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嘉靖〕《衢州府志》的修纂及價值

2020-11-26 06:12:04鄭俊華
史志學刊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弘治國家圖書館衢州

鄭俊華

(浙江海洋大學歷史系,浙江 舟山 316022;)

明中葉是重要的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國家賦役制度的調(diào)整、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社會奢靡之風的興起等,都已受到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地方志作為記載一地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情況的綜合性文獻,是考察地方社會變遷的重要資料。有明一代,浙江省衢州府曾六次修纂府志,分別是在洪武、天順、弘治、嘉靖、天啟、崇禎年間,現(xiàn)存的僅弘治、嘉靖、天啟三種[1]張紀亮,林平編纂.明代方志考.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P153-154),而流傳和使用較多的為弘治、天啟《衢州府志》(簡稱《弘治志》《天啟志》)二志[2]范立舟曾對弘治《衢州府志》做過專門的研究.參見范立舟.明弘治《衢州府志》所彰顯的程朱理學思想.中國地方志,2005,(3).,〔嘉靖〕《衢州府志》(簡稱《嘉靖志》)則研究者利用不多。本文先對《嘉靖志》的修纂情況進行考證,然后在與弘治、天啟二志比較的基礎上,介紹《嘉靖志》獨特的史料價值,進而考察《嘉靖志》所見明中葉衢州等浙西南山區(qū)的社會變遷。

一、〔嘉靖〕《衢州府志》的修纂

對于《嘉靖志》,洪煥椿先生在《浙江方志考》中有如下介紹:“本志修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五冊,中圖收藏(缺卷九),龍游余紹宋據(jù)嘉靖原刊本傳鈔,所缺官守一卷,據(jù)天啟葉秉敬纂《衢州府志》職官門補入,并經(jīng)蘭溪葉渭清手校。此鈔校本今藏浙圖,北圖、南圖、上圖均有膠卷?!盵3]洪煥椿編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嘉靖原刊本與民國抄校本均已影印出版,前者收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373冊).后者收入衢州文獻集成(第27-28冊).(P355)關(guān)于《嘉靖志》的修纂歷程,趙鏜在序言中提到:

繄志之新,倡始者安吾公,繼之者南溟公,而我少郡伯文臺薛公實后先協(xié)濟之,始葺于西安學訓導汪子旦,重校于衢州府學教授金子汝礪,又重校于西安學教諭徐子守,而總其成者則鏜,以鄉(xiāng)故僭次于末焉[4](明)楊準,鄭伯興修.趙鏜等纂.(嘉靖)衢州府志.民國抄本.黃靈庚主編.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11)。

由此可知,修志過程中有幾位重要人物,分別是倡修與繼修者衢州知府楊準、鄭伯興,協(xié)修者同知薛應元,始葺者西安縣學訓導汪旦,重校者衢州府學教授金汝礪、西安縣學教諭徐守,以及總纂官趙鏜。對于修志一事,趙鏜述其緣起:“自弘治十六年迨今六十載,文獻故實未及嗣續(xù)。前郡伯安吾楊公懼其久而散失也,責諸校官,搜緝成編。適鏜以制歸,遣使來征序,鏜懇以不文辭。比甲子春,新郡伯南溟鄭公繼之。”[1](嘉靖)衢州府志.序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5-6)但是除此之外,不管是《嘉靖志》本身,還是后續(xù)各志,均未發(fā)現(xiàn)對修志緣起、過程等更詳細的記錄?!短靻⒅尽分杏胁簧訇P(guān)于楊準在衢期間事跡的記載,但均未提及修志一事。如《職官志》中有楊準傳,載:“楊準,字汝宅,號安吾,宜興人,進士,嘉靖三十八年任。修文廟,新賓館,建上游之坊,濬古河之流,水遶龜峰,火災頓熄,百姓至今有‘楊公河’之稱。初年,授計別駕張澤驅(qū)剿礦徒。次年,調(diào)度縣令俞大有俘礦賊首。三年,諭散再聚之礦寇。四年,逐散流賊,賊轉(zhuǎn)寇遂安。”[2](明)林應翔等修.葉秉敬等纂.(天啟)衢州府志(卷4).職官志.明天啟二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3.(P521-522)為感念楊準在衢州知府任上的功績,士民為其修建了生祠仰德祠,都御史阮鶚在為該祠撰寫的題記中說:“歲己未,公出守衢,值熯彌月,公雩于山川,雨如注,乃獲有秋,供億不經(jīng),次第節(jié)省自身始,健訟者置之于法。衢水陸之交也,乃平夫征以均其勞。城引河流通地脈,乘利者湮其故道,公始浚之。礦徒為孽,亟下令賑其貧乏,以散其黨,而誅其不悛者。浮圖并文廟,民惑于俗,士恡于眾,君子不敢議,……毅然去之。明圣門之心法,日與諸生相教學。是以煩者省,苛者平,疲者復,士及民隨分各足,此仰德祠之所由作也?!盵3](明)林應翔等修.葉秉敬等纂.都御史阮鶚題西安縣學仰德祠記.(天啟)衢州府志(卷12).藝文志.明天啟二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3.(P1697-1698)從前引兩段文字不難發(fā)現(xiàn),楊準在任期間積極推進文教、民生各項事業(yè),并多次剿滅、驅(qū)散盤踞衢州的礦徒。特別是文教方面,楊準在寺院侵吞文廟之際,毅然去之,又修建文廟,時常與諸生切磋學問。除了這些舉措外,楊準還曾“謀諸二刺薛君文臺、監(jiān)郡張君云田、節(jié)推任君鐘山,屬西安邑庠訓導汪旦厘正續(xù)梓”,刊印衢州當?shù)孛粟w抃的著作《趙清獻公文集》十卷[4](明)楊準.重刻清獻文集序.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第6冊).線裝書局,2004.(P692)。由此可見,倡修《嘉靖志》只是楊準在衢推行的諸多文化措施中的一項。

西安縣學訓導汪旦在衢期間于文化方面亦頗多參贊,除了前述的修志、刊印趙抃著作外,《嘉靖志》中還提到嘉靖己未(1559)冬,楊準“措金命訓導汪旦督修文廟兩廡、儀門、欞星門及尊經(jīng)閣、敬一亭”。辛酉(1561)冬十月,“訓導汪旦署學事,謀于知縣俞大有,以私宅之□前空地數(shù)畝遷祠(啟圣祠),具白于郡守楊公準,許之”。此外,在地方修筑仰德祠、射圃等文教工程時,汪旦均參與其中[5](嘉靖)衢州府志(卷4).建置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76-280)。

除了地方官之外,修志過程中的另一位關(guān)鍵人物是當?shù)厥考澸w鏜。根據(jù)申時行、王錫爵、許國等人所撰墓志,以及丁元復撰寫的傳記,我們可以對趙鏜的身世經(jīng)歷做一番簡單梳理:

趙鏜,字仲聲,號方泉,晚號留齋居士,浙江省衢州府江山縣人,出生于正德八年(1513)。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選庶吉士,讀中秘書;二十八年,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督鹺長蘆,悉心經(jīng)理,尋究弊源,條陳六事,皆中肯綮;三十一年,巡按應天,未幾而改視南畿學政,拔士四千有奇;三十五年秋,以疾乞歸,三年后仍補河南道,刷卷畿輔,擢順天府丞;四十一年,改任大理少卿,不久,以丁父憂而去任。四十五年,服除,升謄黃通政,未蒞任而僉都御史缺,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中丞。隆慶元年(1567),以舊臣移疾乞歸,家居十八載,卒于萬歷十二年(1584),時年七十二[6](明)申時行.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方泉趙先生墓志銘.賜閑堂集(卷2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4冊).齊魯書社,1997.434-436;(明)王錫爵.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方泉趙先生墓志銘.王文肅公文草 (卷10).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136冊).388-390;(明)許國.明故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方泉趙公墓表.泉塘趙氏宗譜(卷17).轉(zhuǎn)引自胡韶良主編.江山歷史文獻輯略.方志出版社,2009.289-291;(明)丁元復.趙中丞傳.(清)汪浩修.宋俊等纂.(康熙)江山縣志(卷 12).藝文志.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據(jù)此可知,趙鏜參與修撰《嘉靖志》,當是在其嘉靖四十一年(1562)至四十五年丁父憂期間。若再結(jié)合參與修撰各官員的任職時間,則可進一步理清修志的過程:嘉靖三十八年,由于距弘治修志已60年,文獻故實未及嗣續(xù),知府楊準上任后,即命西安縣學訓導汪旦搜緝成編;至四十年,《嘉靖志》初稿已經(jīng)完成,衢州府學教授金汝礪對其進行重校;四十一年,趙鏜丁父憂回鄉(xiāng),楊準遣使來征序;同年,楊準去職,鄭伯興接任新知府,命西安縣學教諭徐守重校,趙鏜可能此后即參與到府志的修撰當中,至四十三年年初趙鏜作序時,《嘉靖志》已完稿,即將付梓。

二、嘉靖《衢州府志》的史料價值

《嘉靖志》全書共16卷,歸入輿地、山川、建置、禮制、官守、人物、食貨、災異、外紀等9《紀》,其下又分為疆域、沿革、星野等53條目,具體如下:

images/BZ_53_271_1280_2209_2204.png

在體例上,《嘉靖志》各卷前都有序言說明緣由,卷后有斷語以示勸誡?!都尉钢尽肥窃谂f志基礎上修纂而成的,其利用舊志的原則是:“舊志所闕者旁稽以補之,繁者斷以大義以削之,疑者因之。”具體來說,《山川紀》增添了“銅山”等條;《官守紀》補充了《一統(tǒng)志》中載于原籍人物傳中的衢州名宦;《人物紀》對舊志進行重新稽考,“或據(jù)《一統(tǒng)志》,或考歷代史,或采野史,或?qū)忀浾摗?,標準則是“忠、孝、節(jié)、義”;“貢賦”則“詢之書史,征之成規(guī)冊”,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舊志在這方面的缺失;將原有別為一卷的序、文、詩、賦,分別以小注的形式置于各項之下,以便觀覽[1](嘉靖)衢州府志.修衢州府志凡例.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13-16)。這些在舊志基礎上作出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內(nèi)容上的增補充實,體現(xiàn)了《嘉靖志》獨特的史料價值。

第一,對當時地方社會影響重大問題的關(guān)注與記錄。礦亂是明中葉震動東南山區(qū)的重要事件,正統(tǒng)年間席卷閩、浙、贛三省的葉宗留、鄧茂七起義更是受到中央的重視,學者對此已有不少研究[2]鄭先進.明中期葉宗留、鄧茂七領導的礦工和農(nóng)民起義.歷史教學,1981,(7);陳衍德.明中葉浙閩礦工農(nóng)民起義與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3,(3);劉利平.明正統(tǒng)以降銀礦盜采活動及政府對策.蘭州學刊,2006,(11).,但對于衢州等地的情況關(guān)注不多?!都尉钢尽繁容^詳細地記錄了嘉靖年間發(fā)生于衢州地區(qū)的“礦賊”盜掘礦山以及官府應對的情況。在《災異紀》中有關(guān)于礦賊的簡單記載:嘉靖“二十四年,開化盜掘礦”“三十九年,盜掘銅山礦”“四十年夏,銅山礦賊害祝知事”“四十一年春,銅山礦賊復聚”[1](嘉靖)衢州府志(卷15).災異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301-303)。而在《山川紀》中,則專設“銅山”條:

銅山,在縣西北百里,宋時山出銅、鉛、錫,今出礦。前此徽、處二州人群聚取礦,推官劉起宗逐散之。迄己未春,復聚至萬數(shù),構(gòu)廬成市,猖獗至甚。守楊公準患之,乃與同知薛應元、通判張澤、推官任秀□議協(xié)一,具請于監(jiān)司,可之。乃調(diào)所屬五邑兵□于教場,凡七日,先期移檄,諭以干犯□□□□禁,各宜散歸,從事本業(yè),去者不追。遣官守衛(wèi)通衢,開其歸路,地方毋得乘機御奪,時有感悟而散者。且上格天心,中宵火其廬者僅半,死者千數(shù),公甚慘之。其頑梗拒命者,出師以擾之,絕其糧油,閫外之□,屬之通守,分道進兵,礦徒畏懼,修詞服罪,約日令其潰散,不遺一矢,旬日班師。其后礦徒復聚,又行委西安縣知縣俞大有集兵逐散之。大抵利之所在,民爭取之,散而復合,理之必然。若非先事□□□□□□鮮不至于蔓延滋□□□□□流毒□方。司民牧者,其尚加之意云[2](嘉靖)衢州府志(卷2).山川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80-81)。

在此,《嘉靖志》作者詳細地敘述了礦徒聚集銅山以及官府將其逐散的過程,《天啟志》則對“銅山”條做了刪減,而在卷首附了《銅山銀礦圖》及圖說,《藝文志》中收入趙鏜撰《侍郎劉羽泉生祠記》,《政事志·兵類》作“防礦”條[3](天啟)衢州府志.成文出版社,1983.(P123-126,1741-1744,2047-2048),延續(xù)了對盜掘礦山問題的重視。

第二,豐富的經(jīng)濟民生類資料。《嘉靖志》的《食貨紀》分為兩卷,詳細記載了戶口、物產(chǎn)、貢賦等方面情況,對于物產(chǎn)的記載尤為詳細。鹽業(yè)不僅影響民生,更關(guān)乎國計,趙鏜“督鹺長蘆”的任官經(jīng)歷似乎對《嘉靖志》的撰述產(chǎn)生一定影響?!都尉钢尽吩诒P鹽廳的記載之后,專門附了一段關(guān)于鹽政的論述:

夫監(jiān)課,所以實邊儲,國家之重務也。兩浙督鹺,制設運司,府則職掌于同知,縣則委屬于丞,所則委考選千戶廉干者,而統(tǒng)于巡鹺察院。衢本行鹽地方,前途有三關(guān)六縣盤詰,原無大奸夙蠹。近自同知薛公應元疏通鹽法,隨報驗放引目,絕遮蓋之弊,舟無夾帶余鹽。凡運到住賣商鹽,并鋪家領賣私鹽,計算限期,責令賣完,不時差人緝訪,不許私鹽攙越。仍照立長扁木牌一面,每月初一日,粘貼大字告示,上書:“前月某日,住賣商人某到各縣鹽引若干,限某月日賣完。某鋪戶某日分領商鹽若干,某日領私鹽若干,各限某月日賣完。今月某日各若干,各限某月日賣完。限完之日后賣者,即系私鹽,定行追究。”故私鹽自不相容,而商鹽得以速賣,此誠良法可久者也。其巡鹽應捕,府十名,奉文征銀解司,西安、龍游各八名,常山五名。惟江山、開化各五名,內(nèi)各除一名征銀解司,例于均徭內(nèi)編僉。各于上年十月初一日應役,次年秋季終役滿更替。所則正軍十名,俱責令巡緝驗季,限獲報院。若夫鹽牙、鋪戶,悉行清查,審其殷實者充之,不堪者革而更之。其遷延賒騙,及窩頓牽引、拾招□□邀諸弊,盡皆厘革,民商稱便,而邊儲有備[4](嘉靖)衢州府志(卷4).建置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29-230)。

在這段話中,作者詳細論述了衢州同知薛應元針對食鹽運銷中的弊端,而采取的具體改進措施,是研究明代地方鹽業(yè)制度的重要史料。明清時期市鎮(zhèn)的興盛是商品經(jīng)濟繁榮的重要表現(xiàn),相比于《弘治志》《嘉靖志》中關(guān)于市鎮(zhèn)的記載更加豐富。如江山縣,除了《弘治志》記載的上街、下街、中街、大街、上市、下市、清湖鎮(zhèn)外,還記載了峽口市、祝豐店市、鎮(zhèn)安市、長臺市、鳳林市、禮賢鎮(zhèn)等市鎮(zhèn)[1](嘉靖)衢州府志(卷1).輿地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45)。在《山川紀》中,也有不少水利、物產(chǎn)等方面的內(nèi)容。如“雞鳴山”條載:“雞鳴山,縣東十五里。定陽溪流其下,一名東溪,其源出處州遂昌之周公源,東北流入本縣境,歷此山與信安溪合。其分派自石室橫后筑堰導流迤北,溉田五萬六千余畝?!盵2](嘉靖)衢州府志(卷2).山川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77)石室堰是衢州府西安縣東南重要的水利設施,《弘治志》載:“石室堰,縣南龍業(yè)鄉(xiāng)十五都,灌田一萬一百二十五頃?!盵3](明)沈杰修.吾冔等纂.(弘治)衢州府志(卷6).水利.明弘治十六年刻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31冊).上海書店,1990.(P174)《天啟志》則載:“石室堰,縣西南十一都,灌田二十萬畝,為西安水利第一?!盵4](天啟)衢州府志(卷1).輿地志.成文出版社,1983.(P210)石室堰灌溉面積的變化,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地方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又如“球川”條載:“球川,縣西五十里。四山環(huán)抱若金盤,溪水清潔,民間多造紙?!盵5](嘉靖)衢州府志(卷3).山川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113)明清時期,常山縣的造紙業(yè)發(fā)達,但明代的多數(shù)文獻并未將常山縣的造紙業(yè)定位到球川,此條記載是較早提到球川的文獻。

第三,對風俗民情、民間信仰的記載。《嘉靖志》“風俗”中除了沿襲舊志外,還增加了“冠婚喪祭”“歲時節(jié)序”的內(nèi)容,是民俗研究的重要資料。在祭禮中提到:“追遠惟于各時節(jié)舉奠,間有建祠堂者,儀制亦未備。”[1](嘉靖)衢州府志(卷1).輿地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63)這其實反應了明中葉地方社會宗族化背景下,創(chuàng)建祠堂之風興起時的狀態(tài)。徐偃王崇拜是衢州地區(qū)重要的地方信仰,在“山川”中多次提到,如“漸山,(江山)縣東二十里,俗號大靈山,巍然秀出。上有偃王廟,旁發(fā)泓泉,遇旱祈禱隨應”[2](嘉靖)衢州府志(卷2).山川紀.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93)“石姥嶺,(常山)縣北二十七里麻山之東,一嶺旁出,時有五色云變幻,朝夕縹緲可愛。舊有徐偃王將茆令公祠,禱雨多應”[5](嘉靖)衢州府志(卷3).山川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108-109)。這些都是弘治志中沒有記載的,對于考察研究民間信仰具有一定的價值。

此外,對《弘治志》《天啟志》的補充。一方面,《嘉靖志》是在《弘治志》基礎上修纂的,而現(xiàn)存《弘治志》多有漫漶不清之處,所以《嘉靖志》某些內(nèi)容對于《弘治志》的辨認、補足有重要價值。另一方面,《天啟志》在修撰時對某些文章做了大量的刪改,如毛幵《和風驛記》、方豪《樂豐亭記》等均做了不少刪節(jié),又如王璣所撰的《楊公河記》,天啟志刪了300多字,《嘉靖志》在引用時則比較忠于原文,使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文章的原貌。

三、《嘉靖志》所見明中葉浙西南山區(qū)社會實態(tài)

明初為了催征賦役,加強地方社會控制,推行了一系列基層管理制度,其中影響較深遠的有里甲制度、糧長制度等?!都尉钢尽返摹妒池浖o》不僅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衢州府及其下轄各縣的戶口、物產(chǎn)、貢賦情況,還對里甲、糧長制度在衢州府的具體實施做了描述,其中西安縣的情況如下:

西安縣坊長二十二人,東隅、南隅、西隅、北隅共十五圖,附郭五十五都、五十六都共七圖,其名皆曰坊長。每坊長一名,轄甲首十名。當役之年,在官催攢錢糧,出備器用,鋪設酒席,役滿上宿坐鋪守城提燈,供應火夫,勞無休息,故免其半辦。里長自一都至五十八都止,共□百四十六圖,其名皆曰里長。每里長一名,轄甲首十名。內(nèi)一百三十圖俱全辦輪班直日,出備下程撥夫雜色支應。其余九都、八都、十都三圖僻居山谷,田少山多,出辦木料,修理衙門,免其半辦?!跏宥既龍D山多宜竹,出□□箱、□簟、火把、軟篾之類,免四征六。糧長歲三十人,分收各里之稅糧、鹽糧,以輸于官。戶丁糧之多者撥充,丁糧之少者朋充。第含煙、軍、匠升斗,朋合成戶,雖糧有十石,不及民戶之一二石者,其在良有司矜察之也[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3-285)。

在這段話中,作者描述了里甲制度下西安縣鄉(xiāng)隅各都圖里長(坊長)、甲首的設置情況,及其輪班充役、出備雜色的具體安排,是了解相關(guān)制度運作的重要資料。隨著明中期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山區(qū)開發(fā)的推進,土地交易活躍,人口流動頻繁,明初建基于嚴格的戶口、土地管控之上的里甲賦役制度開始遭遇困境,國家財政面臨危機,地方秩序出現(xiàn)松動?!妒池浖o二》中收錄了衢州知府楊準關(guān)于該府事宜的一篇文字,從立稅契、革詭寄、開絕匠、豁寺產(chǎn)、平差徭、定優(yōu)免、查徒夫、清驛遞八個方面,詳細論述了當時衢州府在土地、賦稅、徭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楊準提出的具體解決措施,是了解明中葉浙西南山區(qū)社會變遷極為重要的史料。而《天啟志》等后續(xù)諸志書均未收錄該文,因此學者們對于這段史料的注目不多,在此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分析。

楊準首先提到的是土地爭訟問題:“衢民之俗,有互爭田山界至者,有同一坵段而各執(zhí)契書者,真贗雜然,欲興開訟?!蓖恋貭幵A被說成“衢民之俗”,可見此類現(xiàn)象極為普遍。為此,官府創(chuàng)立了“半號契尾”制度,卻出現(xiàn)了“契不以時稅,雖告稅而實無稅錢,且有告稱原系典契或虛錢而盜稅者”等情弊,楊準因此議定:

今擬通行五縣,俱有置半印契尾并立內(nèi)外號簿,其外號及契尾,俱發(fā)該縣收掌。如遇告稅田產(chǎn)者,賣主、中人眼同到官填給契尾,將契詞略節(jié)謄寫號簿,責令賣主、中人照契花押,則偽契盜稅之弊自可盡革。其告稅勿得過一月,如過限者治罪,倍出稅錢,無契尾者不準大造推收。該縣號紙給盡,申府另給,仍將收過稅銀數(shù)目造冊送照,以憑報院循環(huán)查考[[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5-286)。

該議案希望通過加大官府權(quán)力的介入,以使契尾制度更具強制力和公信力,從而為解決土地糾紛提供法律保障。土地方面的另一問題,是廢寺田產(chǎn)追價入官時的執(zhí)行不當。早在嘉靖八年(1529),朝廷就“令各撫按官查有荒廢寺觀無僧行住持,及遺下田產(chǎn)無人管業(yè)者,照彼中時價,召人承買,改名入冊,辦納糧差”[2](明)申時行.明會典(卷17).戶部四.萬有書庫排印本.商務印書館,1936.(P453)。但是,當?shù)卦谔幚韽U寺田產(chǎn)時,卻是“寺觀見有住持者,悉行折賣;如已賣過,復于買主名下追賠價錢”,使寺產(chǎn)成了官府侵漁的對象,背離了政策的初衷。楊準因此建議:“查系無僧廢寺,田地為人白占者,方行追價。其余或見有傳人,或在先賣價,許各查明請豁,庶幾無辜不致擾害。”[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7-288)

跟土地問題相關(guān)的,是當時在賦稅征收中普遍存在的“詭寄”之弊,造成了地方上虛糧、貧富不均等問題。楊準提到民眾詭寄有三種途徑:一是“田多之家”竄稅于絕戶、女戶中,二是花分為活戶,三是投托于勢要。針對第一種情況,楊準建議“并絕戶于業(yè)田之人,歸女產(chǎn)于男丁之籍”,使絕戶及虛糧歸并田甲及分派甲首戶下;而對于后二種,則須“申同里覺舉之法,嚴欺隱共坐之條”。此外,衢州府常山、開化二縣還存在“有里甲之名,無丁糧之實”的“虛里”問題,楊準則建議在非大造之年,責令地方官核實裁并[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6-287)。

其次是差徭力役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明初推行匠役制度,設立專門為國家從事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匠戶,匠戶身份世襲,永充匠役。明中葉以后,匠役制度開始瓦解,以銀代役的匠班銀制度得到推廣,匠戶的人身依附關(guān)系趨于松懈,適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但在“議開絕匠”條中,楊準提到:由于匠役折銀后,匠班銀兩實際上成為匠戶每年必須輸解的役稅。當匠戶故絕之后,匠班銀就成了一項新的地方負擔,須由里長代賠。對于這一我們在考察匠班銀制度時較少注意到的問題,楊準建議:“今后凡遇故絕,查系丁產(chǎn)果盡,冊經(jīng)二三轉(zhuǎn)者,再與勘究,如果明的,令其結(jié)報準豁,是亦貧役之稍蘇也?!盵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7)

由于軍戶、匠戶跟民戶的編戶差異而導致的差徭不均,也是當時普遍的社會問題。楊準在“議平差徭”條中提到:“軍、匠戶例不分析,故民戶或以一人而詭為三四戶,軍、匠或壘百十丁而為一戶。及編差之時,止據(jù)米糧,故民戶雖當□以巧避,而軍、匠戶中貧富不等,雖止單丁,亦因□□□重差。若僉充糧長,則戶眾心力不齊,莫肯向前,其承認者又多希圖侵費,致累合族。軍、匠之苦,莫此為甚?!碑敃r主要根據(jù)米糧的多寡來編差,民戶可以通過分戶、詭寄等方式來減輕差徭,而軍戶、匠戶因不可分戶,只能承擔更多的差徭。楊準因此建議:

今后軍、匠人戶,除黃冊例不分析外,其十段三等文冊,照依黃冊開具丁米總數(shù)于前件為分撒某人米若干,某人米若干,某人單丁無米,總?cè)鱿嗤?,登造明白。遇編差徭,止將戶下的名僉點。如編均徭,則直書軍、匠戶某名下某人米若干,編某差,某人單丁,編某差。若編糧長,徑僉戶下的名某人為正,某人為某人貼。如此,庶賦役平而民生安矣[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8)。

明中葉的賦役制度改革中,十段冊法是福建、江南、浙江等地針對均徭法編審對象、輪役方式所進行的重要改革,浙江巡撫龐尚鵬曾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當?shù)卣D十段冊法[2]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P279-284)。由所上文可知,楊準于嘉靖四十年即欲推行十段文冊法,以解決差徭不均的問題。

造成差徭不均的另一原因是優(yōu)免不當。根據(jù)定制,官吏人等可優(yōu)免雜泛差役,里甲正差則俱不得免。但在衢州府,“里甲亦得概免,以故民間稍有贏積,輒納吏承,一次優(yōu)免,則與所輸之貲已略相當矣”。由于富人通過向官府輸貲獲取優(yōu)免特權(quán),相應地,窮人的負擔便加重了。楊準因此建議“官吏人等除均徭應免外,其里甲正差一概均辦”,若陰醫(yī)王府名色,“宜令一概與民當差”,以祛除優(yōu)免導致的偏累之害[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8-289)。

再次是館夫、保家在拘管徒犯時受賄或失職,致使徒犯脫逃,貽害地方的問題。楊準建議要明確館夫、保家、官府的具體責任:“今后凡申逃徒,即查有無著保,如未保則責館夫,已保則責保家。令其代替疋差限令跟獲,方與釋放,而逃徒從新拘役,過期不獲,官吏并罪。”[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89)唯有如此,負責解送拘管的驛遞群役不得相倚為奸,有司衙門才不致以逃徒為累。

最后是明中葉普遍存在的驛遞系統(tǒng)敗壞問題。由于衢州府為“水陸盡處”,下轄五縣中三縣地處沖衢,所以,驛遞的夫役支應最為民眾煩苦。當時,明初為規(guī)范驛遞使用而推行的勘合制度已經(jīng)法久弊生,冒濫嚴重。楊準因此提出要創(chuàng)制長單,與勘合、火牌配合使用,以解決勘合、火牌的假冒濫用問題,具體舉措如下:

合無定為長單之式,與勘合、火牌相兼而行。如某官某差定擬上水夫若干,下水夫若干,旱夫若干,其各衙門差使人役夫力廩糧,一一定擬其夫數(shù),則縣驛遞通算,俱從本院或驛傳道掛給半號,分發(fā)入境起夫處所。如遇某官及某差到,赍有勘合、火牌到該應付者,即查是何名目,應得夫廩實數(shù),填給長單一張,所赍勘合、火牌雖多,不許重給。以后經(jīng)過縣驛衙門,俱照應行填寫,至出境縣分,按季申繳。如勘合、火牌應□□起及過期而尚赍行者,入境長單不許填給[1](嘉靖)衢州府志(卷14).食貨紀二.衢州文獻集成(第28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P290)。

綜上可知,明代前期創(chuàng)立的里甲賦役、匠役、驛遞勘合等一系列制度,到了嘉靖年間已是弊病叢生,難以為繼。為了解決這些弊病,楊準建議的核心是加強官府權(quán)力的介入,通過嚴申契尾制度、里甲制度,推行十段冊法,制定出入境長單等舉措,在變動的社會中重建官府對地方的控制。

小結(jié)

嘉靖《衢州府志》是在《弘治志》基礎上刪削增補而成的,修纂者楊準、趙鏜等人的對地方民生的重視及為官經(jīng)歷,使其在修志時特別注意記錄礦亂、鹽政、水利、物產(chǎn)、賦役等關(guān)乎國計民生,以及反映當?shù)仫L俗民情、民間信仰等方面的資料,體現(xiàn)了《嘉靖志》獨特的史料價值。此外,《嘉靖志》在引用時比較忠于原文,可彌補《弘治志》《天啟志》等前后各志的不足?!都尉杆氖昕な貤罟珳首h處該府事宜》一文是知府楊準對當時衢州府在土地、賦稅、徭役等方面所存在問題的討論,并提出了立稅契、革詭寄、開絕匠、豁寺產(chǎn)、平差徭、定優(yōu)免、查徒夫、清驛遞八項解決措施。在明中葉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背景下,浙西南山區(qū)由于人口流動頻繁,土地開發(fā)推進,地方社會出現(xiàn)劇烈變化,使得明前期創(chuàng)建的契約、賦役、驛遞制度等弊病叢生,難以為繼,體現(xiàn)了楊準對地方社會變遷的敏銳感知及其重建地方秩序的努力,也為我們了解明中葉衢州府乃至浙西南山區(qū)的社會變遷提供了一個窗口。

猜你喜歡
弘治國家圖書館衢州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重點圖書
龍江劇《弘治私勘》
劇作家(2022年1期)2022-02-11 01:35:16
國家圖書館藏四種古籍編目志疑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6
衢州爛柯山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jīng)》考論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6:38
鐵拳剿劣 亮劍斬污 衢州環(huán)保堅決打好護水保衛(wèi)戰(zhàn)
衢州治超亮劍
中國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 09:13:56
衢州某大橋V型剛構(gòu)掛孔研究
中國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素秀至珍傳世與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紫禁城(2017年7期)2017-01-27 21:43:20
弘治帝先捧后殺除奸臣
青川县| 昌平区| 泸州市| 萨嘎县| 鲁甸县| 台前县| 九台市| 惠东县| 太白县| 虎林市| 大埔县| 云阳县| 石泉县| 大连市| 潍坊市| 中牟县| 东至县| 莱州市| 富裕县| 灵丘县| 莎车县| 南丹县| 辽宁省| 济南市| 牡丹江市| 武平县| 巨鹿县| 温宿县| 简阳市| 肥东县| 沙田区| 枞阳县| 宜宾市| 龙江县| 桑植县| 江华| 定远县| 鲁山县| 丹阳市| 家居|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