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散文集終于要和大家見面了。
第一本散文集,《傾聽風的低吟》,處女作。
我長長出了口氣,有些釋然,卻未覺輕松。
這些從我心底流淌出來的文字,如清泉般,不帶任何附麗,任何華美,任何雕琢。有對生命的相詢,有對靈魂的叩問,有對生活的思考。這些文章含著我的熱情、激情和熱血熱淚,帶著我生命的溫度。因此,我的心常常被感動。
這本散文集的問世,已過了四十個春秋。四十個春秋里,這個夢想一直伴隨著我。其緣由是什么?在此,給讀者朋友們做以解析,也算有個交代。
我想:夢想是有種子的,種子的力量誰也不能忽視。
其一:緣于夢想。
有一個場景我忘不了。那時我也就是七八歲的樣子。傍晚,農(nóng)人們收工回家,在吃完簡單的晚餐,牛羊豬狗添完草料之后,小村莊早早進入夢鄉(xiāng)。我們在屋子里點起煤油燈。
爸爸坐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養(yǎng)神,媽媽盤腿坐在炕上?;椟S的煤油燈下,我和妹妹在地上學走貓步,興奮又活躍。媽媽投過來嗔怪的眼神,我們一遍遍走,動作很夸張,樣子很滑稽。爸爸則用手支著頭,一遍遍點頭,好!好!好!很開心的樣子。爸爸從來沒有如此開心過,也從來沒有如此鼓勵過我們。
我忽然坐在椅子上,翹起二郎腿,戴副眼鏡,大聲宣布:“我長大了就是這——樣——”
眾人問:“這是啥樣?”
“當作家!”
爸爸仍說好。
后來我常常想起這場景,不禁啞然失笑。我不知道當時怎么就突發(fā)奇想,不知道作家在小小的我心目中怎么是這副形象。戴副眼鏡就是學問深,因那時戴眼鏡的人少之又少。那翹二郎腿呢,很神氣。
這個夢想一直伴隨著我。但更像是一種承諾。
其二:來源于對父母的感恩。
父母讓所有的孩子(四個孩子)都上學,靠種地供子女上學。這在村鎮(zhèn),這樣的父母是唯一的,在整個哈密地區(qū)這樣的父母也是不多的,一幕幕場景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
忘不了。一次,村里頭頭腦腦在家里吃飯,即使是村里頭的地頭蛇,他斬釘截鐵地說:將來如果子女不孝順,不要說誰誰不愿意,我這都不愿意!
忘不了。我和妹妹為了去沁城上學,母親央求隔壁大嬸讓妹妹能搭乘他們拉滿糧食的牛車。被婉拒后,妹妹頭也不回邁步闖入茫茫戈壁中,我則騎著自行車去追,母親抹著眼淚喃喃:“沒法,苦瓜秧……”
忘不了。二哥考入師范,工作分配在一個荒僻的小村莊,一個十八歲的滿腔熱血、躊躇滿志的青年,唯一陪伴他的是一把吉他……
在艱辛的勞動中,我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和無私奉獻,體會到一種憂患環(huán)境中生存的力量,一種生命的不屈意志,一種活著的偉大精神。我常常想起母親在澆地時為了堵住水口跳進冰寒的秋水里,想起父親為給村里打石磨、石磙子,到山里拉石頭的情形。
父母不僅給了我強健的身體,還給了我們土地般厚實的品格,淳樸、善良、勤奮、堅強的品質(zhì)。他們把無限的愛毫無保留地給予孩子,滋養(yǎng)著我們豐厚的情感。我收獲了心靈的陽光,收獲了心靈的力量,收獲了真誠與感動,終身受用不盡。
我的父母是普普通通老百姓中的一員,是地地道道農(nóng)民中的一員。我看到千千萬萬像我父母一樣的農(nóng)民,看到像我父母一樣的父母。
這份情感終于化作我筆尖流淌的文字,呈現(xiàn)給我的父母,呈現(xiàn)給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呈現(xiàn)給養(yǎng)育我的土地。
文學家巴金給青少年朋友們寫信,有這樣一句話:我不是有才華,而是有感情。
我也常憶起作家冰心寫給小朋友的一篇篇文章,那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孩子無限的疼惜和關(guān)愛之情。像一盞盞小桔燈照亮孩子的心靈世界,喚醒孩子對未來、對善、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我看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那種在苦難中綻放的花朵是多么地美?。《嗝锤哔F!多么芬芳!多么平凡而又不平凡!敬愛的路遙先生他所挖掘的精神深度有多深啊,在高樓大廈里是無法觸及和體會到的。
我從未因父母是農(nóng)民而羞愧,相反,我從多皺紋的臉龐,從干枯黑瘦的雙手,從帽檐一圈一圈的汗跡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珍貴的美,這是世界上最美的美!我的審美觀念從一開始就不是在外在形象上游走。我想大聲說:我是農(nóng)民的女兒,我是石匠(父親會打石磨、石磙子,因此村里人都稱呼石匠)的女兒。
其三:再深里講就是一種責任。
我始終覺得新疆物美,美在其獨特的風景。有雄奇的、冷峻的山脈,有廣袤無垠的戈壁,有海一樣的沙漠,有強勁的西北風,有俊美的博斯騰湖,有瑰麗的喀納斯湖。這樣的一片熱土,應(yīng)該有大手筆、大詩人、大作家!或者說這片熱土應(yīng)孕育出這樣的大手筆。
新疆不僅物美。西域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后,歷史學家威爾斯作出判斷:“直到今天我才開始明白,塔里木河流域比約旦河流域和萊茵河流域更為重要?!北环Q為“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余秋雨先生也得出如此結(jié)論:如果你想研究的歷史不是一般的歷史而是“大歷史”,如果你想從事的文學不是一般的文學而是“大文學”,那么,請務(wù)必多多去新疆,多去喀什。新疆是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巴比倫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人類各大文明匯集、交流和融合之地,是中國文化、歐美文化、阿拉伯文化交匯之地,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交匯之地。新疆呼喚“大家”的出現(xiàn)。
當然,新疆正在發(fā)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我也驚喜地感到,新疆正在敞開胸懷,熱情、開放迎接八方來客。不論是經(jīng)濟建設(shè)、文化建設(shè)還是旅游開發(fā),都在蓬勃而迅猛地發(fā)展。
新疆絕不是貧瘠、干枯、冷漠、荒涼。新疆雄奇、奔放、熱烈、強勁、豪壯、粗獷,但同時新疆深情、細膩、美麗、大方、多姿、妖嬈。因此,心里自然又冒出一句:感謝新疆,我是新疆的女兒。
我之所以有文字流于筆端,是打上“新疆”深深的烙印,我所有筆端流淌的深情、熱情都是新疆這片熱土給予我的獨有養(yǎng)料,所顯示的所有特質(zhì)都是新疆特質(zhì)的婉轉(zhuǎn)映射。
此本散文集,我是努力打開自己的過程,有勇氣打碎自己,重新出發(fā),沿著靈魂經(jīng)歷的地方洄游,也是整裝待發(fā)的過程。
即使是微茫的星光,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且心存感激,心存善念。再一次給自己一個承諾。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愿我燃亮的小小火柴,在一瞬間照亮你靈魂的夜空,幫你發(fā)現(xiàn)一生中要尋找最珍貴東西的方位,其他的,靠自己。為此,我深深地祝福你。
作者簡介
晟萍,本名李生平,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在線》新疆頻道副總編,現(xiàn)居烏魯木齊市。作品散見于《中國財經(jīng)報》《西部》等。散文《黑白空間對視》獲第六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向母親致敬》獲全國散文征文三等獎。
[欄目編輯:聯(lián)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