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杰 段東文
內(nèi)容摘要:人物刻畫是寫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對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幫助寫作者創(chuàng)建筆下的人物形象,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所處背景或情境對人物行為的影響,讓筆下的人物的行為轉(zhuǎn)變變得更為自然。本文從人格的定義、結(jié)構(gòu)、作用過程以及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梳理,并闡述了其對于人物刻畫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人格 結(jié)構(gòu) 過程人物刻畫
1.引言
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向皇室成員和貴族宣傳他的宇宙觀時云:“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聽者嘩然,紛紛搖頭不信。于是,好事之人請宮女到皇宮花園中尋找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以推翻萊布尼茨的論斷。結(jié)果并沒有找到這樣的樹葉。約莫看來,樹葉似乎完全相同,但細心計較,卻是小大不同、薄厚不一、色彩紛歧、形狀各異。其實何止樹葉,宇宙中沒有一件事物是絕對相同的。
哲學家研究樹葉與宇宙,心理學家則更直接、密切地關注人類本身。例如,對于同樣情境下的半瓶水,甲失望地說:“只有半瓶水了”,乙卻很高興地說:“幸好還有半瓶水”;可見,相同情境下,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觀點。又例如,若丙跋涉于沙漠,原有2瓶水,現(xiàn)只剩半瓶水,丙失望地說:“只剩半瓶水了”;若丙已經(jīng)用完所有水,碰巧拾到半瓶水,丙則很高興地說:“幸好還有半瓶水”;可見,對于同一事物,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看法。
芥川龍之介在《羅生門》中露骨地描繪了人性的轉(zhuǎn)變。故事講述走投無路的武士于羅生門避雨,正猶豫要不要去做強盜時,目睹老婦偷拔亡者頭發(fā),憤然相阻,卻在老婦天經(jīng)地義的辯白中,獲得借口,心安理得地為非作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武士由善而惡的轉(zhuǎn)變呢?經(jīng)濟條件、榜樣行為、情境暗示……在紛繁復雜的變量之中,哪個因素是決定性的,亦或是其所組建的某種結(jié)構(gòu)的自然表現(xiàn)呢?
無論如何,想要凸顯筆下人物的特別人格,以及其在各種情境之下的奇妙變化,甚至探究其變化的緣由,不對人格的結(jié)構(gòu)、過程、發(fā)展有一些了解,是行不通的。
2.從人格心理學看人物刻畫
2.1人格的定義
如果我們要研究樹葉,就不得不先定義樹葉這一概念?!皹淙~”是什么?回答這個問題時,肯定是從樹葉的共同特征出發(fā),去探討樹葉的基本特征。譬如:樹葉都有葉脈、葉片,樹葉的植物細胞能分泌葉綠素……等等。如果從不同樹葉間的差異出發(fā),如這片樹葉大一些,那片樹葉小一些,就無法對樹葉作出定義,能得到的是一堆不同的概念,譬如大厚葉和小薄葉。因此,心理學家研究人格,也必然從人格的共同特征出發(fā),只有奠定了共同特征的基礎,才能繼續(xù)比較和研究人格差異所帶來的結(jié)果。在刻畫人物時也是如此,總要先把握人物所在時代所共通的特質(zhì),再去描寫個人所獨有的特質(zhì)。
對于人格的共同特征,心理學家已經(jīng)達成一些共識:
1)人具有其他動物不具有的特征。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更依賴于心理社會因素而非生理因素,行為也較少受到原始動機的影響。強大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使人類得以相互溝通,并將習得的行為模式(文化)互相傳遞。這種能力意味著人類能夠以長遠的眼光看待過去和未來,所以人類不會被眼前的刺激限制。故而,孔子會贊嘆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人類行為是復雜的。個人的行為常由多種原因?qū)е?,盡管個人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可能一樣,但其原因卻因人而異,不同個體對同一件事的理解可能不一致。行為的復雜性在于行為不僅產(chǎn)生于人格,而且還與環(huán)境有關。行為并非就是表面上所觀察到的。譬如,三國時期,曹操麾下謀士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奉天子以令不臣”在行為上是相似的,但究其原因和動力,卻是大相徑庭。
3)人類難以認識或控制決定自身行為的核心因素。人們有時候難以解釋為什么他們會做出違背自己愿望的事情。無論這些行為重要或不重要,經(jīng)常發(fā)生還是偶爾發(fā)生,它們總是存在的,并且要求我們對它們作出解釋。
2.2人格的結(jié)構(gòu)
聽聞要建造一座房屋,是從打地基開始,然后用鋼筋和磚塊構(gòu)建它的主體框架,接著才是使用各類建材豐滿它的樣貌。因此,一座房屋是否牢固,從它確定框架的時候就已經(jīng)決定了。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事物的形的重要性,常高于事物的色、質(zhì)。
人格的“形”就是人格的結(jié)構(gòu),即人格持久而穩(wěn)定的方面。它們就像物理學里分子或原子的概念,像反應、習慣、特質(zhì)、類型這樣的結(jié)構(gòu)概念經(jīng)常用來把人們的相似之處概念化。特質(zhì)是指人類在不同處境下反應的一致性。類型是指不同特質(zhì)的集群。和特質(zhì)相比,類型暗含了行為在更大程度上的普遍性和一致性。雖然個體具備的多種特質(zhì)在有程度上的差異,但是一般可以歸為同一類型。掌握人格的分類,有利于初期建立簡單的人物模型。
2.3人格的作用過程
公元1世紀,普魯塔克提出了“忒修斯之船”問題:“忒修斯之船的老部件逐漸腐朽,雅典人為了保存這艘船,就用新木材為其替換,直到最后所有的老部件都被替換了。那么,這艘船還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嗎?如果是,但它已經(jīng)沒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頭了;如果不是,那它是從什么時候不是的?”
托馬斯·霍布斯延伸了這個問題,假如從忒修斯之船上取下所有老部件,并以此重建一艘新船,那么真正的忒修斯之船是兩艘中的那艘呢?
把“忒修斯之船”類比到人格上,就提出以下問題:
以《羅生門》中的武士為例,武士走投無路,萌發(fā)搶劫的念頭,然而善念依然牽絆著他,當他看到老婦偷拔死人頭發(fā)時,正義感激發(fā)他阻止老婦的惡行,然而當他聽取老婦的理由后,卻反而理直氣壯地搶劫了老婦。那么之后的“惡武士”還是之前的“善武士”么?
如果以某種技術讀取復制“善武士”的記憶與人格,而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體,那么該個體和“惡武士”,哪個個體才是原來真正的“善武士”呢?
人格固然有其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但其中靈活的部分也許有同樣的重要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動物適應自然,人類更要適應社會,如何在適應過程中保持人格的連續(xù)性與統(tǒng)合性,是離不開人格的靈活部分的。
赫拉克利特云:“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在談變化的哲學。在這句話中,主體與客體都發(fā)生了改變,無論是人還是河流,都不再相同。這是將時空坐標看作事物的本質(zhì),卻毫無疑問是與現(xiàn)象相悖的。
前一刻的我有向下一刻的我變化的勢能,就像樹上的蘋果有下落的勢能。因此,下一刻的我是此時此刻我所期望的我,此時此刻的我是上一刻我對自己期望的達成。人格的連續(xù)與統(tǒng)合不在于結(jié)構(gòu)的完全相同,而在于前一刻動機與下一刻狀態(tài)的一致性。
2.4人格的發(fā)展
王充在《論衡·狀留篇》云:“故夫河冰結(jié)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聽聞寫一篇好的文章,要經(jīng)過最初的問題、文獻的積累、實踐的證明、紛繁的分析、幾番的刪改。當下所見事物的模樣,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一個人外向或內(nèi)向、善辯或訥言、忠誠或多疑,是在多次經(jīng)歷中逐漸蝕刻的。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瞬豢杀苊獾厥艿江h(huán)境影響。
環(huán)境從宏觀到微觀,大致分為三個層次:文化、階層、家庭:
1)文化:作為特定文化的成員,個體的社會經(jīng)驗是人格的重要社會成因。每種文化都有自己認可及制度化的行為模式、禮儀和信仰。制度化的行為模式意味著一個文化里的大多數(shù)成員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文化影響了我們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方式、我們與權威的關系、自我概念的形成、經(jīng)驗到的焦慮和沖突的主要形式,以及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文化也影響了我們對快樂和悲傷的看法,影響我們對待生與死以及對健康與患病的態(tài)度。因此,在刻畫人物時,必然要考慮人物所處文化對其的影響。
2)階層:個人人格的每個方面幾乎都要在個人所屬的團體中來理解。個人所屬的階層——無論是高階層還是低階層,無論是勞動階層還是文職階層——都是非常重要的。社會階層因素有助于決定個人的社會地位、所扮演的角色、應負有的責任以及能享受到的權利。這些因素影響了個人對自己、對其他社會階層的其他成員的看法,也影響了他們賺錢和花錢的方式。
3)家庭:除此之外,家庭的影響極為重要。父母親可能對孩子充滿溫暖和愛,拒絕孩子或?qū)⒆佑袛骋?,或過分保護和占有孩子,或意識到孩子對民主和自由的需求。家長的每一種行為都影響了孩子人格的發(fā)展。家庭環(huán)境是各不相同的,但在同一家庭的孩子們也經(jīng)驗著不同的環(huán)境,這取決于他們的出生順序或他們成長時父母的關系等等。
3.總結(jié)
通過深入理解人格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有利于在創(chuàng)作初期幫助寫作者更清晰地構(gòu)建人物形象,也使得作者更清晰地了解他所塑造的人物在他所設立的復雜情境中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以及其做出這種行為的心路歷程。這將使得寫作者筆下的人物更合理也更豐滿。
參考文獻
[1]哲學修養(yǎng)[M].湖南大學出版社, 2011.
[2]方真.芥川龍之介對人性的思考與感悟——以《羅生門》與《鼻子》為例[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6):40-40.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佚名.世界著名的10大思想實驗[J].科技中國,2017,000(004):89-94.
[5]劉卓芳.赫拉克利特辯證法淺談[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015(002):34-35.
[6]樂國安,王文基,汪鳳炎,王國芳,閻書昌,蔣柯,崔光輝,楊文登,舒躍育,高志鵬. 開創(chuàng)心理學史研究的新時代(筆會)[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18,1-23.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