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巧
(江蘇淮安市天山外國語學校)
古詩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優(yōu)美的詩句,被一代代人傳承下來。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見古詩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往往重視對記敘文和說明文的講解,古詩教學常常一帶而過,認為古詩內(nèi)容少,沒有必要做過多講解,有時直接把古詩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讓學生把古詩及其意思背誦下來,只要能應付考試就行。這是很多一線語文教師普遍的想法。這樣教學,古詩中凝練的語言、語境,沒有被教師和學生關注,學生無法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往往覺得古詩學習無趣和乏味。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及理論知識,提出了要創(chuàng)設古詩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講解古詩背景,加深古詩理解;添加學生表演,體會古詩意境;加強古詩誦讀,感悟古詩內(nèi)涵四個策略,突破當前古詩教學的瓶頸。
受年齡和認知特點的影響,小學生的語文思維具有以下特點: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直觀形象思維占據(jù)主體,好奇心強烈。在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創(chuàng)設相應的古詩教學的畫面情境、語言情境,進一步調(diào)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和興趣。
如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古詩優(yōu)美的意境,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古詩的語言情境來渲染。由于古詩的詩句簡短、講究押韻,教師可以帶著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展現(xiàn)古詩的內(nèi)容,讓學生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感和溫度,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詩的情境之中。如在講解白居易的《池上》一課時,教師在充分解讀文本之后,邀請一個學生上臺朗讀古詩。此時教師借助事先從網(wǎng)上搜集到的影像資料,播放滿池荷花和蓮蓬的視頻,還配上小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學生立即就被這些影像資料吸引住了,仿佛自己進入了古詩的情境中,與這些孩子在一起摘蓮蓬。此時,帶讀的學生再讀出:池塘中的蓮蓬真大啊,多么新鮮清香和誘人??!突然有個小孩,偷偷地撐著小船去摘,因為害怕又趕緊把船劃回來了(邊讀邊做著劃船的動作)。帶讀的學生對著大家說:“趕快劃,趕快劃,不然就被發(fā)現(xiàn)了。”教師在此刻引導大家一起讀:“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學生形象的講解與古詩句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臺上的學生繼續(xù)講解:因為孩子們不懂隱藏自己的蹤跡,以為大家不知道自己的行蹤,卻不知小船駛過水面就把浮萍劃出了一道水線。這時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把浮萍被撐開一道水線的畫面進行多次播放,學生們自然就體會到了古詩中的意境—“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教師借助古詩的畫面情境和語言情境進行多方位解讀,讓學生明白古詩意境和作者要表達的想法,提升古詩教學效率。
要讓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就要把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這首古詩時的背景聯(lián)系起來,這些古詩多數(shù)是在詩人處于人生低谷,或者是思鄉(xiāng)心切等背景下,觸景生情,創(chuàng)作出來的,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抓住古詩的背景,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還有寫作背景進行講解,這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古詩的意境以及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情感,為古詩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詩主要抒發(fā)了孟郊的頌母之情,但是在字里行間又表現(xiàn)出其生活的貧困潦倒。直到自己五十歲時才謀得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如果教師在授課時不對孟郊的貧困潦倒、仕途不順等人生經(jīng)歷進行講解,學生是無法感受到孟郊筆下珍貴的親情的。教師緊緊抓住了孟郊早年的生活背景,漂泊無依、窮困潦倒、仕途不順,在五十歲后,謀得一官職,接母親來住,以盡孝道,因飽嘗了各種世態(tài)炎涼,覺得親情可貴等進行講解,使學生準確地領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對此詩的理解。
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受到新鮮和其感興趣的事物影響。在古詩教學中添加學生的表演成分,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古詩意境的體會,同時表演活動還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非常渴望獲得老師的贊許,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和愉悅的表演平臺,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如高鼎的《村居》一詩中有一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句詩描述的是孩子們的動作,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孩子們活潑好動的特點,讓學生模仿詩中孩子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情景,互相評價,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中孩子們的歡樂。教師也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大聲朗讀,另一部分學生進行表演,全班進行讀演活動,讓學生仿佛進入古詩情境中,從而切實體現(xiàn)新課標中關注學生學習的主體思想,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古詩,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也一樣,教師要讓學生誦讀,將自己對古詩的體會和情感抒發(fā)出來。誦讀古詩能夠讓教師、學生、詩人心靈互通,從而讓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全面提升,達到優(yōu)化古詩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的目的。古詩的語言簡練,表達結構完美,表現(xiàn)手法奇特,這些都需要學生自己品味,誦讀可以讓學生的語言品位不斷提升。學生通過反復、不斷的誦讀,才能入詩入境,感悟古詩自身的內(nèi)涵與美。
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誦讀古詩的方法。首先要找準古詩的情感基調(diào),然后處理古詩朗誦的節(jié)奏和重音,最后要教會學生具體的朗誦方法。如在音調(diào)的強弱處理方面,表示悲壯或快樂時,句子的開頭要加強;表示不平或確信時,句子的末尾要加強;表示莊重或優(yōu)美時,句子的中部要加強。遇到憤怒、害怕、高興等時候,要讀得快一些。如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夸贊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世間留下美德。詩人以梅花自喻,表達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詩的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由于這兩句表達了優(yōu)美的情境,因此要把句子中間部分的音調(diào)加強些。后兩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作者借物言志,寫出了自己鄙薄流俗、孤芳自賞的個人品格。 此處詩人把畫格、詩格和人格融為一體,表面上在贊譽梅花,實則是在贊美自己的立身之德。教師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慷慨激昂,并讀得慢一些。
學生只有通過不斷誦讀,一次一次地品味古詩的內(nèi)涵,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誦讀古詩這一環(huán)節(jié),指導方法非常重要。這是建立在教師對古詩進行前期解讀的基礎上。教師只有將古詩解讀到位了,才能引導學生正確誦讀古詩。
中國的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語文教師要不遺余力地發(fā)掘古詩文化的內(nèi)涵,教會學生品味古詩,讓他們能夠與古詩的作者進行“對話”,讀懂作者的思想,進一步提高學生品味古詩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教師也要善于利用以上四種策略,從而進一步提高古詩教學質(zhì)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