利轉移到了荷蘭和德國,成為當時的兩大工藝中心——荷蘭以高腳杯造型為主,德國則以諸如船、鳥或蝸牛等的形態(tài)為主。梅特曾對其所獲取的313件鸚鵡螺杯進行造型上的分期研究(52)Vibeke Woldbye, Clarence Burton Sheffield Jr., Kirsten McKim, “Reviewed Work: Der Nautiluspokal: Wie Kunst und Natur miteinander spielen [The Nautilus Shell Cup: How Art and Nature Intertwine] by Hanns-Ulrich Mette”, Studies in the Decorative Arts,Vol.5,No.2,1998,p.120.,前述大英博物館藏鸚鵡螺杯應代表了16世紀及其之前時期的一種特點,大部分鸚鵡螺杯裝飾簡單,部分保留有原始螺殼的條紋,以高腳杯為主;而在16世紀末期及17世紀,鸚鵡螺杯上裝飾以海神主題成為了時代的潮流(圖7—a、7—b),可能與航海時代高潮有關;此后隨著市民時代的進一步展開,鸚鵡螺杯逐漸變得普遍化和民俗化,造型和設計更加多樣(圖7—c、7—d)。與第一期不同的是,后兩期幾乎不見東方因素,展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代及其后西方人文色彩的勃發(fā),在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時期,甚至有手工業(yè)者仿制鸚鵡螺杯造型的玻璃器出現(xiàn)(圖8)。雖然有諸如釉陶、玻璃等其他材質制作的螺杯,但歐洲的富人們依舊熱衷于鸚鵡螺殼和金銀的復雜組合。與中國出土的鸚鵡螺杯不同,歐洲金銀質地的鸚鵡螺杯除了具備財富的象征意義,更是一種人文關懷的表現(xiàn)。如同上述第二期的鸚鵡螺杯,對海神信仰的關注卻采取了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而第三期的鸚鵡螺杯更是工匠與物主之間信息互通所造就的,呈現(xiàn)所有者的個人欲求。一部分的鸚鵡螺杯由于體積的原因并不適用于宴飲,很有可能制造之初僅僅是為了展現(xiàn)主人充裕的私財,金銀質地的飾品往往表達了不同的設計感與象征符號。
7—a 7—b 7—c 7—d
數(shù)量激增令該類器物從好奇箱中解封,成為一般巨賈富民的追求,這種對人文與私財?shù)年P注,催生了靜物畫的發(fā)展,鸚鵡螺杯成為這一畫種描摹的???。靜物畫最早出現(xiàn)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在此時的復現(xiàn)顯然是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最早見于16世紀的意大利,繁榮于17世紀的荷蘭(53)劉靜:《荷蘭的面孔——十七世紀荷蘭靜物畫研究》,西安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5—8頁。。靜物畫的繁盛與荷蘭的黃金時代同步,并非是一種巧合,而系于靜物畫作者善于利用器物組合表達多元意象,這就決定了靜物畫必須以私財為基礎。荷蘭是歐洲貿易的樞紐,來自本土與異國的貨品匯集于此,它們共同構成了靜物畫中強大的視覺元素與聯(lián)想空間,再現(xiàn)荷蘭的商品經(jīng)濟與勛貴富民的生活。以威廉·考爾夫(William Kalf)的作品為例,他的存世畫作多圍繞一方餐桌,上面擺放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威尼斯風格酒杯、伊斯蘭壁掛、鄰國水果等等,鸚鵡螺杯在其畫作中時常出現(xiàn),或替代酒杯,或替代酒瓶,不同大小的鸚鵡螺杯有不同的功用。資財?shù)娘@露固然是其主要表現(xiàn)的意圖,而鸚鵡螺杯的出現(xiàn),還代表其身后老派貴族的文化傳承正被一代新興資產(chǎn)階級悄然頡取。而當他們對這種文化承繼的興趣消失,鸚鵡螺杯便又再次回到幽深的珍寶柜中,正如中國的鸚鵡螺杯失去祭器的神圣性后,淪為珍玩酒具,在明清之際又為更加精致的金銀器和瓷器取代而難登大雅。
綜上,鸚鵡杯即鸚鵡螺杯,是取鸚鵡螺獨特的外殼所制成的水器或工藝品,中國和歐洲地區(qū)所見鸚鵡螺杯在屬性與工藝上各有不同。
在中國,鸚鵡螺杯等海螺類生物的軀殼所制成的酒具兼?zhèn)鋵嵱眯耘c觀賞性,通過銅料裝飾賦予其個體意義以適應不同的宴飲或祭祀場合。但產(chǎn)量與產(chǎn)地的泛化導致其地位下降,從國之祭器轉為一般奢侈品,這樣的身份轉變卻從另一方面促使其個體流通更加便利,在史料中的形象愈加清晰明確。而新型加工工藝的出現(xiàn)揭開了鸚鵡螺杯歷史的新篇章,并與西方國家產(chǎn)生了材料與工藝上的聯(lián)系,即金銀加工技術和鸚鵡螺的西流。隨著海上交通的日益發(fā)展,約在元明之際,中國本土技藝可能與歐洲工藝技術在南海地區(qū)實現(xiàn)交匯,《格古要論》所記與歐洲發(fā)現(xiàn)的雙龍戲珠紋飾可以印證。
圖8 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工藝美術博物館藏西里西亞高腳碗(約1730年)
歐洲地區(qū)所見鸚鵡螺杯,基本依賴于東方貿易網(wǎng)的進口,制造時飾以金、銀材料,最早可能出現(xiàn)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地區(qū),美第奇家族在此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衍生出釉陶質同類器。新航道的開辟改變了以意大利為中心的貿易和工藝網(wǎng)絡,轉而形成以荷蘭為主,德國為輔的二元結構,引發(fā)了鸚鵡螺杯的指數(shù)型增長,其個體差異隨著航海貿易的興盛衰亡而改變。與荷蘭黃金時期同步的還有靜物畫的復興,此畫種與鸚鵡螺杯的結合,實際上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展現(xiàn)私財與人文氣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