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姜太公封齊就國問題探賾

2020-12-01 09:36:13李鐘琴
管子學(xué)刊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周武王姜太公太公

李鐘琴

(齊文化研究院 學(xué)術(shù)研究部,山東 淄博 255000)

一、周武王首封齊魯之用意

我們熟知的“封建”一詞,本意指封疆建國,出自《詩經(jīng)·商頌·殷武》“命于下國,封建厥?!?1)高亨注:《詩經(jīng)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頁。?!胺饨ā敝疲蓙磉h(yuǎn)矣。古之學(xué)者多認(rèn)為黃帝時期即有封建之制,如唐代白居易《議封建論郡縣》云:“封建之制,肇自黃唐;郡縣之規(guī),始于秦漢?!?2)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1頁。“黃”即黃帝,“唐”即唐堯。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xí)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3)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頁。文中的“諸侯”,應(yīng)指原始氏族部落。而當(dāng)黃帝征服若干不聽話的部落、特別是征服非常強(qiáng)大的蚩尤部落之后,各部落“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4)司馬遷撰:《史記》,第3頁。。黃帝成為天子,那么,他將自己的子孫、功臣分封到各地作為獎賞,自在情理之中。黃帝的正妃嫘祖為其生了兩個兒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認(rèn)為,青陽所居的江水和昌意所居的若水,皆在蜀地,“即所封國也”(5)司馬遷撰:《史記》,第11頁。。青陽與昌意皆有封國,他們都是黃帝所分封的諸侯??梢?,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封建制。到大禹即天子之位時,“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史記集解》引三國時譙周之言曰:“以唐封堯之子,以虞封舜之子?!薄妒酚浾x》引《括地志》云:“定州唐縣,堯后所封。宋州虞城縣,舜后所封也。”(6)司馬遷撰:《史記》,第44-45頁。

不過,封建制在五帝時代并未取代原始氏族部落而成為通行的政治制度。史書記載的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之事,乃在周武王建政之初。正如柳宗元《封建論》所言:“夫堯舜禹湯之事遠(yuǎn)矣,及有周而甚詳?!?7)董誥等編:《全唐文》,第2602頁。《史記·周本紀(jì)》載周武王滅商后:“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8)司馬遷撰:《史記》,第127頁。至于周初總共封了多少諸侯,史料數(shù)據(jù)不一?!蹲髠鳌ふ压四辍份d:“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9)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1頁?!盾髯印と逍А分^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dú)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10)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diǎn)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35-136頁。?!秴问洗呵铩び^世》則曰:“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今無存者矣,雖存皆嘗亡矣。”(11)許維遹撰,梁運(yùn)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00頁。《左傳》明言武王封姬姓之國四十個,《荀子》則言周公執(zhí)政時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周公執(zhí)政,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即位初期,周公封的這七十一個諸侯國,顯然是在其東征之后?!秴问洗呵铩穭t籠統(tǒng)地說周王朝封國四百余,另外有商朝的八百多個諸侯國歸順了周王朝。《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書曰‘協(xié)和萬國’,遷于夏商,或數(shù)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見于《春秋》。”所謂“周封八百”與“服國八百余”,以及商末周武王閱兵盟津之時“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12)司馬遷撰:《史記》,第877頁、108頁。,皆非實(shí)數(shù),乃極言其多也。周武王建政之初便分封了很多諸侯國,當(dāng)無疑議。

周武王為什么急于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呢?王志民認(rèn)為,一是“論功行賞、獎勵功臣的需要”,二是“拓疆鎮(zhèn)敵、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13)王志民:《齊、魯分封的比較研究》,《山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第1期。。武王首封他的師尚父姜太公,其次是其最具才能的弟弟周公旦,之后是弟弟召公奭、管叔鮮、蔡叔度,乃兼具“論功行賞”與“拓疆鎮(zhèn)敵”之意。除此動機(jī)之外,筆者認(rèn)為,武王急于大封功臣勛戚,實(shí)為形勢所迫,不得不爾。蓋在原始社會,天下由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組成,到了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遂出現(xiàn)部落方國與天子分封的諸侯并存之局,《尚書》所謂“協(xié)和萬邦”,可見部落方國之多!夏商之時,天子視天下為私有財(cái)產(chǎn),予取予奪漸成慣例,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朝建政之初,不可能改封建制為郡縣制,因循舊制乃勢所必然。更重要的是,當(dāng)時由于交通不便,中央政府對邊遠(yuǎn)地區(qū)往往鞭長莫及,不具備實(shí)行郡縣制的條件,只能分封弟子貴戚前往鎮(zhèn)撫,朝廷才能放心。所以柳宗元認(rèn)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14)董誥等編:《全唐文》,第2602頁。

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與商末孤竹君的長子伯夷同名),就是一位被分封的諸侯。《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今河南南陽西),或封于申,姓姜氏?!薄妒酚浰麟[》:“譙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呂,子孫從其封姓,尚其后也?!?15)司馬遷撰:《史記》,第1477頁。可見,周初齊國的開國之君,姜姓,呂氏,名牙,“尚”應(yīng)是其字,“姜太公”是后人對呂尚的俗稱。周武王娶太公之女邑姜,乃太公的女婿,故尊稱太公為“師尚父”。在古代,晚輩須避諱長輩之名,應(yīng)尊稱其字。因此,筆者認(rèn)為,“尚”乃太公之字,“牙”是其名。

姜太公輔佐周武王,經(jīng)牧野之戰(zhàn),一役而畢其功,遂直搗朝歌,滅掉殷紂,建立周朝。勝利來得太突然,以至于周武王感到心中很不踏實(shí),夜不能寐,憂慮成疾。他曾對周公說:“我未定天保,何暇寐!”(16)司馬遷撰:《史記》,第129頁。周武王擔(dān)心他的新王朝得不到上天的保佑,這只是一個方面。他面對的難題,一是殷商遺民是否對新政權(quán)真心擁戴,二是強(qiáng)悍的東夷人是否甘愿歸順。為了籠絡(luò)殷民之心,武王把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都,又封弟弟叔鮮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處于霍,管、蔡、霍三國對武庚形成包圍之勢,以監(jiān)視武庚和殷人,號稱“三監(jiān)”。為了鎮(zhèn)撫東夷人以及北方的戎狄部落,周武王首封姜太公于齊,再封周公旦于魯,次封召公奭于燕。這三個人都是周武王最親近、最信任的人。齊國和魯國遠(yuǎn)在東夷地區(qū),燕國則與游牧民族山戎為鄰,這三個地方皆遠(yuǎn)離都城鎬京,屬于邊塞之地,并非中原一帶的繁華富庶之區(qū),派太公、周公、召公到這三個地方,是要讓他們肩負(fù)起鎮(zhèn)守邊疆、抵御外敵、屏護(hù)周室的重任。魯國東部是淮夷的勢力范圍,齊國東鄰是薄姑國,東南則與萊夷為鄰。任傳斗認(rèn)為:“先封齊魯,有著重要的政治昭示意義;從社稷穩(wěn)定來看,當(dāng)時東夷人尚未臣服,時常擁兵作亂,封姜太公于齊,就是想讓姜太公迅速平定東方,實(shí)現(xiàn)天下歸周大業(yè)。我總認(rèn)為,歷朝歷代對官員的任命,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則,就是‘把最放心的人用在最不放心的地方’。對齊國和魯國這樣的布局,這樣的安排,應(yīng)當(dāng)是周王朝的精心設(shè)計(jì)?!?17)任傳斗:《泰山之尊 東海之闊(代序)》,李鐘琴、武振偉:《泱泱齊風(fēng)》,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3頁。事實(shí)也證明,當(dāng)時的東夷地區(qū)確實(shí)是難以統(tǒng)治的地方。早在夏商時期,東夷人就多次與夏人、商人開戰(zhàn)。殷商末年,殷紂王才勉強(qiáng)將東夷人鎮(zhèn)壓下去。正是由于殷紂王將精銳部隊(duì)調(diào)到東夷作戰(zhàn),都城空虛,才給了周武王直取朝歌顛覆商朝的機(jī)會,此即《左傳》所說的“紂克東夷,而隕其身”(18)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正義》,第1479頁。。周王朝建立后,萊夷乘殷末之亂,認(rèn)為新生的周王朝還沒有能力來統(tǒng)治東夷地區(qū),遂武力搶奪齊都營丘,幸虧姜太公早到一步,擊退萊人,方得以在齊立足。王志民在《齊、魯分封的比較研究》一文中寫道:“周天子將滅殷的軍事統(tǒng)帥姜太公封于齊地這荒僻的海濱,又面對如此強(qiáng)悍的萊夷勢力,其目的主要不是封賞,也不是派其實(shí)施對齊地的‘統(tǒng)治’,而是來抵御萊夷勢力對周人的威脅,亦即來鞏固、拓展山東半島一帶的統(tǒng)治?!?19)王志民:《齊、魯分封的比較研究》,《山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第1期。周王朝首封齊魯,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封賞功臣,而是為了鎮(zhèn)撫東夷、屏護(hù)周室,如果將太公、周公封在成周一帶,則是為封賞而封賞,失去了鎮(zhèn)撫東夷的政治意義。

太公封齊就國,本來是沒有疑義的一段史實(shí),在史學(xué)界卻平地生出波瀾,出現(xiàn)了太公封齊在周成王之時與太公先封于呂、后封于齊之說。

二、太公封齊在武王之時還是成王之時

太公封齊在周成王之時,確切地說是在周公東征之后,這個觀點(diǎn),蓋始于清代學(xué)者崔述對《史記·齊太公世家》的質(zhì)疑。崔述在其《豐鎬考信別錄》中摘引了《史記》關(guān)于太公就國的記載后說:“武王之封太公于齊,必先克其地也??似涞?,必有人守之,萊人安能與爭?太公至成王時猶在王室,是太公未嘗親就國也,安有夜衣而行之事乎?此文絕類戰(zhàn)國策士之言,蓋其所假托,故不錄?!?20)崔述:《豐鎬考信別錄》,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24-25頁。崔述認(rèn)為,太公若被封于齊地,此地肯定已經(jīng)被周人平定,并有人把守,萊人怎么會來爭奪呢?到周成王之時,太公仍在周王朝輔政,并未就國。太公就封、夜衣而行之事,很像是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們編造出來的故事,并不可信。

在論及《史記》所載周武王首封齊魯之事時,崔述認(rèn)為:“周公于武王為弟,于成王為叔父,而《詩》稱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瘎t是封魯者成王也。周公東征三年而奄始滅,而《傳》稱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則是封魯者,成王時事也?!?21)崔述:《豐鎬考信別錄》,第26-27頁。此論一出,影響頗大。于是很多人相信,太公封于齊,伯禽封于魯,當(dāng)在周公東征、平定東夷之后。證據(jù)當(dāng)然不只是崔述的推論,還有歷史文獻(xiàn)為據(jù)。主要文獻(xiàn)記載,一是《左傳·僖公四年》所記管仲的話:“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shí)征之, 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22)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正義》,第377-378頁。晁福林認(rèn)為這其實(shí)是周成王封太公于齊地的“誥命”之辭(23)晁福林:《試論西周分封制的若干問題》,《夏商西周史叢考》,北京:商務(wù)印務(wù)館,2018年版,第838頁。。二是《史記集解》引鄭玄之言:“太公受封,留為太師,死葬于周。五世之后乃葬齊?!?24)司馬遷撰:《史記》,第1481頁。三是《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对姟わL(fēng)》齊國是也?!?25)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59頁。又據(jù)《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嬰對齊景公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26)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正義》,第1620頁。有人認(rèn)為晏嬰講的是太公初封之時齊地的歷史沿革。聯(lián)系到周公東征時滅掉作亂的薄姑氏,才將此地封給了太公,于是得出了太公封齊在成王之世的結(jié)論。如陳恩林《魯、齊、燕的始封及燕與邶的關(guān)系》一文就認(rèn)為:“魯、齊、燕的始封在成王之世,而不在武王時?!?27)陳恩林:《魯、齊、燕的始封及燕與邶的關(guān)系》,《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左傳》所記召公之命,《史記》將其前因后果記載得十分清晰:“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shí)得征之?!R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28)司馬遷撰:《史記》,第1480-1481頁。太公就國之后,勵精圖治,使齊國成為當(dāng)時舉足輕重的大國。“三監(jiān)之亂”暴發(fā)后,周公為了得到太公的支持,特意派召公去給太公傳令,賦予其征討其他諸侯國的大權(quán)。此事在“三監(jiān)之亂”之后無疑,豈能以成王始封太公于齊的“誥命”之辭視之?

《漢書·地理志》所說的成王將薄姑封給太公,與武王封太公于齊地其實(shí)并不矛盾。周王朝立國之初,武王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每個諸侯國的疆域并不大。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魯、衛(wèi),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德也;太公于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wèi)王室?!?29)司馬遷撰:《史記》,第801頁。說當(dāng)時的大國不過百里,小國三十里。孟子也說“大國地方百里”,小國“不能五十里”(30)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35頁。。司馬遷說魯國之地有四百里,那么,太公被封的齊國有多大呢?按照“上不過百里”的說法,太公初封時的齊國疆域不如魯國,大約方圓一百里。孟子曰:“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于百里。”(31)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第290-291頁。這里,孟子認(rèn)為魯國與齊國方圓差不多,都是一百里。而《晏子春秋》則說:“昔吾先君太公受之營丘,為地五百里,為世國長。”(32)湯化譯注:《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25頁。明言太公初封之地為五百里。不管是百里還是四百里、五百里,皆概言之耳。在周初,“地方百里”就算大國了。

周武王最初將太公封于齊,都營丘,但太公并未實(shí)際控制東邊的薄姑之地。由于當(dāng)時封國很多,加上原來殷朝留下的部落方國,各地諸侯國林立,山東半島的中部和北部,就有“五侯九伯”,齊國和魯國仿佛是周王朝在東夷設(shè)立的兩個據(jù)點(diǎn),互為掎角,監(jiān)視“五侯九伯”,共同屏護(hù)周室。齊國北部有薄姑國等國,東部和南部有紀(jì)國、萊國、莒國等國。三監(jiān)之亂時,薄姑國與曲阜附近的奄國都參與了叛亂,周公東征,滅掉薄姑與奄,遷奄人于薄姑,并將薄姑加封給了太公,擴(kuò)大了齊國的疆域。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說得明明白白:“武王封太公于齊,初未得爽鳩之地,成王以益之也?!?33)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1660頁。元人于欽的《齊乘》是一部關(guān)于齊地的重要地方志著作,《齊乘·沿革》亦載:“周武王克商,封太公呂尚于齊,未得薄姑之地;成王時薄姑與四國作亂,成王滅之,益封太公,遂有全齊。”(34)于欽撰,劉敦愿、宋百川、劉伯勤校釋:《齊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頁。

周武王初封太公于齊之營丘,這是沒有問題的。周公東征之后,又將薄姑加封給了太公。有人將晏嬰敘述的薄姑沿革當(dāng)成了齊地沿革,于是誤解為太公封齊在周公東征滅掉薄姑之后。這個觀點(diǎn),似乎成了學(xué)術(shù)界的“共識”。如周書燦認(rèn)為:“關(guān)于西周武王時期的分封問題,學(xué)術(shù)界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隨著考古學(xué)資料的逐漸豐富和先秦史、古文字等學(xué)科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中不少問題已得到解決,并形成諸多共識。如西周時期齊國始封年代,以往《史記·周本紀(jì)》《史記·齊太公世家》均將其置于武王克商后不久,事實(shí)上,大量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記載印證了《漢書·地理志》所記的‘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对姟わL(fēng)》齊國是也’是真實(shí)可信的?!?35)周書燦:《清華簡〈封許之命〉“呂丁侯于許”新解》,《南都學(xué)壇(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20年第4期。其實(shí),只要我們認(rèn)真考察史籍便會發(fā)現(xiàn),《史記》的記載與《漢書·地理志》的說法并不矛盾,是后人理解有誤而已。

三、太公是否先封于呂、后封于齊

若言周武王建政伊始,不封首要功臣姜太公以及周公、召公,卻先分封管叔、蔡叔、霍叔以及其他諸侯,待“三監(jiān)”與武庚叛亂之后再分封太公與周公、召公,這于情于理皆說不過去。因此,有的學(xué)者不否認(rèn)周武王建政伊始首封姜太公、周公、召公,而是認(rèn)為周武王先封姜太公、周公、召公于成周(今河南洛陽)附近的膏腴之地,在周公東征平定東夷后,再徙封太公于齊、周公于魯、召公于燕。這個觀點(diǎn),以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后乃東遷》為代表。

傅斯年寫道:“今以比較可信之事實(shí)訂之,則知此三國者,初皆封于成周東南,魯之至曲阜,燕之至薊丘,齊之至營丘,皆后來事也。”在此且不涉及魯、燕,只論齊國。傅斯年說:“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國乎?尚父侯伋兩世歷為周輔,能遠(yuǎn)就國于如此之東國乎?綜合經(jīng)傳所記,則知大公封邑本在呂也。”傅斯年認(rèn)為太公初封在呂地(今屬河南省南陽市),是因?yàn)椤皞饔浄Q齊太公為呂望,《書·顧命》稱丁公為呂伋。此所謂呂者,當(dāng)非氏非姓。男子不稱姓,而國君無氏。此之父子稱呂者何謂耶?準(zhǔn)以周世稱謂見于《左傳》等書者之例,此父子之稱呂,必稱其封邑?zé)o疑也。然則齊大公實(shí)封于呂,其子猶嗣呂稱,后雖封于齊,當(dāng)侯伋之身舊號未改也?!妒酚洝匪d齊就國事,萊夷來爭,其初建國之飄搖可知也?!?36)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9頁。

傅斯年推測,武王雖滅殷紂,但殷地未定,周的勢力尚未到達(dá)東夷地區(qū),太公怎么能越過重重殷人控制區(qū)到達(dá)齊地就封呢?這種推測不無道理,但因沒有史料支撐,未免難以服人。其實(shí),我們還可以作這樣的推測:由于殷紂王失政,眾叛親離,周文王在位時就已經(jīng)“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周武王滅紂后,殷地以及東夷地區(qū)迅速傳檄而定。《史記·周本紀(jì)》也有“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的記載(37)司馬遷撰:《史記》,第124頁。。由此可推斷,商亡后,“諸侯畢從”,天下大體平定。各地殷商方國與氏族部落起碼在表面上是服從新政權(quán)的。太公經(jīng)過殷地前往齊地就封,怎么就不可能呢?

傅斯年在上文中還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diǎn):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之后才分別徙封至曲阜、薊丘、營丘。這個觀點(diǎn),近年在網(wǎng)絡(luò)上衍生出“齊魯本在河南”的奇談怪論。

傅斯年認(rèn)為太公初封在成周東南的證據(jù),是太公被稱為呂望,其子被稱為呂伋,這個“呂”字并非指太公之氏,而是其封國之名。但是,太史公在《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得很明確:太公氏呂,乃因大禹時代其祖先伯夷被封到呂地之故。傅斯年置《史記》的記載于不顧,又拿不出太公在周初被封到呂國的任何文獻(xiàn)或考古證據(jù),就斷言太公初封呂國,之后才徙封至齊,實(shí)有悖于他所主張的“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的治學(xué)精神(38)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三卷),第10頁。。其實(shí),早就有學(xué)者指出了傅斯年憑想像與推測論史的問題,如王汎森說:“傅斯年本人的歷史寫作并不見得忠實(shí)于自己的口號,他那幾篇膾炙人口的古史論文,早已運(yùn)用了大量的歷史想象與歷史解釋?!?39)王汎森:《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古今論衡》2004年第11期。

四、太公之子呂伋是否為許國國君呂丁

傅斯年沒找到姜太公初封呂國的史料,近年卻有了姜太公的兒子呂伋被封在許國(今河南許昌)的“證據(jù)”。2008年,清華大學(xué)校友趙偉國向母校捐贈了2388枚戰(zhàn)國竹簡(被稱作“清華簡”),其中有“呂丁侯于許”字樣,這句被稱作“封許之命”的文字,引起了一些學(xué)者的極大興趣,似乎成了姜太公的長子呂伋被封在河南的“證據(jù)”。

然而,清華簡的整理者只是謹(jǐn)慎地指出:“呂丁為姜姓的呂氏,《說文·敘》稱他為呂叔,與封齊的太公望呂尚(清華簡《耆夜》作‘呂上父’)當(dāng)有一定關(guān)系?!?40)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與保護(hù)中心編,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五),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版,第117頁。但有學(xué)者推斷,這個呂丁就是姜太公的長子呂伋。如周書燦《清華簡〈封許之命〉“呂丁侯于許”新解》一文說:“清華簡《封許之命》中的呂丁極有可能就是《逸周書·世俘》中的‘呂他’,亦即《史記·楚世家》《左傳·昭公十三年》中所說的太公望之子丁公呂伋。”其理由有三:“第一,《封許之命》中呂丁所處時代,與呂伋大致吻合?!薄暗诙?,《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卒后,‘子丁公呂伋立’”。丁公之‘丁’作何解,在相當(dāng)長的時期并無定論?!薄暗谌?,《逸周書·世俘》記載呂他,亦即陳逢衡所認(rèn)為的呂伋,所征伐的越戲方,《路史·國名紀(jì)》以為即春秋時鄭國的戲?!薄皡蝸吃趨⑴c武王伐紂的重大軍事行動后,曾揮師南下,向今鄭州以南一帶進(jìn)軍。武王之世呂伋軍事征伐的地理空間與清華簡《封許之命》所記頗為一致。”(41)周書燦:《清華簡〈封許之命〉“呂丁侯于許”新解》,《南都學(xué)壇(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20年第4期。

其實(shí)這三個理由均難以立足。第一,即使呂丁所處時代與呂伋大致吻合,也不能證明呂丁就是呂伋。與呂伋同時代的呂氏人物多矣,難道處于同一時代,只因他們都氏呂,就是同一個人?第二,丁公之“丁”作何解并無定論,也不是呂丁就是齊丁公的證據(jù)。齊丁公呂伋明明是繼承了齊太公之位成為齊國的國君,怎么又被封為許國國君?僅僅是因他們稱呼中都有一個“丁”字嗎?三代之時,古人喜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命名,是為“日名”。名中有“丁”的,如“報丁”“太丁”“沃丁”“中丁”“祖丁”“武丁”“庚丁”等,可以列舉不少。西周時不止齊國有個“丁公”,宋國也有個國君被稱作“丁公”,難道宋丁公與齊丁公也是同一個人?第三,即使呂伋曾率兵征伐過許地,也只能證明他到過此地,并不能證明他被封為許國國君。據(j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許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呂叔,“太岳佐夏,呂叔作藩。俾侯于許,世祚遺靈”(42)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213頁。?!秶Z·周語下》記載:“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弊⒃唬骸吧?、呂,四岳之后,商、周之世,或封于申,齊、許亦其族也?!?43)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diǎn)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7頁。說明申國、許國、齊國國君都是姜姓呂氏,與姜太公同宗。呂叔的“叔”是排行,并非其名,呂丁很有可能是許國的第一任國君呂叔,也可能是呂叔的后代。因?yàn)椤皡味『钣谠S”并非“呂丁始侯于許”,所以尚不能確定呂丁就是許國的首任國君。

呂丁是呂丁,呂伋是呂伋,沒有任何資料說明呂伋又稱作“呂丁”?!洱R太公世家》載:“蓋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44)司馬遷撰:《史記》,第1481頁。太公去世后,呂伋繼位;呂伋去世后,其子呂得即位??梢?,呂伋繼承姜太公成為齊國第二任國君;他死后,其子呂得是齊國第三任國君。其世系非常清楚,呂伋不可能是許國國君呂丁。

申國、許國、齊國國君都是呂氏,由此亦可證明傅斯年所謂太公先封于呂、“呂”系其封國之名是錯誤的。

五、太公是否就國

周公旦被封到曲阜,但他并未就國,而是令其長子伯禽代表他到曲阜就封,“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45)司馬遷撰:《史記》,第1515頁。據(jù)《史記索隱》,召公奭被封到北燕,也沒有就國,“亦以元子就封”(46)司馬遷撰:《史記》,第1549頁。。周公和召公留在鎬京輔政,那么,周武王的謀主、師尚父姜太公是不是也留在武王身邊輔政,沒有到齊國就封呢?裴骃《史記集解》引鄭玄之言:“太公受封,留為太師,死葬于周。五世之后乃葬齊。”(47)司馬遷撰:《史記》,第1481頁。鄭玄之言,未知何據(jù)。

周公、召公沒有就封,留在京城輔政,這是沒有問題的。由于周武王憂慮成疾,英年早逝,成王年幼即位,因此周公一直留在中央主持朝政。周公大權(quán)獨(dú)攬,令同樣留在朝廷輔政的召公大為不滿,“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dāng)國踐祚,召公疑之,作《君奭》?!毒龏]》不說周公”(48)司馬遷撰:《史記》,第1549頁。。為了緩和與召公的矛盾,周公除了耐心向召公作解釋,還與召公“分陜而治”,“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49)司馬遷撰:《史記》,第1549頁。。召公與周公爭權(quán),如果太公也在朝廷輔政,二人當(dāng)不會視太公如無物,太公也不會置身事外。這足以說明,周、召二人留在朝中輔政,此時太公已經(jīng)赴齊就任國君之位。

《史記》中也多次記載太公就封之事: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蛯嬌醢?,殆非就國者也?!碧勚?,夜衣而行,犁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yuǎn)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史記·齊太公世家》)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

故太公望封于營丘,地潟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史記·貨殖列傳》)

當(dāng)然,關(guān)于太公就國“夜衣而行”,下車伊始便與前來爭奪營丘的萊人大戰(zhàn)的記載,確實(shí)十分可疑,崔述懷疑此事“絕類戰(zhàn)國策士之言”,不無道理。如果太公帶著大隊(duì)人馬就國,一般會在途中安營休息,一個小小的旅店也容納不了大隊(duì)人馬。再說,如果諸侯們就國各帶走一支兵馬,幾十位就國的諸侯豈不將周武王的數(shù)萬軍隊(duì)抽空?如果姜太公輕車簡從以就國,到齊地后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組織起一支軍隊(duì)與萊侯大戰(zhàn)。但是,這個故事再經(jīng)不住推敲,也不足以證明太公沒有就國,反而證明太公確實(shí)到齊國就位了,否則歷史上不會出現(xiàn)太公“夜衣而行”的傳說。

除了《史記》,《韓非子》《荀子》《春秋繁露》《論衡》等典籍也有太公就國的記載。如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記載了太公就國后誅殺狂矞、華士之事:“太公望東封于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于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劣跔I丘,使吏執(zhí)而殺之,以為首誅?!薄疤麞|封于齊,海上有賢者狂矞,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卻馬于門而狂矞不報見也,太公望誅之。”(50)王先慎撰,鐘哲點(diǎn)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341-342頁。且不論太公誅隱士的是與非,此事亦可佐證太公就國之史實(shí)。

太公治齊五個月,便回鎬京向周王朝匯報政績?!棒敼葜跏芊庵?,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喾庥邶R,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昂舐劜輬笳t,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51)司馬遷撰:《史記》,第1524頁。報政之后,不排除太公留在鎬京輔政之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太公又回到了齊國。

試想,如果太公不就國,“留為太師”,那么誰代表他去治理齊國呢?誰是事實(shí)上的第一代齊國國君?因俗簡禮、尊賢尚功、崇商重工這三大國策又是誰制定的呢?關(guān)于姜太公治理齊國的傳說與事跡難道全是空穴來風(fēng)?

“三監(jiān)之亂”暴發(fā)后,史籍中也沒有太公協(xié)同周公東征平叛的記載。太公此時應(yīng)該還在齊國,所以周王朝才派召公去向太公傳達(dá)周王室的詔令:“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shí)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52)司馬遷撰:《史記》,第1480-1481頁。周公之所以派召公去賦予太公征討其他諸侯的大權(quán),意在籠絡(luò)太公支持他的東征行動。平叛之后,參與叛亂的薄姑國、奄國被滅,周王室遂將齊國附近的薄姑國加封給太公,將奄國加封給伯禽。這些記載,層次分明,諸書并不沖突,史料、史實(shí)俱在,我們豈能因?yàn)猷嵭痪洹疤芊?,留為太師”便輕易否定《史記》等書的明確記載?

余論

一般來說,史料越早,可靠性越強(qiáng)。司馬遷的時代,距先秦不遠(yuǎn),司馬遷是西漢政府的太史令,他所看到的史料,當(dāng)較時人以及后人為多。其《史記》被公認(rèn)為史書典范,名列“二十四史”之首,盡管也有許多小謬誤,但基本上仍屬于信史?!稘h書》比《史記》晚了一百七十多年,僅憑《漢書》中一句模棱兩可、含糊其辭的話,是無法推翻《史記》的相關(guān)記載的。

考古新發(fā)現(xiàn),為治史提供了新材料。利用新材料,提出新觀點(diǎn),當(dāng)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認(rèn)為新材料便一定正確,新材料一定可以推翻舊史料,則是一個誤區(qū)。以清華簡為例,其出土?xí)r間、流散過程,至今仍是個謎。據(jù)說經(jīng)碳14測定,清華簡系戰(zhàn)國中晚期的文物,并不早于《左傳》《國語》等先秦時期完整流傳下來的歷史典籍。依靠對斷編殘簡、片言只語的猜測來推翻通行史書的相關(guān)記載,一定要慎之又慎。傅斯年提出的“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的觀點(diǎn),無論何時,都是吾儕應(yīng)該遵循、堅(jiān)守的治學(xué)精神。

猜你喜歡
周武王姜太公太公
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釣魚
武王伐紂
外太公
幽默大師(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講誠信到極致的炎黃先祖
講誠信到極致的炎黃先祖
奴隸倒戈
姜太公釣魚
我的太公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泽普县| 灌阳县| 安吉县| 东明县| 准格尔旗| 崇礼县| 奉节县| 牙克石市| 会宁县| 肥城市| 清苑县| 柳江县| 伊宁市| 南皮县| 辉县市| 蒙山县| 马关县| 阜城县| 沧州市| 尉犁县| 吐鲁番市| 大城县| 涿鹿县| 侯马市| 道真| 子洲县| 宝兴县| 江油市| 新兴县| 洪泽县| 清镇市| 五河县| 内江市| 遵化市| 霞浦县| 建水县| 临汾市| 乡宁县| 浦江县| 广德县|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