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林
因茶而生的絕配茶盞
有人說,讀懂了唐三彩,就讀懂了大唐太平盛世的豪氣干云;讀懂了明家具,就讀懂了明朝清廉簡刻的涉世之法,同樣,讀懂了宋“建盞”,就讀懂了宋人飲茶返璞歸真的嫻雅意境。
何謂“建盞”?“建盞”即指宋代在福建建州(建甌市)轄區(qū)的水吉后井、池中村(今屬南平市建陽區(qū)管轄)一帶瓷窯出產(chǎn)的黑釉瓷器。因瓷器產(chǎn)于建州,故稱“建盞”。要想了解建盞,就不得不提“斗茶”。
斗茶之風始創(chuàng)于以貢茶聞名于世的建州茶鄉(xiāng)。這是因為此地盛產(chǎn)極品茶葉“建茶”。當時斗茶所用的茶葉,大都為建茶中的白茶。朝廷于是在這個地方建立了完善的貢茶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評定茶葉品位高下的形式規(guī)矩,斗茶之風由此而生。每年春季新茶制成以后,“斗茶風”初始,是茶農(nóng)比茶優(yōu)劣的一項賽事活動。
自宋室南渡后,宋代文人把這種高級娛樂推而廣之,于是斗茶盛行朝野,從高居廟堂之上的皇宗貴戚到行吟澤畔的騷客墨士,從策馬御輕的公子哥兒到引車賣漿的平民百姓,無不以斗茶為樂事,形成了“一日不可無此君”的比屋之飲。
北宋著名茶學家蔡襄在《茶錄》中細致描述了斗茶的過程和要訣,提出斗茶贏家的標準“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斗茶者先要將茶葉碾成細粉,置于茶碗之中,然后用沸水注入,使茶與水融合到一種最協(xié)調(diào)的程度。在比斗過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出水面,如果茶末浮在水面,茶不能與水交融,說明茶末碾得不夠細致;再看茶的顏色,對白茶來說,茶色越好,說明它的品種越純,品級就越高。在斗茶中,因茶末講究黑白,因此黑釉瓷的茶盞最為匹配。皆因斗茶最講究是斗色,茶為白茶,茶湯呈白,黑與白的對比最為分明,因此,黑瓷茶盞最為貴重。《茶錄》里寫得很明確:“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苯ò菜旒兒谕煤?,是當時的極品。就連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認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為此,宋朝廷將其作為“供御”“進盞”之物,一時榮盛至極。黑釉建盞便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由此,建窯的爐火愈燒愈旺。
宋代建窯遺址主要散布于水吉鎮(zhèn)池中村、后井村周圍的蘆花坪、大路后門、源頭坑、牛皮侖、營長墘、庵尾山等處山坡上,范圍達12萬平方米。相傳:宋徽宗至宋理宗的100多年間,水吉窯址群一度多達99座龍窯。198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在大路后門、蘆花坪一帶建窯窯址上挖掘出數(shù)條龍窯,其中大路后門的一條龍窯,長達135.6米,創(chuàng)下國內(nèi)已知龍窯最長紀錄,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龍窯。2001年6月,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與倫比的建盞之美
建窯出產(chǎn)的黑釉瓷器,它的釉面杜絕了人為繪制的彩釉,而是純屬自然形成的變幻莫測的奇異斑紋,一整窯上過釉水的茶盞進窯燒制后,出窯時,每件瓷品的斑紋都異彩紛紜,千姿百態(tài),絕不雷同,每件都是孤品。因此有“一窯一世界,一盞一孤品”之說。
據(jù)日本室町幕府時代成書的《君臺觀左右?guī)び洝酚涊d:“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斑建盞是第三重寶,值三千匹絹。”
建盞緣何能博得日本人的如此垂青?皆因日本崇尚的茶道精神是早在9世紀就從中國流傳過去的。尤其是1586年日本豐臣秀吉執(zhí)政時期,上至宮廷、下至市井均興盛茶道。茶道講究茶藝,與斗茶相似。點茶時最看重的茶盞首選黑釉盞。盡管800多年過去,中國飲茶風俗改變后,國人已喜用青、白瓷、彩瓷,但日本依然看重黑釉瓷器。日本文化廳將重要文物劃分為三個等級,國寶為上,重要文化遺產(chǎn)次之,重要美術(shù)品再次之。日本文化廳僅認證14件陶瓷類文物為日本國寶,其中有4件即是建窯出產(chǎn)的極品建盞,分別藏于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
言及審美,不只是日本人才會欣賞建盞。北宋宋徽宗趙佶在贊譽建盞的《宣和宮詞》一詩里寫道:
螺細珠璣寶盒裝,
玻璃甕里建芽香。
兔毫連盞烹云液,
能解紅顏入醉鄉(xiāng)。
其意指用兔毫建盞烹建溪上好的茶餅,香云繚繞,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
縱觀陶瓷史,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種古代瓷器,能博得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如此眾多的名臣、鴻儒、詩詞泰斗級人士齊贊,這是絕無僅有的茶文化現(xiàn)象。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與同僚章岷斗茶時寫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一詩曰:
斗茶味兮輕醍醐,
斗茶香兮薄蘭芷。
其意思說:用建窯燒成的紫玉甌斗茶,那美味連佳肴美酒也遜色,那香味就連蘭花、荷花也不如。
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時,一位道人為之接風,拿出上好的茗茶和兔毫建盞,引得蘇東坡驚喜萬分,當場賦詩道:
道入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毫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著名茶專家蔡襄在《北苑十詠·試茶》中贊譽:“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贝笤娙它S庭堅如此描繪道:“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松風轉(zhuǎn)蟹眼,乳花明兔毛。”都可看出這些文學巨匠對兔毫建盞格外垂青。陸游被朝廷貶到武夷山任武夷沖佑觀主持時,時常用建盞斗茶,以文會友。他對建盞贊譽有加,在《閑中》一詩中贊道:“活眼硯凹宜黑色,長毫甌小聚香茗。”詩人認為用建盞斗茶最適宜。盡管兔毫盞甌小,但斗出的茶香令人叫絕。
海上絲綢之路的高貴使者
建盞所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和獨特的實用功能不僅令國人嘆為觀止,成為宋代社會的特殊文化載體,它還伴隨著對外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的大軍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風靡海外,成為最為高貴的使者。
宋元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對外文化交流頻繁,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外銷海外。特別是南宋時期,朝廷鼓勵出口,同時,為防止錢幣外流,規(guī)定換取外貨不得使用金銀銅錢,而以瓷器絹帛為代價兌換,因而瓷器外銷出口量很大。早在鐮倉幕府時代(1192—1333),日本的僧侶們來到浙江天目山學佛,回國時就帶走了一批建窯建盞。日本人稱其為“天目瓷”。伴隨著中國茶道在日本的傳播和發(fā)展,建盞愈來愈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睞。1976年,在韓國新安海域發(fā)現(xiàn)一艘從寧波出發(fā)的元代沉船。船內(nèi)出水的物品中,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建窯建盞。據(jù)《高麗圖經(jīng)》載:宋代末年,中國商人頻繁到朝鮮經(jīng)商,除了帶上武夷山的建茶外,也帶去了大量上等的茶具建盞。
建盞的外銷既有陸路,也有水路。宋元時期,福建的泉州、福州等港口均以海運將建盞出口到伊朗、埃及等西亞、北非和中歐等國家。泉州港當時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號稱“東方的威尼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站。2007年4月,“南海一號”沉船從廣東陽江一帶打撈出水,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黑釉建盞。為此,筆者作了專題報道。翻閱采訪筆記,記錄了當年7月10日,筆者通過電話連線,撥通新華社海南分社記者周慧敏的手機。這位女記者告知筆者:“今年5月8日,在海口市舉行的‘南海一號沉船和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出水的珍貴文物展覽時,拍下了不少古瓷器,其中有色彩絢麗的黑釉碗?!痹啻螀⑴c“南海一號”水下發(fā)掘的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栗建安告知筆者:“從古沉船上前期探挖出水的古瓷器上看,大約有八成以上來自德化窯系、磁灶窯系、建窯系的福建產(chǎn)品。已出水的福建古瓷器數(shù)量多,種類多,質(zhì)量好,是前所未見的。”
是何原因使建窯黑釉瓷會驚現(xiàn)在“南海一號”沉船呢?筆者采訪了中國陶瓷研究會原會長、廈門大學歷史系葉文程教授。他說:“在‘南海一號沉船上發(fā)現(xiàn)有建窯黑釉盞,并不奇怪。早在宋元時期,不少商船滿載著各種精美瓷器從泉州出海,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駛往東南亞、非洲乃至古羅馬帝國的市場上交易。作為黑釉瓷代表的建盞,以其狀如兔毫、油滴、鷓鴣斑紋而倍受客商的青睞。迄今為止,在菲律賓、印度、馬來半島、埃及的珍寶市場上仍發(fā)現(xiàn)有建盞就是明證?!?/p>
傳承瓷藝的艱難跋涉
花開花落,興衰更替,歷史使然。蒙古人首領(lǐng)成吉思汗的鐵蹄踏進中原大地,他的孫子忽必烈于1276年攻占臨安,大宋王朝壽終正寢,元朝取而代之。慣于馬上游牧的蒙古族沒有漢人品茶論道的閑情逸致,不習慣碾茶、烹茶、斗茶的習俗,草原上豪放的性格使他們更喜歡快捷、簡約的茶飲,因而,斗茶風俗日漸衰減,因茶而生的黑色茶盞自然隨著茶飲風俗的改變而漸行漸遠,逐步離開市民的視線。
建窯湮沒600多年,直到20世紀初,日本人山本由定找到建窯的窯址并做了詳細的考察,才由此揭開了建窯神秘的面紗。
為了恢復、探索燒制建盞的技藝,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阿弗雷德(Aifred)率先燒制出了外觀有斑點的黑釉碗。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奈良市陶瓷家安藤堅用了6年時間,經(jīng)過萬余次的燒成實驗,仿制出了6只與宋代建窯曜變天目碗頗為相似的產(chǎn)品。
所有這些,極大地刺激了已經(jīng)改革開放的中國人。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陶瓷系黨委書記王舒冰、梅建鷹教授看到日本人對建盞如此垂青,從建窯取瓷土,不間斷地進行燒成試驗,愛國主義的熱情使他們按捺不住地提交了恢復建窯建盞的報告,引起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重視。1979年9月,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組成了仿制建窯宋瓷“建盞”兔毫釉科研小組,全力破解古代建盞的燒制技術(shù)。經(jīng)過上百次的燒成實驗,終于在1980年初試成功。
1981年5月7—10日,福建省科委邀請了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輕工部陶瓷所、上海博物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浙江美術(shù)學院、廈門大學、福建省輕工廳等30多個單位的50多位專家、學者對仿古建盞產(chǎn)品進行鑒定。分析結(jié)果后專家在鑒定書上寫道:“仿宋兔毫盞在造型上、釉面效果上,具備宋瓷兔毫盞所具有的傳統(tǒng)風格和特點。不僅達到形似、質(zhì)似,而且還達到神似?!边@顆瓷壇皇冠上的“黑珍珠”終于揭開神秘的面紗,再次驚艷于世!
春去冬來,歲月如梭。伴隨著改革開放吹來的和煦的春風,在弘揚、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巨大浪潮中,當?shù)卣块T看到建盞恢復、開發(f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恢復、傳承建盞技術(shù)的正式文件和優(yōu)惠舉措。自2012年起,先后開展了成立協(xié)會、辟建商街、資助企業(yè)、招商引資、抱團參展、注冊商標、出版圖書、競藝比賽、送樣檢測、設(shè)立微博、搭臺宣傳等以建盞為主題的工作和活動。
建陽建窯建盞協(xié)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先后在北京、上海、廈門、廣州、西安、南京、泉州、福州等諸多大中城市設(shè)立分會。會員由原來百余人發(fā)展至370多人;已有68名工匠被評為國家、省、市、區(qū)級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傳承人。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7年,建陽被授予“中國建窯建盞之都”稱號。在首屆建盞文博會拍賣會上,22件建盞產(chǎn)品拍賣總成交價3546萬元。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20年3月底,燒制仿古建盞個企由原先16家驟增至3320家,經(jīng)營建盞、古玩的業(yè)主2.8萬人,產(chǎn)值35.6億元。
百轉(zhuǎn)千回,建盞又與以武夷巖茶為代表的建茶重逢了。選用黑釉茶盞盛茶、飲茶之風已然漸成時尚,逐漸從閩北流行到福、廈、漳、泉等沿海地區(qū)乃至京城都市。2015年5月,在上海國際禮品節(jié)上,筆者目睹了一位名喚北岸的日本茶道專家,以百萬元購得兩件仿古金油滴茶盞,喜不自禁的心情掛在臉上。2016年11月6日上午,在保利(廈門)2016秋季拍賣會上,聚賢建窯文化研究院院長陸金喜制作的“新建窯曜變天目建盞”以112.7萬元成交,刷新近年來福建籍制作者同類仿制建窯作品的國內(nèi)拍賣最高成交價紀錄。隨著建盞知名度愈來愈大,近幾年,建盞作為珍貴禮品,除進入北京故宮、人民大會堂、博物館、茶博館外,還先后被南非總統(tǒng)府、斯里蘭卡總統(tǒng)府以及波蘭、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博物館珍藏。2017年9月3日,在福建廈門召開的金磚五國會議上,習近平主席贈送給各國領(lǐng)導人的國禮中,就有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孫建興制作的星空油滴盞。
建盞重回茶飲,需求量日益倍增,使得沉寂了千年的蘆花坪又重新開始喧鬧起來。蛙聲、蟬聲、鷓鴣聲一齊發(fā)出歡快的叫聲,熄滅數(shù)百年的碗窯重新燃起熊熊的爐火。看到栩栩如生,具有野兔毫毛、鷓鴣羽毛神韻的建盞重新問世,人們都為之歡呼,為之感慨!
責任編輯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