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常言道: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我給朋友的建議是:要多讀書、讀好書,必將受益終生。
近期來,我每天看俞敏洪教授的《老俞疫情日記》,有數(shù)據(jù)分析,有個人感悟,還有就是他每天的讀書以及日常生活。
在2020年3月24日的日記中,他寫到:“其實,我最開心的,就是每天有時間讀書。在沒有疫情的日子里,每天奔忙在路上,心為形設(shè),整個人都在浮躁中飄蕩著。突然在家里不能出去了,剛開始幾天還特不習慣,沒有了人聲鼎沸、沒有了前呼后擁,感覺好像有所失落。好在讀書能夠迅速把我拉回到平心靜氣的狀態(tài)。一本書讀完,我就已經(jīng)能夠神閑氣定,在書房一待一整天了。這段因疫情在家的日子,我讀了20多本書,還郵購了幾十本書,把書房里的幾千本書重新整理了一下。有些書上已經(jīng)積滿了灰塵,我用濕布小心翼翼擦抹干凈,感覺像和久違的老朋友重逢,對他們被長久的遺忘感到愧疚,默默在心里向他們說對不起。”
讀書,涵養(yǎng)克服浮躁的靜氣,能讓人慢下來、靜下來,從紛亂的外部世界回歸到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上來。讀書是一種建立內(nèi)在秩序的方式,是調(diào)整心態(tài)、克制焦慮的重要途徑。
一天,看到好友W的讀書目錄,有《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畢淑敏的《花冠病毒》。W驚嘆道:“畢淑敏8年前的書,仿佛一個寓言,真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p>
我問W讀這些不覺得沉重嗎?W說:“配合著《霍亂時期的愛情》和《面紗》之類的小說,讓我可以用更為理性、長遠的目光去審視疫情之中的生活,并思考如何行動以改善目前的狀況?!?/p>
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shù)》中說:“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始末的讀物?!?/p>
的確,讀書一定要結(jié)合思考,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矩陣。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內(nèi)控點”,就是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不要去抱怨自己無法控制的部分,而是充分把握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承擔起責任,從而制定良好的決策。而讀書就是培養(yǎng)“內(nèi)控點”的方式,可以涵養(yǎng)從容生活的底氣。
2020年初,我開始重讀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和《德充符》等經(jīng)典名書,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我也能坐下來跟莊子“逍遙游”,而每每都能關(guān)聯(lián)到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情,真是拍案叫絕。
我很贊成梁漱溟老先生說的那句話:“學問是解決問題的,而且真的學問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边€有一句話說:“人生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一定有一本書在等著你?!钡拇_,我在莊子的書里,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所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讀書人,不是看這個人讀書的數(shù)量,而是看這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日新月異,有沒有涵養(yǎng)快樂生活的喜氣。
一個會讀書、常讀書的人,基本就算此生抽到了“上上簽”。“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個“玉”不僅僅是外貌,還有那顆越來越通透的心。
“那個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fā)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jiān)獄里是逃不出去的?!绷终Z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