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中,潘安陽,申寶劍
(1.頁巖油氣富集機理與有效開發(fā)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 無錫 214126;2.國家能源頁巖油研發(fā)中心,江蘇 無錫 214126;3.中國石化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江蘇 無錫 214126;4.中國石化 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江蘇 無錫 214126)
沉積有機質的原始來源是生物體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代謝產物和生物殘體[1]。這些物質穩(wěn)定性差異很大,其中核酸、糖類等有效碳水化合物及活性蛋白質等穩(wěn)定性較差,只有生物脂類物質(細胞的“油滴”、“脂肪?!奔凹毎さ阮愔摹吧飿酥疚铩?和生物骨壁殼碎屑相對穩(wěn)定,容易被保存下來。生物脂類物質是可溶有機質或地下石油最重要的來源[2],在優(yōu)質烴源巖中經溫度、壓力、時間、催化等成巖作用而形成石油[3]。生物骨壁殼碎屑可以分為有機和無機兩部分,生物骨壁殼有機碎屑就是不溶有機質,實質上是由纖維素、幾丁質等無效碳水化合物或硬蛋白等非活性蛋白構成的有機大分子,也是本文討論的對象。生物骨壁殼有機大分子與干酪根相當,均為不溶有機質,但又不完全一樣,表現(xiàn)在沉積早期至低成熟階段,干酪根不但包括了生物骨壁殼有機大分子,而且還包裹了(或與某些雜原子低能鍵相連接的)脂類小分子,是一種復雜和不均勻的縮聚物,分子結構難以用分子式表述,至今尚未弄清楚[4]。這里試圖從生物分子結構和物質平衡的角度研究石油、天然氣和不溶有機質,與干酪根生烴理論并不矛盾。
對生物體起支持或保護作用的有機骨壁殼等生物高分子主要是由①纖維質+果膠質、木質素、幾丁質、肽聚糖等無效碳水化合物和②硬蛋白等非活性蛋白質構成。它們的化學結構相對穩(wěn)定且不易分解,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機溶劑。在還原、強還原尤其是在水體分層及底層水體呈現(xiàn)H2S的厭氧環(huán)境下形成的優(yōu)質烴源巖中,生物體骨壁殼有機大分子盡管經歷了長時間地質年代沉積成巖的演化,但其主要成分及部分結構相對容易保存下來,是不溶有機質的主要成分。
碳水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自然界最豐富的有機物,根據碳水化合物的穩(wěn)定性或能否被生物體消化吸收,可分為無效碳水化合物和有效碳水化合物。將生物體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或不能被消化成小分子進而被吸收的糖類統(tǒng)稱為無效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構成生物骨壁殼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幾丁質、肽聚糖和果膠等多糖類或聚糖類,也包括各種結構糖蛋白類。
(1)纖維素大分子是由很多D-葡萄糖以β-1,4糖苷鍵組成的多糖,分子式為(C6H10O5)n,其化學組成含碳44.44%、氫6.17%、氧49.39%[5-6]。天然纖維素是極性高分子,分子之間存在氫鍵,在常溫下呈現(xiàn)較穩(wěn)定的化學結構,最新研究表明其是柔性分子[7]。溫度在150 ℃以下時,纖維素不發(fā)生顯著變化,超過該溫度時即會由于脫水而不斷焦化,發(fā)生分解的溫度為325~375 ℃[8]。纖維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且最豐富的有機物,地球上每年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約2 000×108t纖維素,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9]。纖維素是植物(維管束植物、地衣植物)細胞壁中的主要成分,以高度結晶的有序結構微纖絲狀態(tài)存在,構成了植物細胞壁的骨架結構,與半纖維素和果膠質等構成完整的細胞壁[10-11]。一部分藻類(如綠藻、紅藻、灰藻、黃—綠藻等)的細胞壁[12-13]、一些微生物(如醋酸菌)[14-15]以及被囊動物(亦稱尾索動物,如海鞘)的被囊也能產生纖維素[16-17]。
半纖維素是由幾種不同單糖組成的聚糖高分子物質[18-19],分解溫度為225~350 ℃[8]。在植物細胞壁中半纖維素與纖維素之間通過氫鍵和范德瓦耳斯力結合共生,半纖維素附著在微纖絲的表面,并把相鄰的微纖絲相互連接,構成了堅硬的細胞網絡結構[20-21]。半纖維素在植物體木質組織(針葉木、闊葉木和禾本科等)中含量豐富,在非木材植物中(如麥稈和稻類秸稈)更是占比30%以上[22]。半纖維素化學成分因植物種屬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可分為木葡聚糖、木聚糖、β-(1→3,1→4)-葡聚糖、甘露聚糖和葡甘聚糖這幾類[23]。其中木葡聚糖存在于從苔蘚植物開始的每一種陸生植物中,但在輪藻中還未發(fā)現(xiàn)[24-26];木聚糖廣泛存在于被子植物以及諸如松柏類的裸子植物中[23];甘露聚糖則是輪藻中的主要半纖維素[25-26],似乎在早期的陸生植物中就非常豐富了,尤其是苔蘚植物[27]和石松門植物[28];β-(1→3,1→4)-葡聚糖存在于整個禾本目植物中,但很多在種子植物類群中并不存在[23]。
木質素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非碳水化合物,而是復雜酚類聚合物,自然界中它與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半纖維素等)交聯(lián)在一起,通常以木質素—碳水化合物復合體的形式存在[29]。不同的植物木質素的元素組成往往會存在一些差別[30],但總體來說木質素的化學組成主要含碳、氫、氧3種元素,分別約占60%,6%和30%,此外還含有少量的氮元素[31]。木質素也是構成高等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植物中,一般大分子物質纖維素(30%~50%)、半纖維素(23%~32%)和木質素(15%~25%)為主要成分[32],其中木質素在針葉木形成層中、闊葉木形成層中和單子葉禾木科植物莖中分別占23%~35%,20%~25%和15%~25%[19]。
(2)幾丁質又稱甲殼素、殼多糖等,分子式(C8H13O5N)n。幾丁質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地球上僅次于纖維素的第二大纖維源[33],為甲殼類動物的外殼、軟體動物的器官和部分真菌類(酵母菌等)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也存在于一些綠藻中[34]。
(3)肽聚糖又稱黏肽、黏質復合物、胞壁質,為細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35]。不同種類細菌細胞壁所含肽聚糖占細胞干重的比例有所差異,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所含的聚糖分別占干重的50%~80%和5%~20%,只有少數細菌(如嗜鹽菌)不含肽聚糖[36]。
葡聚糖為一種由D-葡萄吡喃糖單體組成的高分子量多糖,存在于某些微生物分泌的黏液中,結構因微生物種類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另外在一些植物和真菌中也存在葡聚糖[37]。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主要由細菌等微生物分泌于體外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莢膜、黏液層以及其他表面物質[38],其中組成以多糖和蛋白質為主(占總量的70%~80%),還有少量的核酸、磷脂、褐藻酸、腐質酸等物質[39-40]。黏多糖是多糖分子與蛋白質結合而成的胞外生物高分子,是細胞間結締組織的主要成分。
(4)果膠又稱原果膠、果膠質,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是構成植物細胞間層質的主要物質[41]。
藻膠是由藻類細胞壁中的多糖組成,包括卡拉膠、瓊脂、褐藻膠及其衍生物。其中卡拉膠又稱石花菜膠、鹿角菜膠等,是來自紅藻類的細胞壁多糖,不同世代的紅藻所含有的卡拉膠主要類型不同[42]。瓊脂,又稱瓊膠,分子式(C12H18O9)n,也主要為紅藻類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由瓊脂糖(形成凝膠的組分)和瓊脂膠(非凝膠部分)兩部分組成[43]。褐藻膠是廣泛存在于褐藻細胞壁中的一類多糖物質,一些細菌(如假單胞菌屬、固氮菌屬等)也可以產生胞外褐藻膠[44-45]。藻類的原生質體也能夠分泌出一層果膠質的被膜,當細菌等生物死亡后,殘體也能夠被類膠質體黏接包裹,藻類死亡后則被黏接起來,甚至形成連片狀的藻席。
蛋白質是由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構成的有機大分子,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蛋白質的分類或種類有很多,這里根據生物體中蛋白質的活性或穩(wěn)定性和功能特征分為非活性蛋白質和活性蛋白質。非活性蛋白質是一大類對生物體起保護或支持作用的結構蛋白質或硬蛋白或膠原蛋白等,很難被分解。常見的非活性蛋白有硬蛋白,它是一群不溶于水、鹽、有機溶媒、稀酸和堿的簡單蛋白質的總稱,包括膠原蛋白、角蛋白和彈性蛋白等。
(1)膠原蛋白是動物結締組織(骨、軟骨、皮膚、腱、韌等)中的主要成分,約占膠原纖維固體物的85%。膠原蛋白不同于一般的蛋白質的雙螺旋結構,而是穩(wěn)定的三螺旋結構[46],普遍存在于動物體中,也是哺乳動物體內含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功能性蛋白[47-48]。其中骨膠原蛋白也稱“骨膠原”(UC-Ⅱ),是由三條多肽鏈構成的螺旋分子結構,是膠原蛋白的主要成分,并構成了骨骼和軟骨(占90%)[47]。
(2)角蛋白是保護或加強機械強度的不溶性蛋白質,在所有溶劑中都不發(fā)生溶解,也不能被酶分解。存在于毛發(fā)、指甲、羽毛、角等中[49]。
(3)此外,還有動物體中起支持與潤滑作用的彈性蛋白。
對生物體起支持或保護作用且相對堅固穩(wěn)定的生物有機高分子物質構成了不同類型生物體的有機骨壁殼及其碎屑,其精細結構多數只有在掃描電鏡、納米CT、FIB、透射電鏡等超顯微技術下才能被識別。包括浮游藻類、疑源類、底棲藻類、真菌類和細菌類等的細胞壁殼及其碎屑;浮游動物結締組織的殼骨皮毛絲腱韌及其碎屑;水生陸生高等植物的細胞壁和細胞骨架及其碎屑。
浮游藻類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果膠[50]。如浮游綠藻細胞壁(圖1a)[51]的外層是果膠質,內層是纖維質,有些目/屬的細胞壁中還有幾丁質(剛毛藻屬、鞘藻屬和毛鞘藻屬)和胼胝質(松藻目)。甲藻類(圖1b)[52]除少數裸型種類外,都具有主要是纖維素組成的厚細胞壁(也稱為殼),由許多具有花紋的甲片相連而成。黃藻類細胞壁化學成分主要是果膠,有些種的細胞壁內沉積有二氧化硅,只有無隔藻屬和黃絲藻屬的細胞壁是由纖維素組成。硅藻類細胞壁(圖1c)成分含有果膠質和硅質,不含纖維素。不同于其他藻類,藍藻細胞壁(圖1d)化學組成以肽聚糖為主。隱藻細胞不具纖維素細胞壁,細胞外有一層周質體,柔軟或堅固。
圖1 浮游藻類和疑源類纖維質細胞壁及其碎屑掃描電鏡照片
疑源類(圖1e,f)是一類多源的、具有不同親緣關系的微體化石類群,可能包括海生真核浮游植物、綠藻和單細胞原生生物的有機質壁囊胞,以及一些非海相的形態(tài)類型(如真菌孢型、藍藻)和非藻類親緣的生物形態(tài)(如高等生物的卵、外骨骼)[53]。疑源類是具有機細胞壁的,由單一或多層有機成分的壁包封的中央腔組成。疑源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也是纖維素,也有果膠質、幾丁質及肽聚糖等無效碳水化合物。
這些源于海洋(或海侵湖泊)浮游藻類和疑源類的細胞壁殼及其碎屑結構相對穩(wěn)定,在穩(wěn)定水體(強還原環(huán)境)沉積過程中,常??梢耘c油滴類脂等脂類物質一起保存下來,但是其量相對保存下來的脂類物質來說所占比例很低,一般不超過15%[54]。這些細胞壁碎屑+油滴類脂等脂類也可以在細菌及其胞外聚合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熒光的組分,但是細胞壁殼即使在未成熟—低成熟階段也不具熒光,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通過超顯微技術可識別其原始形態(tài)。實際上,正是由于這些浮游藻類和疑源類的纖維質細胞壁保存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優(yōu)質烴源巖中才能被識別,而此階段的油滴類脂等脂類物質已經裂解和縮聚為甲烷等氣體和固體瀝青。
(1)底棲藻類中褐藻細胞壁分為兩層,內層是纖維素,外層是藻膠,同時在細胞壁內還含有褐藻糖膠(一種無效碳水化合物)。底棲藻類中紅藻細胞壁也分兩層,內層為纖維素,外壁是由瓊膠和卡拉膠等果膠組成,因種類而異[50]。此外,底棲宏觀藻——褐藻等“莖枝”絲炭化可以形成海相絲質體或半絲質體;藻類細胞分泌物形成的分泌體也可能屬一種海相惰質體。褐藻等底棲藻類的纖維質+藻膠細胞壁也可以凝膠化形成鏡狀體[55-56]。宏觀藻類細胞壁或絲壁及其碎屑尤其是在細菌及其胞外聚合物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形成藻席(圖2a,b,c)。例如,優(yōu)質烴源巖中常見的底棲藻類細胞壁或絲壁及其碎屑主要有①底棲紅藻的絲質體殘片和絲壁碎屑;②藻席和底棲藻孢子等[57]。
(2)真菌細胞壁和菌絲體主要成分為幾丁質,也有纖維素、葡聚糖、甘露聚糖等多糖[58]。高等真菌、低等真菌和酵母菌分別以幾丁質、纖維素和葡聚糖為主。霉菌細胞壁分為3層,外層、中層和內層分別是無定形的β葡聚糖、糖蛋白和幾丁質微纖維。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體(亦稱子囊菌,絲狀子囊菌細胞壁由幾丁質構成)與藻類(以綠藻或藍藻為多)共生形成地衣。海洋(或海侵湖泊)真菌地衣類的幾丁質或纖維質絲壁碎屑,與動物的幾丁質外殼碎屑和底棲藻類的纖維質絲壁碎屑一樣,結構相對穩(wěn)定(圖2d)。此外,真菌遺體形成的真菌體可以是一種海相惰質組[59]。
(3)細菌類細胞壁的成分多為肽聚糖(圖2e)。細菌類分泌物形成的胞外聚合物(圖2f)結構相對較穩(wěn)定,在厭氧條件下,這些細菌類肽聚糖的壁殼可以單獨保存下來,也可以與其他相對穩(wěn)定的有機生屑一起保存下來。古細菌細胞壁不含肽聚糖,不同古細菌細胞壁成分不同,包括蛋白質、雜多糖(如甲烷八疊球菌和鹽球菌)、假肽聚糖(如產甲烷菌),目前有關烴源巖中觀察到古細菌的報道較少,但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類生物標志物的發(fā)現(xiàn)指示古細菌確實存在。
因此,褐藻等底棲藻類的細胞壁(或絲壁)及其碎屑主體成分是纖維素+藻膠;真菌及地衣類的細胞壁(或絲壁或菌絲)及其碎屑主體成分是幾丁質或纖維素;細菌類(真細菌)細胞壁的主體成分是肽聚糖,古細菌類細胞壁的主體成分類似于肽聚糖或是雜多糖。這些源于海洋(或海侵湖泊)低等植物的細胞壁(或絲壁或菌絲)及其碎屑在優(yōu)質烴源巖中常見。此外,這些低等植物的細胞壁也可以凝膠化形成鏡狀體,菌絲或絲壁可成為菌絲體。
(1)甲殼類及三葉蟲類等節(jié)肢動物的骨殼在優(yōu)質烴源巖中通常用普通顯微鏡甚至肉眼就可以見到(圖3a),多為幾丁質組成。其中甲殼綱是節(jié)肢動物門中的一個重要的綱,甲殼綱中的橈足類、枝角類分別是海洋和淡水浮游動物群落中最重要的類群[60]。三葉蟲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是所有化石動物中最豐富的,僅出現(xiàn)在寒武紀—二疊紀期間。
圖2 優(yōu)質烴源巖中底棲藻類、真菌類和細菌類絲壁殼碎屑掃描電鏡照片
圖3 動物類有機骨殼碎屑化石Fig.3 Bone and shell detritus fossils of animals
(2)筆石類等半索動物的骨殼(圖3b)視為骨膠原(硬蛋白),一般保存為化石的是其硬殼(或皮)(圖3c)。筆石作為一類現(xiàn)已滅絕的主要繁盛于早古生代的海生群體動物,保存下來的僅是筆石蟲體所分泌的骨骼,即筆石體,普遍發(fā)育的五峰組—龍馬溪組富含筆石頁巖地層是我國四川盆地重要的頁巖氣勘探目標層系。雖然關于筆石體的成分一直存在著爭議,但通過能譜分析普遍證實筆石體主要由碳元素組成[61-62],而且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顯微傅里葉紅外光譜和高分辨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儀分析表明,筆石體可能主要是由膠原蛋白類高分子聚合物組成[63-66]。
(3)原生動物的外殼除有硅質、鈣質外,有些鞭毛蟲、肉足蟲、纖毛蟲、等輻骨放射蟲的內外骨骼還由纖維質、幾丁質、硫酸鍶等組成。此外,還有軟體動物的外套膜、鰓絲及最初貝可能由角蛋白、幾丁質構成,脊索動物類的被囊(甲殼)由纖維素組成[60]。
因此,上述甲殼類、三葉蟲等節(jié)肢動物的幾丁質骨殼、筆石類等半索動物的骨膠原殼和原生動物的纖維質殼等動物有機骨殼碎屑,均可經細菌凝膠化作用形成鏡狀體或海相鏡狀體,也可以直接演化成為碳膜,或稱之為海相惰質組[67]。在放射蟲、海綿等原生動物的硅質骨骼碎屑中和在有孔蟲等鈣質動物骨殼碎屑中,多數也含有幾丁質或膠原蛋白或黏多糖等(與動物有機骨殼成分相同的)用來黏結生物分子結構的有機質。這部分有機質含量和生烴能力以前未進行研究和予以重視,在中國南方海相等硅質生屑或鈣質生屑優(yōu)質烴源巖中通過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等已經得到證實,其含量及對有機質類型的評價不可忽視[68-70]。
高等植物(陸生和水生)的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果膠或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果膠,而細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纖維(非活性蛋白)(圖4)。這些骨壁碎屑結構穩(wěn)定,在形成優(yōu)質烴源巖的穩(wěn)定水體(強還原環(huán)境)沉積環(huán)境中可以保存下來,但是水體沉積環(huán)境不利于高等植物的發(fā)育,尤其是陸源高等植物骨壁碎屑只有靠長距離的搬運(水體或風)才能到達。因此,優(yōu)質烴源巖中的陸源高等植物骨壁碎屑含量一般較低。這些高等植物骨壁碎屑可以為絲質體(惰質體),也可以在細菌凝膠化作用下形成鏡質體[67]。
從上述骨壁殼有機碎屑纖維質、幾丁質、骨膠原、肽聚糖和膠質等生物高分子的化學結構和穩(wěn)定性來看,一是它們在沉積水體穩(wěn)定的強還原環(huán)境條件下相對容易保存下來;二是經過早期成巖變化和成熟后,不具備生油能力或生油能力很低,高成熟—過成熟早期可具有一定的生烴氣能力,與顯微組分鏡質體或基質鏡質體的生烴能力相當,一般烴氣的轉化率低于15%。
大量源于高等植物纖維素+果膠等無效碳水化合物并經過凝膠化的鏡質組或以鏡質組為主體的未成熟—低成熟煤系烴源巖評價和熱壓模擬實驗結果已經證實,烴源巖中源于高等植物的纖維素+果膠等無效碳水化合物經過凝膠化的鏡質組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最高總烴氣轉化率一般不超過15%,屬典型的Ⅲ型有機質類型[71-73]。
圖4 水生高等植物纖維質細胞骨壁碎屑化石Fig.4 Fibrous cell wall and bone detritus fossils of aquatic higher plants
例如,貴州凱里魚洞煤礦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P2l)以均質鏡質體(86.7%)為主的煤(表1,原始樣品有機質類型為Ⅲ型,總有機碳含量63.02%,碳酸鹽含量小于5%,VRo為0.86%)常規(guī)熱壓模擬實驗結果顯示:①以生烴氣(主要為甲烷)為主,在過成熟階段烴氣(甲烷)產率約為120 kg/tc,主要是鏡質組直接熱降解,[121.34-(26.81~1.28)×45%]/121.34=90.53%,45%為根據理論推算和模擬實驗結果得到的當古原油密度為1 g/cm3時甲烷的最終碳轉化率產生的(表1);殼質組(5%)在成熟階段生成的可溶有機質(瀝青“A”)在過成熟階段最高烴氣產率也只有(26.81~1.28)×45%=11.49 (kg/tc),僅占總烴氣量的不到10%;而惰質組(8%)產生的烴氣甚微。②烴氣主要產生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約占總烴氣量的81%以上,過成熟階段約占總烴氣量的38%以上,如果排除殼質組(5%)在高成熟階段可溶有機質(瀝青“A”)熱裂解生成的烴氣,均質鏡質體主要生烴氣階段是在過成熟早期階段(VRo約2%~4%)。其成烴氣模式見圖5。
表1 高等植物形成的煤巖(鏡質組為主體)常規(guī)熱壓模擬實驗綜合數據Table 1 Conventional thermocompress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data of coal (mainly vitrinite) formed by vascular plants
圖5 海沼相均質鏡質體為主體的煤(Ⅲ型)常規(guī)熱壓模擬生排烴模式Fig.5 Models of conventional thermocompression simulationexperime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n coal(type Ⅲ) dominated by marine and lacustrine homocollinite
也就是說,由纖維質骨架(+果膠)經凝膠化形成的均質鏡質體在成熟—過成熟階段早期是生烴氣的,最高烴氣產率約120 kg/tc(表1),相當于Ⅲ型干酪根。實際上,基質鏡質體、或由纖維質+藻膠等構成的細胞壁殼、或經細菌凝膠化形成的海相鏡狀體化學結構和成分與均質鏡質體相似,只是可能摻雜的或細胞壁中或細菌中的“油”或“烴”含量略高,生烴氣能力可能高于均質鏡質體,最高烴氣產率可達200 kg/tc或更高一些,相當于Ⅱ2型干酪根。但是,遭受氧化或炭化的惰質組或絲質體生烴氣能力很差,部分在過成熟階段生成少量烴氣,最高烴氣產率均小于100 kg/tc,相當于Ⅲ2型干酪根[70]。
因此,熱壓模擬實驗證實海相優(yōu)質烴源巖中保存下來的生物骨壁殼有機碎屑在成熟—高成熟階段一般只具備生成一些凝析氣或輕質油氣的能力,在過成熟階段早期仍可生成烴氣(甲烷),主要生烴氣期是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早期,最大生烴氣能力一般不超過150 kg/tc,相當于Ⅲ型干酪根[70]。
(1)從上述纖維質、幾丁質、骨膠原、肽聚糖和膠質等生物骨壁殼有機碎屑的化學結構和化學成分來看,除了結構相對穩(wěn)定并容易保存下來之外,一是它們并非“石油”,即使成巖脫水熱變化后其化學成分仍與石油成分不一致;二是它們的某些(芳)環(huán)上還帶有甲基或乙基等,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在不同程度上能夠生成一些天然氣,但由于這些芳環(huán)上的甲基或乙基等(碳數多小于4)相對需要較高的能量才能熱裂解下來;三是盡管它們并非“石油”,有的細胞壁有時含有少許脂類(蠟、脂肪等),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也能夠熱裂解生成一些天然氣。因此,其生烴潛力相當于鏡質體或基質鏡質體,一般烴氣的總轉化率低于15%,相當于Ⅲ型有機質類型的生烴潛力。
(2)在海相優(yōu)質烴源巖中保存下來的生物骨壁殼有機碎屑(纖維質、幾丁質、骨膠原、肽聚糖和膠質等生物有機高分子)多為動物類有機骨殼碎屑,如筆石殼屑鏡狀體、底棲藻類絲壁碎屑、浮游藻類和疑源類纖維質細胞壁及其碎屑、真菌地衣類的幾丁質或纖維質絲壁碎屑、細菌類肽聚糖的壁殼及其分泌物形成的胞外聚合物、水生高等植物纖維質細胞骨架壁碎屑以及鏡狀體、鏡質體、絲質體等,它們在低成熟—成熟階段的熱解氫指數一般小于200 mg/g,其H/C原子比都小于1.2(表2),屬典型的Ⅲ型有機質類型。它們在熱演化生烴過程中,熱解氫指數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早期迅速降低,即海相優(yōu)質烴源巖中保存下來的生物骨壁殼有機碎屑在該階段早期仍具有一定的生烴氣能力。
表2 不同生物骨壁殼有機碎屑地球化學特征Table 2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detritus from different organisms (mainly skeleton, cell wall and shell)
(1)對生物體起支持或保護作用的有機骨壁殼等生物高分子主要是由纖維素、幾丁質、果膠、肽聚糖等無效碳水化合物和硬蛋白等非活性蛋白質構成,化學結構穩(wěn)定,不溶于有機溶劑和水,在優(yōu)質烴源巖形成過程中以非脂類的不溶有機質形式保存下來。
(2)有機骨壁殼及其碎屑包括浮游藻類及疑源類纖維素+果膠質的細胞壁;褐藻等底棲藻類纖維素+藻膠質的細胞壁、真菌類幾丁質或纖維質的細胞壁和細菌類肽聚糖(或雜多糖)的細胞壁;甲殼類等節(jié)肢動物幾丁質的骨殼、筆石類等半索動物骨膠原的皮殼和部分原生動物纖維素+幾丁質的外殼;水生陸生高等植物纖維素+果膠質的或纖維+木質+半纖維+果膠質的細胞壁及蛋白質纖維質的細胞骨架。
(3)生物骨壁殼有機碎屑屬非脂類的生物高分子不溶有機質,不具備生油能力,在高成熟—過成熟早期具有一定的生烴氣能力,烴氣轉化率一般低于15%,為Ⅲ型有機質類型或與鏡質組生烴氣能力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