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華整理
我于1955年春天從海外回來,在廈門結識了高芝蘭老師的學生、女高音歌唱家顏寶玲女士,她又介紹我與高老師的另一位學生孫經(jīng)信認識。之后,我順利考取上海音樂學院(以下簡稱“上音”)附中,也由此得知高芝蘭老師的大名??上?,她當時不教中學部,我進入附中之后,先后師從蘇石林教授的另外兩位學生—李志曙教授和張仁清教授。1959年,我升入本科時,才有緣直接受教于高老師,直至1964年本科畢業(yè)。由于幾位老師師出同門,我的聲樂學習比較順利。本科畢業(yè)后,我被錄取為“上音”的第一位聲樂研究生,1967年畢業(yè)分配至上海樂團合唱團任獨唱演員兼教員。1974年移居香港后,我仍舊與高老師保持聯(lián)系,直至2013年4月,高老師在美國辭世?;叵肫鹉切┠晡覀児餐?jīng)歷的林林總總,近半個世紀的往事歷歷在目。
大約是2002年,上海音樂學院計劃為老教授著書留念,由我的老同學錢苑執(zhí)筆寫高芝蘭老師。由于當時高老師已經(jīng)移居美國,我也移居加拿大,于是,2004年10月錢苑便委托我去美國采訪高老師。我欣然從命,可以和高老師再敘她的藝術人生,是我又一次當面受教的機會。遺憾的是,事隔經(jīng)年,這本寫高老師的書一直未能面世。2017年底,錢苑健康轉(zhuǎn)差,約我回滬。他把我的采訪和他收集的資料交給我,由我決定是否繼續(xù)完成出版書稿的工作。不久,錢苑不幸去世。
回到加拿大后,研讀過錢苑交給我的資料,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高老師深深打動,讓我再次深刻受教。
1922年1月26日,高芝蘭生于浙江杭州,在七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與小弟弟高文俊最為親近。父親高叔安,性格堅強,自學成才,20多歲即在杭州置業(yè)娶親。后來,他們舉家從杭州遷往上海,父親在南市區(qū)碼頭倉庫任管理處長,高芝蘭小學就讀于南市區(qū)民立附小,后升入初中。
來到上海后,高芝蘭開始有機會接觸美國電影,并對音樂電影產(chǎn)生濃厚興趣。一天,父親買回一臺收音機,放在她的房間里,她開始每天收聽各國電臺的古典音樂節(jié)目,并由此熟悉了許多經(jīng)典作品和名家演唱。
初中畢業(yè)后,高芝蘭升入清心女中,在音樂課上開始學習五線譜。1937年,讀完高一后,她決心投考當時中國唯一的音樂??茖W校—國立音樂??茖W校(后簡稱“國立音?!保蟊豁樌浫?。
當時,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校長蕭友梅先生聘請了很強的師資,如鋼琴系主任是俄國著名鋼琴家查哈羅夫,聲樂系教師包括來自馬林斯基歌劇院的男低音歌唱家蘇石林,還有趙梅伯、應尚能、周淑安等。音樂欣賞共同課由黃自老師親自教授,陳洪老師采用法國帶回來的教材教授視唱練耳。這些音樂共同課對高芝蘭來講,雖是初學,但她興趣濃厚、進步很快。原本需要三年時間完成的課程,第一年之后,陳洪老師就將高芝蘭調(diào)入第三班,和黃貽鈞(職業(yè)指揮家)同班?!皣⒁魧!背俗⒅匾魳穼I(yè)科目之外,還十分重視學生整體文化素質(zhì)。由龍榆生教授負責的文學名著和唐詩宋詞課,也為高芝蘭后來的歌唱事業(yè)打下了文學基礎。
遺憾的是,一年后,黃自教授不幸因病去世。學校在國際禮拜堂舉行追悼會,蕭友梅校長指定由高芝蘭在追悼會上獻唱古諾的《圣母頌》。由于高芝蘭對黃自老師深厚的師生情誼,使得她對音樂藝術對人生的感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也讓她更加堅定地要把一生奉獻給音樂藝術。
聲樂學習,高芝蘭先是師從周淑安老師。周老師還同時在上海中西女中兼任音樂課,并經(jīng)常帶高芝蘭去那里給學生們唱一些好聽易懂的歌曲,如《吻》(Il bacio)、《夏日最后一朵玫瑰》(Last rose of summer)等。那時的高芝蘭只有15歲,但她的偶像卻是電臺里播放的卡魯索(Caruso)、加里·庫契(Galli Cucci)、麗莉·龐絲(Lily Pons)等歌唱家,他們扎實的基本功和深厚的修養(yǎng),激勵著她。一直以來,高芝蘭都十分敬仰蘇石林教授在聲樂方面的造詣,再加上他除了在“國立音?!笔谡n之外,還經(jīng)常演出歌劇,并與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合作音樂會。所以本科一年級后,恰逢周淑安老師調(diào)往重慶,高芝蘭便申請轉(zhuǎn)入蘇教授的班上學習。
蘇石林曾經(jīng)和夏里亞賓同臺演出歌劇,他的老師加比埃爾(Gabiel)是意大利“美聲學派”鼻祖—蘭佩爾蒂(Lamperti)的得意弟子。蕭友梅校長請?zhí)K石林來上海執(zhí)教,就是希望他把正宗的意大利“美聲學派”帶到中國,斯義桂、黃友葵、蔡紹序、郎毓秀、李志曙、張昊、張仁清等老一輩的歌唱家都曾受教于其門下,這也為日后中國當代聲樂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42年,從“國立音專”畢業(yè)后,高芝蘭繼續(xù)跟隨蘇石林老師學習聲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許多猶太籍音樂家來到上海避難,這大大活躍了上海的音樂生活。高芝蘭隨跟鋼琴家馬格斯林斯基(Margslinsky)學習德國藝術歌曲,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勞斯、沃爾夫等作曲家的作品。還有一位莉亞·申巴赫(Lea Shonbach),原是歐洲歌劇院的藝術指導,高芝蘭跟著他學習了多部歌劇全劇,包括《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藝術家的生涯》(La Bohème)、《浮士德》(Faust)等。
1943年,21歲的高芝蘭在上海蘭心劇場第一次舉辦獨唱音樂會,廣獲好評,隨后她成為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的合作伙伴。音樂家、樂評家格羅博伊斯(Grobois)于1 9 4 4 年9 月2 4 日在法文報《上海之聲》上(L a Musique)撰文評價了彼時高芝蘭的個人獨唱音樂會:“高芝蘭在上海唯一的管弦樂團伴奏下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博采不同風格的作品,而又不失她特有的風采。獨唱會的曲目均經(jīng)過她精心選擇安排,她是一個典范,希望更多藝術家像她那樣努力,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芝蘭的聲音,具有魅人的感染力,嚴格又有可塑性。她在不斷努力追求中進步。她演唱的《路易絲》中詠嘆調(diào)沙邦蒂埃,我們已是第二次聆聽。她的演唱充滿想象力,能充分理解路易絲這個角色,音樂處理與原型頗為貼切。她還成功演唱了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沙皇的新娘》的唱段,極富戲劇性,但未過于夸張。下半場表演的是威爾第的《茶花女》第二幕,舞臺置有布景,穿戲服演唱,這是一次新的嘗試,這對中國人而言,是十分令人驚慕的。”
1944年,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演出前兩天,突然有一位女高音因病不能參加演出,指揮斯婁斯基急忙問蘇石林老師能否找人頂替?蘇老師即刻告訴高芝蘭去接受這個緊急任務,她需要唱她從來沒有唱過的馬斯涅的歌劇《熙德》(Le Cid)的詠嘆調(diào)《流吧!我的眼淚》(Pleurez!Pleurez,mes yeux)。接受任務的第一天,高芝蘭立刻找到樂譜,學習詠嘆調(diào);第二天與指揮合鋼琴伴奏;第三天上午與樂隊合練,下午即正式演出。高芝蘭高超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得到樂隊全體成員的認可。
1945年,上海俄羅斯歌劇團排演歌劇《霍夫曼的故事》(Tales of Hoあmann),高芝蘭出演劇中奧林匹亞、朱麗葉塔、安東尼婭三位女主角之一—安東尼婭,主唱一幕。劇中醫(yī)生叮囑身患嚴重肺病的安東尼婭不能歌唱,但她卻禁不住魔鬼的誘惑鋌而走險,曲終,死在未婚夫懷里。這是高芝蘭首次應(上海)俄羅斯歌劇團邀請合作演出歌劇。對于之前從未接受過表演訓練的她來說,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戰(zhàn)。她在自己的“筆述”中寫道:“我通過閱讀著名表演藝術家傳記學得藝術家們表演生涯中共同強調(diào)的一點,在表演中忘卻自我,全情投入到劇中人物角色中,深入體會人物。記住這一點,我這一次演出很成功?!页蔀樵谝徊课餮蟾鑴≈袚沃饕巧牡谝晃恢袊輪T?!?/p>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在排演《霍夫曼的故事》期間,劇團負責人詢問高芝蘭,演完《霍夫曼的故事》之后的一個星期會演出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問她能否擔綱女主角薇奧列塔?在此之前,高老師從未完整學習過這部歌劇,而且她也一直認為自己更適合唱普契尼歌劇中的角色。她在心中不停地問自己:“當機會來臨時,怎么可以錯過?”她毅然接受挑戰(zhàn)—七天后,演出《茶花女》!
高芝蘭獨唱音樂會(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伴奏,1944)
蘇石林老師知道此事后大吃一驚!不過,他對自己的這位學生充滿信心。他相信,經(jīng)過這兩三年的學習,高芝蘭已經(jīng)具備很強的歌唱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再加上一貫的嚴謹、認真、積極進取,高芝蘭可以勝任此次重任,并給予她極大的鼓勵與支持。
一個星期轉(zhuǎn)瞬即逝,必須抓緊時間。所以,《霍夫曼的故事》演出一結束,高芝蘭立即投入到《茶花女》的準備之中。首先是背譜子,所有的詠嘆調(diào)、宣敘調(diào),角色之間交流和重唱段落、舞蹈場面等,都必須在四天之內(nèi)爛熟于心。由于曾經(jīng)精讀過小說《茶花女》,高芝蘭早已熟知劇情,現(xiàn)階段需要做的就是用心體會音樂語言、舞臺形象、角色之間的交流。蘇石林老師幫她攻克了很多花腔唱段的技術細節(jié)問題。短短的幾天時間,除了練唱之外,她還要非常注意保持嗓音的健康?!安怀臅r候,(我)就根據(jù)(曾經(jīng))閱讀過的幾本著名翻譯家的劇本反復琢磨女主人公薇奧列塔(的)內(nèi)心世界,……對阿爾弗萊德真摯愛情的向往,徹夜思考,努力分析人物的內(nèi)心,……練習過程中,努力設計感情與詞曲之間演唱技術的配合?!彼嬖V家里人,除了吃飯之外,誰也不要進她的房間,她要讓自己靜下來,進入薇奧列塔的情感世界。
高芝蘭音樂會、歌劇演出海報
第五天,各個角色在舞臺上以鋼琴伴奏,進行聯(lián)排。第六天,合唱、舞蹈隊、樂隊聯(lián)排。第七天,正式演出。
《茶花女》的演出非常成功!不少觀眾都被高芝蘭飾演的薇奧列塔所感動,各界好評如潮。蘇石林老師認為能在這么短時間里準備這部歌劇并最終呈現(xiàn)于舞臺,實為歌劇史上少有。事后,大家才知道,啟用高芝蘭,是因為原來請的那位女高音演出前臨時抬高演出條件。劇團根據(jù)幾年來與高芝蘭合作的經(jīng)驗,決定邀請她臨時頂替,對樂團來說,這的確是一次大膽的決策。
高芝蘭用高質(zhì)量的演出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她并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反而更加明確地認識到:人的能力只有不斷錘煉,才能不斷提高。藝術,就是要不間斷地刻苦、勤奮、努力,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峰!
1945年6月26日,《上海時報》英文版(The Shanghai Times)的評論文章中這樣說道:“高芝蘭在飾唱《茶花女》中的薇奧列塔時,她戲劇性的熱情一直擴張到每段唱腔,以至每一個裝飾音。不論是歡樂還是悲傷,這位年輕的藝術家,都全身心地融入角色。我們已經(jīng)在《霍夫曼的故事》中欣賞過她在角色中豐滿的聲音、充沛的感情,而在薇奧列塔一角中,她再次用自己的歌聲將觀眾帶入劇中,使我們深深為之動容。我們已經(jīng)在很多場演出中,熟悉了高芝蘭溫暖又飽滿的聲音。在《茶花女》中,她的聲音清脆如鐘,死亡一幕的表演極具真實性,一種美麗的真實,讓觀眾熱淚盈眶。她對薇奧列塔深刻的、充分的理解,給予了角色清晰的輪廓。她美麗的聲音,在高音區(qū)同樣具有光澤,均衡且飽滿。”
高芝蘭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寫道:“在上海,我有很好的聲樂大師指導,也能欣賞(到)歐美歌唱大師們對經(jīng)典音樂篇章的演繹,同時也(能)見(看)到中國前輩們留學回國之后的成就,深為他們敬業(yè)愛業(yè)精神所感動。我既然選擇歌唱藝術作為終生事業(yè),一定要努力鉆研,我要到歐美追根尋源。當時在中國,上海是最多機會接觸西洋古典音樂的城市,但不能和歐美相比。文藝復興后數(shù)百年,歐美‘美聲’歌唱藝術發(fā)展猶如夏日花卉艷開的遼闊原野,盡管我曾取得一些成績,但也只是如同春園花壇一角,我一定要到那廣闊無垠的藝術世界去見識并攀登更高的峰頂。”就這樣,高芝蘭毅然選擇出國繼續(xù)深造。
高老師最親近的弟弟高文俊當時在上海圣約翰大學主修工程,她平時的音樂會都是由弟弟一手張羅。說到留學,弟弟非常支持,并表示自己也想去,考慮再三,二人同時選擇了紐約。高芝蘭去茱莉亞音樂學院,弟弟去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過嚴格的入學審核,二人均獲得入學申請。
但首先要解決的卻是經(jīng)濟問題。雖然父親對姐弟倆前往美國留學表示贊同,卻已經(jīng)無法提供經(jīng)濟支持。在弟弟的協(xié)助下,1946年,高芝蘭開了兩場獨唱音樂會,盡管票價高于之前,但熟悉的觀眾均踴躍支持。再加上父親的一些朋友的慷慨解囊,這段時間居然籌到了3000多美元,基本解決了留學所需費用。1947年1月,經(jīng)海路,姐弟二人抵達紐約。高芝蘭得償所愿,入讀茱莉亞音樂學院,伊迪斯·派珀(Edith Piper)教授成為她的主科老師。但是,大概7個月(1947年1月—8月)學下來,“我覺得對我沒有什么幫助,必須換老師。剛好有位同學準備去考曼尼斯音樂學院(Mannes School of Music at The New School),據(jù)說那里有一個獎學金名額,很多人去考,我也準備了曲目應試。結果,我拿到了那個獎學金名額”。
1947年9月,高芝蘭開始跟隨弗朗西斯·紐森(Frances Newsom)教授上課。紐森教授也是一位音樂會歌唱家(Concert Singer),所以她所掌握的曲目范圍廣且量大。高芝蘭的回憶文章這樣寫道:“那時,她(紐森教授)50多歲,很有風度。我很高興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老師,她也很喜歡我,經(jīng)常帶我去聽音樂會。有一次,我和她聽斯義桂的獨唱會,紐森老師非常贊賞斯義桂的演唱?!痹谖恼轮懈呃蠋熯€特意說明了自己兩次選擇更換主科老師的原因:“這里,我想清楚說明,所謂‘善于學習’,首要是自己要有一個明確目標,想達到什么學習目的。第一次,我盡了一切努力爭取來到蘇石林教授的班上,因為他的演唱,令我向往他高超的藝術成就。第二次,來到茱莉亞音樂學院,第一位老師對我贊賞有加,但7個月下來卻不能給我(帶來)更多學習曲目和發(fā)聲技巧(的)提高。我不能耗費時間,因此提出轉(zhuǎn)學,曼尼斯音樂學院的招生(獎學金)適逢良機?!痹诩~約期間,高芝蘭聽了很多世界著名歌唱家的音樂會,如美國女低音歌唱家瑪麗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瑞典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滕·弗拉格斯特(Kirsten Flagsted)、瑞典男高音歌唱家尤西·畢約林(Jussi Bjorling)、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蒂托·斯基帕(Tito Schipa)、意大利男低音歌唱家埃佐·平扎(Ezio Pinza)等,還有意大利指揮家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揮的威爾第的《安魂曲》(Requiem)等。
通過紐森教授的教學,高芝蘭所涉獵的歌唱曲目大幅度拓寬,她還開始學習美國和拉丁美洲當代作品,如H.維拉-羅博斯(Heither Villa-lobos)的《巴西的巴赫風格5號》(Bachiana Brasileiras No.5)中的《詠嘆調(diào)》[Aria (Cantilena)]。同時,她還開始購買、收集很多有價值的樂譜。
1948年秋,高芝蘭在曼尼斯音樂學院舉辦了獨唱音樂會,獲得藝術家文憑(Artists Diploma),后又在哥倫比亞大學音樂廳舉辦獨唱音樂會,獲得業(yè)內(nèi)廣泛好評。曼尼斯音樂學院的老院長、創(chuàng)始人之一大衛(wèi)·曼尼斯(David Mannes)親臨祝賀,并邀請她留校任教。82歲高齡的老院長對于藝術教育事業(yè)的虔誠之心,讓她終生難忘。她回憶說:“自從踏進‘國立音?!匆姴淘?、蕭友梅、黃自等前輩艱苦奮斗辦學,在美國又看到如曼尼斯這樣的藝術家們向后人展示以藝術載德育人,惠及社會,他們是以藝術高尚情操培育社會人群的先行者,我要以他們作為我終生學習的楷模?!?/p>
在美國期間,除了文化藝術觀摩學習之外,高芝蘭也會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例如,1948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舉辦有關中國主題的研討會,就特地邀請她演唱了中國民歌。不久,紐約電臺又邀請她錄制中國歌曲,并向全世界播放。
和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指揮斯婁斯基(左)合影
高芝蘭手記
高芝蘭看過賽珍珠的著作《大地》(The Good Earth),對她理解世事啟發(fā)很大。賽珍珠還把中國的《紅樓夢》《水滸傳》等翻譯成英文,對西方世界認識中國影響深遠。美國前總統(tǒng)G. 布什就說過,他通過賽珍珠的文學作品開始認識中國,并喜歡上中國文化。1937年,賽珍珠應宋慶齡邀請,親自組織了很多抗日籌款活動,就連當時的總統(tǒng)夫人也參與其中。
據(jù)高老師回憶,在紐約時,她曾有幸遇見俄國作曲家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與蘇石林、斯義桂都很熟的齊爾品表示,希望高老師能在美國開一場他的作品的專場音樂會,她欣然答應。后來高老師因為回國,沒有實現(xiàn)對齊爾品的承諾,頗為遺憾。
1948年,在紐約,高芝蘭認識了在紐約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學位的馬家驊。由于志趣相投,二人決定結為終身伴侶。1949年5月,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夫妻二人決定回國,途經(jīng)香港時舉行了簡單的婚禮。1949年10月回到上海。1950年,高芝蘭受聘于上海音樂學院,馬家驊受聘于上海財經(jīng)大學,教授工商管理。進入“上音”工作以后,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之外,高芝蘭還經(jīng)常參加音樂會和社會活動。1953年夏天,由文化部組織的中國藝術代表團參加了在羅馬尼亞舉辦的“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團長周巍歭,副團長李凌,代表團成員100余人。其中,京劇組有李少春、葉盛章等,民歌獨唱組有郭蘭英、黃虹等,鋼琴獨奏有傅聰、周廣仁等,西洋唱法包括男中音林俊卿和女高音高芝蘭。出國前,藝術代表團在北京集訓,最后在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首長匯報,審查演出。途經(jīng)莫斯科時,高芝蘭曾演唱了柴科夫斯基的《黑桃皇后》中麗薩的詠嘆調(diào)。三個月后回國,首長接見,周恩來總理在講話中特別表揚兩位西洋唱法的歌唱家“是我們的國家之寶”。高芝蘭回憶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于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不但重視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而且也十分注重向世界各民族經(jīng)典文化藝術借鑒學習。……幾個月來,熱情的握手擁抱,真摯誠懇的交流,讓我深深感到通過文化交流建立起來的各國人民的感情,是牢固不破的心靈互通紐帶?!?/p>
1957年,文化部再次指派高芝蘭參加訪英青年代表團,上海三人,工會和學聯(lián)各一人,高芝蘭為文化代表,一行六人,參觀了劍橋大學,見到著名漢學家約瑟夫·李博士(Dr. Joseph Lee)。參觀中文圖書館、蘇格蘭煤礦,見到了蘇格蘭風笛,還在阿爾伯特音樂廳(Albert hall)聽了兩場音樂會。
高芝蘭回憶說:“綜合這些經(jīng)歷,學者、工人、音樂會,民族風格之純樸、亮麗、別致……我的感受就是真實。真實的民族風格傳承,真實做學問的嚴謹態(tài)度之可貴!這種真實是一個民族屹立不衰的精神支撐?!?/p>
1961年,中國唱片公司邀請高芝蘭錄制用中文演唱的外國歌劇選段和藝術歌曲選曲唱片,指揮:黃貽鈞、陸洪恩、曹鵬,小提琴獨奏:陳又新,藝術歌曲鋼琴伴奏:邱和西。僅一個下午就完成12首詠嘆調(diào)的錄音。此唱片于1989年獲得“金唱片獎”,高芝蘭赴京接受文化部頒獎時談道,“我很珍惜這作為我歌唱藝術努力的嘉獎,并且非常感謝努力配合錄音工作的三位指揮和鋼琴伴奏,以及全體樂隊成員的努力?!?/p>
時間來到1982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我國的青年歌唱家也逐漸開始參加一些國際音樂比賽。高老師的學生、女高音胡曉平獲得匈牙利“柯達伊聲樂比賽”第一名。1985年,國家又派出在高老師班上學習的汪燕燕參加“巴西聲樂大賽”,她一舉囊括比賽中的三個頭獎。高老師說:“我教的學生‘Bel Canto’學派基礎打得扎實,學生除了掌握西洋經(jīng)典曲目之外,對有影響的現(xiàn)代聲樂作品也有很深的造詣。汪燕燕在古典傳統(tǒng)曲目比賽中榮獲第一名之后,又在巴西作曲家作品比賽中一舉奪冠,這讓巴西評委團十分敬佩,隨即致函我國文化部指明邀請我擔任1987年‘第13屆巴西聲樂比賽’的評委?!痹诖酥埃袊r有能夠擔任國際聲樂賽事評委的先例。1990年,高芝蘭又受邀擔任“第九屆柴科夫斯基音樂比賽”(聲樂項目)的評委。
自從1956年,恩師蘇石林教授回蘇聯(lián)以后,高芝蘭曾與蘇老師及夫人周慕西有些許聯(lián)系。這次前往莫斯科,她特意向賽事舉辦方提出前去瞻仰老師的墓地?!案兄x他們安排我到墓地獻花致敬致哀!”此次在莫斯科的比賽中,高芝蘭又遇見“巴西聲樂比賽”主持人,她高興地邀請高芝蘭再次擔任1991年“巴西聲樂比賽”的評委。
“文革”期間,教學工作中斷。1976年開始恢復教學,高芝蘭去內(nèi)蒙古參加招生工作。1978年,斯義桂先生攜夫人李慧芳(鋼琴家)來上海講學,斯先生特別邀請高芝蘭在大師班結業(yè)音樂會中示范演唱舒曼的聲樂套曲《婦女愛情與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沃爾夫和舒伯特分別創(chuàng)作的同名作品《迷娘之歌》(Mignon)。
1980年,高芝蘭受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院長邀請做訪問學者一年,期間很欣賞聲樂教授費羅(Ferro)先生的教學?;貒?,高老師向“上音”建議并于1981年邀請費羅先生來到“上音”講學。由此,“上音”開始和美國著名音樂學府建立了很有意義的學術交流聯(lián)系。
高老師在回憶“筆述”中這樣寫道—
“喜見‘上音’歷經(jīng)風雨,重歸尊崇1927年創(chuàng)辦人蔡元培、蕭友梅、黃自等先輩遺愿,用音樂藝術之美,孕育國民人格品德的升華。經(jīng)歷八十余年,數(shù)代同人嘔心瀝血,辛勤奉獻,甚至于為捍衛(wèi)藝術尊嚴付出生命為代價,造就了今天上海音樂學院這份家業(yè)。誠懇地期望當今和后繼同人在先輩艱苦奮斗辦學精神指引下,取得更好的立德樹人的成績,培養(yǎng)更多具有人性之美與良知的藝術家。
這是我第一個祈望。
我的第二個祈望,(是)創(chuàng)作更多音樂作品,為后代子孫留下實據(jù),證明我們這一代人的確曾經(jīng)努力工作,繼承弘揚了中外古今優(yōu)秀文化。
文藝復興以來,千萬部經(jīng)典巨著為此有抒不盡的情懷。我們這一代人理應有更多反映這個時代的代表作品。
第三,對聲樂系,我想說的是,師資是完成我們教學使命的主力。師資的音樂修養(yǎng)和掌握劇目曲目多寡,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保證。理應組織力量做好系統(tǒng)地教材整理建設工作,鼓勵師資努力提高人文專業(yè)修養(yǎng)。
祝福大家健康快樂地完成教學工作,不辜負創(chuàng)校先賢之期望。”
最后,我想借用高芝蘭老師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及的一首馬勒的作品作為本文的結束:
我已經(jīng)在這世界消失了,
這個我浪費了多個日子的地方。
他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聽到我的消息,
也許真的以為我已經(jīng)死亡。
隨它去吧,
任由人們以為我已經(jīng)辭世,
我也無須辯駁。
因為我確已長辭,
辭別了這個世界。
我已長辭人世間混亂,
在安寧的國度安息。
獨自活在我的世界,
活在我的愛里,
活在我的歌中。
注 釋
① 程振華(路禹),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59年升入聲樂系本科,1964年就讀研究生,1967年畢業(yè)分配至上海樂團合唱團任獨唱演員和聲樂教員。1974年底移居香港,任教于浸信會大學聲樂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