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親自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文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提起中國古籍全書的編纂,自晉初荀勖的《中經(jīng)新簿》后,歷來都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個部類。唐玄宗時,也在宮廷中修建了四個書庫,分別儲藏經(jīng)、史、子、集四類書籍,“四庫”的名稱也許由此而來。
從幸存的文津閣藏本可見,《四庫全書》共收錄3462種圖書,分4部44類66屬編撰,四部中,經(jīng)部有10類9屬;史部有15類27屬;子部有14類25屬;而集部有5類5屬,共計79338卷,相當于《永樂大典》的3.5倍,刻印36000余冊,其涵蓋之廣泛、內容之豐富可見一斑。
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部中國古代浩大繁秩的的文化工程是怎樣完成的呢?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以“寬猛相濟”施政,文治武安走向極盛。經(jīng)濟也取得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中國疆域遼闊。
公元1772年的一天,安徽學政朱筠向乾隆上奏,請示對《永樂大典》重新進行整理,搜集更多的資料文獻加以補充。乾隆帝認可,隨下旨在全國范圍內征集書籍。
先是征集官民藏書。從圣旨下后到公元1778年間,清政府一共征得12237種書籍。其中江蘇進獻4808種,浙江進獻4600種,排全國前列;還有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汪啟淑等都把自家藏書貢獻出來。乾隆帝非常滿意,隨即制定獎勵政策,即進獻書籍達到500種,獎勵進獻人《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獻書籍達100種的,獎勵《佩文韻府》一部。凡進獻書籍達到100種,為表恩寵會從中選一本最精華之書,乾隆親寫鼓勵之語贈之。同時,朝廷還會把進獻書籍人的姓名寫在功德簿上。
其次,開始對書籍加以整理、分類。征書完成后,為區(qū)別《永樂大典》,新整理搜集欲編資料文獻,乾隆帝根據(jù)古代傳統(tǒng)編撰分類給以起名為《欽定四庫全書》,簡稱《四庫全書》。所收編內容不單有《永樂大典》的內容,還包括內府本和通行本。內府本即政府藏書,其包括武英殿等內廷各處藏書;贊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時奉旨編纂的書,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進本,即各省督撫征集來的圖書;私人進獻本,即各省藏書家自動或奉旨進呈的書。而通行本,即采自社會上流行的書等六大內容。
負責編纂的文官要對所有書籍進行篩選,被選書籍又分為精華之作、單獨發(fā)行之作、保存書名之作三種。精華之作不但要錄入《四庫全書》,還要單獨發(fā)行在民間流傳;單獨發(fā)行之作是那些能錄入《四庫全書》,但達不到單獨發(fā)行條件之作;保存書名之作是既不能錄入《四庫全書》,也不能單獨發(fā)行,只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保存書名之作。對前兩種符合條件的圖書,文官要仔細選擇才能選進《四庫全書》。一旦確定入選版本,文官們要對其進行加工潤色,先由低級文官進行改錯別字、改語病、改用詞不當?shù)腻e誤,所有改動要寫在紙條上,然后夾在書里相對應地方,呈中級文官審查。中級文官若同意某些修改內容,就用朱砂筆在書中修改,若不滿意就不作改動。之后再把圖書呈給最高級文官,由其總體判斷書中的修改內容是否恰當,若有誤,高級文官可否定中級文官決定,而采用初級文官修改??傊槐緯?jīng)過三級編審后呈乾隆帝終審,若同意后,這本書編審就算確定。
再次就是抄寫底本。抄寫者起初由保舉而來,后發(fā)現(xiàn)此法有行賄等弊病,便改為考查法。具體是,若需增加抄寫者時先出告示,應征者當場寫字數(shù)行,品其字擇優(yōu)錄取。后來發(fā)現(xiàn)考查法也有不便之處,因此又改為從鄉(xiāng)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凈者,予以錄用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規(guī)定每人每天須抄1000字,一年33萬字,五年下來180萬字。若在五年內抄完200萬字者,朝廷會給予官位獎勵,抄200萬字者列一等,抄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位。若發(fā)現(xiàn)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寫萬字。因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抄寫工作進展順利。
最后一步則是校訂過程。清政府專門制定獎罰條例,羅列多種可能發(fā)生錯誤的情況,分應不同懲罰。校訂需初校和復校兩次,之后總裁官會在校訂好的圖書中隨意抽幾本出來進行審核,直到不再發(fā)現(xiàn)錯誤地方才去裝訂。其中規(guī)定:所錯之字如系原本訛誤者免其記過;如原本無訛確系謄錄致誤者每錯一字記過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錯誤后簽請改正者每處記功一次。各冊之后,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一本書經(jīng)兩校后,再經(jīng)總裁抽閱后裝潢進呈,保證書的質量。
乾隆帝為存放《四庫全書》,效仿明朝浙江藏書樓“天一閣”建筑而建造了南北七閣。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抄寫完畢并裝潢進呈。接著又用近三年時間抄完第二、三、四部,四部分貯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即謂“北四閣”。從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藏江南鎮(zhèn)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和杭州文瀾閣,即謂“南三閣”。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鈐有璽印,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還編修了《四庫全書薈要》 《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算是《四庫全書》衍生品。
《四庫全書》這樣一項浩大繁秩的文化工程的實施并非易事。那么,乾隆帝為何支持并下旨全國范圍內實施有史以來這么浩大的文化工程呢?
有人認為,乾隆倡導四庫修書莫過于三方面:一是周永年自明末曹學佺再倡儒藏說,提倡集合儒書,與釋藏、道藏鼎足而立。二是乾隆下詔直省督撫學政征求遺書,匯送京師。三是朱筠、王應采奏請校辦《永樂大典》,輯佚書籍。其實這些也只是表象。
曾有史學家分析,乾隆年間,以經(jīng)學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歷經(jīng)近二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從漢代經(jīng)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直到清代漢學,期間淵源流變、興衰利弊,都需要進行評價和總結。而乾隆中期,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勵精圖治,清朝呈現(xiàn)出盛世景象。思想學術文化亟待總結的要求,政治經(jīng)濟的保障,以及乾隆個人的喜好,學術界的呼聲,催生出繼順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書籍的態(tài)勢。盛世的宏闊是需要鴻篇巨制來充實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時代留給自己的使命。乾隆也想借纂修《四庫全書》之機向全國征集圖書,貫徹“寓禁于征”的政策。當然,乾隆想超越父、祖修書之功,尤其是超越祖父《古今圖書集成》的私意也是不可忽視的。
可見,《四庫全書》之所以編纂成功有一定內外因素。首先,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讓四庫館臣安心修書10年;其二,乾隆帝的喜好重視,從征書、選擇底本,到抄書、校書等皆參與其中,保證了修書順利;其三,清廷包攬所需經(jīng)費,雄厚資金來源確保修書開支;其四,確立嚴密組織系統(tǒng),四庫全書館總裁和副總裁,多由郡王、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務,下設纂修處、繕書處和監(jiān)造處。其五,破格選拔錄用人才,人才云集為編纂《四庫全書》創(chuàng)造了更加有利條件。另外,社會安定、出版業(yè)發(fā)達,促使學術文化也發(fā)展到總結時。四庫修書之前,清代的出版業(yè)高度發(fā)達,典籍充分積累,藏書興盛,文獻整理工作全面展開,漢學成主流學風,學者們需要閱讀大量藏書,以及許多完整的原著,以征引材料,考證學術源流。而對于自明末以來進入中國的西學如何對待,也到自覺檢討并總結以引導社會認識西學的時候。在這種環(huán)境下,促使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
從《四庫全書》修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四庫全書》無疑是文化結晶,國之瑰寶。但在歷史的進程中,七部之中的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蕩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津閣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淵閣本今藏我國臺灣。而文瀾閣本在戰(zhàn)火中多所殘闕,后遞經(jīng)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對于《四庫全書》這樣一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國之瑰寶叢書,到了民國后惹來了不少文化學者、史學家的犀利批評。民國時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曾言,“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其意說,乾隆編修《四庫全書》,看似是在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實則卻是對歷史資料和文學作品的一次大規(guī)模毀壞,過大于功,不值得稱頌。
其實,清朝乾隆編撰《四庫全書》,長期以來在漢學界始終存在不同聲音。有人說,《四庫全書》無疑是文化結晶、國之瑰寶,但只是朝廷陰謀背后的附加成果。據(jù)說,當年乾隆帝下令編修《四庫全書》實則是另有所圖。其原因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十一月,乾隆帝下旨收天下書籍而編修《四庫全書》,其目的是借整理文化典籍而銷毀對清朝統(tǒng)治和對其不利的記載,以掩人耳目。據(jù)悉,乾隆征集天下圖書歷時七年。乾隆帝曾下令,讓全國藏書者自檢自查,凡發(fā)現(xiàn)書中有不利于社會的言論立即上交,若不上交,一旦被查明,施以殺頭滅族之大刑。在這樣的重壓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量圖書被銷毀,其中一部分是官方統(tǒng)一銷毀的,另一部分則是被藏書者主動銷毀的。
此外,《四庫全書》編修期間是清朝文字獄的高峰期。根據(jù)臺灣著名歷史學家王汎森先生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康熙朝的文字獄總數(shù)是10起,雍正朝的文字獄總數(shù)是25起,乾隆朝的文字獄總數(shù)則高達135起,其中的48起都發(fā)生在《四庫全書》編修期間。而且,相較于以往文字獄,查繳禁書期間爆發(fā)的文字獄,其刑法也更加殘酷,動輒凌遲、滅族,鬧得天下大亂,人心惶惶。
“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清初滿清政權對天下漢人的殘酷鎮(zhèn)壓。為掩蓋這一歷史真相記載,《四庫全書》編修期間著重銷毀這方面的內容,以至于《揚州十日記》和《嘉定屠城記略》兩本重要歷史書籍在中華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之久,直到清末民國初由留學生從日本找回,才得以重見天日。
又據(jù)史學家分析,在慘遭厄運的圖書中也包括了曹雪芹的《紅樓夢》。編修《四庫全書》時,曹雪芹已過世近10年,《紅樓夢》手稿保存其好友手中,因書中后40回涉及到諸多雍正朝政治問題,故被全部銷毀,而前80回中敏感內容也被大量刪改。《紅樓夢》后40回的遺失只是一個縮影,因《四庫全書》的編修而永遠無法再見天日的寶貴書籍更是不計其數(sh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關于明朝的珍貴歷史資料。即便是那些沒有被徹底銷毀的“漏網(wǎng)之魚”,大部分也被清廷官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刪減和篡改,早已是面目全非。
因此,不少文化學者、史學家認為,這種借著修書活動,不僅僅是一次官方的征集藏書活動,更是一次借機對所有書籍進行刪減、篡改的活動,其目的就是掩蓋歷史,穩(wěn)固統(tǒng)治。
據(jù)統(tǒng)計,編修《四庫全書》時銷毀的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shù)有170余種,13600余卷,合計15萬余冊。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于1000萬份的明代檔案被徹底銷毀,殘余部分也被清廷大量篡改,這給后世明史研究帶來了災難性難題。如今根深蒂固的“明朝多昏君”歷史導向,也大抵源于此。于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批評,“現(xiàn)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于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yè)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曾經(jīng)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清朝的考據(jù)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為這之后,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民國)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p>
縱觀歷史,在筆者看來,對統(tǒng)治者而言,倡導修書也好,毀書也罷,一是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而統(tǒng)一思想;二是為了批判吸收歷史文化中有益于時代的知識而為朝代所用;三是整理記錄有價值的古籍傳承后人。其方法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古代文化菁華為我所用。統(tǒng)治者出于“為我所用,唯我獨尊”的觀念,會將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轉變成為其維護統(tǒng)治政權的手段,包括日常生活、社會文化、信仰習俗三個方面。
我們常說,“古為今用”,就是說古代的有價值的東西可以拿來今天借鑒。毛澤東曾指出,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而應該批判地繼承,“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chǎn),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為此,曾提出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清理的任務。他認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蔽覀儽仨氉鹬貧v史,但也要批判吸收,把繼承與借鑒結合起來,汲取積極合理的成分,摒棄和抵制消極落后的因素。
由此,筆者認為,乾隆主持修撰全書,盡管方法策略或許有過有失,但重在有得,讓中華文化精華得以總結傳承,功在千秋。
《四庫全書》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全面總結,也讓中國古代文、史、哲、理、工、農(nóng)、醫(yī)等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可稱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呈現(xiàn)出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
站在今日回望歷史,站在世界反觀中國,《四庫全書》的編纂無疑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
《四庫全書》古籍整理方法為后人編纂圖書提供了典范。盡管《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有毀書、刪削、挖改內容等過錯,但是從歷史進步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統(tǒng)一延續(xù)起到積極意義。在輯佚方面,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并收入《四庫全書》者共有385種,這為后代的輯佚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為后代的??惫ぷ鳂淞⒘艘粋€良好的榜樣;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方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匯刻叢書方面,社會以《四庫全書》為典范而掀起了編刻叢書的熱潮……可見,《四庫全書》在輯佚、??薄⒛夸泴W、匯刻叢書等使用的古籍整理的方法,給后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
《四庫全書》編撰保存了中國歷代大量有價值的文獻,它的編修對中華傳統(tǒng)典籍的梳理和保存起到重要作用。所依據(jù)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貴善本。譬如,宋元刻本或舊抄本。還有不少是已失傳很久的書籍,在修書時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也有的是從古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傳世的中華經(jīng)典文獻,是對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以來所存文獻的最大集結與總匯。特別是數(shù)千學人歷時十載,正楷抄寫筆筆不茍,字體規(guī)范工整一致,煌煌七部如出一人,使這套出版史上的巨制成為舉世罕見的漢學絕世珍品,成為國家正統(tǒng)和文化根基的象征。此外,乾隆年間大力倡導藏書文化,建造南北七閣,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尊嚴和價值,這些在后來的文化界、學術界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前曾如此評價,“嘉惠學林,功在千秋?!倍敶幕瘜W者張岱年也評價道,“傳世藏書,華夏國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