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黃河農(nóng)業(yè)文明和運河商業(yè)文明水乳交融,滋生出一片文化的沃土,孕育了一座璀璨的江北水城。每每來到這里,古城濃厚的歷史和文化氣息讓我們深受感染,仿佛重走了一趟歷史,來了一場穿越之旅。
水上古城
離開繁華的市區(qū),踏上水上古城的青石板路,這段路不似柏油路平坦,要小心行走,處處留意,如此,更能發(fā)現(xiàn)藏于古城的細節(jié)之美。水上古城不僅保留著歷史的足跡,還沉淀了人間百態(tài)。光岳樓傲然屹立于古城中央,六百多年來,它見證了聊城的發(fā)展歷程,目睹了聊城的滄桑巨變,像一首鏗鏘有力的老歌,千古傳唱,百聽不厭。
東阿曹植墓
不知從哪場雨開始,風中也夾帶起了涼意。斑駁的紅色鐵門訴說著滄桑,勾起人內心隱蔽的情感,觸碰到心靈那根敏感的琴弦。煙雨蒙蒙,曹植墓園中有種凄冷的美,擱下平日的瑣事,在這兒靜靜地下雨的聲音,想想往事,也是一種安逸。聯(lián)想到那空靈悠遠的梵唄,讓人回味無窮。“七步才名歸寂寞,一回塵夢合凄涼?!被蛟S我們再無法感同身受,只能虔誠地點燃一炷香,順著裊裊升起的青煙,追憶他傳奇的一生。
東阿藥王山
東阿藥王山是祈福圣地,西臨東阿阿膠城,東望洛神湖,依山傍水,風景絕佳。在山腳綿延至山頂?shù)氖駲诎迳?,刻著百家藥王故事,整個山道貫穿了一部中醫(yī)藥文化史。第二道山門前的九級石階上貼著中國古老的一至九的連環(huán)成語,在冥冥之中為人們祈福。登臨藥王山,千年的歷史滄桑和濃郁的文化底蘊撲面而來,漫步殿宇,感受到的是祈福背后的神圣感和儀式感。
高唐柴府
魚丘湖東北湖畔,沿著石鋪的小路一直走,尋到—座小橋。走過小橋,看到的這座華麗的古典宅院便是柴府。小橋流水、曲徑繞幽,如夢里水鄉(xiāng)般讓人魂牽夢縈。府邸內有一個開闊的庭院,陽光灑滿每一個角落,柴府靜謐又溫馨。院中有幾個人物雕像,動作不一、神態(tài)各異,看到他們仿佛看到了當時柴府人日常生活活動場景。親身來到柴府,就會不由得感嘆充滿了江南風情的形容與它如此契合。
高唐清平文廟
從始建至今,清平文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孕育了清平縣燦爛的人文和豐厚的文化。院內17株有近千年歷史的漢柏古木參天,蒼勁有力,與經(jīng)久不衰的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遠遠望去,清平文廟歇山琉璃瓦頂,金碧輝煌。仔細仰望,又雕梁畫棟,極具美感。當初文廟建成之時,人們?yōu)榱吮磉_對圣人的敬仰之情,燒制了這個影壁。據(jù)說,影壁之北曾立有青色灰石質雕刻的盤龍柱,在影壁的南面,通過影壁的透空就能望到此柱,因此影壁也被稱為“透龍壁”。
陽谷海會寺
海會寺位于陽谷阿城,古運河的東岸,是“殿宇巍峨,樓閣連亙”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海會寺內有一鹽運司,也稱運司會館、山西會館,是來到海會寺不得不去的地方。歷史上,阿城是運河邊重要的海鹽集散地,是當時聞名的鹽運碼頭,因此朝廷在這里設置了鹽運司。因此,鹽運司從側面也印證了明清時期聊城運河經(jīng)濟的繁榮。
臨清鰲頭磯
明清時期,臨清因京杭大運河漕運而興盛一時。在會通河與衛(wèi)河之間,形成了一塊周圍環(huán)水的狹長陸地,人稱“中洲”。鰲頭磯因處于中洲的突出之地,狀若鰲頭而得名。明代書法家方元煥題字“獨占”,賦予其“獨占鰲頭”的意境,成就了臨清特有的“獨占”文化。歷史之所以被人銘記,是因為它之于我們有特殊的意義。時至今日,鰲頭磯雖不復當年跌宕起伏的氣勢,卻在一代又一代聊城人心中波瀾壯闊。
臨清鈔關
鈔關,本是稅關。明朝初年,白銀不允許直接交易,包括繳稅也只能用紙鈔。所以,稅關即鈔關。臨清鈔關也因運河而興。到明朝萬歷年間,臨清鈔關已經(jīng)位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其中,萬歷六年(1478年),征稅83200兩。而當年山東一省稅收僅8860兩,僅比臨清鈔關的1/10稍多。到清末民初,隨著津浦鐵路和京漢鐵路建成通車,大運河進一步被邊緣化。1930年,臨清鈔關最終關閉。臨清鈔關歷經(jīng)500年風風雨雨,是大運河上開設最早、關閉最晚、征稅數(shù)額最大、國內現(xiàn)存的唯一運河鈔關,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興衰。
臨清清真寺
臨清清真寺中多懸掛匾額和楹聯(lián),承襲了漢文化的傳統(tǒng),寺院的整體建筑風格既有阿拉伯建筑的風格,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風貌,展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近看,一股深沉而神秘的氣氛撲面而來,墻壁上精致的彩繪展示出清真寺的宏偉秀麗。多元文化的融合,加深了聊城文化的深刻內涵。臨清清真寺是一首充滿了異域風情的歌,讓人眼前一亮,而后又念念不忘……
冠縣蕭城遺址
沿黃河故道北行十公里,能看到一座巍巍土城矗立在原野上,這便是著名的“蕭城遺址”,歷史上遼宋簽訂“澶淵之盟”的見證。遠遠望去,城墻犬牙參差,卻又連綿起伏。古城墻雖然荊棘叢生,但不失雄偉氣派,一眼望不到頭。雖然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侵蝕、衛(wèi)河洪水浸泡,箭樓、點將臺等高高聳立,城墻依然堅固如初。每走一步,都仿佛穿越了歷史,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聽到它強有力的心跳。金戈鐵馬,聲猶在耳。
游歷完聊城各處,總是能聽到它傳出的婉轉的歌聲,在這些悠揚的節(jié)奏里,我們聽到了文化賦予聊城的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