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指鑒
摘 要:《邊城》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地位極高的一部中篇小說,其內容折射出作者沈從文當時的內心。遠在千里之外的故土湘西在當時給正在“北漂”的沈從文內心上以莫大的溫暖。《邊城》里的世界可以說是沈從文心之所向,盡管文中的故事留有遺憾,但那個山美水美人心質樸的小鎮(zhèn)留在了每一個讀者的心里。
關鍵詞:沈從文;《邊城》;內心實際;反應
1934年出版的中篇小說《邊城》,作者是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沈從文。這部小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功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并排在了第二名。在1992年,著名導演凌子風將這部小說拍成了同名電影,獲得了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會榮譽獎。
作者懷著對湘西的眷戀,用獨特的苗族風格和個人風格描繪出文苑前所未有的、反映湘西苗族人民生活的藝術珍品。這部小說將20世紀30年代酉水邊的茶峒小鎮(zhèn)作為背景,以一個“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湘西徐徐展開一個并不復雜的愛情故事,體現(xiàn)了湘西特有的風土和當?shù)厝说募兇饷篮?。整個故事雖然簡單卻能讓人于平凡之中發(fā)現(xiàn)許多愛情的真理,對于今天的我們仍有啟示。在當?shù)孛磕昱e行一次的龍舟賽上,當?shù)卮偟膬鹤犹毂:蛢投紝δ晟俚拇浯洚a(chǎn)生了懵懂的愛情。得知當?shù)氐膱F總想用新磨坊作為陪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儺送后,儺送寧肯只要一條破船也始終不愿意放棄翠翠。但美麗懵懂的翠翠同樣吸引了大哥天保。于是兩兄弟決定以當?shù)氐牧曀住礁?,看誰能先打動翠翠的心。儺送歌聲渾厚悠揚,大哥自知唱不過弟弟,便放棄轉而選擇駕船遠行做生意,卻出意外被淹死。儺送對哥哥的死心懷愧疚,不得不放下對翠翠的愛,但又不愿娶自己不愛的團總女兒為妻,也選擇了離開。最后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年邁的外公再也無法守護在翠翠身邊離開了人世。碼頭上只剩下翠翠孤身一人守著渡船,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小說中的人物純樸、自然,沒有半點對社會人生的憤恨。即使有怨,也是怨而不怒。這使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在同時代眾多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中獨具一格。沈從文用一種獨特的視角,將美融于自然之中,使人“見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形象、語言表達等多個方面,都體現(xiàn)了一種濃郁的民俗色彩[1]。
《邊城》中的語言運用多為鄉(xiāng)土小說語言,充滿了音樂美,擬聲詞、疊音詞豐富。文中韻律和諧的短句、質樸通俗的湘西歌謠,無不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從中也可以看出沈從文對音樂性語言風格的偏愛和有意追求[2]。的確,《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也是縱觀沈從文一生最好的語言。每一句話都顯得“飽滿”,每一個詞都顯得“立體”。我尤愛文中這一句,“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后,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簡單的兩句話卻如一幅山水潑墨畫在我腦海中展開。整部小說寓情于景,用清澈的江水、朦朧的湘西之美襯托茶峒人民的人情美與人性美。實際上,《邊城》的景與情已經(jīng)渾融一氣,故事情節(jié)與文字、與風景已經(jīng)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就如同這兩句話給讀者的感覺,像是一池清澈的湖水一眼見底,卻又讓人忍不住遐想。沈從文先生在《邊城》里的文字得到了高度的贊譽,這是一篇滲透著濃濃古韻的現(xiàn)代文。比如交代“翠翠”名字由來的那段:“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盵3]還有在爺爺與翠翠聊天時,說到翠翠父母的歌聲:“后來的事長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沈從文筆下不光有著湘西俗子的純粹與天然,還有著一種語感,讀起來郎朗上口。因此,《邊城》文字既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感覺又能讓人讀之唇齒留香,余韻悠長。
沈從文的《邊城》融入了他自己的美學觀念和他十余年北漂生活的艱辛、困難。沈從文在寫作初期受盡艱辛,這也培養(yǎng)了“安忍靜慮”的定力。他的前半生不順遂的經(jīng)歷意外成就了一個作家的要素。他自小不受約束,生命是活潑的、天真的,所以長大以后做人沒顧忌。沈從文不是個使強用狠的人,不是個刻薄刁鉆的人,他善良、溫和、感受靈敏、內心豐富、不善交際、隱忍靜慮,這就保證了他作品的陰柔性、溫暖性、神性和唯美性。
同時在寫《邊城》的時候的確有一個精神寄托那就是他的故鄉(xiāng)——湘西,所以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帶有一種異鄉(xiāng)色彩。在沈從文的《邊城》中,通過對邊地茶峒的旖旎風光的描寫,使整個茶峒的景色如一幅潑墨山水畫般呈現(xiàn)在眼前,閉上眼睛似是有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廣闊之感,在那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地方,翠翠和年邁的外公相依為命做著擺渡人,每天守著渡船。在這對祖孫身上可以看到勤勞善良、家人間的溫情掛念和人與人之間純粹的相處。在這里,山水清澈人也清澈,共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麗田園山美人更美的祥和畫面。
沈從文寫《邊城》與他的經(jīng)歷有關。沈從文在自己的散文中多次稱自己為鄉(xiāng)下人,他在北京生活的時候確實也因為是“鄉(xiāng)下人”,被人“邊緣化”、看不起,在這個大城市人際關系復雜,所以故鄉(xiāng)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描述鄉(xiāng)村、描述他們生長的地方可以說是“常新”。他用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眼光來審視湘西生活,將整個故事架于歷史長河與中國文脈上。
《邊城》中的語言俏皮自然像是自然流露,他的文字真得像他自己說的就是一個鄉(xiāng)下人的文字,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主流的文學是啟蒙文學,像這種田園牧歌派的文學并不受重視,但是他的文字帶著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審美觀,就像沈從文自己迷戀的中國畫一樣,潑墨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給人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
沈從文通過《邊城》表達了一種“樂園”與“失樂園”的觀點。生活中的不順沒有完全將他擊垮,而是讓他在《邊城》的世界里盡情地想象美好和諧的“樂園式生活”,以一種鄉(xiāng)土田園中國的風格將邊地的美景、純粹美好的人心、簡單質樸的民俗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似乎與世隔絕、沒有被世俗污染的“樂園”。讓沈從文得以寄托。同時落筆之下、讀者通過翠翠的愛情悲劇也不禁會引發(fā)一些思考,是否真的存在如此清澈動人的湘西,擁有如此純潔善良的人們?這便是“失樂園”。
《邊城》里反映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同時也是他內心的一種寫照,當時的沈從文無論是自身的身份還是文學流派都是被人輕視的,所以周圍的大環(huán)境給了他一種“冷”的感覺,人情的冷、漂泊的冷,他格外感懷,所以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就格外的“暖”,人情暖、人心暖,沈從文在《邊城》寫盡了溫情,鄰里之情、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外公對翠翠祖孫兩人的感情,翠翠儺送愛情的萌動,還有兄弟之間的感情,和當時他所親身經(jīng)歷的社會形成對照,歌頌善良溫暖的人性和清澈美好的世外家鄉(xiāng)。整篇文章以抒情和散文的方式表達為主,將質樸的民風美好的人性,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這幅古樸的鄉(xiāng)土畫卷之上。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有一句話“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和小說《邊城》里面想表達的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沈從文在想象中用理想之光燭照湘西人生歷史圖景,《邊城》是沈從文內心的寫照,也是讓他在北京堅持下去的心靈家園,他寫出內心向往的美好生活,安樂和諧。于他于我們,都是鼓舞人前進的理想之歌。在《邊城》中沈從文開辟了另一條寫實的路徑——對世間最無情的事物,仍能做最有情的觀看。沈從文對人事的觀察,超越了社會道德的判斷,他看到的不再是禮教、秩序和愚昧,而是人在這天地之間活出的那一點小小的悲喜和滋味。
《邊城》可以說是沈從文的精神支柱,里面的湘西可以說是沈從文賴以寄托的千里之外的家園。它通過一個留有遺憾的愛情故事表達對于平和、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渴望和對于人生的思考。小說中沈從文由景及人,翠翠的名字代表著山水的顏色,她與儺送的愛情是留有空白的,但也象征著人性的美好與真摯,足以讓我們緩解現(xiàn)實生活中的黑暗與痛苦,也給了提升生活的信心與方向。鄉(xiāng)土邊城,如同長長的田園畫卷,讀完以后卻能給人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段春娥.試論《邊城》的鄉(xiāng)土特色及民族藝術[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23(01):59–61.
[2]吳世娟.論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的音樂性[J].神州,2013(2):6.
[3] 沈從文 . 邊城 [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