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釋廣西得名,首先要厘清兩廣的歷史淵源。
現(xiàn)今兩廣,同屬嶺南。先秦時期,嶺南為百越(粵)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設(shè)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桂林郡和象郡。秦末漢初,趙佗于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建南越國,現(xiàn)今兩廣同屬南越國。漢武帝平定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將嶺南重新劃分為九郡,包括南海、蒼梧、郁林、合浦和今屬海南島的珠崖、儋耳兩郡以及今屬越南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今廣西分屬郁林、蒼梧、合浦三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分設(shè)13刺史部,就近監(jiān)察各郡縣。嶺南九郡屬交趾刺史部[建安八年(203年)后改為交州],治所先在羸阝婁(今越南順城),后移蒼梧郡廣信縣(今梧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再從廣信東遷番禺。吳景帝永安七年(264年),從交州劃出南海、蒼梧、郁林、高涼四郡和合浦北部,另置廣州。地域相當于今兩廣大半,交州(主體在今越南北部)和廣州由此分治。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十道,今廣西大部與今廣東同屬嶺南道,現(xiàn)今兩廣整體視為一體的格局至此沒有改變。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今廣西屬嶺南西道,治邕州,今廣東為嶺南東道,治廣州,廣西作為單獨政區(qū)雛形初現(xiàn)。
宋朝設(shè)廣南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置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全境及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區(qū)為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或“廣西”,治所在桂州(今桂林,后改名為靜江府),廣西因此得名。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總廣西二十五州,而邊州十七”,首次在文獻中使用廣西的稱謂。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是廣西建省之始。明設(shè)廣西布政使司,清設(shè)廣西省,行政區(qū)域曾略有調(diào)整,但廣西的稱謂一直延續(xù)下來。
考釋廣西得名,還必須弄清以“廣”析分東西的理據(jù)。
據(jù)蒙啟鵬編纂的《(民國)廣西通志稿》考證:兩廣的“廣”指廣信。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蒼梧郡·廣信》劉昭注:“漢官曰:刺史治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因廣信居嶺南要沖,漢代以廣信縣為交趾、交州刺史部治所,統(tǒng)領(lǐng)嶺南各郡。此后,從交州分出廣州,廣州得名,亦始于此。蒙啟鵬認為:“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是以廣名州,本于廣信”,“宋以廣名路,亦本于廣信也”。以上可備一說。
廣西簡稱“桂”。普遍認為,廣西之簡稱乃是取“桂林郡”“桂州”和“桂林府”之首字而得名。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設(shè)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郡包括了今廣西的大部分區(qū)域,這是“桂林”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的最早起源。以“桂林”為郡名,《舊唐書·地理志》解釋為:“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立為桂林郡也?!睋?jù)宋代范成大考證,“桂林”之“桂”為藥用的肉桂而不是桂花,《桂海虞衡志》載:“桂,南方奇木,上藥也。”嶺南種植肉桂歷史悠久,早在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之前,肉桂就作為藥物和香料輸入中原,享有盛名。秦始皇將郡名定為“桂林”,主要就是考慮了肉桂這一特產(chǎn)因素。由此,“桂”的概念就由風物特產(chǎn)之名變?yōu)榈赜蜓馗镏?/p>
在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別稱中,有很多是“數(shù)字+簡稱”組合,如湖南省為“三湘”,是沅湘、瀟湘、資湘的合稱;福建省為“八閩”,是因為福建省在宋朝時設(shè)有八個地級行政區(qū)(包括府、州、軍);山西省為“三晉”,是戰(zhàn)國時期的魏、趙、韓三國的合稱。而廣西之“八桂”并非此類。
據(jù)考證,“八桂”之稱是從《山海經(jīng)》中“桂林八樹,在番隅東”演變而來的。晉代郭璞注:“八樹而成林,言其大也”。這里的“八”,按郭璞的解釋,指多而大的意思,“八”用于泛指,而非實數(shù),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亦有“八竿子”“才高八斗”“八面玲瓏”“八拜之交”等表述佐證。
歷代文人吟詠多有“八桂”一詞。最早出現(xiàn)“八桂”一詞為東晉孫綽(314—371年)《游天臺山賦》中的“八桂森挺以凌霜”,其后,南梁沈約(441—513年)《齊司空柳世隆形狀》中有“臨姑蘇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嶷”之句,南北朝庾信(513—581年)的詩亦有“南中有八桂,繁華無四時”等等,這些詩句中“八桂”是否指現(xiàn)今廣西有待進一步考證。有專家認為,最早以“八桂”稱廣西的是南朝陳代徐陵,所撰《廣州刺史歐陽危頁德政碑》載“八桂之土,蠻夷不實,九疑之陽,兵兇歲積”。亦有專家認為,最早以“八桂”來描寫今廣西地理環(huán)境、風物特征的當是唐朝韓愈。他于長慶二年(822年)為出任桂管觀察使的嚴謨送行時作詩《送桂州嚴大夫》,詩云:“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p>
唐代以后,“八桂”逐漸成為廣西的專稱。如宋代楊萬里為送友人移調(diào)桂林主持軍政而賦詩《送贛守張子智左史進直敷文閣移帥八桂》,另《贈劉景明來訪》載“來從八桂三湘外,憶折雙松十載前”?!洞竺饕唤y(tǒng)志》載“八桂,廣西桂林府郡名”。這是首次在官書中以“八桂”來詮釋行政區(qū)劃名。明代以后,“八桂”成為指代廣西的別稱。
嶺南地區(qū)古稱南海,嶺南多長桂樹,故又稱嶺南為桂海。廣西別稱“桂?!?,可溯源至南朝江淹詩。江淹《袁太尉淑從駕詩》載“文軫薄桂海,聲教燭冰天”,唐代李善注云:“南海有桂,故曰桂海。”南宋范成大作《桂海虞衡志》,以“桂?!惫谥畷闯鲎越驮?。范成大于乾道八年(1172年)任靜江府知府(治桂林),兼廣南西路(今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桂海虞衡志》是范成大根據(jù)親見親聞,記載了廣西山川地理、物產(chǎn)資源、氣候和風土人情,被稱為廣西的博物志?!豆鸷S莺庵尽芬幻媸?,以“桂海”代稱廣西就具有相當?shù)臋?quán)威性,并沿用至今,多見諸古籍、文人墨客筆端。周去非《嶺外代答》載“南方號桂海,秦取百粵,號曰桂林?!泵魅f歷十七年(1589年)任廣西布政司參議的王士性專寫廣西的著述名為《桂海志續(xù)》,清光緒十二年至二十一年(1886—1895年)先后任廣西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的張聯(lián)桂在廣西編著有《桂海文瀾集》。
此外,廣西別稱還有“廣右”“嶺右”“嶺西”“粵西”“西粵”“粵右”等。別稱“廣右”出自宋代,其時“廣西”作為行政區(qū)劃名出現(xiàn),因古人崇尚坐北朝南,有“左東右西”之說,因稱“廣西”為“廣右”。與“廣右”同義的別稱是“嶺右”“嶺西”。因五嶺以南的西部地區(qū)為廣西地區(qū),故得名“嶺西”?!皫X西”又因古人以左、右分指東西而稱“嶺右”,與“廣右”名異實同。廣西、廣東古為“百越(粵)”之地,粵地西部的廣西也因此別稱“粵西”“西粵”?!盎浳鳌钡耐x語為“粵右”,這與稱“廣西”為“廣右”及“嶺右”與“嶺西”的混稱同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