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明
杭州龍井的出名,在于它的茶葉。虎跑泉,龍井茶,更由于湖南出生的毛澤東的贊語,而名聲更甚。天下慕名的太多了,正多如天下想出名的人,而出名之道恰如擠窄橋過河,窄橋上擠死若干,又擠落河中若干,又擠殘退縮若干,最后過橋抵岸者,往往不過萬分之一二,又中國地大物博,最高產(chǎn)者恰恰是天地之間最可寶貴者——人,故而,億萬之人對于那過河的萬分之一二的仰慕、追索,自是不會在少數(shù)。而龍井以及它的茶葉,就在這億萬之眾的捧哄中,身價扶搖直上,南來北往者,無不為懷揣一袋龍井茶回家,而引以為自然。
這一哄抬,最受福的,在于居住在龍井一帶的鄉(xiāng)民。中國人腦袋的聰明,能干,更兼肯吃苦是受到過獲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博士的夸獎的,居住龍井一帶的鄉(xiāng)民,自然是屬于中國人的范疇的,既是中國人,那這些聰明、能干、會吃苦自然也無需多論的。于是,一間間簡陋的客房、住房,均開辟為精巧的茶鋪,炒茶屋,另有一些更中國人的,便會兼弄些次茶,甚或,喝過的茶葉,甚至大小差不離的嫩樹葉,也一并的炒了進去,精致的裝好袋后,便一排排地占住了通往龍井的大道、小徑,南來北往者,管你是火車來的,抑或飛機來的,無論是黃皮膚,還是藍眼珠的,只要你掏錢,這些鄉(xiāng)民是絕對會奉上中國人所特有的最誠懇、憨厚而熱情的微笑來的。
問題是,麻煩也是——有些人必然是識貨的,而且多多少少對茶葉也有些研究,于是,我們這些聰明的中國人的日子便覺得有些難過起來,更討厭的是還有一些檢查隊,時不時的也來龍井走一走,并且還常弄些真、假貨的對比演示,這是頗有些讓人別扭的。但回頭看看左鄰右舍的那些因茶葉而建起的別墅樓,這口氣是怎么也咽不下去的,再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靠茶葉吃茶葉,這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問題還是在于一個方法的運用上。前幾年,我國的光明日報曾率先討論過實踐出真知的題目,于是,這些鄉(xiāng)民便在實踐中祭出了一件大法寶——即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用來打擊敵人的最有效的武器——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這法寶連強大的蔣家王朝都打退了,用來對付一些檢查隊,還不是綽綽有余?于是,日子便又過的舒坦起來,當然,經(jīng)驗也就更豐富起來。經(jīng)驗一豐富,方法自然也就更增多了。于是,次茶葉,喝過的茶葉,以及大小相等的嫩樹葉,還是照炒不誤。報紙在呼吁,喝茶的人在叫,但這些與別致優(yōu)雅的小別墅樓比起來,又占了幾成的分量呢?那也是不用說的。
虎跑泉,龍井茶。這句話依然在流傳。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使得這句話還將繼續(xù)流傳下去,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時不時的會摻進一些雜言,一些刺耳的罵聲,但這些,也只有我們這些未居住在龍井的人,才能享受了。
杭州的西湖邊是有一道葛嶺的,葛嶺上又有著一處著名的抱樸道院。抱樸道院依山腰而建,面朝西湖,此地段若在現(xiàn)今拍賣,或作房地產(chǎn),是大可以發(fā)一筆橫財?shù)?,但終于因為政府的寬宏大量,或因為此道院的來歷實在悠遠(因此處實乃道家大宗師葛洪的煉丹之處),故而保留,作一宗教文化觀?!不管如何,反正歷盡人間滄桑,它還是矗立在老地方,而且,有上千年的時間而地址不變,是實屬不易的。
但問題不可以深想,因葛洪老先生的煉丹,其主要目的,是要取得黃金,而且要多,這稱之為外丹,只有具備了大量的黃金,才可以實現(xiàn)他從異性身上煉取內(nèi)丹的條件,而且,這也要多。這樣一來,真不可以用我們凡夫俗子的觀點去看了,否則,是要被我們認為,其煉外丹,是貪財,其煉內(nèi)丹,是貪欲,那可真是要天翻地覆,這一處文化古跡,也會成為當今社會錢、欲的源頭,而葛嶺是再也不能仔細觀看,看癡呆了,真怕也會象魯迅先生那樣,看出與“吃人”兩字相差不遠的意思來的。
這樣想著,寫著,自己也冷不丁會打個寒悸,好在窗外陽光溫煦,這陽光也照樣會照在葛嶺的身上。現(xiàn)在的抱樸道院,是有一設(shè)備齊全的道觀的,而且,道士、道姑齊全,為一些信奉此教的信民,做些道場,追祭一些亡靈,對他們也確是一種心靈的安慰,雖然這也是要收錢的。但安慰在如今這個拜金主義的冷漠社會里,有時是用錢也買不來的。所以,杭州的“西湖之聲”半夜里的“孤山夜話”節(jié)目,也就會有了點名氣,這也全是托了安慰的福。雖然,點歌,與愛心奉獻之類的,也還是要收錢的。
葛嶺的抱樸道院,現(xiàn)在還設(shè)有一茶室,遭遇周日,或節(jié)假日,那是要人滿為患的。實在去品茗、打牌之人,也并非去觀賞什么道院,僅因為其地處半山腰,圖個清雅,而且,總感覺里面還捎帶著那么一二點文化味,自感舒適而已。
當然,辦這茶室的人,自然是與道院有關(guān)的,其目的,當然也是為了錢,只是,這個為錢是明擺在眼前的,而且,也發(fā)不了什么大錢,所以,他們的老祖宗,葛洪若地下有知,是必定會很生氣的。一是錢賺的又不多;二是又不夠含蓄和文化,太赤裸裸了,糊人的水平太差,與他老人家相比,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當然,這又是一句老話。
杭州西湖的景點中,有三大怪奇處。一:長橋不長;二:斷橋不斷;三:便是這孤山不孤了。孤山既然不孤,奈何又稱孤山?既稱孤山,奈何又“孤山不孤”?這在當今大多杭州人看來,是只認作本地景點的一個妙處,再附著些傳說、典故,以更增其吸引人的魅力。(雖然,這些美好的典故、傳說也大都是現(xiàn)代人自編自設(shè)以自欺而已)。
其實,孤山的名稱若給我們的古人看來,是一點兒也不奇怪的。至于現(xiàn)在流行的所謂孤山不孤,倒是會讓古人大吃一驚,以至?xí)偎级坏靡唤獾摹?/p>
有名的古人之一,北魏的酈道元,在他所著的那卷更有名的《水經(jīng)注》中就曾說過:“山不連陵曰孤”。也正如明末張岱所說,孤山:“介于兩湖之間,四面巖巒,一無所麗,故曰孤也”。大概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反傳統(tǒng)的精神都影響到了孤山的名稱,總之,明擺著的“孤山”現(xiàn)在是已成為了著名而又頗值得懷疑的“孤山不孤”了。又或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游人,以至于故意生造出這么一個“孤山不孤”的聲名?正所謂假話說一千遍便成了真話,總之,現(xiàn)在的杭州人是只認“孤山不孤”這句話的,若不信,你便去民間探問,甚至去旅游課堂上坐坐,你便可以到處聽到這個名稱。眾人拾柴火焰高,而且,這火焰還正在不斷的擴展,對此,你也只得笑笑,最多,你自己獨個兒悶葫蘆的去感慨人性吧。
孤山的出名,還有一因,便在于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而度過一生的北宋詩人林逋。這林逋是連大文豪蘇東坡也要贊嘆一聲:“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可見林逋當時的出名。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這在大多常人看來,是極難做到的,比如男子年到三十,老父母便會催問:“婚事如何了”?朋友相見也少不了來一句:“感情事可否開花了呢?”等等此類,由此一想,要想徹底的絕俗,也真是要象林逋一樣,拋卻了老父母、親朋故友,去尋一僻靜絕人處住下,再弄些鶴養(yǎng)養(yǎng),再弄些梅賞賞,真算得上是隱居中一高士了。
可是林逋又不然,他所選的地方,固然偏絕以至于到了一個“孤”字,但卻又距人很近,就是在宋時,那孤山,也是只需出城門,弄條小木舟,劃上三兩劃的,也便到了。反之,要進城亦然。距人似遠,卻又極近,一方面達到了隱居的好目的,另一面又兼得了人間的美贊譽,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距人似近,卻又較遠,靜心的從做人的道理上去一想,林逋先生可真是得其真味的一個高士了。
但無論是高山大川也好,是荒島小溪也好,總需要弄些人文來陪襯的,否則,是要落到“湖山失色”的地步的。人間既有此種歷史與需要,而人間的高士林逋先生自然是深明其中的道理的,故而,便選擇了“孤山”,選擇了這座尚缺乏“人文”關(guān)懷的地方,安然的占據(jù)了下來。于是,孤山-林逋,林逋-孤山,兩相輝映,疏影橫斜,便真成為了一段可以流傳的佳話。
當然,這佳話也只能產(chǎn)生在從前,要在現(xiàn)如今,光孤山這塊地皮,怕林逋先生不要跑斷了雙腿,說焦了雙唇,也是難以從土地管理局批出來的。
斷橋不斷,這是初到杭州時的一大詫異。也許是從前因某一重大事件之故,此橋斷了,后又重建,但那斷橋之名卻如此延續(xù)?又或有其他之因?后讀些雜書,得知斷橋之名,實來源甚多,如雪霽時,橋面兩邊斜坡尚有余雪,而中間高出部分已化,遠看,或是從保俶山上高看下來,便似橋斷了一般,還有其他的種種,但真對斷橋之名追根究底的,在杭城的居民中,是很少有的,在民間,大都以“白蛇傳”中的許仙與白蛇的在此相會,而作為向友人、或來做客的親戚作一番介紹,在受聽者的“哦、哦”之中,杭州人便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忽然,又想到了陸游的“詠梅”詞中的第一句,“驛外斷橋邊”,陸游此詞是頗負盛名的,其因?qū)嵲谑潜硎隽岁懹巫鳛闃O富血性、孤傲又有抱負的詩人心懷。詩里面的無視挫折,愿意無私的犧牲,并自負的精神,是直到如今也尚能找到無數(shù)的回應(yīng)的。但奇怪的是,杭州的斷橋邊是無有梅枝的,就算南宋時有梅,也難以想象,杭州的梅枝會令陸游激起如此高尚的情懷,實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與藝術(shù)品的誕生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是極其密切的,這一點,凡讀過丹納《藝術(shù)哲學(xué)》的人,是均會頷首的。由此,我們便仔細地查去,果然,陸游的斷橋與杭州西湖的斷橋是兩不相干,實屬風、馬、牛不相及。于是默然。查證的滿足之后反又為杭州的斷橋憐怨起來。
但不管怎樣,杭州的斷橋依然是很有名的。橋頭有一亭,亭口有一石碑,石碑上有清皇帝乾隆的手筆:“斷橋殘雪”,字體極其瀟灑,與杭州斷橋的風情是頗相符的。雖然杭州的冬天,雪下得并不多,而且易化,但這也興許正驗證了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吧。
還有一點,杭州的姑娘們極愛美麗,以至于春天未到,她們便忍不住匆匆地穿起短裙,露出了如西湖水底嫩藕一般的兩條小腿,在那時節(jié),看著三三兩兩的杭州姑娘們,穿著花枝招展的服飾,露出胖胖細細不一的小腿,在斷橋左右,上上下下地來回,倒真是一道不錯的風景。當然,這與乾隆爺?shù)臄鄻驓堁┦遣惶喔闪恕?/p>
1993 年 6 月寫于杭州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從白居易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jié)果:一,白居易喜歡在那兒散步,而且百散不足,其二,當時的白堤是用沙子鋪成的,其三,則是在白居易以前,白堤之名便已存在了,而并非由于白居易之名而得之故。這三點,特別是最后一點,是許多杭州人未去深想,并覺詫異的,實在蘇堤乃蘇東坡之名而得那白堤則由白居易之名而得,這是極順理成章的事,而且,談吐起來也有文化味,又有歷史味。雖然現(xiàn)在的杭州人對于現(xiàn)代的文化并沒有多少熱情,至少比不上炒股票的熱情,但你若認真的去與他考證,說白堤之名實非得自于白居易,那他是要覺得你多余,并不通“行情”了。
唐時的白堤,我沒有親見過?,F(xiàn)在的白堤,自東向西橫臥在西湖的綠波上,并將西湖剖成了兩半,兩旁綠柳成蔭,在春風拂面之時,白蓮盛開之間,悠悠地閑逛于西湖之中的白堤之上,是頗有些意陶陶而心綿綿的。又杭州的春天多細雨,這時,再加上一些不覺寒的輕風或再得一二好友同逛,便是如入仙境一般。
一九九一年,我有三位來自于中州河南的詩友,男男女女的一起閑逛于白堤之上,恰巧便來了陣細雨,行在這樣的綠水、白蓮、垂柳與寬坦的白堤之上,使這幾位見多了黃土的朋友們,竟都不約而同地言說起,不想回家的念頭來了,怎奈人世滄桑,家中的妻兒老小怎么辦?終于,這也是一時的念頭、一時的感慨罷了。于是,便轉(zhuǎn)而羨慕起我這居住在杭州、工作在斷橋邊、并無妻無兒的單身漢來。實在人生也如“此一時,彼一時”的格言。于是,我也只是陪著笑笑而已,并無覺得有多大的享福。(有意思的是,十年之后,這三位中州的朋友,終于全部都來到了南方,而且,比杭州更南:艾云去了廣州,而占春,則干脆去了海南,王鴻生則去了上海同濟當了個博導(dǎo),終于感慨變成了現(xiàn)實。也是一奇。而我也終于娶妻生子,雖然變化如此,但終于還是覺得這與白堤應(yīng)該還是沒有太大的干系)。
但客觀的卻是,閑暇下來,熱忙之后,我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常去白堤走走。一則因為我的住處近,二則,誰叫我喜歡寫詩呢?弄些閑情感慨感慨,或放縱一下,總是根深蒂固地難以避免。于是,將近二十年居住下來,去白堤的閑逛,次數(shù)也難以計算了。這樣一邊想著白堤的好處,一邊想著自己正在白堤上悠悠的閑逛,一邊便寫下了這篇淡淡的文字。
杭州冬天的西湖,一般是不太凝冰的,一旦有冰出現(xiàn),那在全城的居民之中,便又會成為一個話題,于是,三三兩兩的相邀著去看結(jié)冰的西湖,更多的,當然還是紅男綠女,而且,杭州的紅男綠女,依著西湖,偎著西湖,一旦西湖上發(fā)生點什么事,對他(她)來說,那是極讓人興奮的,而北京居民對政治、國家大事的敏感,等過了長江,再次第傳達到杭州,便成為更直接的,比如大米價錢又增加了幾分?菜油又漲價了幾毛?工資如何加?青菜價格比豬肉都貴了……,于是便有了些怨氣,有些哀聲,也有些趁著人多伸長脖子吼上幾嗓子,表示憤怒,但人群散去,他也便趕緊跨上自行車一走了之,反正,漲價是大家承受的,眾多人群中,總有比我更耐不住憤怒與怨氣的,且看他們吼起來,看結(jié)果如何再說。反正天塌下來地擋著,自己一個人,做出頭的事,是絕對的犯不著。這樣想著,耳邊又忽然傳來西湖結(jié)冰的消息,于是,便邀上一二好友,或獨自一人,看看結(jié)冰的湖面、淡墨的矮山、稀落的人流,忽覺得很有些古畫中疏離的意境,有了些審美上的滿足,于是,那些生活煩事,便又拋在腦后去了,畢竟人的精神是很重要的,而且從小到大,我們教育部門的各級老師均是如此教導(dǎo)我們:要有追求,要有理想,要有遠大的抱負。而從未教過,諸如青菜貴了怎么挑選?大米漲價了如何應(yīng)付?或公共汽車票價翻了一翻,那就干脆不坐車?走路?或者再其他選擇?如何選擇?等等。
而恰在此時,又忽然從斷荷殘梗處,“呱呱”幾聲,驀然騰起幾只書上說過的野鴨,把欣悅的目光隨著野鴨的翅膀盯上矮天,又看見,原來還有幾只悠然的海鷗,正展開比野鴨更優(yōu)雅、閑適的身姿,翩然地在湖面上掠來飄去……
想一想,閉上眼睛想一想,啊——做一個杭州人,西湖人,竟有如此的微妙、如此的沉湎,其他的還去說它作甚?還去煩惱它作甚?真是自找無聊了,大事有大人管,做小民的,能在生活之余,看幾片薄冰,品幾片香茗,望幾只孤鷗,夠了,足夠了。
普通人,就是這個樣子,除了這樣子,又能怎么樣呢?
一代又一代人這樣傳染下來,以上,便形成了杭州人最大的一個潛在的特征。
杭州云棲的好處在于那一片蒼翠的竹林,這是大家都知曉的。但還有一緣由,是因為它與杭州市區(qū)的僻遠,這卻是很少有人去想的了。陶淵明曾說:心遠地自偏。這其實是表示了陶淵明本人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之深。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寧愿信“心由境造成”這句話,正因如此,故“云棲竹徑”也排入了杭州十大風景點。雖然此竹徑也更多是由人工造成,比之安吉竹鄉(xiāng)的原始竹徑又要相差甚遠,但大文豪,又極懂生活的蘇東坡又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話又是極深入人心的,又雖然此先生在賞竹之余也并不放過食肉,并親自下廚,發(fā)明了迄今還為杭州菜系的一道名菜——東坡肉,由此可見,蘇東坡也是極諳“人一世,物一世”的真諦的。
有趣的是,杭州人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也是極諳“人一世,物一世”的真理的。比如,街面流行了什么裙子;商場中亮出了什么新款式的鞋子,以及發(fā)型、衣褲,等等,哪怕它價格再貴,就是借債也是要去弄來一試的。正所謂“人一世,物一世”的那句老話,否則,“做人還有什么意思?”這可是杭州人常掛在嘴邊的。雖然割雙眼皮以至割成了爛眼皮,腫眼皮,擦美容品以至變成滿臉疤痕的消息也時常見諸報端,但那總是個別,而個別的事例,在杭州人的心中,是不起波瀾的,誰都相信,自己是絕不會成為那個別的,甚至于,想都不會去想。
這樣發(fā)展下來,就形成了干什么事都一股風上的習(xí)慣,杭州話叫“杭兒風”。趕上了,大家都樂呵呵,未趕上,那是不免有些遺憾落在心里的。雖然杭州人也都并不表現(xiàn)在臉上。由此可見,杭州人至少還有忍耐力較強的好習(xí)慣。
同理,有一天,杭州人忽然覺得杭城的舊十景已容不下他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尊稱了,是擴大旅游業(yè)的需要,也是自尊的需要,必須要再弄出幾個名風景點才過得去。那么,弄幾個呢?七個?八個?總嫌欠缺,于是,又再弄出個新十景。這樣,新舊交映,相得益彰,豈不完滿?!而完滿是要讓人醉倒的,電影,電視劇的結(jié)局若不完滿,也是同樣要遭人怨的。而東扯西拉的,終于也把云棲竹徑拉進湊了數(shù),這才算圓了這個相映對的風景夢。
萬幸之中的大幸是,云棲竹徑真也當?shù)钠疬@個稱號,而且,也幸虧杭州人發(fā)作的這次“杭兒風”,否則,云棲竹徑若一旦落選,或被冷落,那倒真是西湖的一大遺憾了。
到了杭州,未到西湖,算是沒到過杭州。而到了西湖,又未去三潭映月,那算是又沒有到過西湖。這話有些極端,但三潭映月在西湖的地位確屬特殊,它占據(jù)著西湖的正中心,正如圍棋盤中的天元一般,天光水色,云聚在此處,實在可以一觀。更被大多數(shù)人稱奇的,是它有三個月亮的反映之故。在中秋滿月之夜,往湖中三具石塔的洞孔中,分別點上火燭,洞孔是圓形的,每座石塔均鑿有三個圓洞,這樣恍惚的火燭光自洞孔中射出,又落在近處的湖面上,便儼然有了三個月亮。又說有九個月亮,那是三具石塔的相加之數(shù)了。
正所謂世界上的事情最怕認真二字,此月亮若認真起來,只不過是三支火蠟而已,若這樣一論,是要大煞杭州人的風景的。是人,誰不愿意聽些好話呢?就算是只貓,也愿意領(lǐng)受你和顏悅色的撫摩,哪怕這好話是假虛的,哪怕你和顏悅色的撫摩實在是打量著從哪兒下刀子較合適的思量呢?
人就是這樣,愿意在自造自設(shè)的天地里生活。三具石塔,加上九個圓洞,就這樣在人類愿意自欺的習(xí)慣中,儼然便成了聲名遐邇的三潭映月,被印在了煙盒上,印在了商標上,印在了介紹杭州風景旅游點的書冊封面上。
另還有一奇的,是島上開闊處,立一石碑,碑體端莊樸素,沒有半點花飾。在碑中心大書著“蟲二”兩字。記得是在一九八五年,我陪一對四川來的詩人夫婦去島中游玩,驀然見這“蟲二”兩字,反復(fù)思索,終不得要領(lǐng),蹙眉咂舌許久,無奈只得去請教那賣瓜子的小攤主,三十多歲的女性小攤主,正嗑著輕脆的椒鹽西瓜子,隨著“撲”的一聲,一句輕蔑的話也跟著兩片嗑開的瓜子皮落在我們面前:“那還不懂?風月無邊唄”。哦,我們恍然大悟!于是趕緊滿臉堆笑地對著這位又嗑開了瓜子皮的小大嫂說:“謝謝,謝謝”?!爸x什么東西嗎!”隨著,“撲”地一聲,又是兩片瓜子皮落在我們面前。
時間如流水,轉(zhuǎn)瞬已是 2002 年了。恍惚一想,登島到如今,也已過去了十七年。前些天,聽人說,島上這“蟲二”兩字的石碑早已失去了蹤影,我大異不已,實在這是極增添風味的石碑,比腐朽附庸的幫閑碑要高上一大截的。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看來,我若再去三潭印月,主要原因,倒在于尋覓這“蟲二”兩字的石碑了。
補記:此刻是 2017 年,又看了這文章,掐指一算,竟然又過去了 15 年!也就是說,我雖然居住離西湖不遠,但這著名的三潭印月我竟然有 32 年沒去過了……這么細思下來,竟忽然覺得極為驚恐,心下便決定,今年我必要再去這三潭印月一趟了。
杭州靜寺對門的放生池在七十年代是不存在的,后來碰到了改革開放,也不知是從哪兒鉆出來的,到了燒香季節(jié),杭城的大街小巷一下子到處均是頭裹白巾,腰挎黃布袋的香民,她們逢寺院便拜,見菩薩便燒香,閑時成群結(jié)隊游逛于市面上,或團團席坐于西湖左右,蔚為壯觀,她(他)們的飲食是最低廉的,但他們的侍奉菩薩卻是盡其所有的,實在此生已為窮苦,已前程看盡,唯寄希望于下生,或下一代,于是,他(她)們翻山涉水而來,或群擠拖拉機而來,由一村莊組織而來,或一個鄉(xiāng),一個縣的,有的竟至于包飛機而來。佛教的力量竟至于此,實讓人詫異與感慨的。
我是一九六三年生的,又存活生長于文化大革命的習(xí)慣中,在少時,所受的教育,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戰(zhàn)斗兩字,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總之,是必要有一面要被壓倒的。又階級斗爭是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一天不講,危險便推進一分,又生活便是矛盾,所以,作為一個大寫的人,就必得要具備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更無窮的素質(zhì)的,從小養(yǎng)成的好斗的習(xí)性,無神論觀點,是深入血脈的。
進入八十年代,忽然便見到了這么一大群將侍奉與朝拜作為人生最大目標的人類,又見各大寺院更其增大,各級菩薩金光閃亮,我的做人便開始迷惑起來,感慨早已失效。于是,某一天,我便也逛到了素負盛名的靜寺門前,忽見有一更大的水泥池造在了寺院的對門,說是為香民放生用的,又過了兩年,再逛去靜寺,只見此水泥池,早已綠波盈盈,成為魚、蝦、鱉的天堂了。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救鱉一命,勝造幾級浮屠呢?而且,我看這放生池中的積水,早已渾的發(fā)綠,膩的如油,那被放生的魚、鱉又真會感謝放生的人嗎?
我這樣的瞎想,當然,與放生者是無礙的,他們是依然絡(luò)繹而來,更有攜帶著嬌小活潑的孩童前來,并經(jīng)由他們那可愛的小手,將這些魚鱉放入這油膩的渾水中,放完了,再諄諄教誨而去。我看著,忽然想到了釋加牟尼,這位愿意以身飼虎的佛教始祖,他若看到這些也帶有佛性的魚、蝦、鱉竟然都被塞擠在如此膩腥的水池中,他會扶懷頷首,并將那些放生者真的加上那么一二級浮屠嗎?
誰知道呢?我獨自笑笑,這么胡亂地說了一句,轉(zhuǎn)身便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