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明
《太極圖說》首句“無極而太極”,是周郭頤本體論的基礎(chǔ)。對此句的不同理解,引出了朱陸無極太極之辯。朱子訓(xùn)極為“至”,以“無極”為“太極”的修飾語:“不言無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保ā蛾懢艤Y集·與朱元晦》)陸象山則是訓(xùn)極為“中”,以“無極”為周子思想不成熟時的謬論,認(rèn)為既言“太極”又言“無極”是“疊床架屋”:“上面加‘無極字,正是疊床上之床,下面著‘真體字,正是架屋下之屋?!保ā蛾懢艤Y集·與朱元晦》)朱陸之后,理學(xué)家們關(guān)于“無極太極”的爭論依然不絕。侯外廬先生以“無極”為最高范疇,他在《宋明理學(xué)史》中指出:“無極是最原始的、根本的,而太極、陰陽、天地、五行等,則是派生的?!标悂硐壬凇端蚊骼韺W(xué)》中指出:“太極是指未分化的混沌的原始物質(zhì),無極是指混沌的無限。太極作為原始物質(zhì)本身是無形的、無限的,這就是所謂‘無極而太極。”這是同于朱子,以“太極”為最高范疇,認(rèn)為“無極”是對“太極”的形容。牟宗三先生在《心體與性體》中認(rèn)為,“無極”“太極”是一事,不過一是遮詮一是表詮:“似亦可說太極是對于道體之表詮,無極是對于道體之遮詮……‘無極中之‘極字意許為限定之極,‘太極中之極字是無限定之極。遮彼限定之極而顯其為無限定之極,此即是‘太極,此即是絕對的最后者。”以上諸位學(xué)者的討論,將“無極太極之辯”推向了新的高度。
但所謂“無極”“太極”,只是本體之名,本體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才用語言形容,便不再是本然全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diǎn),即便在“無極”和“太極”中選出一個詞性上的至高本體,也已失了究竟意。所以,本文即從體、德、機(jī)、用四個方面,以“主靜”與“中正仁義”的一體兩用之同異、“沖漠無朕”與“萬象森然”的一體兩德之同異,論證“無極”與“太極”是對同一本體不同方面的形容,“無極”“太極”同體而異名,“無極”即“太極”。
一、所乘之機(jī)——動靜
周子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保ā短珮O圖說》)“太極”即是“天理”“定體”,是絕對的本體。此本體在“動”的時候發(fā)“陽”之用;在“靜”的時候發(fā)“陰”之用。“陰陽”是其發(fā)用,而“動靜”則是“所遇之時”:“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保ā秱髁?xí)錄》)“所遇之時”也就是“所乘之機(jī)”:“蓋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jī)也?!保ā短珮O圖說解》)猶如心體乘“未發(fā)”之機(jī)時,發(fā)“未發(fā)之中”的用;乘“已發(fā)”之機(jī)時,發(fā)“已發(fā)之和”的用,“所乘之機(jī)”就是指本體所遇到的“時機(jī)”。本體常在而無定體,雖然包含“陰陽”,但只有乘“動靜”之機(jī)時才能發(fā)用流行。如果沒有“動靜”之“時機(jī)”,則本體雖然陰陽皆具,也依然無從顯現(xiàn)。因此,“所乘之機(jī)”是本體發(fā)用的必要條件,并且因為“所乘之機(jī)”的不同,本體的發(fā)用也有陰陽之異。
二、一體兩用——“主靜”即是“中正仁義”
周子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太極圖說》)朱子說道:“陽之動也,太極之用所以行也。陰之靜也,太極之體所以立也?!保ā短珮O圖說解》)也就是說,太極由乎陽動而發(fā)用,由乎陰靜而立體,“主靜”即是由乎“陰靜”所立之體,“中正仁義”即是由乎“陽動”所發(fā)之用。雖然以體用來區(qū)分“主靜”與“中正仁義”,但就本體而言,無論“陽動之用”還是“陰靜之體”,都是它的發(fā)用流行,即本體乘動靜之機(jī),發(fā)“陰陽之用”,乘“陰靜”之機(jī),發(fā)“立體之用”,乘“陽動”之機(jī),發(fā)“發(fā)用之用”。故“主靜”與“中正仁義”,乃是一體之兩用。
明道先生(程顥)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nèi)外?!保ā抖碳ざㄐ詴罚皠屿o”是“所乘之機(jī)”,而“動靜之機(jī)”不同,其發(fā)用也本該不同。但明道先生此語,則是指其發(fā)用雖然有異,但乘“動靜”之機(jī)而發(fā)用的結(jié)果卻都是境界上的“定”。《中庸》言:“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薄拔窗l(fā)”即是“靜”,“已發(fā)”即是“動”?!爸小迸c“和”,即是心體在乘“未發(fā)”“已發(fā)”之機(jī)時的發(fā)用。而所謂“定”者,則是乘“未發(fā)”與“已發(fā)”之機(jī)時而發(fā)用的結(jié)果,即“中和”,乃是同一的“定”境界??梢哉f,乘“未發(fā)”之機(jī)時,其“定”為“中”;乘“已發(fā)”之機(jī)時,其“定”為“和”?!爸泻汀笔浅恕拔窗l(fā)”與“已發(fā)”之機(jī)時,同一“定”境界發(fā)用的不同表現(xiàn)。陽明先生曰:“‘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聞、無思無為之謂也。不睹不聞、無思無為,非槁木死灰之謂也,睹聞思為一于理,而未嘗有所睹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保ā秱髁?xí)錄》)“常知常存”即是動時之用,是“已發(fā)之和”;“不睹不聞”即是靜時之用,是“未發(fā)之中”?!岸寐勊紴橐挥诶怼?,猶“中和一于定”。動時亦定,靜時亦定,“中和”是“定體”乘“未發(fā)已發(fā)”之機(jī)時的發(fā)用,其用雖異,其定則同,是朱子所謂“蓋一動一靜,莫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焉”(《太極圖說解》)。所以“未發(fā)之中”與“已發(fā)之和”,各具定體全體,“未發(fā)之中”即是“未發(fā)”時得“已發(fā)之和”,“已發(fā)之和”即是“已發(fā)”時的“未發(fā)之中”。猶如“常知常存”即是“不睹不聞”,“未發(fā)之中”即是“已發(fā)之和”。
反觀周子“立人極”句,他本人注釋為“無欲故靜”,指出“主靜”即是由乎“無欲”。而在《通書》中,周子又說:“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奔热弧爸黛o”由乎“無欲”,而“無欲則靜虛動直”,所以“主靜”之靜,并非是動靜之靜,而是“靜虛動直”,也就是“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之靜,也正如陽明先生所言,乃是“實兼動靜”:“在贛州親筆寫周子《太極圖》及《通書》‘圣可學(xué)乎一段,末云:按濂溪自注‘主靜,云‘無欲故靜,而于《通書》云‘無欲則靜虛動直,是主靜之說,實兼動靜。”(《王陽明全集》)這個“實兼動靜”的“主靜”之靜,陽明先生在回答弟子陳九川關(guān)于周子“主靜”的問題時指出:“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保ā秱髁?xí)錄》)也就是說,周子的“主靜”是本體乘“陰靜”之機(jī)時的發(fā)用,是“靜而無靜”,即所謂“靜時之定”;“中正仁義”即是本體乘“陽動”之機(jī)時的發(fā)用,是“動而無動”,即所謂“動時之定”。同為境界上的“定”,各具全體,那么與“中和”一樣,“主靜”即是“中正仁義”。
三、一體兩德——“沖漠無朕”即是“萬象森然”
本體乘機(jī)而發(fā)用,是因為此體有此“德”,所以乘機(jī)時能發(fā)此用?!暗隆笔怯靡孕稳荼倔w的,如說此本體有生生之德,即意為“本體是生生的”。而因此本體有生生之德,故乘機(jī)時能發(fā)生生不息之用。本體乘動靜之機(jī)時,之所以能夠發(fā)“中和”“主靜”“中正仁義”之用,便在于此本體有“沖漠無朕”“萬象森然”之德。
“沖漠無朕”“萬象森然”語出《二程遺書》:“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薄皼_漠無朕”,是指本體無形無相、無方無體;“萬象森然”,是指本體包含陰陽、萬理皆具。朱子曰:“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保ā短珮O圖說解》)“悉具陰陽之理”即是“萬象森然”,象本體之無所不備;而“沖漠無朕”即是“神無方而易無體”,象本體之虛極靜篤。因本體“沖漠無朕”之德,故乘靜之機(jī)時,能發(fā)“主靜”之用;因其“萬象森然”之德,故乘動之機(jī)時,能發(fā)“中正仁義”之用。故“沖漠無朕”與“萬象森然”乃是一體之兩德。
正如一體之兩用,“主靜”即是“中正仁義”,在其德上,陽明先生曰:“萬象森然時,亦沖漠無朕;沖漠無朕,即萬象森然。沖漠無朕者,一之父;萬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保ā秱髁?xí)錄》)所謂“一中有精,精中有一”,即意為“沖漠無朕”中已經(jīng)包含“萬象森然”,“萬象森然”中亦有“沖漠無朕”。雖然兩德不同,但它們所象的不僅是本體之“沖漠無朕”與“萬象森然”,同時亦有本體全體?!皼_漠無朕”即是乘靜之機(jī)時的“萬象森然”,“萬象森然”即是乘動之機(jī)時的“沖漠無朕”,故“沖漠無朕”即是“萬象森然”。
四、一體兩名——“無極”即是“太極”
本體不可以言語名狀,才用語言形容,便不再是本然全體。所以,只能就本體之一“德”而有一名。王龍溪在《心極書院碑記》中說道:“神無方而易無體,即無極也?!薄吧駸o方而易無體”即是“沖漠無朕”,那么“沖漠無朕”就是“無極”,“萬象森然”就是“太極”。“德”是用以形容本體的,而非本體之名。就本體“沖漠無朕”之德而言,則名之曰“無極”;就其“萬象森然”之德而言,則名之曰“太極”。因“無極”其“沖漠無朕”之德,故乘靜之機(jī)時,能發(fā)“主靜”之用;因“太極”其“萬象森然”之德,故乘動之機(jī)時,能發(fā)“中正仁義”之用。不言“太極”,則“無極”無以常感應(yīng);不言“無極”,則“太極”無以常清凈,故“無極”與“太極”,乃是一體之兩名。
陽明先生曰:“‘定之以中正仁義即所謂‘太極,而‘主靜者,即所謂‘無極矣?!保ā锻蹶柮魅罚┢涞茏油觚埾苍凇缎臉O書院碑記》中以“無極”“太極”來解“人極”之句:“中正仁義云者,太極之謂;而主靜云者,無極之謂;人極于是乎立焉?!奔热弧爸黛o”即是“無極”,“中正仁義”即是“太極”,而“主靜”與“中正仁義”是一體之兩用,“主靜”即是“中正仁義”,則“無極”即是“太極”。就像牟宗三先生所說的:“‘無極中之‘極字意許為限定之極,‘太極中之‘極字,是無限定之極?!保ā缎捏w與性體》)“限定之極”是指此極有諸多形象限定,是所謂“萬象森然”,即“太極”;而“無限定之極”是指此極絕對無限,是所謂“沖漠無朕”,即“無極”。而“無極”中的“極”字是“太極”意,“太極”中的“極”字是“無極”意,“無極”“太極”互存其中。那么,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即是“無極而且太極”,“太極本無極”即“太極本是無極”。故“無極”“太極”同體而異名,“無極”即“太極”。
[責(zé)任編輯:張? 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