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子涵,本名喻健,土家族,1965年生于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三級教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新聞傳播學雙職碩士研究生導師,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發(fā)表文學作品、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時政評論、新聞報道等近200萬字,著有學術理論著作5部共200萬余字,文學作品集6部共60萬余字,另有30萬余字新聞報道與評論集(待出),作品和論文收入國內外100多種文學選本和論文集。曾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中國散文詩九十年“當代優(yōu)秀散文詩作家”獎、第五屆“中國·散文詩大獎”、第十次“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第二屆“貴州專業(yè)文藝獎”特等獎和第三屆貴州“金貴獎”,另獲全國地市報新聞獎、全國少數民族新聞獎、貴州新聞獎等40余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省教育廳課題2項,其他課題4項。曾先后被授予“貴州民族大學優(yōu)秀教師”和“貴州民族大學優(yōu)秀碩士研究生導師”稱號。
未見其面先聞其聲,喻子涵教授早已聲名遠播;一旦相見,可用“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他。喻子涵教授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的或是一位記者、編輯、詩人、作家、學者、教授,而在筆者這里,他是一位可愛可親可敬的長輩和老師。身形偏瘦的喻教授仿佛有著巨大的能量,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科研、行政工作,還是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對研究生的細心指導,都讓我們敬佩不已。一屏掛在他家客廳墻壁上的書法“勤懇讀教寫,用心詩賦文”,這是喻子涵教授對自己人生的定位,而這短短十個字也正是他這幾十年學習、工作、生活的縮影。
角色多重,盡心盡力
喻子涵教授曾說:“什么年紀做什么事,什么環(huán)境創(chuàng)什么業(yè)。”這說明他善于注重各種能力的鍛煉,并且干上一行熱愛一行。1987年7月喻子涵教授大學畢業(yè)后留在銅仁師范學校當了三年的團委書記。為了提升自己,他又不斷學習,考入貴州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本科。1990年3月,通過招考,他被選調到銅仁日報社從事新聞采編工作,此時他又從教師變成了記者。很多人后來才知道,這一角色轉變,是因為喻教授從內心深處對記者這個職業(yè)有更多的認同感,寫作長處得到發(fā)揮,為社會服務的作用更大。他說“記者的一支筆可以維護社會公平,可以傳播正能量,也可以為底層百姓代言?!彼酶鞣N機會向老記者、老編輯、名記者、名編輯學習,一年時間他就成為新聞報道的骨干,隨后擔任銅仁日報社副總編輯,并獲評為主任編輯副高職稱。2000年喻子涵教授被銅仁地委、行署授予“銅仁地區(qū)有突出貢獻的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稱號,獲拔尖人才獎,另獲各種新聞獎、寫作獎、論文獎、文學獎數十項。
正當他在傳媒界干得風生水起的時候,2004年7月喻子涵教授結束15年地方傳媒工作,被引進到貴州民族學院(現(xiàn)貴州民族大學)從教。從記者甚至是傳媒機構一位業(yè)務領導轉到高校當一名教師,或許人們對他的選擇有些不解。在世人眼里,記者可是“無冕之王”,社會地位和職業(yè)影響多高哇!但他不這樣看。他說,他想用15年的職業(yè)積累培養(yǎng)一批具有專業(yè)精神和職業(yè)技能的記者;另外,貴州民族大學剛開辦新聞學專業(yè),專業(yè)教師十分緊缺,他想為新聞教育盡一份力量。業(yè)界和高校的兩個需求,使他就這樣重新抉擇、重新定位了自己。
喻子涵教授說,他初到高校時就承擔專業(yè)主干課程,十六年來,教過的本科課程有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專業(yè)新聞報道等;有了新聞與傳播碩士點后,又承擔深度報道專題、社論與時評寫作等2門研究生課程,至2020年他帶畢業(yè)的新聞與傳播研究生有7名,現(xiàn)在校的還有5名。另外,他還是文學院的碩導,開有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研究、跨媒介寫作研究、現(xiàn)當代文學跨媒介傳播研究等3門研究生課程,帶畢業(yè)的研究生有3名,在校的還有3名。在畢業(yè)的10名研究生中,3篇碩士學位論文評為優(yōu)秀,1名學生獲省級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2名獲校級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每年都有學生回校找喻老師團聚。喻教授說:“當年我心目中有學生,如今學生心目中自然會有老師,做老師做到這個份上,我就覺得很值了?!?/p>
喻子涵教授在高校一直是“雙肩挑”,先任文學與傳播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任新聞傳播學教研室主任,2009年底又調到學校宣傳部任副部長(后主持工作)。喻教授在宣傳部工作期間,努力做好民大宣傳工作,更好地為民大發(fā)聲。他說,搞宣傳工作,無非是這兩句話:“內聚人心,外塑形象。”那么,發(fā)揮校園新聞宣傳的引導作用和教育功能,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和育人環(huán)境,形成教書育人正能量和勤學上進的學風,傳承“奮發(fā)蹈厲、莊敬自強”的貴州民大精神,這是“內聚人心”的主要體現(xiàn);“外塑形象”方面,他們與省級和中央等相關媒體合作,每年推出50多篇重頭報道,有效傳播貴州民族大學形象,提升了貴州民大的美譽度和影響力。那些年正是貴州民大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從民院升為民大,從本科教育升為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教育部的各種各樣評估,等等,他說,從學校各項工作目標如期實現(xiàn)來看,他們的內宣和外宣工作是沒有白做的。
2013年9月,喻子涵教授調任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作為該中心的創(chuàng)立者,喻教授最初致力于民族文化產業(yè)研究的隊伍建設和框架建構。經過三年的時間,他率領團隊把最初的“空架子”打造成了“一園”“二院”“兩中心”“三基地”的產學研一體化格局。其成果也十分突出,尤其是承擔并完成貴州省“2011計劃”——“多彩貴州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項目,結項時以全省第二名“優(yōu)”等成績獲100萬元獎勵。另外,組織實施了三批“貴州民族民間文化項目研發(fā)及產業(yè)孵化”系列項目,共研發(fā)出“多彩貴州”系列創(chuàng)意產品10套、民族文化類電視片6部、“多彩貴州文化研究”書系7部,獲批民族文化創(chuàng)意研發(fā)產品專利10余個,舉辦貴州民族民間故事戲劇改編及展演、非遺傳承培訓,效果很好。這些成果體現(xiàn)了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產業(yè)研究和協(xié)同創(chuàng)新辦學模式的探索,喻子涵教授的碩士學位論文《“多彩貴州”文化品牌的構建與傳播研究》就是其中一些探索性項目的理論總結,深得其導師曉蘇先生的高度評價,學位論文獲優(yōu)等。
詩路漫漫,矢志不渝
喻子涵教授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矚目。1993年喻子涵教授的第一本散文詩集《孤獨的太陽》出版,這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路子之后誕生的一部具有爆發(fā)力的作品。這部充滿理性思維和哲人氣質的作品,以敏銳、質感、宏闊的想象和奇崛、繁密、跳脫的意象,構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詩性世界,因此1997年獲得第五屆全國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散文詩大家耿林莽先生評論道:“喻子涵以他的孤傲、寂寞和孕于其中的對于人類命運和前途的巨大憂患性沉思,為我們提供了充滿激情、力度和浪漫主義氣質的新型散文詩篇。它超越了一本散文詩集藝術成就本身的意義,而對散文詩走向一種大度和宏闊有其重要的啟發(fā)意義?!辟F州散文詩學會會長徐成淼先生也說:“喻子涵對散文詩這種文體,對散文詩的審美內質,有一種準確而高層面的把握,對自然與生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特別敏銳的見識。他的散文詩中最有個性、藝術上最為獨異的作品,可說已具有‘專利性質而與他人相區(qū)別。”正是因為有這樣高的成就,2007年在北京紀念中國散文詩誕生九十周年活動上,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文藝報、中外散文詩學會和河南文藝出版社聯(lián)合授予他“中國當代優(yōu)秀散文詩作家”稱號。喻子涵教授作為一位生長在云貴高原、烏江岸邊的土家族詩人,他用散文詩刻畫和詮釋了“烏江人”既堅韌孤傲、又悲憫豪闊的精神氣質,獲獎二十年之后的2017年,這部作品列入他的家鄉(xiāng)“沿河縣精品文化工程”再版,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除了《藍色天空》和《孤獨的太陽》以外,之后喻子涵教授還出版了散文集《雨天作文》和散文詩集《回歸或超越》《喻子涵的散文詩》《漢字意象》,新作《蒼茫的回聲》也即將出版。尤其是《漢字意象》這部散文詩集,使喻子涵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第二個高峰。這部散文詩集,頗具創(chuàng)意寫作的特點。他說,作為詩的漢字,是詩人自己的文字,是詩人所處時代的文字;作為漢字的詩,它揭示漢字與人永不離棄的契合、漢字里潛藏的人的影子和基因,是一種心象的呈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不少評論家和詩人對《漢字意象》有著高度的評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詩評家譚五昌先生說:“喻子涵的漢字散文詩,借由具體漢字用詩性語言敘述生命內在的故事”,“借由漢字意象,深入到了詩歌與現(xiàn)代人生存的關系,對這一精神場域的跋涉,突顯了詩歌內在的深刻性”。散文詩評論家黃恩鵬先生說:“每一個字里面,我都能窺察到一種民俗學、人類學、哲學等。”散文詩評論家崔國發(fā)先生說:“一個個生龍活虎的漢字,在他的妙筆下,跳蕩出智慧的火花;一次次飽蘸詩意的觀照,在他所創(chuàng)設的意義增生的語境中,煥發(fā)出奕奕耀目的神采,喻子涵先生也因此而巋然傲立于當代詩壇,堪稱‘漢字散文詩之宗。”于是,這部散文詩集先后獲第五屆“中國·散文詩大獎”和第三屆貴州“金貴獎”,的確是實至名歸。
嚴謹治學,永無止境
喻子涵教授曾是一位記者、編輯,現(xiàn)在是作家、教授,還是一位致力于地域民族文學、跨媒介文學、新聞傳播學、民族文化產業(yè)等跨學科研究的學者。他進入高校以后,馳騁學海,采擷古今,萃取中西,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教育廳課題2項、基地課題和教改課題4項,發(fā)表學術論文和文學評論近100篇,出版學術理論著作5部,這是喻教授學無止境、焚膏繼晷、嚴謹治學的結晶。
早年,喻子涵教授立足于寫作學研究,與莫非、周麗玲老師合著的45萬字《實用文體寫作導引》,選出現(xiàn)實社會所需的各種文體加以分析、講解,又“導”,又“引”,既有理論知識的闡述,更有具體寫作的指導,在圖像時代寫作能力急劇下滑的背景下,這部著作兩次出版,發(fā)揮了重要的寫作“導引”作用。以此為起點,喻子涵教授2009年又出版了37.9萬字的《跨媒介文學文體寫作研究》,這仍是基于寫作學方面的拓展研究,但從媒介演變與文學發(fā)展的關系,考察了跨媒介文學類諸文體的產生因緣、文本特征、寫作方式、語體特色、發(fā)展趨勢等,從而揭示了跨媒介文學文體的演變現(xiàn)象及其寫作規(guī)律。
隨后,喻子涵教授轉向地域民族文化與作家群形成機制研究,其成果有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文學群落與詩性前沿》(38.3萬字)和2018年完成、2020年7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地域民族文化視野下的貴州作家群研究》(43萬字)。前者以新文學進入新世紀為考察起點,以區(qū)域性、邊緣性文學狀態(tài)為研究范圍,以散文詩、現(xiàn)代新詩、散文為研究主體,從文學形態(tài)、作家群落、創(chuàng)作話語切入,發(fā)掘區(qū)域性、邊緣性文學的原生價值和存在意義。后者,是基于文學與文化現(xiàn)象研究的大背景,旨在探討地域民族文化與貴州作家群生成的關系。喻教授認為,貴州人深受山水人文傳統(tǒng)的影響而具有豪氣與悲憫、堅韌與柔情的民族性格,正是這一片自然環(huán)境獨特、人文傳統(tǒng)深厚的地域,才成為貴州作家群誕生的搖籃;同時,貴州作家群,集中弘揚豐富獨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同時又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具有時代性的新文學,這對于“文學貴州”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貴州作家多樣性的創(chuàng)作成果,也為研究貴州地域民族文化資源的文學作品轉化,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樣本。從這些觀點,可見一個學人的敏銳觀察與深刻思考。
喻子涵教授的研究視域非常開闊,治學精神沒有止境。近些年圍繞研究中心的工作和他承擔的各種課題,發(fā)表了一批關于區(qū)域文化形象、民族文化產業(yè)和文化傳播、新聞傳播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如《“多彩貴州”文化品牌傳播研究》《民族文化產業(yè)背景下的文化品牌傳播策略研究》《跨媒介傳播下貴州文化形象的演變與重構研究》《“多彩貴州”形象傳播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貴州大學城高校聯(lián)盟構建與整合傳播研究》等等,可謂成果豐富。尤其是2020年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聞·輿論·文化:大傳播應用研究》(36.2萬字),是喻子涵教授進入高校以前15年從事一線傳媒工作和到高校以后15年從事新聞傳播教學科研工作的階段性總結。該書的重要價值,正如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等媒體的書訊報道所說:該書是在“大傳播”視野下,從新聞、輿論、文化等多角度入手,開展專業(yè)性、行業(yè)性、實踐性、指導性的一種應用型研究……它延展了跨文化傳播、跨媒介傳播以及互動傳播、應用傳播的多向可能性。由此可見這部專著的探索價值、應用價值和學術價值。
當我們問及喻子涵教授今后的研究目標,他說,由貴州省社科院牽頭申報的貴州省省長專項資金項目(重大課題)“貴州省世居少數民族文學史”分課題《貴州土家族文學史》(合著)已經脫稿,等待評審出版;目前正在帶領研究生投入《西部散文的生態(tài)民俗書寫與文化尋根》寫作,爭取在退休之前完成并出版這部專著。
在喻子涵教授的散文詩中,大量出現(xiàn)“石頭”這個核心意象。的確,喻教授的故鄉(xiāng)在烏江西岸群山深處的豐巖村,他從小伴著石頭長大,養(yǎng)成石頭一樣的品格。盡管石頭是寂寞、單調甚至是無奈的,但它是堅韌、冷峻和頑強的,喻教授就像石頭一樣,一旦認定則始終不渝??v觀喻教授33年來的工作歷程,無論是新聞宣傳、教書育人、行政管理,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社會服務,不管在哪個行業(yè)擔當哪一種角色,他都能像“石頭”一樣內心堅定、表里如一,潛下心來在紛擾的大千世界專注于事,隨遇而安;他深愧自己沒有上過名校,所見名師不多,但他善于轉益多師、擇善而從,善于在不斷學習中不斷超越,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受人們尊敬的人。
王璇,貴州民族大學2019級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tài)傳播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