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艷
摘要:所謂“補白”,就是通過師生活動,將與課文有關但課文沒有寫或沒有直接寫的內(nèi)容,進行有針對性地補充、解釋和說明,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達到曲徑通幽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品讀語言文字的方法。
關鍵詞:補白;語文;課堂呈現(xiàn)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一個個留白,激發(fā)想象,巧妙填補,課堂定會動靜相生,張弛有度,精彩紛呈!
那么,如何適時、巧妙地運用補白,讓其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更加有效的作用,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背景補白,體驗文本
語文教材所選的文本,多是名家名篇,是作者人生經(jīng)歷和積累后的傾吐。由于小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生活體驗等方面都與作者相距甚遠,很難體會作品的精妙之處。為此,教師要設置利用背景、體驗文本的補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背景補白一般在授課伊始,對課題質(zhì)疑之后出現(xiàn)最好。如《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作者以不同的情感體驗反映了同樣的愛國之情?!妒緝骸肥峭ㄟ^“悲”體現(xiàn)的,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則是因“收薊北”的喜表現(xiàn)出來的。詩人因何而悲,又因何而喜,這其中的滋味不是簡單的詩句就能體味出來的,必須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學《示兒》時要了解陸游當時所處的南宋時期,廣大中原地區(qū)被金兵占領。在金人的鐵蹄下,淪陷區(qū)的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他們?nèi)找古瓮諒褪У兀y(tǒng)一祖國,可是一年又一年,他們只能“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詩人陸游最終則因“但悲不見九州同”,而抱恨終生含悲而去。這樣的悲是凝重的,令人蕩氣回腸,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如不進行背景補白,單憑對詩句的孤立理解,只能是囫圇吞棗,更不要說與詩人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了。再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喜形于色、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喜極而泣……,總之,一個“喜”字,囊括了全詩的氛圍。再三思忖,為什么回家就喜成了“涕淚滿衣裳”的樣子?原來,多少年沒回家了,因叛軍占領“河南河北”,導致詩人杜甫攜妻帶子背井離鄉(xiāng)。這期間,詩人飽嘗了太多的思鄉(xiāng)之苦,如今,叛軍被平定,失地被收復,國家重歸統(tǒng)一,“妻子愁何在”,自己“喜欲狂”。可以說,杜甫的“喜”,不僅僅是因為小家,更是為了國家,不然詩人就不會發(fā)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沉重的哀嘆!因此,詩人的“喜”顯得是那樣寬廣高遠,富有底蘊。在補白文本的基礎上誦讀詩文,帶給人的是心花怒放的感覺。因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背景補白,對于深化學生的知識層面,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著水到渠成之功。
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寫作背景,學生通過了解寫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課前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背景的補白。學生可以通過查找各種書籍、上網(wǎng)搜索資料等方式,了解有關文章的時代背景、歷史演變、地理環(huán)境、物質(zhì)條件,和人物的身份、資歷、性格特征等等的事實材料,再在課堂中向同學們匯報材料,進一步讓同學們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初步理解人物(事物)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使學生更感興趣地學習課文。
二、標點添白,激活文本
標點符號是文章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與文字結(jié)合給文章增添了豐富的內(nèi)涵。由于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的需要,文章中常常出現(xiàn)標點的留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標點補白,引導學生去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巧妙填補,既訓練了思維,又激活了文本。
五年級上冊《我喜歡》是張曉風的代表散文。作者用排比段的形式,以獨特的視角,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從三方面抒寫喜歡的情懷:先寫喜歡四季景象,再寫喜歡自然景物,最后寫喜歡生活生活。文章在最后一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jié):我喜歡生活,而且深深地喜歡能在我心里充滿著這樣多得喜歡。孩子們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對省略號進行了添白:“我渴望能在春天的午后,徘徊在怒放的櫻花樹下,看點點花瓣,在陽光下顯出柔弱的影子。蜜蜂嗡嗡地叫著,唱著這春天的小曲?!薄拔覠釔圩x書,在冬日的黃昏,獨自沉浸在書海中,和一個個大師對話,享受這快樂和閑暇。書擦亮了我的言情,我的心靈也變得澄明清澈?!痹跇它c添白訓練中,學生與作者對話,與生活對話,展現(xiàn)了生活中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三、詞語擴白,深入文本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文本情感的聚焦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擴充詞語的形象內(nèi)涵、情感內(nèi)涵,讓學生在詞語與意境的溝通運用中,獲得語言滋養(yǎng),深入理解文本,與作者、與文本產(chǎn)生更強烈的情感共鳴。
我在教學張曉風的另一篇散文《有些人》中,就借助于“詞語擴白”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文章開篇寫道:“有些人,他們的姓氏我已遺忘,他們的臉卻恒常浮著——像晴空,在整個雨季中我們不見他,卻清晰地記得他。”接著,用四個場景,分別追憶了一位女教師、米店老板、無助的中年人、敬業(yè)的代數(shù)老師的凡人小事,贊揚了普通人的美好心靈。其中第二個場景這樣寫道: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澳忝魈炷馨衙姿偷轿覀兊臓I地嗎? ”“能”那個胖女人說?!拔乙呀?jīng)把錢給你了,可是如果你們不送,”我不放心地說,“我們又有什么證據(jù)呢? ”“??!”她驚叫了一聲,眼睛睜得圓突突,仿佛聽見一件聳人聽聞的罪案?!白鲞@種事,我們是不敢的?!?/p>
她說“不敢”兩字的時候,那種敬畏的神情使我肅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貴古老的賣米行業(yè)?還是“舉頭三尺即神明”?她的臉,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認,但我每遇見那些無所不為的人,就會想起她——為什么其他的人竟無所畏懼呢!
在這段文字中有一個看似普通的詞語“不敢”,但這普通的“不敢”背后卻映射出米店老板的敬畏。于是,我追問道:“她不敢做什么?”一時間,孩子們面面相覷,我啟發(fā)他們可以結(jié)合生活的感知,和所看到的新聞報道來談,于是,有的說“她不敢缺斤少兩”,有的說“她不敢欺騙顧客”,還有的說“她不敢以次充好”……孩子們的思維漸漸打開,通過對“不敢”的擴白,更深刻理解了米店老板對誠信的敬畏,對行規(guī)的敬畏,對“自律”、“慎獨”理解的也更深刻。
四、細節(jié)挖白,充實文本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我們要能夠把握文章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情,善于引導學生在情節(jié)的細微處挖掘補充,將喚醒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同時使文本內(nèi)容更充實,人物形象更豐滿。
《東施效顰》是一篇文言文故事。故事短小精悍,淺顯易懂。其中就有很多可挖掘的細節(jié)補白之處:如描寫西施的美貌,東施的心理活動、眾人看到東施效顰后的表現(xiàn)等等。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一心向善的正能量和初步運用文言文的表達意識,我設計的細節(jié)補白是: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人見而憐之,? ? ? ? ? ? ? ? ? ? ? ?。孩子們發(fā)揮想象,仿照原文的表達方式,將靜止的文字生成動態(tài)的畫面,進行細節(jié)挖白,有生寫道: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人見而憐之。富人敞門相迎,端湯喂藥;貧人疾步相攜,噓寒問暖。這樣,在師生、生生挖掘的畫面和原文的對比中,西施更顯楚楚動人,東施則丑不忍睹,不僅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是對寓意的理解更水到渠成,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
五、結(jié)尾續(xù)白,拓展文本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的結(jié)尾意猶未盡,給予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語文課上,教師如果抓住這一空白,引領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fā)展的方向,發(fā)揮想象,對文本進行延伸,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潛能。
如《窮人》中的桑娜一家在收養(yǎng)鄰居家的兩個孤兒后,他們的生活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呢?《生死攸關的燭光》中,“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之后,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等等。
結(jié)尾續(xù)白可以為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增添余味,對深入領會文本,鍛煉思維是大有裨益。但是這種續(xù)白要考慮作品中已經(jīng)實寫的內(nèi)容、已向讀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偏離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旨。
除了剛才介紹的五種補白方式,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文本內(nèi)容采用其他的補白策略,如畫面重現(xiàn)、音樂感染、表演再現(xiàn)、假設對比等??傊a白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態(tài)度。補白帶給學生的是文本體驗的內(nèi)化,是思想情感的提升,更是思維水平的發(fā)展。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文本,善于發(fā)現(xiàn)空白、填補空白,縮短生本的距離,讓學生沿著作者的心跡前行,在濃濃的語文味中,任思緒分揚,邂逅更加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