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膀 冷冰林
(1.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華電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fā)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云南騰沖縣清水鄉(xiāng)黃瓜箐溝谷為深切割的澡塘河左岸支流,地質構造發(fā)育,地質環(huán)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fā)。該溝谷區(qū)內地質災害點多,類型多、規(guī)模大,地質災害危害嚴重。受黃瓜箐溝谷滑坡、泥石流直接威脅的人員共有1 010人,威脅固定資產(chǎn)達7 500萬元,地質災害險情等級為特大型[1]。
自20世紀90年代,當?shù)鼐用窬鸵恢笔艿刭|災害的威脅危害,特別是2004年7月18日曾爆發(fā)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泥石流活動,在黃瓜箐及公路上形成20 cm~50 cm厚的泥石流堆積體,造成的騰沖縣城—清水鄉(xiāng)公路中斷,沖毀黃瓜箐療養(yǎng)區(qū)房屋300 m2,沖毀黃瓜箐溝堤及沿溝兩岸部分農(nóng)田,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00萬元[2,3]。并對黃瓜箐療養(yǎng)地、溝谷下游云南騰沖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內蛤蟆嘴、美女池、溫泉游泳池、財政培訓中心及下游農(nóng)田等造成直接威脅和危害,社會影響極大。
為保障該區(qū)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及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安全,減輕或削弱地質災害對該區(qū)的危害,騰沖縣人民政府在資金十分短缺的情況下,于2010年4月對該區(qū)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區(qū)域實施了治理工程。治理工程的防治目標是通過對泥石流的綜合防治使其達到穩(wěn)定;并對泥石流溝進行初步防治,扼制其惡性發(fā)展趨勢,避免泥石流在短期內對黃瓜箐療養(yǎng)區(qū)造成直接威脅和危害。主要實施了攔渣壩、抗滑樁、截水溝等工程,目前治理工程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達到了預期治理目標。
1)地形條件特征。
該泥石流災害發(fā)育于黃瓜箐大溝左岸的沖溝內,沖溝上游寬廣,下游匯集狹窄。溝谷呈深切“V”字形峽谷,溝床平均縱坡達404.3‰;兩岸地形挺拔陡峻,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0°,降雨容易快速匯聚形成洪峰,此地形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形成、流通條件。
2)水動力條件特征。
該泥石流溝屬山區(qū)季節(jié)性溪流,年內流量變幅巨大,旱季斷流,雨季由于地形條件,短歷時徑流量大。該區(qū)地處季風低緯山地半濕潤亞熱帶氣候區(qū),枯雨季節(jié)分明,氣候溫和濕潤。每年5月~10月為雨季,前期連續(xù)降雨時間長,土體長期處于飽和狀態(tài),加之單點暴雨較多,日最大降雨量達112.1 mm,由于地形匯流條件好,這種降雨特征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較好的水動力條件。
3)松散固體物源特征。
該流域內松散固體物集中,沿河兩岸滑坡發(fā)育,滑坡體或滑坡前緣直抵溝內,溝床內松散固體物較多,溝兩岸坍塌嚴重,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松散固體物豐富,可移動固體物方量來源有:不良物理地質體(H2滑坡、H1滑坡(已治理好)、B1崩塌)和邊坡殘坡積物。
根據(jù)估算,該流域松散固體物儲量達32.90×104m3,可移動方量為10.60×104m3,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大量松散固體物源。
該泥石流溝為黃瓜箐大溝左岸支溝,如圖1,圖2所示。黃瓜箐大溝由南向北流入澡塘河后轉為由東向西匯入大盈江。泥石流流域平面呈“梨”形,源頭寬廣,出口較狹窄。匯流面積為0.90 km2,主溝長331.0 m,最高點海拔為1 640.40 m,最低點位于黃瓜箐大溝交匯處1 525.33 m,高差115.07 m,平均縱坡353.6‰。根據(jù)泥石流特征,可將其劃分為形成流通區(qū)和堆積區(qū),分述如下。
2.2.1形成流通區(qū)
2.2.2堆積區(qū)
位于泥石流溝與黃瓜箐大溝交匯地帶,如圖3,圖4所示。海拔1 556.86 m~1 525.55 m,高差31.53 m,主溝長129.40 m,平均縱坡136.94‰。該區(qū)于2011年4月已實施了2座攔渣壩,現(xiàn)狀堆積區(qū)形成三個臺階,設置攔渣壩后,溝槽底寬8 m~35 m,溝岸坡度約30°。巖性為泥石流堆積之砂礫石層,厚度一般在1 m~3 m,平均厚1.5 m,多呈黃褐、灰白色,濕,礫石直徑一般6 cm~20 cm不等,以次棱角狀為主,分選性差。兩岸邊坡植被較發(fā)育。
自1995年至今,近20年的演變過程,由先前的幾十立方米小塌體,逐漸由塌滑—塌滑受沖蝕—再次塌滑,如此反復演變成現(xiàn)狀。
由于泥石流溝流域巖性軟弱,風化強烈,巖體破碎,不良物理地質作用強烈,松散固體物源量大、面廣,且地形縱坡較大,溝槽較窄,泥石流其流體具有流速大、來勢猛、歷時短等特點,從其物理特征看屬稀性泥石流,處于旺盛期。
泥石流堆積區(qū)位于黃瓜箐大溝交匯處,騰沖—清水公路旁,堆積物位于已建攔渣壩及出口的溝槽地帶,長129 m,寬8 m~35 m,厚1 m~3 m,多數(shù)物質被黃瓜箐大溝已攜帶走。泥石流固體物質主要為卵礫石,分選性差,磨圓度差,堆積物粒徑多為6 cm~20 cm之間,偶夾徑大于1 m孤塊石。
泥石流流域面積較小,但松散固體物源極為豐富,一旦爆發(fā)泥石流災害危害極大。泥石流物源區(qū)物源主要由溝谷兩側的滑坡體和崩塌體構成,兩地質災害體均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溝谷部位松散固體物呈飽和狀。滑坡體地形坡度陡、滑面埋深大、滑坡推力大,滑床地質條件較差,若直接對其進行治理難度極大,費用高且防止效果較差。因此對泥石流的治理以防止產(chǎn)生大的泥石流災害為出發(fā)點,對物源區(qū)采取適當?shù)臄r擋、排水措施,并對溝谷內的松散固體物進行水土分離,同時在溝口部位設置停淤場,利用東側溪溝水對其進行定期沖刷和清淤。
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因勢利導地利用自然條件”的思想指導下,按照全面規(guī)劃,統(tǒng)籌兼顧,突出重點,抓住要害的治理原則,以期達到在一定范圍內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
根據(jù)清水鄉(xiāng)黃瓜箐地質災害的特點,地質災害防治以工程措施為主、生物措施為輔,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配套舉措,工程措施以攔擋為主的方針;全面規(guī)劃,統(tǒng)籌兼顧,融防災、抗災、減災、救災與國民經(jīng)濟建設為一體,達到社會效益、經(jīng)濟效益、環(huán)境效益的統(tǒng)一;從大環(huán)境著眼,小流域著手,從上游到下游,從局部到全體,治坡與治溝相結合的思路;工程防御體系,生物生態(tài)防御體系,監(jiān)測預報體系,環(huán)境保護與管理體系相結合的防治對策。
根據(jù)清水鄉(xiāng)黃瓜箐現(xiàn)狀地質災害威脅人口及威脅資產(chǎn)確定防治工程等級,根據(jù)相關設計規(guī)范[4-6]該區(qū)地質災害危害對象及財產(chǎn),綜合判定滑坡防治工程分級為一級。該區(qū)地質災害危害對象及財產(chǎn),綜合判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級標準為二級。
3.2.1肋板式排水溝
在泥石流溝上游設置鋼筋混凝土肋板式排水溝,設計呈“Y”字形,根據(jù)野外調查實測剖面,主要設計兩種斷面尺寸。其中,位于主溝的中下游設計斷面尺寸為上口寬6.0 m,底寬2.50 m,高4.50 m,溝幫寬1.0 m,溝壁坡比為1∶0.3,溝底厚1.0 m。由于排水溝位于滑坡、崩塌前緣溝心部位,溝谷兩岸坡體極為松散破碎飽和,為使排水溝長期發(fā)揮作用,并進行水土分離,并且加強溝幫穩(wěn)定性,在排水溝內每間隔5 m設一塊肋板,設計肋板寬0.3 m,高2.0 m,肋板上設置排水孔。主溝肋板式排水溝設計總長53 m,肋板10道。
主溝上游及支溝地帶的肋板式排水溝,設計斷面尺寸為上口寬4.80 m,底寬2.30 m,高3.30 m,溝幫寬0.80 m,溝壁坡比為1∶0.3,溝底厚0.80 m,排水溝每間隔5 m設一塊肋板,設計肋板寬0.3 m,高1.80 m。支溝肋板式排水溝設計總長235 m,肋板40道。排水溝及肋板均采用C40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水泥采用中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由于泥石流溝上游溝道縱坡較陡,通過對邊坡進行驗算,為防止肋板式排水溝隨滑坡下滑,在排水溝底部交叉設置不同長度支撐錨桿。單根支撐錨桿共有2.90 m,5.90 m及8.90 m三種長度,采用DN80(φ89)鋼管通過打眼后灌注M30水泥砂漿,鉆孔孔徑130 mm,灌漿后形成直徑為130 mm的水泥柱。支撐錨桿縱向排距5.0 m,橫向間距分別為1.21 m和1.31 m,共設置47排,錨桿計141根,其中2.9 m長錨桿39根、5.9 m長錨桿66根、8.9 m長錨桿36根,共計長822.90 m。
3.2.2攔渣壩
在N1泥石流溝中上游已建攔渣壩位置處上游設置一道混凝土攔渣壩(3號)。一方面攔擋溝谷上游的松散固體物質;另一方面減弱泥石流溝形成較大的沖擊力對下游的威脅危害。
設計攔渣壩總壩高13.50 m,有效壩高為9.5 m,長為43.15 m,頂寬2.00 m,迎水坡坡比1∶0.6,背水坡坡比1∶0.2,基礎埋深4.0 m,整壩采用C40混凝土砌筑,水泥采用中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壩體上用φ30 cm PVC管按2.0 m×2.0 m間距梅花狀布設泄水孔;壩體中部設置泄水洞,尺寸為1.0 m×1.25 m。3號攔渣壩設計庫容4 600 m3。
3.2.3護岸擋墻及固床壩
在3號攔渣壩下游溝道兩岸設置護岸墻、固床壩,主要是對溝谷兩岸滑坡、崩塌體前緣形成的堆積體進行攔擋,并減輕溝水對溝岸的側蝕作用。護岸墻、固床壩均采用M10漿砌石砌筑。護岸墻出土高2.5 m,背坡比1∶0.3,面坡直立,頂寬1.0 m,基礎埋深2.0 m。左、右岸護岸墻單側設計長36 m,總長72 m。
為了抑制泥石流溝道的沖刷,在3號攔渣壩以下溝道以及已有攔渣壩之間設置固床壩,間距為20 m,共設置3道。
固床壩采用梯形斷面,壩體材料采用M10漿砌塊石,壩高3.0 m,單道固床壩長6.0 m,埋深1.5 m,頂寬1.0 m,底寬1.60 m。采用梯形斷面,背坡垂直,面坡坡比1∶0.2。壩頂面做成橫向坡度為1∶10的V形,V形中點應盡量靠近溝床中心。
3.2.4停淤場
停淤場擬設于泥石流溝口平緩地帶,占地面積約為500 m2,停淤場的左岸已有攔渣墻,本次對右側水溝進行改道并設置攔渣墻和排水溝,設計攔渣墻長25 m,墻高2.50 m,出土高1.50 m。
停淤場東側現(xiàn)為一溪溝,常年有水,可利用溪溝水對停淤場進行定期沖刷和清淤。停淤場攔渣墻距東側公路路邊緣尚有5 m的距離,可利用此空地作為臨時停車場使用。
3.2.5植物工程
黃瓜箐溝谷區(qū)地表植被發(fā)育,本工程設計植物措施,主要是針對泥石流物源區(qū)植被由于地質災害遭受破壞區(qū)域,主要措施是在泥石流溝谷物源區(qū)兩岸滑坡、崩塌區(qū)坡面上種植穩(wěn)土、固坡的植被。由于2011年4月完成的治理工程已施工抗滑樁周圍斜坡部位采取植物工程,可以對斜坡表面起到水土保持及固坡的作用,從而減少了泥石流物源。樹種以旱冬瓜、爬山虎為主,并撒播車桑子及狗牙根,作用是水土保持、固土以及綠化環(huán)境。植樹種草面積為22 300 m2。
1)黃瓜箐泥石流治理工程采用攔渣壩、抗滑樁、排水溝、停淤場和植物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2)黃瓜箐溝谷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大,其后續(xù)應加強監(jiān)測和預警工作,并對泥石流進行長期的動態(tài)監(jiān)測,視災害發(fā)展變化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3)該泥石流防治工程實施對云南地區(qū)和同類地質環(huán)境區(qū)的現(xiàn)場泥石流災害防治工作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4)當?shù)卣畱訌娊ㄖ芾砗铜h(huán)保管理,嚴禁危害防治工程安全使用的建筑、垃圾排放等不良現(xiàn)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