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常 曉
王文俊老人生于1919 年,曾經是北京市市政設計院總工程師,從事橋梁設計工作。老人在中國橋梁界造詣頗高,而且他做任何事都很有毅力,數10 年中,他從來沒有請過病假,一心撲在工作上,專心研究技術。
現在的生活也同樣嚴于律己,10 年如一日。老人說:“早上5 點鐘起床吃早點,20 分鐘散步,休息半個小時后開始看報,中午休息,從一點開始繼續(xù)看書看報?!?/p>
老人認為,現在的健康得益于年輕時自律的生活。他說:“我覺得騎自行車對身體有好處,1956 年到1986 年間,我每天騎9 公里上下班。除非有大風大雨,不然我都堅持,所以這30 年對我身體鍛煉很有好處。”
周佩蘭老人生于1916 年,年輕時曾擔任小學語文老師。
老人是語文老師,再加上丈夫是一位文人,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老人對于文學極有興趣。老人最喜歡的是詩詞歌賦,這種熱愛延續(xù)至今。
前兩年老人開始背詩,如今已能背誦詩詞兩百多首?!赌咎m辭》《葬花詞》她都牢記于心,隨便說上一首,老人都能流利背誦,家里墻壁上、桌子上都是抄寫的詩詞。
除了詩詞,老人還堅持打太極拳20 年?!耙郧懊刻煸绯烤氁粋€小時,早晨6 點半練到7 點半?!辈粌H鍛煉上有技巧,在飲食上她也有秘訣:“我吃飯注重飲食清淡,并且要規(guī)律?!背诔H说淖月?,使她身體如此健康。
楊鳳林老人生于1917 年,年輕時是一名家庭婦女,縫衣、做鞋,樣樣能行。老人尤其擅長繡花;在當地小有名氣,常給人做衣服、做被子。
如今她不能繡花了,但是頭腦和思維仍舊清晰。老人告訴我們,她胃口好,一頓能吃下8 個水餃,而且在吃的方面一點也不挑,心情溫和,不和人發(fā)脾氣。
如今照顧老人的是老人的侄子,兩人已經相依為命40 年?,F在他的兒女也常帶著孩子回來陪陪老人,為老人營造一個溫暖的家。
現居北京市昌平區(qū)金色漫香苑的申玉蘭老人生于1918 年,年輕時是一名家庭主婦,后因擅長手工活,在縣里縫紉社參加工作。
老人很能吃苦,針線活做得特別好?,F在她還能夠穿針引線、畫窗花。在她面前攤開紙,遞上一支筆,她就開始畫。
老人專心致志地創(chuàng)作,先給花畫上簡單的輪廓,再耐心地勾勒花瓣。她的手雖然不如從前敏捷,但仍然靈活,沒過多久,蓮花、牡丹就躍然紙上。
正是因為老人勤于動手、善于干活,所以她的身體素質較強。現在她還能自個兒在屋里走走,有時坐著幫兒女摘豆角、剝蔥、剝蒜。
老人也懂得動靜結合,歇著的時候她就念經祈福。為此,她忌口吃素,但飲食上十分規(guī)律。這些都是她的長壽秘訣,另外老人的兒女還補充:“我母親的秘訣啊,就是不操心別人的事,沒煩惱?!?/p>
高世逵老人生于1917 年,是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局的退休會計,堅守崗位30 年。
老人退休后的生活十分豐富,對什么事都充滿好奇。幾年前他開始學習鋼琴,每天就守著音樂頻道的教學節(jié)目。在音樂上,老人充滿熱愛,學無止境。
老人的長壽秘訣就在于: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動手能力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近幾年,他開始玩數獨。不僅他自己玩,還帶著家人一起玩,彼此交流經驗,家庭學習氛圍極強。
動腦之余,老人的手也不閑著。他的女兒拿出一盞臺燈,說:“這個是我父親純手工做的。”不僅如此,老人還很“潮”,他經常打開手機刷朋友圈,看新聞。
李秀玲老人生于1918 年,年輕時生活在鄉(xiāng)村,現與兒女相伴。在過去老人既要干農活還要照顧家中的兒女,現在兒女孝順,她自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閑著的時候她就看看電視,聽評書。
但比起閑著,老人更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疊衣服。老人拿起沙發(fā)上的衣服,用手捋一捋褶皺,左一下,右一下,沒一會兒一件就疊好了?!昂唵巫鳇c家務能活動活動筋骨,就當是鍛煉了?!崩先诵Σ[瞇地說。
為了讓老人能夠保持健朗的身體,兒女們在她的飲食上也就特別注意。老人的女婿說:“每天都吃雞蛋,其他的飯菜都變著法地給她做,各種營養(yǎng)都得跟上?!?/p>
老人雖然不挑食,但是也有一點自己的小愛好,喜歡吃糕點。她女婿說:“她吃飯有個習慣,都吃個八分飽,中午吃得多,晚上吃得少。”正是這樣健康的飲食方式,才讓她擁有好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