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2019年新聞傳播學界熱點議題的研究思考

2020-11-17 07:12劉海明董莉
中國記者 2020年1期
關鍵詞:傳播學媒介人工智能

□ 劉海明 董莉

內容提要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新聞傳播研究事業(yè)推陳出新、碩果累累的一年。站在這一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學者們一邊回顧新聞與傳播學發(fā)展與研究歷程的重要意義,一邊展望5G時代為新聞傳媒行業(yè)帶來的更多增長動力與轉型契機,同時反思智媒技術的應用可能造成的倫理風險。本文對我國2019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梳理,盤點過去一年學術研究的成果,選出三部分有代表的研究話題進行歸納延伸,總結經驗教訓,展望未來發(fā)展,為未來新聞傳播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一、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的新總結

新中國成立70年也是新聞與傳播事業(yè)取得偉大成就的70年?;赝麣v史,傳播學作為舶來品在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中國,經歷了一個從學習到模仿,到與實際結合,再到理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過程。學者劉海龍將我國傳播學發(fā)展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0年代初,隨著傳播學理論的引進,一些概念也逐漸進入中國的政治及社會話語,改變了原來新聞理論中充滿政治性的表述。且明顯改變了新聞與宣傳的關系,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主流政治觀念。與此同時,中國學者在自己所理解的基礎上,開始撰寫、編著一些具有普及性的傳播學教材,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的《傳播學(簡介)》(1983),吳予敏的《無形的網絡: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1988),沙蓮香主編的《傳播學:以人為主體的圖像世界之謎》(1990)等[1]。第二個階段是從1990年代初到2000年前后,這一時期引進的西方傳播學著作開始擺脫單一的普及教材,開始增加研究性的經典名著,而且不局限于美國經驗學派的專著,也兼顧到了歐洲的批判理論、詮釋理論。同時,開始將對傳播學的認知放到更大的社會科學語境下加以把握。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陳力丹的《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1993)、胡正榮的《傳播學總論》(1996)、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1999)、吳文虎的《傳播學概論》(2000)等[2]。第三階段是21世紀后,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顯著,傳播學研究開始了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具體有兩方面表現,一是對西方傳播理論的系統(tǒng)反思;二是對于傳播研究本土路徑的討論與嘗試[3]。

2019年的學術成果不僅有對傳播學史發(fā)展的70年總結,還有不少對新聞學的發(fā)展歷程的建設研究。由于我國的新聞事業(yè)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便有豐富的歷史,本文不做過多贅述,值得探討的是這70年來我國新聞理論研究主題發(fā)生了豐富的演變。學者丁柏銓將這70年的新聞主題演變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同題研究:對同樣主題,處于時間序列后端的研究比之處于前段的研究有所深化;另一種是話題研究:研究命題因時代變化而更新,隨之而生出許多全新的話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新聞學同題研究存在以下幾個主題,一是對新聞和新聞學的研究:通過論爭探尋真理性認知;二是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新聞觀研究:從非常態(tài)到常態(tài);三是新聞產品具有商品的屬性:命題從被否定到被肯定;四是新聞事業(yè)的黨性原則研究:理論探討的前行軌跡;五是輿論從“既一律又不一律”到輿論引導再到舉旗引領導向;六是新聞改革研究:與新聞改革實踐同行。因時而生的話題研究有以下五個主題:一、對新聞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新聞媒體在發(fā)展中遇到的新問題;二、新媒體及傳播高科技:新聞理論研究中持續(xù)的重點和熱點;三、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媒體融合:近年來業(yè)界學界共同關注的重大命題;四、新聞法治研究:始終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五、新聞傳播規(guī)律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的一項研究[4]。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伴隨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的大繁榮大發(fā)展,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方法也日趨規(guī)范化。自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傳播學“進口”而帶來的社會科學方法的引入,以及20世紀90年代中期伴隨新聞與傳播學學科獨立而帶來的現代學科建制對研究方法的強調,促使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方法越趨規(guī)范化并逐步被制度化重視。過去70年,新聞與傳播學方法研究形成了一些核心議題,達成了方法薄弱、方法制約學科發(fā)展等共識,但依然存在質化與量化之間的爭議、方法對知識貢獻的價值不大、方法會束縛研究者、量化研究過于簡化等不同聲音。從未來的圖景看,在顯學趨向和“三大體系”建立的背景下,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方法還將擔負助力本學科本土化的新使命[5]。

二、5G技術開啟媒介融合研究的新路徑

2019年新聞傳播界的另一件大事便是迎來了5G技術,工信部在6月6日正式發(fā)放5G商用牌照,標志著我國5G商用元年的到來。從表面概念來講,5G屬于通訊技術的范疇,相較于4G網絡擁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更短的時延,但這些變化綜合起來對傳媒領域卻產生難以估量的革命性改變。華為5G首席科學家童文認為,5G的主要技術指標有:1Gbps~20Gbps的峰值速率,10Mbps~100Mbps的用戶體驗,1毫秒~10毫秒的端到端延時,1倍~100倍的網絡能耗效率提升[6]。在5G時代,網絡速度的提升和終端設備性能的升級,將會打破各種傳播媒介的壁壘;產品內容的表現形式將更加豐富多樣,制作傳播的過程將更加簡便;同時,學者匡文波的研究表明:5G環(huán)境下用戶網絡停留時間將延長;文字碎片化閱讀加劇,視頻信息比重將增加;新媒體用戶社交屬性會提高;移動端新聞用戶會繼續(xù)增長;傳統(tǒng)媒體用戶將繼續(xù)萎縮[7]。

從這些改變上來看,5G技術的到來正在重塑傳媒生態(tài)格局。更重要的是,5G技術能夠實現并突破“萬物互聯(lián)”的智能連接。以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各類智能化、聯(lián)網的物體,不僅在渠道層面建構了新媒介,也在建構著新的信息形式以及新的傳播關系,進而可能帶來與今天以人為主體的傳播所構建的媒介化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新媒介化環(huán)境,這些都會意味著今天已經在發(fā)生動搖的大眾傳播會受到進一步沖擊[8]。面對5G技術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的規(guī)劃和作為顯得尤為重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已經是媒體下一步發(fā)展的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媒體時代,要對信息化大勢和發(fā)展機遇敏銳把握,要引領中國的媒體融合走上快車道。基于這一要求,搭乘5G技術發(fā)展的快車是傳統(tǒng)媒體應有之義。同時,5G技術對于傳統(tǒng)媒體轉型提供了強勁的技術支撐,能夠很大程度上推進媒介融合。學者喻國明曾指出,傳統(tǒng)媒體的危機主要是傳播的危機而不是內容危機。進入5G時代,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邏輯將會沿著進一步“加寬”“加細”和“加厚”的方向發(fā)展變化,具體地說,就是人們的“線下”生活將逐漸向著“線上”轉移,使得“線上”生活日益豐富化、主流化,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主陣地”[9]。此時,傳統(tǒng)媒體的危機已經不再是渠道的失靈或者流量用戶的流失。在傳播不成問題的未來,傳媒機構的專業(yè)性才是媒體存活發(fā)展的法寶。主流媒體若能把握5G的技術機遇,做好用戶分析工作,開拓多元產品表達,利用自身“內容為王”的優(yōu)勢,在技術的支撐下能讓媒介融合的道路發(fā)展得更為順暢。

正是基于這種需求,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5G技術開始服務于新聞報道活動。天安門、人民大會堂、會議中心、部分分會場區(qū)域都已實現5G信號覆蓋。與此同時,多家媒體也開始利用5G技術進行新聞播報,其中人民日報采用5G終端設備(CPE)以及VR全景相機,將其運用于兩會直播之中,將5G技術運用在新聞采集、制作以及傳輸的全過程,使得用戶幾乎能夠與會議進程同步觀看到現場直播[1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采用了5G+4K+VR的移動直播模式,加深了報道的沉浸感,使得用戶能夠選擇更清晰、更多元的觀看角度。面對5G技術的熱門風口,媒體的產品創(chuàng)新將充滿無限可能,也為媒介融合的路徑研究提供更多選題。

三、智媒化時代引發(fā)媒介研究的新焦點

2019年,隨著5G、大數據等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更成熟,人工智能的研發(fā)和應用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并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提供了更多全新的功能體驗。人工智能作為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綜合性技術科學[11],從2018年開始,內容生產、節(jié)目譯制、節(jié)目播報、內容推送、受眾分析與服務、產業(yè)延展、廣告投放等領域開始大量探索人工智能,2019年的新聞傳播領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更是實現了許多引人矚目的突破。2019年1月3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央視新聞”新媒體與微軟公司合作,在春節(jié)前推出人工智能互動產品《你的生活,AI為你唱作》,上線當天總閱讀量即超過550萬人次。該產品利用人工智能視覺技術、定制聲音技術、智能歌詞創(chuàng)作系統(tǒng),將用戶上傳的圖片快速變成一首歌詞流暢、寓意美好的歌曲,并由總臺央視《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主播的智能合成聲音唱出來,有效契合了春節(jié)的節(jié)日氛圍。兩會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全國兩會專屬頻道,首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推出全媒體交互頁面——《追夢2019·兩會特別報道》[12]。另外,新華社聯(lián)合搜狗公司推出全球首個AI新聞女主播在2019年3月正式上崗,通過人臉合成、語音生產及表情模擬等智能技術形成具有真實感的虛擬主播,助力新聞生產分發(fā)向著高效化、智能化發(fā)展。同時,在12月12日,新華社首個智能化編輯部也宣布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對新聞采集、生產、分發(fā)、反饋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新再造,通過人機協(xié)作優(yōu)化媒體的傳播效率。

2019年,已經是人工智能被連續(xù)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三年。當然,技術的發(fā)展都具有兩面性,人工智能的使用同樣也引發(fā)了業(yè)界和學界的擔憂及恐懼。首先是關于工作崗位的擔憂,人工智能機器越來越擅長代替行業(yè)里的人力勞作,這對于眾多媒體工作者而言無疑造成不小的壓力。其次,傳媒行業(yè)添加人工智能技術對未來傳媒運營的技術支持和成本投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不同價值觀的傳播內容經過人工智能算法推薦派發(fā)給公眾,對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也制造了許多困難。從倫理角度來看,基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也引發(fā)了媒介倫理研究議題的嬗變。學者胡曙光和陳昌鳳的研究指出,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逐利性對信息自由傳播等基本準則會造成破壞;人工智能也會帶來新的信息溝;人工智能會引發(fā)關于人類智能和生命本質問題的拷問等。面對這些倫理擔憂的思考,需要從人本價值觀與技術規(guī)范等方面對人工智能加以引導[13]。

人工智能引發(fā)的媒介生態(tài)變化在2019年激發(fā)了更多新聞傳播學者參與研究和交流探討。為回答算法推薦和人工智能當前的發(fā)展狀況、對各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于2019年5月18日舉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9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暨“算法推薦與人工智能的圓桌研討會”,并圍繞三個方面展開深入討論與交流:“算法推薦和信息繭房”“算法推薦和隱私”“算法推薦和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挑戰(zhàn)”,與會專家學者分別來自計算機學、哲學、法學、新聞傳播學等不同學科,同時還有來自國內前沿算法實踐公司的業(yè)界人士,共同進行了一場跨界、跨學科跨專業(yè)的對話[14]。

不僅是開會研討,2019年還有許多新聞傳播研究刊物都增設關于媒介倫理問題討論的專題,關于媒介倫理研究的論文發(fā)表數量相比2018年也有了更豐富的突破。技術作為研究的動因,對媒介倫理提出新要求,未來,新聞傳播研究和學科建設仍需要以豐富的理論、多元的思維、開放的態(tài)度擁抱智能媒介化時代的到來。

[注釋]

[1][2][3]劉海龍.中國傳播學70年:知識、技術與學術網絡[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5):106-114.

[4]丁柏銓.簡論新中國70年來新聞理論研究主題的演變[J].新聞大學,2019(10):26-45+124.

[5]朱鴻軍,苗偉山,孫萍.學科建制下的規(guī)范化:新中國新聞與傳播學方法研究70年(1949-2019)[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10):21-35+126-127.

[6]IT之家.華為5G首席科學家童文:5G到底有哪些能力[EB/OL].[2019-01-19].http://sh.qihoo.com/pc/96fecc34af 144068b?cota=4&refer_scene=so_1&sign=360_e39369d1.

[7]匡文波,江倩嵐.5G時代的媒體用戶變化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8(11):66-70.

[8]彭蘭.5G時代“物”對傳播的再塑造[J].探索與爭鳴,2019(09):54-57.

[9]喻國明.5G時代的傳播發(fā)展:拐點、挑戰(zhàn)、機遇與使命[J].傳媒觀察,2019(07):5-7.

[10]曾祥敏,劉思琦,唐雯.2019全國兩會媒體融合產品創(chuàng)新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9(05):22-29.

[11][12]李宇.人工智能研發(fā)及在傳媒領域的應用[J].中國廣播,2019(09):36-39.

[13]胡曙光,陳昌鳳.觀念與規(guī)范:人工智能時代媒介倫理困境及其引導[J].中國出版,2019(02):11-15.

[14]孫少晶,陳昌鳳,李世剛,肖仰華,徐英瑾,張濤甫,張志安,趙子忠,周笑,張巖松.“算法推薦與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與挑戰(zhàn)[J].新聞大學,2019(06):1-8+120.

猜你喜歡
傳播學媒介人工智能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數讀人工智能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下一幕,人工智能!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yǎng)研究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西安市| 鄂托克旗| 舒兰市| 建昌县| 武宣县| 邯郸县| 邢台市| 合水县| 永丰县| 陵水| 宿州市| 大新县| 清苑县| 仁化县| 阿克苏市| 襄汾县| 巴彦淖尔市| 定结县| 安龙县| 宾阳县| 共和县| 当雄县| 阳春市| 青冈县| 鹿邑县| 宁都县| 清水河县| 辉南县| 都兰县| 贵港市| 灌南县| 平利县| 中阳县| 文化| 连平县| 东辽县| 保山市| 明光市| 远安县| 石棉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