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元(1867—1906),字寶嘉,別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緒三十二年,年僅40歲。他為20世紀初期的小說界留下了重要遺產(chǎn),當時毀譽參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可能發(fā)現(xiàn)以前對他重視不夠。
李伯元的祖父、伯父都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家里有一點官場的背景。他雖然少年有才,但只考上秀才沒有中舉。仕途失意進不了官場,對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1897年,30歲的李伯元來到上海創(chuàng)辦《指南報》①,后來改辦成《游戲報》③。這是中國最早的小報,其實有點像雜志的形式,之后又改為《繁華報》②,還受商務印書館之聘編雜志《繡像小說》。1903—1905年,《官場現(xiàn)形記》六十回開始連載發(fā)表于《世界繁華報》。20世紀中國小說的早期陣地,依靠的就是租界的環(huán)境和現(xiàn)代印刷工業(yè)的興起。李伯元小說對官本位的中國社會的全面嘲諷與批判,在文學史上,既少有前人,亦罕見來者?!队螒驁蟆飞系逆倚εR文章雖然都是讓租界市民出出氣,但魯迅說“命意在于匡世”⑤,動機還是療救社會。寫《官場現(xiàn)形記》時,李伯元住上海六合路,當時叫勞合路。附近很多妓院,作家就在門口掛一副對聯(lián):老驥伏櫪,流鶯比鄰——形象概括了一個都會職業(yè)文人的筆耕生態(tài),李伯元產(chǎn)量很多,因勞累過度,40歲就去世了。“官場”這個名詞從何而來?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就有所謂“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的說法⑥。不過這里的“官職場”是個中性概念,有點像今天講的職場。到《辭?!凡椤肮賵觥保瑫苯右豆賵霈F(xiàn)形記》說“:京城上中下三等人都認識,外省官場也很同他拉攏?!雹摺鞍俣取苯忉屨f,“官場”舊時指官吏階層及其活動范圍(貶義,強調(diào)其中的虛偽、欺詐、逢迎、傾軋等特點)。這是否意味著“官場”作為現(xiàn)代的社會學和文學概念,帶有貶義,一定程度上就和李伯元的小說有關(guān)?《宋史·食貨下八》對“官場”另外有個定義,說:“賈物至者,先入官場,官以船運至京?!雹嘁馑际钦蛘邍蟮膫}庫,和李伯元小說要現(xiàn)形的官場,不是一回事。當然想深一層,在象征意義上,官員是不是朝廷、政府的所有物?官員在特定場域里,是否也有流通、交易、升遷、下降的必然性?《官場現(xiàn)形記》講了幾十個故事,故事之間不一定都有聯(lián)系,有聯(lián)系也很牽強,看上去紛亂煩瑣,甚至有些瑣碎重復,但說到底都是在分析官場里的流通規(guī)律。官場作為市場,流通貨幣到底是什么?流通的規(guī)則又是什么?即使百年之后,甚至將來,有志于官場的人們,或有心于閱讀中國社會的人們,都可能從李伯元小說當中找到一些重要的游戲規(guī)則。
《官場現(xiàn)形記》兩大藝術(shù)特點
李伯元這個長篇小說有兩個重要的藝術(shù)特點,第一就是無中心人物,全書六十回,幾十萬字,其實由幾十個獨立的官場故事構(gòu)成。有的故事可能是從登報征集而來,并非全部虛構(gòu)。通常是在一回或者幾回當中有一兩個主要人物,比方說A是主角,A的故事中有B、C、D等人物;然后D去了某處吃飯見到了E,E的兒子轉(zhuǎn)去了某省做官,于是故事就轉(zhuǎn)到某省,E或F成了主角……又過了幾回,F(xiàn)的一個親戚到了京城,故事又以H、I為主角展開了。讀者如果忘了之前的人物也沒關(guān)系,因為幾十回中,之前出現(xiàn)過的A也好,F(xiàn)也好,完全可能不會再出現(xiàn)。《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都有情節(jié)主線,主要人物前后有呼應。《官場現(xiàn)形記》卻是“跑題跑不?!?,準確說故事不離題,“跑人跑不停”。這個寫法也是受《儒林外史》的影響?!豆賵霈F(xiàn)形記》可以說是一系列中短篇,讀者追看的不是某一兩個中心人物,而是一個不變的場景——官場。
第二個藝術(shù)特點,作家對故事里的種種人物,都持一種無差別的描寫態(tài)度,一種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嘲諷也好,理解也好,批判也好,總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沒完全的好人,也沒絕對的壞人。小說里邊有各種不同的官員,知縣、臬司、藩臺、巡撫,直至軍機處的中堂,按今天的說法就是縣級、地委、省部級,甚至到中央。各種不一樣的計謀、策略、胸懷、韜略,無數(shù)不同的風度、舉止、對話、神態(tài),但就是沒有明顯的“好人”“壞人”之分,沒有明確的道德批判或同情。好像人人都在做壞事,但人人又都有做壞事的理由。既有做壞事的合理性,是否就不算是絕對邪惡?明明描寫很荒謬的事情,人們又會覺得“否則怎么辦呢?”“假如是你,你又能怎么樣呢?”作家好像無差別地對待他筆下所有的人物,大官或小官、官員或仆人、跟班或百姓、男人或女人,都一視同仁。后來100年中國小說很少出現(xiàn)這種情況,直到21世紀初,在比如《第七天》《炸裂志》等作品里,好像又有些李伯元式的“無差別批判”。
官場的“一國兩制”:科舉和捐官
小說第一回講一個科舉的故事,趙家與方家都是小鎮(zhèn)上有地位、有財產(chǎn)的士紳,類似《白鹿原》里白、鹿兩家,一直較勁。突然趙家的兒子趙溫中舉了,方家就覺得受了重大打擊。這個故事只是個引子,后來也沒下文,卻很唯物主義地解釋了人們?yōu)槭裁匆獏⒓涌婆e并做官。剛剛中舉的趙溫少爺進京會考,考之前拜見老師吳贊善。不想老師不見。為什么呢?“這些當窮京官的人……原指望多收幾個財主門生,好把舊欠還清,再拖新賬。”⑨吳老師早就打聽清楚,趙溫家里是朝邑縣的土財主、暴發(fā)戶,所以他想學生來,禮物至少二三百兩。不料趙溫少爺不懂事,“贄見”只拿了二兩。大概以為見老師送重禮,豈不是侮辱了師生關(guān)系?但這個吳老師是不再幫忙了,于是趙溫的進士就考得不好。一面考得不好,另一面自己的仆人還找人假裝報喜來騙趙家的錢。趙溫的處境說明,即使通過考試,官場未進,也要貨幣先行。此時,他父親和爺爺就來信,匯上兩千兩銀子:“倘若聯(lián)捷,固為可喜,如其報罷,即趕緊捐一中書,在京供職……所以東拼西湊,好容易弄成這個數(shù)目。望你好好在京做官,你在外面做官,家里便免得人來欺負。千萬不可荒唐,把銀子白白用掉?!?/p>
這封家信有點重要。第一說明家里有人在京做官,地方士紳在鄉(xiāng)鎮(zhèn)就比較安穩(wěn)。這就是官場為什么熱鬧的經(jīng)濟基礎原因。第二說明官場“一國兩制”,要么科舉,要么捐官。中國從秦代商鞅開始就有捐官現(xiàn)象,但都是特殊情況。朝廷有嚴重經(jīng)濟困難,蝗災瘟疫或者和外族打仗,這時賣一些官籌款,唐憲宗也曾經(jīng)說“入粟助邊,古今通制”⑩。南宋是“歲收谷交五百石免本戶差役一次,至四千石補進武校尉”?。明代“賤商”,不準商人科舉,商人怎么辦?就通過納捐可以成為監(jiān)生、貢生,也是一種彌補。中國歷史悠久的捐官文化,只有到了清代,才變得跟科舉一樣重要,變成了一種合法的常規(guī)的官員升遷制度。乾隆剛剛即位的時候,曾經(jīng)一度要停捐,可是到了1774年,為了打仗,為了開運河,又開放捐官,且明碼標價,一個郎中是9600兩銀子,那是五品。知府13300兩,四品。知縣七品,官低一點,4620兩。所以很公平,多大的官賣多大的錢。有統(tǒng)計說地方官員用錢捐的,乾隆二十九年占22.4%,到了同治、光緒年間達到50%左右。?
《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回,曾經(jīng)借一個官員之口總結(jié)捐官有三類:
“頭一等是大員子弟。世受國恩,自己又有才干,不肯暴棄,總想著出來報效國家,而又屢試不售,不得正途。于是走了捐官一路,這是頭一等。”“第二等是生意賣買人,或是當商,或是鹽商,平時報效國家已經(jīng)不少;獎敘得個把功名,出來閱歷閱歷,一來顯親揚名,二來也免受人家欺負,這種人也還可恕。”“第三等最是不堪的了,是自己一無本事,仗著老人家手里有幾個臭錢,書既不讀,文章亦不會做;寫起字來,白字連篇。在老子任上當少爺?shù)臅r候,一派的绔袴習氣;老子死了,漸漸的把家業(yè)敗完,沒有事干了,然后出來做官,不是府,就是道。你們列位想想看,這種人出來做了官,這吏治怎么會有起色呢?”?
嚴重的制度問題還不僅在捐官。捐官得到的只是一個名義,府、道、臺等,等于一個級別,處級、局級、副部級等,名義上的官很多,實際上的職位少。很多人捐官以后,還要去爭取實際的官位——叫“實缺”。“有油水”的實缺就是“肥缺”。這個“缺”怎么來的呢?——這才是官場,或者說《官場現(xiàn)形記》里邊最關(guān)鍵的地方。
小說里有不少世家,為十幾歲的兒子捐官。甚至有位老爺,為大太太的成年兒子、大姨太太的七歲兒子捐了官以后,懷孕的二姨太太跟另一個還未懷孕的新姨太太,也吵著要讓自己兒子捐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關(guān)鍵的是,正式捐官的錢歸朝廷歸國家,謀求實缺的錢卻大部分入了官員私人口袋。所以捐官或?qū)矣幸妫\缺卻對社會有弊。運用公共權(quán)力謀取私人利益,這就是“貪腐”的現(xiàn)代定義。小說里沒有這個定義,但是整部長篇都是這個定義的注釋與例證。
貪腐是一種“剛需”?
小說第三回,趙溫少爺為了買官轉(zhuǎn)托徐都老爺寫推薦信,徐本不愿意,但“家里正愁沒錢買米,跟班的又要付工錢,太太還鬧著贖當頭,正在那里發(fā)急,沒有法子想,可巧有了此事。心下一想,不如且拿他來應應急”。第二天,答應的錢遲遲沒送來,徐都老爺心下發(fā)急:“不要不成功!為什么這時候還不來呢?……原來昨日晚上,他已經(jīng)把這話告訴了太太和跟班的了。大家知道他就有錢付,太太也不鬧著贖當,跟班的也不催著付工錢了。誰知第二天左等不到,右等不到,真正把他急的要死?!边@段文字說明,在某種意義上,受賄已經(jīng)成為官員的一種“剛需”。當一個官員的正常收入不能應付他的生活方式時,貪腐就成為“剛需”了。因為不論哪個時代,官員都需要收支平衡。晚清官員的“支出”至少有三項。第一是生活開銷,做了官,花銷會增加。第二是捐官的成本,官如是買來,買來多少錢,之后必須賺回來。第三,還有日后的保險。趙溫少爺身邊的錢典史調(diào)任江西,故事就轉(zhuǎn)到江西黃知府。初見黃知府趾高氣揚,錢在椅子上只敢坐半個屁股。但不久黃知府受“軍裝案”調(diào)查,驚恐萬狀。此時誰也不理他,最后靠輸送銀子,得以解脫。這個例子說明為官的有事沒事,總得保持一些向上送錢的渠道。按現(xiàn)在經(jīng)濟學的概念,叫政治生命的保險金。平常好像沒用,緊要關(guān)頭要靠它。
所以官員的支出有三項,是鐵項。A.生活開銷,B.捐官本錢,C.政治保險。應付這樣三項支出,官俸常常不夠。這時就要靠或明或暗的受賄。面包總要貴過面粉,樓價總要高于地價。既然捐官投資這么多(有時還不只是金錢投資,還有才能、技術(shù)、人格、情感效忠方面的投資),為官之日怎能虛度?小說一至七回,把“貪腐成為剛需”的經(jīng)濟學理由講得十分清楚。第四回有兩位賣官的官員,不僅要算收入和官位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把時間因素也考慮進去。說這個官我給他,過兩年我要走掉了,所以這個官大概只能做一年多,如果一年多可以賣多少錢?做兩年又值多少錢?不僅考慮可能收益,也計算有效期。所以有效期在官場游戲規(guī)則中極其重要。
小說雖由一連串不大相關(guān)的故事勉強串接,卻從官場角度展現(xiàn)了晚清社會的方方面面,有對外經(jīng)貿(mào),有軍事行動,有官府整頓,有救災搶險,還有慈善事業(yè)、文化建設、外交問題,等等,可以讀成晚清政治的“清明上河圖”。
第七到第十一回,主角是山東官員陶子堯,因為抄了一段要興學要改革的文章,獲得了當時山東撫院的賞識,拿了兩萬銀子被派到上海買外國機器。這是個美差。陶子堯一到了花花世界的上海,地方官員又老土又有錢,馬上就被兩個中介,一個姓魏,一個姓仇,帶到四馬路花天酒地。叫局來了個女人叫新嫂嫂,外帶一個十幾歲的女生陸蘭芬。很快陶先生墜入情網(wǎng),要娶新嫂嫂,買機器的錢就在四馬路用掉很多。他只好通過經(jīng)紀跟外國人簽了一份帶水分的合約,“兩萬銀子”買便宜次貨。不料這時山東方面突然改了指令,說不要買機器,此款轉(zhuǎn)給另一官員出洋考察,并且該官員馬上就到上海。可想而知陶子堯頓時便慌了手腳。這時他浙江老家的原配夫人又打鬧到上海來。折騰了好幾回,最后還是經(jīng)紀給他建議偽造合同,讓洋人請山東洋總督出面。結(jié)果真的洋人一出面,山東官方就認賬,還追加了錢款。這么一個花心糊涂的貪官陶子堯從事外貿(mào)經(jīng)濟活動,居然安全解脫有驚無險。陶子堯之后就消失了。作家解釋:“做書的人到了此時,不能不將他這一段公案先行結(jié)束,免得閱者生厭?!?原來“跑人跑不?!边€是為了照顧讀者趣味(租界期刊連載文化制約)。接著陶的助手周果甫轉(zhuǎn)到杭州做官。周果甫和浙江劉中丞,還有胡統(tǒng)領(lǐng),便成為后面一系列“軍事行動”故事的主角。
小說里寫官場人事斗爭非常微妙。周果甫與劉中丞的助手戴大理面和心不和。劉中丞本來想給戴大理一個肥缺,說“他辛苦了多年,意思想給他一個缺,等他出去撈兩個”。一旁周果甫不悅,怎么辦?便夸戴大理非常能干,省里少他不得。表面上是抬,實際壞了戴大理一個肥缺。戴也知道被姓周的坑了,不久,嚴州地區(qū)有匪患,戴就向劉中丞建議:“姓周的厲害,辦事妥當,讓他去協(xié)助胡統(tǒng)領(lǐng)去剿匪。”(官場之中的“好話”“稱贊”,不一定就是好話和稱贊。)接下來第十二到十七回,是全書(也是晚清小說)中罕見的描述軍隊的場面。之前第六回就鋪墊過:“中國綠營的兵,只要有兩件本事就可以當?shù)茫旱谝患菚?。大人看操的時候,所有擺的陣勢,不過是一個跟一個的跑……第二件是會喊。瞧著大人轎子老遠的來了,一齊跪在田里……要一齊張嘴,不得參差。”?跑步要整齊,喊口號要整齊,都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給上司檢閱,能檢閱的部隊就是好部隊。軍隊從杭州出發(fā),兩天的水路,在錢塘江上居然走了六天。因為軍官們都上了“江山船”。“江山船”上有歌伎,有宴會,等于浮動的夜總會。還沒有打仗,胡統(tǒng)領(lǐng)和眾將官已在船上花天酒地。作者描寫這支剿匪部隊的出征,筆調(diào)并無嘲諷,好像非常正常?;蛘呤浅爸S得不露痕跡,或者是小說也寫出軍官上“江山船”的合理性:想想不少軍官也是捐來的,此時不樂更待何時?
軍隊開到嚴州,才知匪情乃虛報,根本沒有土匪。胡總正想向上級匯報,周果甫說沒土匪,我們就沒有戰(zhàn)功,錢也報不了。只有夸大匪情才算凱旋,夸大敵情是很多官員的政治技巧。結(jié)果小說描寫的“軍事行動”,就是這些軍官在船上丟失財物,追查時錯怪了一個江山船女,妓女投河自盡。士兵也不閑著,沒有土匪,士兵就自己去擾民,搶劫強奸,等等。地方官員,再想辦法來平息民憤。最后胡總回省城時,十二江山船一字排開慶功。但因慶功領(lǐng)賞分配不均,周果甫不滿意,暗地里找人寫揭發(fā)信去北京。最后省官和首領(lǐng)都受處罰,周果甫自己請假回鄉(xiāng)。這算是全書中少有的不完全是負面的角色,但后來也就不見了。(小說的主線是“事”,不是“人”。)
因為有人檢舉揭發(fā),上面派了欽差來調(diào)查,第十八至二十二回,就寫清廷內(nèi)部審查機制如何維系王朝和官場的繼續(xù)運作。來了兩個欽差,查了200多個人。先寫欽差的來歷,一個地位很高的太監(jiān),說此人做官苦了很多年,就派他去,也好叫他撈回幾個。于是在佛爺面前把差事求了下來。欽差非常感激,問:“我這個案該怎么辦呢?”回答說佛爺有話:“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來的清官?”太監(jiān)解釋:“我教給你一個好法子,叫作‘只拉弓,不放箭?!痹瓉?,買機器、剿匪是肥缺,調(diào)查貪腐也是肥缺。
這時小說已經(jīng)寫到慈禧,奇怪怎么還能發(fā)表?原因等一會再討論。
欽差“只拉弓,不放箭”,抓了很多官員,然后就談銀碼。開口兩百萬,劉中丞他們不服,這樣的事情就來敲兩百萬,那以后敲兩千萬怎么辦?結(jié)果就真的給判了。佩服李伯元寫這些事情,這么奇怪荒誕,寫得非常平淡。好像不論職位高低,佛爺也好,公公也好,知縣、師爺、店主、仆人……人與人之間的主奴關(guān)系、金錢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對官員的教育規(guī)勸,“法”不管用,那么強調(diào)“德”呢?傅欽差以身作則。他不喜歡穿好衣服,看到別人穿好衣服他也反感。劉中丞罰掉了,欽差就接替做杭州省官。很快他的屬下官員全都流行穿破衣服。有的一時來不及換,來不及買,就把衣服反穿。反穿以后受表揚,還被人模仿。一時間內(nèi),杭州城里舊衣比新衣貴。(一定要跟上司、同僚穿一樣的衣服,這和動物長出類似于叢林顏色的皮毛是不是一個道理?)傅欽差覺得官場風氣不好,要求所有捐官的都要重新考試,不及格的就刷。有個官員衣著太好,眼看要倒霉,最后找到了一個外地的裕記票號。原來那個票號就是幫傅撫院(傅欽差)存錢的。?小說里有個二掌柜說“:你看這位中丞,面子上雖然清廉,骨底子也是個見錢眼開的人?!敝胸┳约簣詻Q不收錢,要送就要送他姨太太,送他兒子。
還有一位賈臬司,負責一省的司法長官,也講究道德,每次辦案都要當著眾人的面,跪在老母面前聽指示,甚至斷案過程中的事情決定不了,也讓母親來決定犯人的生死。他的兒子,不愿只做官二代,主動要求去黃河決堤的地方任地方官。原來救災又是官場的一個熱門肥缺,誰都知道黃河決堤以后,其實自己會合攏,所以誰合攏,誰就會升官。從第二十五回到三十回,主角就是那個黃河救災立功的賈大少爺。但故事情節(jié)不是治水患,而是他如何進京巴結(jié)更高的官員。這里學問可深了。
黃胖姑是層次比較高的財經(jīng)人士,辦事有技術(shù)含量,打通了軍機處的幾位中堂,華中堂、徐中堂,還有一位黑大叔,反正都是高官要員。小說偶然還寫官員被今上(光緒)接見,輕輕一筆,沒有貶義?!豆賵霈F(xiàn)形記》《世界繁華報》初版本一共兩卷,各30回。上卷講官場、科舉、經(jīng)貿(mào)、軍事、吏治整頓,下卷寫賑災、捐款、慈善、官員交接制度,還有外交問題。第三十三回,小說里出現(xiàn)了一個書局。總算有知識分子了,推銷勸善書,還搜集了幾百種應該禁止的淫書。“申義甫立刻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面孔。顯然對于“憂國憂民的面孔”,李伯元也是用了嘲諷的語氣。果不其然,書局找山西省官支持,目的是以官方的名義賣書。捐款、行善,照樣是官場規(guī)則。當然寫到這里,作家比較客氣:“若無此輩更不知要死掉多少人……此乃做書人持平之論;若是一概抹殺,便不成為恕道了。但是辦捐的人能夠清白乃心,實事求是,不于此中想好處的雖然也有;至于像這回書上所說的各節(jié),卻亦不能全免?!边@是全書里筆下最留情的一段了,是無差別批判中的一個小小例外。
小說在租界寫,在租界發(fā)表,上卷寫到洋人比較客氣。下卷第三十三回,寫一個省官到上海匯豐查賬,出洋相的是那個老土省官。洋人和中國職員都很公事公辦。到第三十九回,講官員瞿耐庵摔壞腿,看病也是外國大夫比較靈。但是,下卷越往下連載,外國人形象越差。不知是因為當時的讀者反映,還是作家自己的態(tài)度變化。第五十二回,寫徐中堂的女婿,偽造丈人簽名,將安徽所有的礦產(chǎn)賣給洋人。顯然是洋人在利用官員貪腐而掠奪中國財產(chǎn)。五十五回,有不明國籍的外國軍艦停泊在海邊,軍紀倒是嚴明,抓了強盜交還給地方官。但是到第五十七回,有個洋人在湖南街上無理打死一個小孩,激起民憤。當?shù)嘏辛怂迥?,外國領(lǐng)事還不服,告到北京。公使找王爺,找到了幾位中堂,書里描寫中堂大人們都支支吾吾不敢表態(tài):“張大人看了搖搖頭,王大人看了不則聲,李大人看了不贊一辭,趙大人看了仍舊交回給司員。”這樣寫朝廷大臣,雖然有點漫畫化,但當時官場“不怕百姓,只懼洋人”,大概也是真有其事。
小說最后一回,作家正面表述為什么寫這本書:“上帝可憐中國貧弱到這步田地,一心想救救中國?!袊幌蚴菍V普w,普天下的百姓都是怕官的,只要官怎么,百姓就怎么,所謂上行下效……中國的官,大大小小,何止幾千百個。至于他們的壞處,很像是一個先生教出來的。因此……編幾本教科書教導他們……等到了高等卒業(yè)之后,然后再放他們出去做官,自然都是好官?!崩畈囊馑?,此書就是教他們怎么做官。現(xiàn)在發(fā)表的兩卷,只是前半部分,批評官員,后半部分才是正面教育。可是他后半部分也沒寫出來,過幾年就去世了。這段話的重要之處,在于認為中國的問題主要就是官的問題,官本位是種種社會矛盾的癥結(jié)。“官怎樣,百姓就怎樣,上行下效?!崩畈斫獾墓伲仁鞘哭r(nóng)工商之外的一個特權(quán)階級,又應該從士農(nóng)工商之中產(chǎn)生,如果“士廢其讀,農(nóng)廢其耕,工廢其技,商廢其業(yè),皆注意于官之一字。蓋官者,有士農(nóng)工商之利,無士農(nóng)工商之勞者也”?。就是說,士農(nóng)工商各個行業(yè)的“精英”,都想做官;可是一旦做官,其業(yè)便廢。作者以無差別的冷酷筆觸,從官場角度觀看晚清社會的方方面面,經(jīng)濟活動、軍事行動、內(nèi)部整頓、慈善事業(yè)、外交動態(tài),等等。按學者袁進的統(tǒng)計,《官場現(xiàn)形記》寫了30多個官場故事,涉及11個省市,大小官吏百余人,上至太后、皇帝,下至佐雜、小吏。期間軍機大臣、太監(jiān)總管、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統(tǒng)領(lǐng)、管帶應有盡有。就官場題材而言,歷代文學寫官場面之廣、層次之多,確實空前。
官場的規(guī)則與貨幣
李伯元寫官場,不僅有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而且有一些常用流通貨幣。第四十六回,欽差童子良,討厭洋貨,銀元不收。本來鴉片是進口的也要抵制,但下面的人改稱為云南土熬,他就開始享用了。銀元不收,但銀票可用,家里有一個黑房間專貼銀票。出門隨身帶一盒銀票,每天晚上點數(shù)多少張。后來他兒子發(fā)現(xiàn)他只點張數(shù),便以小額換大額的。之后每天點數(shù),錢卻大部分被偷走了。
古董文物也是官場流通貨幣。第二十四回,賈大少爺買了一個珍貴的鼻煙壺,送軍機處華中堂。買煙壺的文物店,也是華家的背景。(“什么店或公司是什么人的什么人開的背景”,這是很重要的官場入門知識)。送禮以后,中堂回話說煙壺非常好,很喜歡,要是再有一個湊成對就好了。怎么辦呢?賈少爺又到了那家文物店,果然還有一模一樣的,但是價錢貴了好幾倍。賈少爺奇怪了,怎么回事?旁邊中介黃胖姑說“馬上買,好機會”。其實是同一個文物,多次買賣,循環(huán)流通,促進內(nèi)需。
另一種流通貨幣是藝術(shù)。賈制臺喜歡畫梅。他熱愛藝術(shù),不求賣畫,只要有人欣賞。下面官員知道了,來了以后不用送禮,只求他畫畫。某候補知縣跑來,說您上次送我的畫,有個東洋人一定要我賣給他。制臺一聽特別興奮,接著幫知縣再畫,公事也停了,外邊的人都等著,而且事后特別提拔了這位知音。
信息也是流通貨幣。第四十一回瞿耐庵老婆認了一個干媽,比自己年輕20歲,因為她是上峰喜歡的丫頭。如此委曲終于換來官位,但瞿耐庵新上任,不知原來舊官有個賬簿記下各種潛規(guī)則:什么人來送禮要收多少,什么官什么時候要送多少,等等。信息本是要另花錢買的,少了這個先遣圖、密電碼,結(jié)果就鬧出很多麻煩。
除了藝術(shù)品、貨幣、賬簿以外,還有一種流通貨幣就是女人。山東官員到上海買外國機器,一來就被拉到四馬路叫局,“叫局”還可能發(fā)生感情,演變成姨太太。兵營統(tǒng)領(lǐng)出兵,“兵馬未動,糧草(女人)先行”。得寵的妓女忙著替自己家人求個官位,不幸的妓女就被冤枉成小偷投河自盡。女人被當作禮物或者貨幣是普遍橋段,但也有比較特殊的例子。第三十回冒得官犯了一點過失,為求上司楊統(tǒng)領(lǐng)包涵,就設計把自己年輕的女兒作為禮物。這事還不能明說、明做,怎么辦?冒得官當著太太、女兒的面,假裝吃了鴉片尋死。家人一看他吃鴉片,馬上拿糞給他吃,好讓他吐出來(“狗血”情節(jié)樣板)。這時冒得官說他現(xiàn)在處于絕境,辦法是只有把女兒給統(tǒng)領(lǐng)做小。一番折騰以后小姐說:“罷罷罷!你們既不容我死,一定要我做人家的小老婆,只要你老人家的臉擱得下,不要說是送給統(tǒng)領(lǐng)做姨太太,就是拿我給叫化子,我敢說得一個不字嗎?現(xiàn)在我再不答應,這明明是我逼死你老人家,這個罪名我卻擔不起!橫豎苦著我的身子去干!但愿從今以后,你老人家升官發(fā)財就是了!”這是一個典型范例,李伯元可以把再荒唐的事也寫出其合理性。之后統(tǒng)領(lǐng)果然接受了這份禮物,也提拔了他的丈人。
更好笑的一個例子也和女人有關(guān),第三十七回十二姨太半夜打蚊子。湖廣總督是旗人湍多歡,已有十個姨太太,還有人拍馬屁,替老爺在上海歡場買了兩個新人,送過去就成了十一、十二姨太太。某晚湍制臺正批公文,剛要寫上某新官名字,突然十二姨太打了他一下,筆都掉了。怎么回事?十二姨太說有個蚊子——其實是十二姨太受人之托,想制臺把此“缺”給另一官員。制臺發(fā)火:“搞什么搞,我給人家做官,你們那插什么主意??!”但是這個女人,因為受寵,一番胡攪蠻纏,最后制臺也沒辦法,“好吧,那我就換了他吧”。所以女人不僅是流通貨幣,貨幣可以異化,倒過來管制主人?!豆賵霈F(xiàn)形記》中有官員與女人的兩段精彩對話,值得轉(zhuǎn)述。
一是山東陶子堯,睡著四馬路新嫂嫂,說:“我們做官的人,說不定今天在這里,明天就在那里,自己是不能作主的?!毙律┥┑溃骸澳悄笕俗龉俑裆眢w,搭子討人身體差勿多哉?!币馑际牵銈兇笕俗龉俚纳眢w,跟我們討人的身體差不多啊。陶子堯問了半天才知“討人”就是歡場女子,也叫小姐,也叫“先生”。新嫂嫂說:“耐勿要管俚先生、小姐,賣撥勒人家,或者是押賬,有仔管頭,自家做勿動主,才叫做討人身體格。耐朵做官人,自家做勿動主,阿是一樣格?”翻譯一下:“你不要管她叫先生、小姐,賣給了人家,押了賬,自己的身體就做不了主了,這就是討人的身體了。你們做官人說身體也做不了主,那不就是一樣的嗎?”不料這個陶子堯沒有幽默感:“你這人真是瞎來!我們的官是拿銀子捐來的,又不是賣身,同你們堂子里一個買進,一個賣出,真正天懸地隔,怎么好拿你們堂子里來比?”說著,那面色很不快活。
另一處精彩對話在第十五回。有個周老爺問起了有個在船上的小妹鳳珠是不是“清”的。她姐姐龍珠回答:“我們吃了這碗飯,老實說,哪里有什么清的!……我想我們的清倌人也同你們老爺們一樣。”周老爺聽了詫異說:“怎么說我們做官的同你們清倌人一樣?”清倌人,是指一些比較“新鮮的”性工作者。他說:“你也太糟蹋我們做官的了!”那龍珠便詳細敘述她們認識的一個官員,從杭州來,他的行李只有幾個箱子,但是回杭州去的時候帶的東西拿都拿不動,民眾還要送傘,拼命說他是清官,不要錢?!白龉俚娜说昧隋X,自己還要說是清官,同我們吃了這碗飯,一定要說清倌人,豈不是一樣的嗎?”周老爺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倒反朝女人笑了。
清官,清倌人,這就是《官場現(xiàn)形記》。
政治批判小說的歷史背景
為什么這么空前(不知是否絕后)的政治批判小說會出現(xiàn)在20世紀初?錢杏邨(阿英)在《晚清小說史》中論到了當時小說興盛的三個原因。
第一,當然是由于印刷事業(yè)的發(fā)達,沒有此前那樣刻書的困難……第二,是當時智識階級受了西洋文化影響……第三,就是清室屢挫于外敵,政治又極窳敗,大家知道不足與有為,遂寫作小說,以事抨擊,并提倡維新與革命。?
阿英把印刷工業(yè)技術(shù)原因放在首位,這個非常值得注意。古代的書,文人刻印,成本很高,主要送人?,F(xiàn)代印刷工業(yè)才制造了現(xiàn)代市民讀者群(猶如21世紀網(wǎng)絡手機又在制造新一代后浪讀者群),生產(chǎn)力改變生產(chǎn)關(guān)系。阿英講知識界受西方思想影響,還有清士腐敗,當然也都是歷史原因。但更具體的,租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像李伯元這樣,從朝廷到知縣小官全都批判,顯然因為小說是在租界里邊發(fā)表,讀者恐怕也首先是租界的中國市民居多。
有意思的是,清廷雖然腐敗,卻沒有想辦法來禁止李伯元的小說。顧頡剛《〈官場現(xiàn)形記〉之作者》一文記載:“《現(xiàn)形記》一書流行其廣,慈禧太后索問是書,按名調(diào)查,官交有因以獲咎者,致是書名大震,銷路大廣。”?好像李伯元竟以小說參與了清廷的反腐。
胡適1927年為亞東圖書館版的《官場現(xiàn)形記》寫序,他基本同意魯迅對晚清政治小說的這段批評:“雖命意在于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shù)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魯迅這里有兩個意思,一是譴責小說寫得太露。二是投時人所好,迎合當時租界市民對清廷的憤怒宣泄。魯迅可能是和《儒林外史》比較,才說它筆無藏鋒。其實和后來很多批判現(xiàn)實的小說相比,李伯元寫官場可謂千奇百怪,文字若無其事。官員明說:“你在這里做秘書,做累了下去給你撈幾個?!爆F(xiàn)實當中官員會不會這么直說?李伯元認為官員必然如此,不必奇怪,“筆無藏鋒”。
魯迅說李伯元的小說投時人所好,迎合讀者需求,倒是可以從文學場域解釋。李伯元既是作家也是報人,1896年到上海不久,便幫人打文字工,后來自己辦報。小報要八卦、要趣味,要考慮讀者趣味。小報曾因報道江蘇官員嫖娼,差點被封掉,之后辦《游戲報》,兼辦“艷榜之科”(妓女選美),當時就被人批評。還有人懷疑他的作品有人代筆。王德威也有批評:“譴責小說的盛行是政治動機與經(jīng)濟動機混合的結(jié)果。雖然譴責小說家口口聲聲說要表達對當下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然而只有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下,他的才,才顯得興致勃勃。為迎合市場需求,他們以駭人的速度粗制濫造,急速發(fā)展的印刷和出版事業(yè)是晚清小說迅速興起的主因之一?!?可是努力迎合讀者追求產(chǎn)量的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卻被人盜版。他半生拼命寫作,40歲去世時,還欠了人家的錢。
胡適和魯迅一樣,將《官場現(xiàn)形記》與《儒林外史》比較,不只因為敘述結(jié)構(gòu)類似。“吳敬梓是個有學問,有高尚人格的人,他又不曾夢想靠做小說吃飯……他的人格高,故能用公心諷世?!雷鲎l責小說的人大都是失意的文人,在困窮之中,借罵人為糊口的方法?!?在胡適看來,職業(yè)寫作并且自己辦報(后來金庸也邊辦《明報》邊寫武俠),就不完全是公心。魯迅、胡適對李伯元小說的批評,雖有道理,但要求太高。李伯元辦小報格調(diào)不高,長篇小說整體上欠結(jié)構(gòu),缺人物主線,對世界好像沒有善惡之分,無差別批判。但無論如何,《官場現(xiàn)形記》是一部未完成的、夸張的晚清官場百科全書。
本集小說
初版:1903年,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發(fā)表于《世界繁華報》。
使用版:李伯元:《海上文學百家文庫012013—李伯元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①《指南報》創(chuàng)刊于1896年6月6日,終刊日期不詳。李伯元于1896年至滬辦報,《指南報》是否由其創(chuàng)辦,或只是在該報社工作,尚待考證。參見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頁。
②《游戲報》由李伯元創(chuàng)刊于1897年6月24日,約于1910年終刊,共出5000號。參見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頁。
③《繁華報》全稱《世界繁華報》,創(chuàng)刊于1901年4月7日,于1910年3月13日停刊,屬“消閑”小型報紙。內(nèi)容約分為諷林、藝文志、野史、小說等。其中,李伯元參與辦報約五年。參見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頁。
④《繡像小說半月刊》創(chuàng)刊于1903年5月,于1906年4月停刊,共出72期。每期刊登文章十種左右,約80余頁,李伯元為主編。參見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頁。
⑤?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頁,第291頁。
⑥〔唐〕杜牧撰,吳在慶校注:《牧集系年校注·樊川文集第一卷》,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1頁。
⑦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輯:《辭?!ぴ~語分冊》(上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77年版,第1069頁。
⑧〔元〕脫脫等:《宋史》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貨下八·商稅》,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544頁。
⑨1903年,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發(fā)表于《世界繁華報》。本文中的引文來自《海上文學百家文庫012013——李伯元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版。下同。
⑩〔唐〕李純:《令定州入粟助邊詔》,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第一部第三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8頁。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一二九《宋紀一二九》,團結(jié)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1頁。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自清代的《爵秩全覽》,參見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54頁。
?????袁進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012013·李伯元卷上》,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頁,第132頁,第67頁,第247頁,第5頁。
?阿英:《晚清小說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顧頡剛:《官場現(xiàn)形記之作者》,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頁。
?〔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217頁。
?1927年胡適為亞東圖書館版的《官場現(xiàn)形記》所寫序文,參見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實業(yè)印書館1934年版,第453頁。
作者:許子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郁達夫新論》《香港短篇小說初探》《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