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六局集團地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森林公園站西北角臨近灃河,該處地下水豐富,埋深約8.5~11.7m,含大量粉質(zhì)粘土隔水層。經(jīng)勘察,車站主體建設于中粗砂層之上,該區(qū)域地下水量相對較大。車站31軸以西圍護結構設計方案為Φ1000mm@1400mm鉆孔灌注樁(C35)+Φ600mm雙重管旋噴樁+Φ609mm鋼支撐,并輔以基坑內(nèi)降水措施;該軸以東也設置有圍護結構,具體方案為Φ1000mm@1400mm鉆孔灌注樁+Φ609mm鋼支撐,采取的是基坑外降水的方式。
1)降水井深度穿過透水層,含水層為潛水,故降水模型按照潛水完整井進行設計計算。
2)根據(jù)《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JGJ 111-2016)[1],面狀基坑涌水量計算見式(1):
式中:
k-土的滲透系數(shù),m/d;H0-潛水含水層厚度,m;SW-基坑設計水位降深值,m;R0-影響半徑,m;r0-基坑范圍的引用半徑,m
3)根據(jù)《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JGJ 111-2016),降水井單井出水能力計算見式(2):
式中:
l′-過濾器進水部分長度,m;d-過濾器外徑,mm;a′-與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有關的經(jīng)驗系數(shù)
4)基坑降水井個數(shù)計算見式(3):
共和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南臨黃河,北靠青海湖,西與柴達木盆地毗連,地處北緯35°46′至37°10′,東經(jīng) 98°54′至 101°22′之間,東西長221.5km,南北寬 115.4km。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3200m,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氣候干燥,大風日數(shù)多,年平均溫度為2.3℃,年平均降水量 274.7mm[2]。
根據(jù)勘察報告、站點結構施工順序、現(xiàn)場施工場地條件、地下管線情況、現(xiàn)場構筑物影響等多方面因素分析,確定降水方案如下:
車站主體基坑地下三層段共設14 口降水井,地下二層段共設28口降水井。地下二層降水井的深度為35m,擬采用150QJ30—50/7 型潛水電泵,揚程50m,流量30m3/h,電機功率3kW。地下三層段降水井深度為40m,采用150QJ40-54/9型潛水電泵,揚程54m,流量40m3/h,電機功率5.5kW。
降水井井徑400mm,降水井結構見圖1。
圖1 降水井構造圖
抽水井采用流量32~40m3/h、揚程≥30m的潛水泵,采用自動控制系統(tǒng)控制抽水。
設計排水管主管(集水管)采用Ф400mm鋼管,支管采用Ф100mm鋼管。
根據(jù)本工程實際情況確定降水井施工工藝,具體流程如下:施工準備(現(xiàn)場踏勘)→井位施放→埋設護筒→泥漿及泥漿循環(huán)系統(tǒng)配備→鉆機安裝→成孔→清孔→下井管→填濾料→洗井→做檢查井→埋設排水聯(lián)絡管線→下泵抽水→恢復原地面。
在此項工作中,需注重以下要點:
2)埋設護口管:為確保穩(wěn)定性,管底需伸入原狀土層,并利用粘性土進一步填堵,避免后續(xù)灌漿作業(yè)時出現(xiàn)返漿現(xiàn)象。埋設護口管后,需分析管超出地面的長度,此部分為0.3~0.5m。
3)鉆進成孔:本工程中將孔徑設置為800mm,鉆進作業(yè)時遵循輕壓慢轉的原則,確保鉆進垂直度,在此基礎上利用制漿機造漿,采取泥皮護壁。
4)清孔換漿:持續(xù)鉆進施工且到達指定標高后,先適當抬升鉆桿,使其與孔底保持0.5m間距,通過沖孔的方式全面清理各類雜物,此時適當提升泥漿密度,具體以1.10為宜,安排專員檢測孔底沉淤量,需在30cm內(nèi)。
5)填濾料:在此環(huán)節(jié)操作前,需向井管內(nèi)下放鉆桿,控制好具體位置,與孔底間距0.30~0.50m;在泵送泥漿的過程中,需持續(xù)稀釋泥漿,以便在環(huán)狀間隙內(nèi)形成返漿;通過持續(xù)稀釋操作最終使泥漿密度達到1.05,在此基礎上填入濾料,檢測其高度,確保濾料到達指定的位置。
6)洗井:利用粘性土進行圍填作業(yè),隨后利用空壓機展開清理作業(yè),全面清除井內(nèi)的沉淀物,該設備會形成大量的壓縮空氣,經(jīng)進氣管后轉移到排水管中,形成氣水混合物。相較于管外泥水混合物,二者的密度存在較大的差別,從而形成了管內(nèi)外壓差現(xiàn)象,伴隨摻氣量的提升,將持續(xù)降低泥水混合物密度,通過此方式逐步降低泥土成分,最終有效清理井管。
當各基坑降水工作完成后,應及時對降水井進行封填。
1)先采用礫石回填至地表下2m;
2)向降水井內(nèi)注水沉淀2d;
3)上部2m采用粘土封閉。
1)土方回填必須在溝道回填土完成后方可進行。
2)回填前拆除井內(nèi)設備。
3)回填時每10個口留一口,以便其他井沉淀用水;其他井回填完后再回填剩余井口。
取出水泵,向井內(nèi)下放φ50鋼管,當與井底保持300mm間距時停止,于坑底周邊注漿管處增設球閥裝置。采取回彈作業(yè),所用材料以碎石為宜,控制好填石高度,需滿足h≤H-L-0.5(H-坑底與井底間距,m;L-止水器長度,m)[2]。做好上述工作后下放氣囊,以坑底為基準,要求氣囊頂部與之間距≥300mm,通過充氣的方式填充氣囊,給予48h靜置時間,滿足此條件后清理殘留水,并截管。選取φ210mm鋼板,通過焊接的方式將其設置在井口處,并采取壓力注漿措施。此環(huán)節(jié)以素水泥漿為宜,滿足水灰比0.5:1的原則,結束注漿作業(yè)后需在第一時間關閉球閥,確保無誤后截斷注漿管,再利用混凝土澆筑,最終與墊層頂標高相同。
基于本工程狀況得知,超深基坑坑內(nèi)降水效果良好,與既定的防水目標相符;同時,降水井封堵更為便捷,可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傮w來說,本文提及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可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