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龍
內容摘要: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本質體現(xiàn)。語文作為母語教育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個空間,融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在人的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材生活化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文章將對生活化、教材生活化進行概念分析,在此基礎上將對教材生活化內涵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 生活化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小學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小學語文教材是啟蒙之書,是基礎中的基礎。[1]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將為學生一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塑造其語文學習方式與思維,培養(yǎng)其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審美與美的表達的關鍵期。以往相關研究更多關注課程與教學的生活化,通過課程的生活化使課程內容等課程相關的要素能夠與生活、與學生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教學生活化的研究使得教學方式、教學情境、課堂生活等主要的教學要素能夠與學生生活貼近從而使教學更容易開展,知識更易講授等。對于教材這一重要載體生活化的研究較少,但是教材卻是課程生活化與教學生活化的重要體現(xiàn)與表達依據(jù)。
一.何謂生活化
生活化的理論基礎首先是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生活世界即:“自然意識生活的世界和純粹意識生活的世界,或者自然經驗的世界與純粹經驗的世界”[2],這兩種世界是統(tǒng)一而非對立的。胡塞爾提出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與認識論。杜威則針對教育脫離現(xiàn)實的困境,從實用主義出發(fā)提出“教育即生活”將教育目的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陶行知則根據(jù)中國國情進一步發(fā)展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由此生活化基于生活教育而產生,同時也豐富了生活教育的內涵。正是以生活化為抓手,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
“生活化”是“以生活化人”,即從生活中來,再應用于生活。生活化的事物具有經常性與普遍性的特征;生活化的內容也須是學生容易共振與共情的,這樣才利于學習和積累;生活化是必要的,“兒童對生活中東西的價值和用途越了解,就越容易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生活中的東西是最真實的,可以直接檢驗,所以更牢固,不易發(fā)生疑問,這就是“真知”[3]。生活化是一種力求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理念,回歸生活世界也即回歸生命的本真。生活化是指向人的生活化,在本研究中,生活化則是指向兒童的生活化而不是成人世界的生活化,最終需要指向學生的生活化也即學生的生活的塑造與創(chuàng)造。通過生活化式的學習與吸取最終達到人生的進步與生命意義的升華。
二.何謂教科書生活化
從生活化理論認識,我們可對教科書生活化進行界定。教科書生活化也即教材生活化是指教科書力求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情感,貼近學生生活空間、貼近學生生活時間。教材生活化即從生活實踐中總結或者抽象出來的理論、概念,又通過承載的素材選擇、編排、呈現(xiàn)方式等手段,能夠以生成的方式還原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教材生活化是對學生世界的擴展,不僅僅將教材看作一個知識的載體,更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個指引者的角色,與學生的生活以及生命意義上能產生內在聯(lián)系與統(tǒng)整。
從語文學科來看即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建構語文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教材新模型。語文學科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人文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實踐性要求語文學科必須注重語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敖炭茣罨钡慕缍◤膬蓚€方面展開,一是教科書生活化的深度,深度是指生活經驗對于學習者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理解的。杜威在《經驗與教育》中表示,教學應該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這種經驗和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提供起點。二是指教科書生活化的廣度,廣度是指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范圍,學生沒有生活體驗去感受超過這個范圍的內容。
竇桂梅將語文生活化解釋為語文向生活還原,她的教育思想提到在語文中滲透生活元素,把原本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生活中的內容。張孝純先生主張要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中心,全方位地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各個方面進行圓融互攝。上述學者從方法方式與內容上分別闡述了生活化,但是均從一個角度表述不夠完整。
陶行知說“生活是內容也是方法”?;诖?,生活化是內容上從生活來或基于生活的,同時內容可以運用生活的方式方法進行傳遞。從學科特點和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上看,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學內容與方法應該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學生活化或者生活化的教學推動學生理解并能運用實踐。生活化的內容從宏觀上說是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微觀上“是生活經驗、生活條件、生活過程、生活情境、生活目的等”[4]。綜上,教材生活化,認為教材生活化指在教材中滲透生活元素,反映兒童少年真實的生活世界,從家庭、學習、自然、文化、社會生活中取材,符合學生經驗世界的一種學科理念。
三.教科書生活化內涵探析
黨的十九大以及全教會之后,基礎教育的深化改革大步向前。2019年7月教育部出臺《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德育為先、全面發(fā)展、面向人人、知行合一、五育并舉等,是未來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理念?!盵5]文件所強調的教育理念中蘊含著生活世界的理念,為我們開展教材生活化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基調?!罢Z文學習的規(guī)律是‘培根‘積累。所謂培根,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中學語文,從生活中尋找到語文之根、人格之根。所謂積累,是在實踐中自己積累知識,深化體驗,提升情感,豐富經驗。事實證明,通過自己實踐的東西才會真正積累起來?!盵6]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特點、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以及當今時代的要求均有力的呼應著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那么,語文教材生活化的內涵,我認為有以下體現(xiàn)。
語文教科書生活化是對兒童生活世界的回歸。語文的社會性以及人文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要求語文教科書能夠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語文教材內容來源于社會生活,縱向看,歷史與傳統(tǒng)以語文為載體進入或影響當前生活;橫向來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文,同時語文學習始終需要實踐的且也需要生活實踐在某些方面更好的感悟和理解語文的學習。語文回歸生活世界不是回歸成人的世界,而是回歸兒童本身的世界?;貧w兒童世界,主要是學習生活,有利于拉近兒童與教材的距離,助推學生更好進入教材去理解和感悟教材?;貧w兒童的生活世界也將有利于使教材成為學生人生成長中的一部分,成為兒童人生指引者的角色。
語文教科書生活化是指向人、指向生命的。學生觀強調學生是完整的、是發(fā)展中的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對學生的關注,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尊重學生主體性與個性發(fā)展。語文教科書生活化則更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學生知識經驗的特點。語文教科書既注重整體和諧發(fā)展,又能突顯學生個性。教科書融入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過程,給予生活更多創(chuàng)造。以學生作為教科書的最終指向即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價值,目的是促進學生發(fā)展,也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生命的尊重。
語文教科書生活化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手段。2016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成為基礎教育者更多的思考與追求。從核心素養(yǎng)框架來看,學生生活是蘊含在內的。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3個一級指標來看,文化基礎更多體現(xiàn)的是人文性的內容(人文素養(yǎng)),這是學生認識與表達生活世界是基礎;自主發(fā)展是學習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在涵詠會文中能受到教材所傳遞的思想與道德內容的影響,以此為基礎能夠在實踐中舉一反三更好的去感悟教材以及對社會生活認識的深入與提升;社會參與則直接體現(xiàn)了生活世界與學生發(fā)展的重要聯(lián)系,通過教材生活化使學生更好的認識社會同時社會主流價值觀也通過教材影響著學生,兩者相輔相成,推動學生更多的社會參與。
語文教材生活化是學生“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渠道。語文教材生活化可以更好地發(fā)掘教材的價值,通過生活化的呈現(xiàn)使“五育”得到全面的體現(xiàn)與融合,通過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使全面發(fā)展得到保證。教材生活化是推動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一種方式。教材生活化可通過生活化方式呈現(xiàn)將理想信念和塑造的精神素養(yǎng)以貼合學生生活的呈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這些素養(yǎng)。
語文教材生活化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體現(xiàn)。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個主要的核心理念是語文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貼合學生的生活。在教材編寫上提出教科書應關注現(xiàn)實、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教材應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語文教材生活化正是這種理念的一種深化與表現(xiàn)。
四.結語
教師的教學不是無依據(jù)的,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是教學內容的主要承載體也是教學方式多樣化的重要根基。教材的生活化既是課程生活化的載體也是教學生活化的重要空間。可見,教材生活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相關研究是可期的。通過分析教材生活化內涵,既可以為教材生活化提供更好的指引同時又推動教師研究與學生學習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先云.新中國成立以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發(fā)展歷程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9(12)
[2]朱松峰.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概念辨析[J].求索,2015,07
[3][4]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編,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46
[5]高瑜.基礎教育的未來方向[N].中國教育報,2019-9-12(06)
[6]莫莉主編,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04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