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 要】歌劇《黨的女兒》誕生于1991年,是由劇作家閻肅、賀東久等編劇,王祖皆、張卓婭等作曲,田立為等進行舞美設計,蘇陀、張海倫、汪俊導演的六幕大型民族歌劇。歌劇《黨的女兒》主要描述了地下黨組織革命者同國民黨及叛徒之間英勇不屈、復雜激烈的斗爭。該劇以田玉梅為主線,以區(qū)委書記馬家輝叛變?yōu)閷Щ鹚?,成功塑造了一位臨危不懼、堅貞不屈、舍生取義、視死如歸、可歌可泣的女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形象,謳歌了以田玉梅為代表的革命英雄為反抗國民黨血腥統(tǒng)治,完成人民解放事業(yè)的不朽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質。
【關鍵詞】聲樂形象;風格;演唱技術
中圖分類號:J617.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2-0058-02
歌劇《黨的女兒》中,田玉梅聲樂形象集中體現(xiàn)在田玉梅的主要唱段中,分布在全劇的六場之中。我們這里所探討的聲樂技術處理難度與復雜性,不是探討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聲與情、意、理的結合,以及聲與字、韻、律的結合的技術處理難度與復雜性。在這個范疇中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風格的基本功。作為中國歌劇演員,必須具有雙重功底,即中國戲曲聲樂功底和西洋歌劇聲樂功底。演員進行歌劇《黨的女兒》田玉梅的聲樂形象的二度創(chuàng)作,要具備一定的梆子腔聲樂和京劇聲樂基本功和技巧,掌握主要的風格、特色。同時要具備一定的西洋歌劇演唱的基本功和技巧,掌握相關的常識。這是應對聲樂技術處理難度與復雜性的必備基礎條件。
第二,重視語言演唱在解決聲樂技術問題上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樹立語言與發(fā)聲同是聲樂載體的觀念。語言演唱,不只是唱清語音詞匯,還要唱出良好的語感(也是樂感的重要體現(xiàn))的韻味,唱出美好的音質音色,唱出語言與聲腔的完美融合。語言演唱是歌劇乃至整個聲樂藝術的主要基礎之一。語言演唱與聲樂關系的處理,關乎歌劇的產(chǎn)生、歌劇的發(fā)展。在歌劇與整個聲樂藝術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關于語言演唱技術的訓練、探討、實踐是長存的,而且是常用常新的。我們要從以往的有關論著中接受啟示,深化認識,以提高處理語言演唱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ㄆ婺帷作為十七世紀初意大利最早歌劇創(chuàng)作小組的重要成員,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前347)的話:“音樂中語言第一,節(jié)奏次之,聲樂居末”,并以此為理論根據(jù),創(chuàng)造了單聲部、數(shù)字低音伴奏以及注重歌詞的“用音樂說話”的聲樂作品和演唱方法。盡管在柏拉圖和卡奇尼·G等人的觀點中,難免有些偏頗之意,但卻對他們認為的“復調音樂歪曲、遮蔽了歌詞”的矯枉過正起到了作用,為歌劇的產(chǎn)生作了語言演唱與聲樂結合的重要準備[1]。在上個世紀,蘇聯(lián)音樂美學家克列姆遼夫論述到“音樂與語言還有更為內在的聯(lián)系”:“人聲音調在形成作為表情藝術音樂的音調方面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決定性意義既適用于聲樂,也適用于器樂(雖然程度不完全相同)。在一個民族的音樂中,自然要反映出這個民族的語言的全部音調節(jié)奏構造。而且這不僅包括旋律、和聲、復調音樂,也包括樂器音色的性質?!盵2]“音樂音調主要是導源于人類言語的音調,但它反過來也給后者以影響。用形象的說法是,言語使音樂成為說話的音樂,而音樂則使言語成為歌唱的言語,使它具有了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音樂特質?!盵3]在克列姆遼夫出版《音樂美學問題概論》一書的195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排演歌劇《兩個女紅軍》,非常巧合地也提出并體現(xiàn)了“言語使音樂成為說話的音樂,而音樂則使言語成為歌唱的言語”這樣的觀念。扮演《兩個女紅軍》主角的張越男在《學習歌劇演唱、表演札記》一文中回憶到:“1956年,我在《兩個女紅軍》中扮演女主角顧梅英。演出后同志們反映:歌聽起來不夠親切,有點洋,認為掌握和熟悉的民族音樂語匯太少;通過歌唱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得不夠,語言缺乏形象。針對以上問題,我先從口語化入手,按照導演要求,‘說像唱,唱像說這樣做的效果很好?!盵4]這里所說的“說像唱,唱像說”,既是對歌劇聲樂形象塑造的表現(xiàn)方法的基本規(guī)律深入淺出的概括,也是對歌劇聲樂形象塑造的表現(xiàn)方法的特色表述。
第三,在解決了上述問題后,有些演唱傾向值得我們注意。1.我在觀察社會上一些歌手演唱歌劇《黨的女兒》中田玉梅的唱段《萬里春色滿家園》時,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人過于強調了戲曲風格,歌劇風格相對弱一些。我分析緣由,主要是因為以“字”包“腔”的唱法處理問題。以“字”包“腔”也并非是戲曲聲樂的基本特性,這種技術處理只可以作為一種特殊形式表現(xiàn),如在說唱性的技巧中去加以運用,而不可以在自然形態(tài)下因“咬字”而“吃腔”,也不可以把“咬字吃腔”作為一種基本的聲樂演唱方法。傳統(tǒng)戲曲聲樂中的“以字帶聲”,并不是“以字代聲”,這個問題要在觀念和實踐上予以關注。2.社會上個別的歌手也有在演唱《萬里春色滿家園》時缺少風格性、缺少語感與樂感結合的韻味的情況。這種情況則主要是由于以“腔”包“字”的唱法處理問題。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也有觀念上的問題,因為缺少西洋美聲唱法的一般常識,對外國語言生疏,以為西洋美聲是一種只重視發(fā)聲美的聲樂藝術,而不知道其是產(chǎn)生于“用音樂說話”的歌唱中,不知道西洋美聲的美感是在歐洲各國語言美感的結合中體現(xiàn)出來的。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聲樂、民族聲樂功底不足的原因所致。以“腔”包“字”的演唱處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即便是無詞歌的演唱,也是有語言母音的,更何況聲樂的語音詞義、語感韻味、音質音色都是語言因素所致。
第四,田玉梅唱段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經(jīng)常是旋律大幅度的高翔低徊,有的地方回轉幅度超過8度達到13度至17度。田玉梅唱段的技術處理難度,不只是在于高音的演唱,更是在于高音區(qū)與低音區(qū)瞬間的巧妙銜接與結合。這些問題,似乎在兩百多年前徐大椿(活動年代在清朝乾隆甲子年1744年前后)所著的《樂府傳聲》中早有預見性的論斷。如果說田玉梅聲樂形象的基礎塑造集中體現(xiàn)在第一場的唱段《血里火里又還魂》中,那么第六場的唱段《萬里春色滿家園》便是以對小娟子這個人物形象的囑咐為發(fā)展行動線的詠嘆,在情感上層層推進,雖然唱段長達八分零九秒,但由于有具體人物的交流指向,感情上一氣呵成,不讓人感到冗長,直攀人物感情的頂峰?!度f里春色滿家園》中,在各個段落結尾處出現(xiàn)了七次“主題樂句”,這些“主題樂句”與第一場《血里火里又還魂》中出現(xiàn)的“主題樂句”情況相仿。這種對應性出現(xiàn)“主題樂句”的做法,最后完成了對田玉梅聲樂形象的概括。應該嫻熟自如地演唱好這些“主題樂句”,把“主題樂句”與田玉梅的藝術形象完全融為一體,在觀眾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如最后結束句高音降B延續(xù)的演唱,是在表現(xiàn)田玉梅對未來生活的渴望、憧憬和祝福。不可以用一般美聲唱高音的方法演唱,這樣唱會“炸”。也不可以用戲曲聲樂“嘎腔”式的方法演唱,這樣唱會“噪”。而《樂府傳聲》中《高腔輕過》一節(jié)中對“高腔輕過”有所論述,這恰恰是《萬里春色滿家園》最后結束句的高音的情意深切、難以言盡之意和技術處理上對氣息、聲音的特殊控制、延伸所需要的?!陡咔惠p過》記載:“腔之高低,不系聲之響與不響也。蓋所謂高者,音高,非聲高也。音與聲大不同。用力呼字,使人遠聞,謂之聲高;揭起字聲,使之向上,謂之音高……凡高音之響,必狹、必細、必銳、必深;低音之響,必闊、必粗、必鈍、必淺。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盡呼,惟將此字做狹、做細、做銳、做深,則音自高矣。”[5]在《血里火里又還魂》中,“呼天喊地喚親人”樂句的拖腔和“哭英靈啊”樂句的拖腔;在《萬里春色滿家園》中,“告別了那遠在天邊的羅明哥”樂句的拖腔,“風風雨雨鬧翻身,紅米南瓜苦也甜”樂句的拖腔等,都有兩個特點:一是出現(xiàn)了低徊于低音區(qū)的A音;二是出現(xiàn)了高翔于高音區(qū)的G音,高音區(qū)與低音區(qū)的銜接非常連貫。
其一,關于低音的演唱,《樂府傳聲》中的《低腔重煞》一節(jié)中又有精辟論述:“凡情深氣盛之曲,低腔反最多,能寫沉郁不舒之情,故低腔宜重、宜緩、宜沉、宜頓,與輕腔絕不相同?!盵6]
其二,關于“高翔”之音與“低徊”之音兩者的銜接。在歌劇《黨的女兒》中不是大跳,是沒有斷腔的連續(xù)、婉轉、曲線式的銜接。這是“坐南朝北”的音樂特色的體現(xiàn)。從高音十幾度上的音,連續(xù)婉轉地銜接到低音區(qū)的拖腔,中間沒有大跳和斷腔,而有曲線式的小跳回轉,又有氣息偷斷而意不斷的律動和“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情感寓于其中。這種處理方法又如《樂府傳聲》中的《斷腔》所論及的:“南曲之唱,以連為主。北曲之唱,以斷為主”,“南曲之斷,與北曲迥別……蓋南曲之斷,乃連中之斷,不以斷為重,北曲未嘗不連,乃斷中之連,愈斷則愈連,一應神情皆在斷中頓出?!盵7]其中,“南連”與“北斷”,“南斷于連之中”,“北連于斷之中”等觀點,都是我們可以依照作品演唱處理的需要而加以利用的。
以上舉例,是對歌劇《黨的女兒》中田玉梅唱段的技術處理問題的一些提示性的探討,以引起演員對聲樂基本功以及語言演唱的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聲樂理論進行探討,并將美聲歌唱、戲曲聲樂融為一體,有利于提升對中國歌劇中的聲樂形象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能力,以更好地、更積極能動地釋放出藝術能量。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41.
[2]克列姆遼夫.音樂美學問題概論[M].音樂出版社,1959.205.
[3]克列姆遼夫.音樂美學問題概論[M].音樂出版社,1959.206.
[4]張越男.學習歌劇演唱、表演札記[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642.
[5]徐大椿.樂府傳聲[M].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班編輯出版,1962.436.
[6]徐大椿.樂府傳聲[M].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班編輯出版,1962.437.
[7]徐大椿.樂府傳聲[M].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班編輯出版,1962.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