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霜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當《騾子》(The
Mule
,2018)上映時,很多人認為這可能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最后一次執(zhí)導電影了,然而一年以后,89歲的他又帶著新作《理查德·朱爾》(Richard
Jewell
)回到了大銀幕上。這部作品與他近年來的其他幾部廣受好評的電影,如《薩利機長》(Sully
, 2016)、《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 2014)等取材方式一樣,都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僅喜愛真實的題材,伊斯特伍德的電影也一貫以其冷峻的寫實著稱。有評論家將其電影特征總結為“偽紀錄片風格”(pseudo-documentary)——充滿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但并非真正的紀錄片:“他常常讓他的影片看上去像是紀錄片,然而實際上這些影片卻是精心構思、精確塑造的亞里士多德式的經(jīng)典戲劇?!闭沁@種兼具了戲劇性和寫實性的個人風格,讓伊斯特伍德的電影作品在票房和藝術性上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評,然而《理查德·朱爾》不僅是近年來伊斯特伍德票房最差的電影 ,而且遭受到了眾多的批評和指責,其中最主要的批評恰好就針對于電影對真實事件和人物所進行的改編。1996年第26屆奧運會在美國亞特蘭大市舉行。7月27日,在奧林匹克公園巡邏的臨時保安理查德·朱爾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疑的背包,他立即上報了拆彈組并迅速協(xié)助疏散群眾,此次爆炸最終造成兩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事發(fā)當天,朱爾被視為“美國式無名英雄”受到了多家媒體的采訪,一時聞名全國。然而幾天之后,一則發(fā)布在《亞特蘭大憲法報》(The
Atlanta
Journal
-Constitution
,后文簡稱A.J.C.)上的新聞披露了FBI把朱爾當作首要疑犯進行調(diào)查的秘密消息,媒體從此開始轉而對朱爾進行質疑和攻擊。這則報道聲稱理查德·朱爾符合FBI關于“孤獨的爆炸者”的側寫。原因是朱爾是一個失意的白人男性,他曾經(jīng)是警察,有著強烈的英雄情結,此舉正是為了吸引大家對他的關注。朱爾和他的律師為了捍衛(wèi)他的清白和FBI、媒體之間展開了艱難的斗爭。電影《理查德·朱爾》除了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還改編自1997年在《名利場》(Vanity
Fair
)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紀實報道:《美國噩夢:理查德·朱爾的哀歌》(American
Nightmare
:The
Ballard
of
Richard
Jewell
),以及一部在歷時數(shù)年的調(diào)查后剛剛在2019年出版的紀實著作《疑犯》(The
Suspect
)。雖然電影、紀實報道和著作都是對理查德·朱爾這一事件的再次敘述,但是對比三者,差別還是非常大的。例如開場,《名利場》選擇了從FBI對朱爾的調(diào)查入手,《疑犯》首先還原了爆炸案當天的整個詳細記錄,而電影則以朱爾和他的律師沃森·布萊恩(Watson Bryant)友誼的開端為切入點。實際上,整部電影的敘事始終圍繞著朱爾和布萊恩的友誼而展開。在朱爾事件中涉及的人物眾多,電影只選擇性地表現(xiàn)了其中最關鍵的幾位。朱爾并非如媒體所言是一個孤僻、沒有朋友的人,但電影里只重點表現(xiàn)了朱爾、朱爾的母親波比(Bobi)和布萊恩。其他的人,比如朱爾最好的朋友戴夫·杜奇斯(Dave Dutchess)在電影中只有幾個鏡頭。同時,朱爾一方并非只有布萊恩一位律師,而是有著一整個律師團隊,但是其他幾位同樣重要的律師在電影中根本沒有出現(xiàn)。電影由此刻意營造出了一個勢單力薄的英雄對抗強大反派的敘事結構。
因為體形肥胖、動作緩慢,媒體傾向于把朱爾描繪成一個有著智力缺陷的怪人。兩篇紀實報道因此都詳細地回溯了朱爾的童年和成長經(jīng)歷,試圖讓我們看到一個“正?!钡闹鞝栃蜗蟆k娪耙驗槠?,并沒有涉及朱爾的成長,它主要是通過布萊恩的視角來讓觀眾認識和了解朱爾。朱爾是一個工作認真,信誓旦旦地要成為執(zhí)法人員有著堅定理想的年輕人,他簡單、真誠,會在布萊恩加班時為他提供他最喜愛的食物。爆炸案發(fā)生后,朱爾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布萊恩,他一心想讓這個曾經(jīng)鼓勵過他的人為他感到驕傲。當然,在被調(diào)查后,朱爾也第一時間尋求了布萊恩的幫助。我們通過布萊恩發(fā)現(xiàn),朱爾雖然喜愛射擊和收集槍支,但他其實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就算面對FBI和媒體的不公,他幾乎都不會發(fā)怒,因為他對國家執(zhí)法系統(tǒng)有著堅定的信念。雖然他是一個三十幾歲還和母親住在一起的失敗者,但他和他的母親之間有著令人動容的深厚情感。電影的高潮發(fā)生在布萊恩質問朱爾為什么要選他做律師,在布萊恩的逼問下,一向溫和、克制的朱爾向我們展示了他內(nèi)心的悲憤。他說因為布萊恩是他們當年一起共事時所有人當中唯一不會給他取像“行走的面包”這種外號,唯一把他真正當作人來對待的人。雖然電影因為視覺效果加強了朱爾肥胖、笨拙的形象,但是朱爾和布萊恩之間的關系成為影片真正動人之處。伊斯特伍德很擅長把握這類人物關系,比如在《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
, 2004)中無法與自己女兒和睦相處并歧視女性的法蘭基和沒有血緣關系的麥琪之間建立了深厚的父女之情,還有《老爺車》(Gran
Torino
,2008)中那個有著種族歧視傾向的鰥寡老人和亞洲移民女孩蘇之間的奇妙友情。當整個國家都站在朱爾的對立面時,他卻有著一個不離不棄相信他和幫助他的布萊恩。電影非常明確地表達了同情朱爾的立場,而與他們對立的自然就成為“反派”。電影也主要聚焦到了兩個人物身上,一個是FBI探員湯姆·肖(Tom Shaw),一是A.J.C.記者凱茜·斯克瑞格(Kathy Scruggs)。前者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而后者的人物塑造正是影片最具爭議的地方。相對于電影來說,紀實報道中并沒有明顯的“反派”,尤其沒有邪惡的個體。他們都從一個更加全面、整體的角度來重述整個歷史事件,較為詳細地描繪了亞特蘭大成功申辦奧運會對當?shù)卣?、媒體的影響;FBI從胡弗到路易斯·弗利的人事變革和執(zhí)政導向等。而限于電影的篇幅,這些內(nèi)容在電影中都無法得到有效展開,因此,影片干脆直接省略了所有的這些實際上非常關鍵的內(nèi)容。20世紀90年代,在面對新興媒體的攻勢下,傳統(tǒng)的媒體都在經(jīng)歷巨大的變革,A.J.C.也不例外。新聞報道越來越短小,越來越注重“爆炸性”和“娛樂性”,一切以吸引眼球為首要目的。當時獲知FBI對朱爾展開調(diào)查這一內(nèi)部消息的,其實并非A.J.C.這一家媒體,而A.J.C.能夠大膽地進行披露也并非記者凱茜一個人的決定。但是電影無疑認為凱茜是最具有戲劇色彩的那一個。
在《疑犯》這部紀實著作中通過對凱茜的同事、朋友等多方面的采訪和資料收集,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如同朱爾一樣值得我們同情的、同樣被這次爆炸案毀掉了人生的血肉豐滿的凱茜形象。她是一個有著金色頭發(fā)、藍色眼睛的美麗女性,“她從很早的時候就明白了漂亮給她帶來的權利”,她總是穿著超短裙、打扮得非常漂亮,噴著濃郁的香水出入在亞特蘭大的警察們和政客們喜歡聚集的酒吧曼紐爾的小酒館(Manuel’s Tavern)。她聲音很大,活力四射,同時也比較直接和粗魯,口頭禪是:“給我點兒他媽的能寫進報紙里的消息。”但是“警察們很愛她”。這些描述都原封不動變成了電影里的臺詞,電影同時也把著作里的這種侵略性的女性特征進一步強化。在影片中,在其他媒體記者對朱爾和布萊恩進行各種圍追堵截時,凱茜一個人悄悄鉆入了布萊恩的車里,對他進行埋伏突擊。這一情節(jié)完全是虛構的,但并非無中生有,凱茜確實曾經(jīng)有過悄悄潛入犯罪現(xiàn)場的經(jīng)歷,就是為了獲得第一手消息的記錄。她的一些同事,尤其是女性同事覺得她的言行舉止恰好迎合了新聞媒介對女記者的性別偏見,而且她也的確有著與線人發(fā)生性關系以獲取消息的名聲。但是在《疑犯》中的這種暗示,在電影里被直觀呈現(xiàn)為了事實。
批評者認為伊斯特伍德在電影中對凱茜進行的污蔑和朱爾曾經(jīng)受到的來自FBI和媒體的污蔑其實如出一轍?!都~約客》影評家理查德·布羅迪(Richard Brody)認為:“這是一個可恥的指控,而伊斯特伍德無權做出這樣的指控,尤其是在這樣一部關于被不正當指控的電影中?!盇.J.C.在電影上映后立馬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凱茜·斯克瑞格的哀歌》(The
Ballad
of
Kathy
Scruggs
)的長文,與《名利場》的那篇報道互相呼應。他們試圖讓觀眾認識到在電影所呈現(xiàn)的故事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真相。在FBI結束對朱爾的調(diào)查之后,朱爾和他的律師團隊控告了包括ABC、CNN、脫口秀主持人杰·雷諾(Jay Leno)在內(nèi)的多家媒體和個人。非常有意思的是,唯一沒有與朱爾庭外和解的媒體即是第一家發(fā)表他被調(diào)查新聞的A.J.C.,而這家報紙最終贏得了這場官司。在美國,被稱為“第四權”(The fourth state)的媒體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這是美國憲法自《第一修訂案》就賦予給他們的:“這使得媒體成為唯一受到憲法明確保護的私人產(chǎn)業(yè)?!毙侣劽襟w出版自由的權利對于他們來說是民主的基石。然而近年來,尤其隨著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媒體言論自由的權利和普通民眾對個人權利的保護之間的沖突也愈演愈烈。但是很顯然自1964年《紐約時報》和蘇利萬的案件以來,媒體仍然是更受保護的那一個,朱爾輸?shù)袅伺cA.J.C.之間的這場官司其實正好是媒體的權利大于個人權利的一種體現(xiàn)。朱爾雖然最終洗清了自己的冤名,但是媒體對他被FBI調(diào)查的報道遠遠多于他無罪的報道,因為后者已經(jīng)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A.J.C.的長文暗示他們和朱爾之間的官司是造成凱茜后期精神抑郁和自我毀滅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她始終堅定地相信自己發(fā)表文章的權利和她對朱爾所受到的傷害的內(nèi)疚,導致了她在事件發(fā)生幾年后就因為藥物過量死亡。對于朱爾和凱茜個人來說,這是一場沒有勝負的戰(zhàn)斗。電影選擇了一個明確的立場,把凱茜描寫為一個典型的負面媒體形象。但另一個非常有意思也同樣戲劇性的場景是:朱爾的母親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呼吁時任總統(tǒng)克林頓替朱爾洗清冤屈,同時也呼吁媒體停止對朱爾的誹謗,歸還他們原有的平靜生活。鏡頭給了遠處站在媒體群中的凱茜,她非常感動,淚流滿面。
對某些勢力的丑惡行為的批判并不能等同于對個人的批判,這也是電影讓我們看到的矛盾之處。那么在朱爾的這個事件當中,到底誰是有罪的呢?正如沃森·布萊恩本人所說的那樣:“這個案件包含了一切——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媒體、對人權的侵犯,從第一修正案一直到第六修正案?!痹陔娪袄铮現(xiàn)BI顯然比媒體更加可恨,他們處處以公正理性的形象示人,但實際上卻充滿了偏見和歧視。當朱爾因為“我也曾是執(zhí)法人員”而對他們的所作所為表示包容和理解時,他們表現(xiàn)出的卻是高高在上的嘲諷。湯姆·肖直到電影的最后仍然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在把FBI結束調(diào)查的證明交給沃森和朱爾時,還不情不愿地對沃森表示:“我知道你的委托人是肯定有罪的。”這句臺詞和電影一開始,布萊恩和朱爾關于“交易(quid pro quo)”的探討成為伊斯特伍德“有罪”的另一個證據(jù)。電影開始時,朱爾找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執(zhí)法工作,他去向布萊恩告別時,布萊恩給了他100美元,并說:“這是一個quid pro quo,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朱爾回答:“我知道,是拉丁語的‘交易’?!薄皩?,這就是一個交易。等你拿到你的警徽的時候,我知道那一天遲早會到。這個就是用來交換你以后不要成為一個‘渾蛋’?!边@個場景其實源自真實發(fā)生的情景,然而自特朗普彈劾案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以來,quid pro quo也成為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政治名詞。在歷屆的美國總統(tǒng)中,特朗普無疑是媒體最喜歡批評的那一個,對特朗普的攻擊儼然已經(jīng)成為另一種“政治正確”,然而導演伊斯特伍德卻是少數(shù)幾個名人中敢于公開支持他的人。
《華盛頓郵報》的邁克·奧蘇利萬(Michael O’Sullivan)聲稱:“這是你看過的‘最特朗普’的電影,而其故事發(fā)生在特朗普當選總統(tǒng)之前整整20年。鑒于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表達過他對特朗普的欽佩之情,這或許并不令人意外。”他們把無罪的朱爾受到FBI的調(diào)查和媒體的攻擊,解讀為當下特朗普所受到的來自議會的調(diào)查和媒體的攻擊。伊斯特伍德是在借此表達:你們看,特朗普才是那一個無辜的人。他們甚至認為伊斯特伍德除了對凱茜的污蔑,“電影里有另一個女人,一個超級能干、多才多藝的女人,她從未被提及,也從未出現(xiàn)過,但在整部電影中都間接地、或許是無意識地暗示著她: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钡且了固匚榈抡娴摹皻J佩”特朗普,“憎恨”希拉里嗎?這其實僅僅是一個在推特上廣為傳播的假消息。作為一個長期的共和黨支持者,伊斯特伍德確實表示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間他會選擇投票給特朗普,但他同時也表示那會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正如媒體具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一樣,難道伊斯特伍德不應該具有自由表達自己政治立場的權利嗎?
而《理查德·朱爾》真的是一個“特朗普式”的政治隱喻嗎?實際上,該電影項目已經(jīng)籌備了好幾年,在伊斯特伍德接手拍攝工作之前,劇本早已完成,而且整部電影的拍攝也在2019年7月之前就已經(jīng)全部結束了,但是quid pro quo和特朗普聯(lián)系起來卻是在2019年9月。與這種牽強的政治解讀相對的,其實更加明顯的是導演伊斯特伍德一貫的藝術追求:一位并不具備英雄特征的普通人奮起反抗那些迫害他的人,而他的勇敢反抗使他具備了超出其平凡身份的英雄本色。從伊斯特伍德早期西部片《不法之徒邁·韋爾斯》(The
Outlaw
Josey
Wales
,1976)的那個反抗聯(lián)邦的孤獨牛仔到《老爺車》里的孤身對抗黑幫的倔強老頭,伊斯特伍德鐘愛的英雄不是一向如此嗎?理查德·朱爾是一個理想主義的英雄,他一直都想成為一個“執(zhí)法人員”,沃森問他為什么,他說:“因為可以保護別人?!钡?,他對警察的熱愛卻成為他被懷疑的原因之一。在受到FBI的羞辱后,沃森問他:“你還想當警察嗎?”朱爾沒有回答,但電影的最后,我們看到的是重新穿上制服的朱爾。沃森說:“人一旦有了點權力就會變成魔鬼。”朱爾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證:“我不會的?!彪娪暗慕Y束,在見識過各式各樣的“魔鬼”之后,朱爾仍然不改初心,堅持做自己。這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式的英雄。伊斯特伍德從來都不是一個學院派或理論派的導演,他說:“我很明顯是一個美國導演,意思是說,和我的美國同事們一樣,我的根是在商業(yè)類型片當中?!苯裉斓暮萌R塢類型片很少會是單一的類型,而是多種類型的融合。在《理查德·朱爾》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物傳記影片(Biopics)、罪案影片(Crime Films)、社會問題影片(Social Problem Films)幾種類型的融合。從電影的片名即可見,《理查德·朱爾》是“使用真實的人名來展示的一個真實的人的生活,或生活的某一個部分”。作為人物傳記影片,伊斯特伍德大量地使用了紀實拍攝手法。影片插入了部分真實歷史記錄片段,比如其中的電視采訪節(jié)目是朱爾本人的真實采訪片段。但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同時也具有犯罪類型影片和社會問題影片的特質——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戲劇化處理,“圍繞‘明確代表善與惡的兩個對立的點’來組織戲劇沖突,同時有著非常容易辨識的英雄和惡棍?!薄独聿榈隆ぶ鞝枴匪哂械纳羁躺鐣饬x即在于這個影片表現(xiàn)了平凡英雄和那些濫用權力的人(媒體和當權者)之間的對立,如果沒有近年來“ME TOO”這一女性運動的敏感神經(jīng),以及沒有特朗普彈劾調(diào)查這一政治背景,《理查德·朱爾》也許可以因為其通過真實歷史事件來精心設計的戲劇化人物形象和戲劇沖突得到更多人的認同,然而當前復雜的現(xiàn)實背景讓大眾對電影的解讀似乎有了無窮的空間,而真相也就不可能再只有一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