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次旦
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因其獨特的地質基礎,使得地下熱水資源極為豐富、分布廣泛,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溫泉。
西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溫泉區(qū),據2000年《西藏溫泉志》記載,西藏共計發(fā)現溫泉677處。這里平均地勢高、冰雪高山眾多、天氣寒冷,而分布有溫泉的區(qū)域,一年四季都熱氣騰騰,周圍的地面也較溫暖,一股股白色的蒸汽常年繚繞不斷。
西藏溫泉眾多、分布極廣,早在遠古時期,藏族先民就開始利用溫泉治病,如今更有歷代藏醫(yī)大家的經典記述沐浴溫泉的適應證和詳細方法。
藏醫(yī)理論與臨床實踐對泡浴溫泉的有效治療范圍與禁忌證、方法與步驟、注意事項等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為溫泉治療者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實際操作指南。
西藏溫泉眾多、分布極廣,早在遠古時期,藏族先民就開始利用溫泉治病,如今更有歷代藏醫(yī)大家的經典記述沐浴溫泉的適應證和詳細方法。
溫泉是大自然的恩賜
千百年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民們已然將泡溫泉視為養(yǎng)生保健、防病驅邪的最佳理療方法。在生產勞作之余、農閑時節(jié),不少民眾帶著干糧,泡上幾天的溫泉,這在西藏是很常見的。尤其在一年一度的沐浴節(jié)期間,在各個地方的河流邊、泉眼下隨時都能看到沐浴、戲水的人們正在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在溫泉邊聚集的人更是比平時多了幾倍。
早在8世紀末,玉妥·云丹貢布著的《四部醫(yī)典》中就有“沐浴壯陽增力并延年,除垢汗臭解渴息體熱”的論述,其中還專題論述了溫泉療效。第司·桑吉嘉措所著的《醫(yī)學史》記載傳說“最早的病是消化不良,最早的藥是開水”。
在遠古時候人類因為不懂火的使用,經常食用野果,生吃肉類,或誤食不良物,導致早期通常罹患胃腸道疾病,治療所用最早的藥物便是開水,即直接飲用自然溫泉水,后來漸漸發(fā)現眾多溫泉有著奇妙的醫(yī)療保健功能。
藏族先民早就得益于溫泉水的養(yǎng)生保健和治療疾病作用,被奉為神水。隨著藏醫(yī)先賢們臨床實踐的積累與理論系統(tǒng)的形成,總結和概括出溫泉對很多慢性疾病和疑難雜癥的確切治療作用和正確合適的溫泉泡浴方法,并把溫泉療法作為傳統(tǒng)藏醫(yī)的重要外治療法之一,時常推薦給健康的人們以此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建議病患以此治病祛毒、祛病強身。
如今在西藏溫泉浸浴療法和模仿自然溫泉的藏醫(yī)人工藥浴法,已成為藏醫(yī)使用最普遍的常規(guī)治療手段,因其具有簡單易行、療效確切、無明顯毒副作用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廣傳民間。
在2018年11月28日下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y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藏醫(yī)藥浴法的神奇功效得到了國際組織的認可,這也是對自然溫泉療法的進一步肯定。然而泡浴溫泉非人人適用,要遵循規(guī)范的步驟與方法,如若盲目浸浴,會適得其反,甚至危及生命。
藏醫(yī)典籍這樣定義溫泉:液體的水,觸摸時有火性,因而叫溫泉。
根據水中的主要礦物藥,及相互混合情況,最基本的有5類溫泉,每類又分為5種,共25種,其中還要分特品、上品、中品、下品……種類繁多。每種溫泉因不同礦物的含量與比例,有不同氣味、顏色、味道、效能,根據這些屬性用來治療不同的疾病。此外,有些溫泉含有有毒礦物質,飲后即刻口舌破裂、全身麻木、雙目昏花、胃肝疼痛,這種水稱為毒水,忌浸浴,更忌飲用。還有水質特別惡劣或變質的,稱為腐朽的水,亦忌泡浴、飲用。
從沐浴節(jié)到治病的溫泉
藏醫(yī)認為最適宜泡浴溫泉的時節(jié)是春秋兩季,尤其在每年藏歷八月為期七天的沐浴節(jié),氣候寒熱適中、周圍環(huán)境普遍干燥,溫泉的藥性與有效成分最高。
相傳此時有一顆神仙幻化的吉祥之星高高照臨,西藏天文歷書記載,此星半年晝出,半年夜出,藏區(qū)于藏歷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二肉眼能見,經過此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藥水,草木成良藥,藥物成甘露,采摘配藥最是佳,江河泉水最為清澈,能夠洗凈人身上的污穢、邪氣,祛病強身。
借此在西藏大小寺廟安排休假,沐浴游玩,舉行宴會,表演藏戲,大量民眾也來參看,并在江河邊玩水、沐浴,小孩開始放風箏,甚至有人會在水邊搭起帳篷,待上幾天幾夜,反復多次沐浴。藏族習俗“沐浴節(jié)”即起源于此。這時候有些地方即便水溫過冷、起居不當,也很少有人會感冒、腹瀉,反而自覺一身輕松、神清氣爽。
藏醫(yī)特別強調沐浴以五種基本溫泉浴為最優(yōu),硫黃溫泉主治皮癍、麻風、黃水病;寒水石溫泉主治胃潰瘍、中毒和伏熱;礬石溫泉主治腫瘤、結石、慢性胃炎;巖精溫泉主治胃潰瘍、痛風、尿閉癥等;石灰石溫泉主治消化不良、寒瘤、僵直拘攣、疲勞癥、關節(jié)炎、水腫等。各類溫泉相互混合,形成多種溫泉,按照相混的情況和特征,各有不同功效,具體根據季節(jié)、環(huán)境、自身體質與年齡、疾病性質等選擇最適宜的溫泉類型。
總之,傳統(tǒng)藏醫(yī)認為溫泉能治愈或可輔助治療的疾病有,牛皮癬、神經性皮炎、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痤瘡等皮膚病;肋間神經痛、腦外傷后遺癥、神經官能癥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膽囊炎、胃痙攣、胃下垂、胃酸過多或過少、便秘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慢性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泌尿系結石等泌尿系統(tǒng)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咽喉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柱炎、肩周炎、腰肌勞損、外傷后遺癥、各種肌肉萎縮等肌肉關節(jié)病,對骨折骨病和軟組織損傷有特殊療效;其他對肥胖癥、糖尿病、婦科炎癥、月經失調、輕度高血壓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還有一些不宜進行溫泉浴的病類,如瘟疫、紊亂癥、浮腫、體弱、食欲不振、眼病、睪丸疾病以及急性發(fā)熱、活動性結核病、出血性疾病、嚴重的心腎疾病、晚期或重度高血壓、特殊的易過敏體質等。不宜長時間直接浸泡的身體部位有,眼睛、顴骨、手心與足心、腳趾、臂肘、睪丸、肚腹、心窩等。另外,孕婦、經期及經期前后女性、酒醉者、皮膚過敏者也不宜泡溫泉。
溫泉獨特的浴用方法
人們在入溫泉時一般會進行簡單的祈禱與祭祀,形式因各地的習俗而異,以致敬一方守護神、敬畏與感恩大自然。
根據溫泉的性質及疾病與患者體質的不同,有不同的浴法,藏醫(yī)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方法有全身浸浴、局部浸浴、半身浸浴、坐浴、足浴等。泡浴前最好將不宜直接浸泡的身體部位用白布適當纏縛,真正下水浸泡時先從水溫較涼處,逐步加熱,從低溫到高溫。最初一天泡浴時間要短,次數要少,以后每天逐漸延長時間,增加次數。
結束治療時,不能突然中斷,而要每天逐步縮短泡浴時間,減少泡浴次數,慢慢停止,要有一個逐步適應到頻繁強烈再到結束治療的階段過程,如此溫泉泡浴時間和次數形成的曲度就像一粒青稞,兩頭尖,中間厚。以接受溫泉治療一周時間為例,第一天泡浴3次,第二天5次,第三天7次,第四天9次,第五天7次,第六天5次,第七天3次,以此類推,具體根據所患疾病的輕重緩急、自身的體質,可適當延長至半個月或一個月,體質特別虛弱的可每隔一天間斷泡浴,以補充體力,休養(yǎng)生息。
溫泉治療一般分為六步。先用手或腳探測泉水溫度是否合適,千萬不要直接跳進溫泉池中;腳先入水坐在池邊,伸出雙腳慢慢浸泡,然后用手將溫泉水潑淋全身,最后讓全身浸入泉水中;先暖后熱。從低溫度泉水到高溫度泉水,浸泡要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泉水溫度;適當按摩相應穴位或患病處,這能加強溫泉的治療保健功效;溫泉治療時要分次反復浸泡,根據綜合情況每次10~30分鐘即可,同時每次浸泡時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都要喝幾口該溫泉泉水,甚至可當作生活用水,以此做茶做飯,這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更佳;出浴后上下身要穿暖穿厚,盡量多排汗。當結束整個溫泉治療時為堵住體表毛孔,全身涂擦酥油并揉搓,而后擦拭糌粑,以防寒風入體,引起并發(fā)癥。
傳統(tǒng)的藏文化認為溫泉是神靈賜予人類的福報,人們應當倍加珍惜與保護,故不能在泉水里洗刷衣物,不能隨地吐痰,不能在附近大小便、排泄污物,更不能捕殺野生動物、宰殺家禽畜牧 。
溫泉治療貴在長期堅持,僅靠泡一兩次溫泉不可能達到治病養(yǎng)生或美容的目的。
藏醫(yī)認為,輕度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在規(guī)則服藥的前提下或醫(yī)生允許下,可以泡溫泉,但每次最佳時間不能過長,起身時應謹慎緩慢,以防頭昏眼花而跌倒發(fā)生意外。
要選擇適應自身的高、中、低溫度的溫泉池。水溫越高,不一定療效越好。避免空腹或飯后立刻泡溫泉。泡浴溫泉時可以同時進行口服、瀉治、放血等常規(guī)治療。有些疾病開始泡浴溫泉,似乎會加重病情,此時不能放棄,而要邊觀察邊堅持泡浴,只要不是誤診,這種現象屬于正常,一般會慢慢消失。實在不見好轉,就不宜繼續(xù)泡浴溫泉。
在浸泡時如果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口干、頭昏暈厥等不適感,應立刻上水靜養(yǎng)稍許,并多喝水即可舒緩。如果持續(xù)出現胸悶、頭痛、呼吸困難、心跳異常、昏迷等氣血紊亂癥狀,可適當口服藏藥三十五味沉香丸或八味沉香丸;用三十一味沉香散和糌粑等進行涂擦和熏煙治療;同時對頭部穴位和第一椎節(jié)、第六椎節(jié)、第七椎節(jié)、手足四掌、胸骨穴位等處用肉豆蔻粉和溫熱的菜籽油或酥油等油脂涂擦、按摩、揉搓,稍干后用糌粑擦拭,對這些部位也可以給予火灸療法。若還不見效,則終止溫泉治療,盡快就醫(yī)。
泡浴溫泉從始至終要加強飲食調養(yǎng)和補充水分,并盡量多食肉類與蛋類、奶制品等營養(yǎng)食品,任何時候都要注意保暖,不能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