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禮辛學區(qū)
課堂提問既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教師向?qū)W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課堂提問得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同時激發(fā)求知的欲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質(zhì)量。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找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有目的地提問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動力,提高學習的質(zhì)量。如何才能讓提問有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并在課上引導學生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對話,突破重難點。以教學“長方形的面積”為例,上課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jù)預習情況,對長方形的認識情況進行反饋,以此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確定教學起點,并設計相關問題:什么是長方形的面積?如何計算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在生活中有哪些實際作用?利用這樣簡單的幾個問題,突出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的核心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又能讓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明確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在于實際運用。
我們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注意提問的層次性,這個層次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一方面,是知識的層次性。知識的層次就是指知識的難易程度。教師在準確地把握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后,根據(jù)教學所需,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從而循序漸進地將知識的要點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獨立思考與交流合作中掌握知識,既激發(fā)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層次性。一個班級的學生,就好比人的五根手指,是有差異的。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思”起來、“動”起來,這樣課堂教學效率才會高。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定難易不同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要兼顧學生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既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就高不就低”。對于基礎稍微弱一點的學生,可以提一些相對簡單的、基礎性的問題,這樣既了解了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問的問題就要相對難一點。這樣兼顧個體差異,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也便于教師了解課堂教學效果。
啟發(fā)性是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靈魂。在提問時,教師要積極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自覺地掌握知識,要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這樣做?在數(shù)學教學的課堂上,比較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動手實踐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應該及時找到應對的策略并鼓勵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同時,還要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途徑的問題,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提問過程中,教師給出的問題只是給學生一些啟發(fā)性的引導,而不是給出具體答案。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一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提前在黑板上列出不同形狀的四邊形,然后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給出的圖形,看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為什么?通過你的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誰有什么辦法可以正確地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來?在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下,學生不僅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也學會了平行四邊形的畫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停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它會隨著學生的基礎情況,對知識掌握的快慢、理解能力的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化發(fā)展。因此,教師的提問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j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設定合適的問題,并在提問過程中根據(jù)回答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只有這樣,變化的問題才能跟上課堂教學的步伐,才會對學生掌握知識有幫助,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另外,在提問時要避免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比如是不是?好不好?或者一些偏離教學目標太遠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雖然讓人覺得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對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問題沒有實質(zhì)的作用,也就是說,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
課堂提問,它是一門藝術,看起來簡單,其實很復雜。如果設計好,就會大大提升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設計不好,就只是在浪費教學時間,甚至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反而成了事倍功半了。因此,教師必須對課堂提問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