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紅
贛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麻醉科,江西贛州 341600
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為臨床常用局麻方式,主要通過阻滯脊神經(jīng),在相應區(qū)域產(chǎn)生麻醉效應[1]。鹽酸羅哌卡因為新型酰胺類麻藥,具有高度感覺-運動神經(jīng)阻滯相分離的特點,且對心血管、中樞神經(jīng)等毒性作用較小[2]?,F(xiàn)階段,鹽酸羅哌卡因多用于硬膜外阻滯麻醉,蛛網(wǎng)膜下腔阻滯雖有報道,但最佳使用劑量仍存在差異?;诖?,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劑量鹽酸羅哌卡因在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明確鹽酸羅哌卡因的最佳使用劑量,從而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回顧性分析2019年7~12月100例于我院行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中50例采用中等劑量鹽酸羅哌卡因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將另外50例采用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的患者納入觀察組,患者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②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③惡性腫瘤、急性感染期患者;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⑤硬膜外置管時間過長,超過1 min 者;⑥膀胱頸口硬化、前列腺增生、不穩(wěn)定膀胱患者;⑦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⑧術中使用靜脈輔助藥物者;⑨有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禁忌證者[4]。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2.1 中等劑量鹽酸羅哌卡因 兩組患者入室后,行低流量吸氧,常規(guī)監(jiān)測生命體征,隨后選其L3~4間隙作為穿刺點,垂直刺入腰穿針,至蛛網(wǎng)膜下腔后,回吸,見腦脊液流出,給予對照組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80904,規(guī)格:10 ml∶75 mg)2 ml,緩慢推注,完成后退針。
1.2.2 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 觀察組患者穿刺成功后,推注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1.5 ml。
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舒適度(BCS)評分、自主排尿功能、留置導尿情況以及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
①麻醉效果:包括平面固定時間以及術后運動恢復時間。②BCS評分:采用BCS評分表[5]評估兩組術后3 h(T1)、術后6 h(T2)以及術后24 h(T3)舒適度,該評分表共計4分,分值越高則舒適度越好。③自主排尿功能:比較兩組術前、T3時的排尿次數(shù)、殘余尿量、最大膀胱壓容積,采用Nidoc 970C 尿動力學分析儀(成都維信電子科大新技術有限公司)測定。④留置導尿情況:比較兩組術后留置導尿率。⑤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尿潴留、頭痛、尿失禁以及惡心嘔吐。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平面固定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運動恢復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較(min,±s)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較(min,±s)
組別 平面固定時間 術后運動恢復時間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72.31±10.26 102.85±13.98 12.453 0.000 170.35±28.69 151.42±25.73 3.473 0.001
觀察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BC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T2、T3時的BCS評分高于本組T1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BC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BCS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BCS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T1時比較,*P<0.05
組別 T1 T2 T3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2.07±0.32 2.61±0.39 7.569 0.000 2.43±0.36*2.70±0.42 3.451 0.001 2.50±0.41*2.75±0.48 2.800 0.006
兩組患者術前的自主排尿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T3時的排尿次數(shù)、殘余尿量均上升,最大膀胱壓容積均下降,但觀察組患者T3時的排尿次數(shù)、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最大膀胱壓容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觀察組患者術后留置導尿率為6.00%(3/50),低于對照組的50.00%(25/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008,P<0.001)。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5)。
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又稱腰麻,多用于下肢、下腹部手術以及接臺手術,具有起效快、阻滯范圍廣、阻滯完全等優(yōu)勢[6]。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局麻藥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后,易受腦脊液稀釋,致使其阻滯范圍及阻滯深度受到影響,加之患者脊柱生理結構存在差異、注藥方向及注藥速度不一,易造成藥物擴散范圍不同,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麻醉效果,影響手術進程[7]。因此,積極探尋合適的局麻藥物及最佳藥物濃度具有重要意義。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自主排尿功能的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自主排尿功能的比較(±s)
組別 排尿次數(shù)(次) 殘余尿量(ml) 最大膀胱壓容積(ml)對照組(n=50)術前T3 t值P值觀察組(n=50)術前T3 t值P值7.20±1.29 13.92±2.67 16.025 0.000 10.13±3.75 46.74±8.22 28.652 0.000 394.54±38.10 212.70±28.65 26.973 0.000 t 術前組間比較值P 術前組間比較值tT3組間比較值PT3組間比較值7.23±1.28 10.81±2.40 9.307 0.000 0.117 0.907 6.125 0.000 10.18±3.76 35.69±7.36 21.825 0.000 0.067 0.947 7.082 0.000 396.87±40.09 275.03±30.29 17.146 0.000 0.298 0.766 10.571 0.000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鹽酸羅哌卡因屬單一對映體結構長效局麻藥,脂溶性較低,最大血漿濃度和劑量成正比,符合線性藥代動力學,其作用機制主要為阻斷鈉離子通道,抑制鈉離子流入神經(jīng)纖維細胞膜,從而可逆性阻礙神經(jīng)纖維沖動傳導,繼而發(fā)揮鎮(zhèn)痛及麻醉效用[8-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平面固定時間較長,術后運動恢復時間較早,術后不同時間點BCS評分均較高(P<0.05);兩組患者T3時的排尿次數(shù)、殘余尿量均上升,最大膀胱壓容積均下降,但觀察組患者T3時的排尿次數(shù)、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最大膀胱壓容積高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留置導尿率及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較低(P<0.05),提示在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中應用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效果更佳,利于提升患者術后舒適度,減輕其自主排尿功能受損程度,降低留置導尿率,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分析其原因:采用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可有效避免麻藥下沉,促使其停留于L3~4間隙,從而維持有效藥物濃度,減少擴散,進而延長平面固定時間[10]。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的影響取決于阻滯平面的高度,當鹽酸羅哌卡因用藥劑量較大時,其阻滯平面較高、運動神經(jīng)阻滯范圍較大,易造成肋間肌麻痹,產(chǎn)生呼吸抑制及血流動力學波動,從而影響機體重要臟器的氧供及逼尿肌、膀胱頸部功能,增加留置導尿率,延遲術后運動恢復時間,進而誘發(fā)尿潴留、尿失禁等癥狀[11-12]。此外,采用較大劑量羅哌卡因可增加脊髓組織內鈣離子濃度,促使超微結構與功能發(fā)生改變,繼而導致脊髓組織缺血、壞死,產(chǎn)生劇烈疼痛,影響患者恢復[13]。通過減少用藥劑量,可有效降低阻滯平面,縮小麻痹范圍,繼而減輕毒性反應,改善機體內循環(huán),緩解自主排尿障礙,同時調節(jié)脊髓組織內鈣離子濃度,降低術后疼痛程度,進而提升患者舒適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4-15]。而由于鹽酸羅哌卡因總血漿清除率較高,終末半衰期較短,使用較小劑量時藥物積累現(xiàn)象更少,利于避免對心血管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產(chǎn)生較大影響,減少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中應用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效果更佳,利于提升患者術后舒適度,減輕其自主排尿功能受損程度,降低留置導尿率,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