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雷雨》中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情是真實存在的,但卻是受制于他的個體利益優(yōu)先原則,即當侍萍的存在不會威脅到周樸園的利益,帶給他美好和幸福感受的時候,侍萍對他來說是無害而有益的,便會被接納,當侍萍的存在不利于或威脅到他的個人利益及其所在的家族利益的時候,便暴露出冷酷的面目,無視甚至犧牲對方最基本的利益訴求。由于歷史和環(huán)境條件的局限,周樸園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積極愛情觀,其愛情悲劇是個體的,同時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關鍵詞:周樸園;侍萍;個體利益原則;愛情觀;歷史局限性
周樸園走到哪里都帶著侍萍使用過的家具,原樣擺好,她的照片,她補過的舊衣服,甚至是她坐月子時怕開窗子的習慣都一直保留著。文本沒有提到任何關于逼走侍萍后娶的有錢人家女子的信息,極大的可能性是因為感受不到周樸園的愛情,甚至遭受了冷遇,最后郁郁而終了;后來他娶了繁漪,繁漪和他結婚時也是17歲,這與當年侍萍和他在一起的年齡相當,這是否意味著他想獲得一個侍萍的替代品?周樸園常年在礦上,回家后是家長式的專橫,他對繁漪沒有愛,同時,劇本中也沒有提到他在外的越軌行為,周樸園的兩性情感仿佛在侍萍之后便被凍結了。
上述情況說明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分開,不是因為兩個人之間有了矛盾,即分開的原因不是愛情本身的矛盾,而是由于外部力量的強力介入導致的,侍萍和出生剛三天的兒子的離去,對周樸園造成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他有太多的愧疚,所以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封閉起來,對自己的身體,幾乎采取了禁欲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愧疚和懷念。
正因如此,很多人無法接受周樸園見到侍萍后的態(tài)度變化:從深情地打探、懷念、愧疚,到突然打破溫情的懷舊氛圍,厲聲喝問:“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顯示出兇狠的嘴臉。這一點,恐怕周樸園和侍萍都從不曾想到,有一天周樸園也會變得像周家老太太老太爺般殘忍。葬送周樸園和侍萍愛情的正是周樸園自己。
那么我們如何解讀這種“變化”呢?
也許,霍爾巴赫的觀點,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理解這個問題提供思路。即:“人在他所愛的對象中,只愛他自己,人對于和自己同類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戀,只是基于對自己的愛?!盵1]人們在愛情中從對象身上照見的往往是自己的影子,反射了自己的欲求。
愛爾維修指出:“人并不邪惡,但卻是服從于自己的利益”[2],周樸園有沒有惡?當然有,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于他手下死去的工人,他采取了邪惡的手段。但是,當我們談到對待侍萍的事情上,我們說他服從于自我利益優(yōu)先原則,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應該被重新審視。
“對自我利益的重視既然是人類的本性,那么為了自我生存而建立的社會集團就成為實現自我利益的保證”[3],周樸園一出生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份子。他的身份歸屬使得他享有現在的一切,但是,這也意味著他必須服從這個集團的秩序安排。一旦脫離這個家庭,被他所屬的社會集團拋棄,就會和過去的生活做一個整體切割,這對于年輕的周樸園來說是致命的:現有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秩序的規(guī)約還會給他們設置更多的障礙,只要看一看涓生(魯迅小說《傷逝》的男主人公)遭受的冷遇和被解職,沃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人公)被排除于他所習慣的社交生活之外的痛苦,就大致可以預見他將來的境遇。
周萍對四鳳說:“現在我的心剛剛有點生氣了,我能放開膽子喜歡一個女人,我反而怕人家罵?哼,讓大家說吧,周家大少爺看上他家里面的女下人,怕什么,我喜歡她?!?/p>
從“三十年”后周萍的這段話,大致可以想見當年一個少爺和女仆結合的困難和阻力。
讓我們來看看四鳳的“家”(魯貴租的房子):
“屋子很小,像一切窮人的屋子,屋頂低低地壓在頭上。床頭上掛著一張煙草公司的廣告畫,在左邊的墻上貼著過年時粘上的舊畫,已經破爛許多地方......”
這種矮小破舊和周公館的豪華排場形成巨大的反差。
周樸園應該從未想過要脫離自己家族,更談不上為此做準備。正如繁漪一直說周樸園和周萍父子兩代人欺負了她,周家有多么罪惡,她可以玉石俱焚,但是在這之前,她沒有說要離開這個能提供優(yōu)渥生活的家庭。
侍萍跟四鳳說:
“孩子,我就生了你這么一個女兒,我的女兒不能再像她媽似的。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說人壞,我就是恨人性太軟弱,太容易變了?!?/p>
太軟弱是真,但她從未真正了解周樸園。周樸園一開始放棄侍萍就帶有利益的考量,最后,他成為社會上有頭臉的人物,為了保護自己的顏面和利益,露出兇狠面目是重商主義者本性的表現。頭腦和觀念中的人不會帶來現實危害,帶著時空的距離回望過去總是美的,一旦這個距離消失,則會避之唯恐不及。
要弄清周樸園與侍萍愛情關系的本質,有必要探討一下周樸園的愛情觀。
弗羅姆說:“愛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一般說來可以用另一種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4],“一個人究竟應該給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他的生命給予別人。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一定要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應該把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5]。
年輕時的侍萍有動人的美麗;心靈手巧,周樸園的衣服破了,就在上面繡上梅花;秉性清高,四鳳對魯貴說“媽不像您,見錢就忘了命”,她也不像繁漪為了留住周萍,讓四鳳一起來住,也能接受。她是一個寧折不彎,非常堅強的女性[6]。這樣的女孩子,無疑具有十分吸引人的魅力。在他們相處的三年時光里,雙方一定從對方的給予中,獲得到幸福和滿足。但是,如果談到“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雖然侍萍也讀過一些書,但他們能達到的一致程度還是極為有限,作為女傭的侍萍一定是較多迎合了周樸園,他們的地位注定不會是完全基于平等基礎上的愛情。雖然周樸園給過侍萍愛和關心,但那顯然極為有限。
弗羅姆還進一步指出:“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基本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7]。
周樸園和侍萍交往的時候,侍萍17歲,周樸園25歲,三年后侍萍被迫離開周家的時候,周樸園28歲,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已接近“而立之年”的周樸園,表現出了和他的年齡極不相稱的缺乏擔當的不成熟狀態(tài)。侍萍說:“為了娶有錢人家的女兒,你們把我趕了出來?!边@里的“你們”,自然包括周家長輩,同時也包括周樸園。所以侍萍被迫離開,周樸園顯然也是低頭順從了長輩意愿,否則侍萍不會絕望到跳湖自殺。
這是不是說明周樸園是封建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巨嬰?
在年三十晚上,天寒地凍,侍萍抱著他們剛出生三天的孩子,而且這個孩子當時還受了傷(侍萍告訴周樸園:由于你的不小心,這個孩子少了一個腳趾)走出周家大門,他應該想到侍萍可能會做出極端的事情:其一,一個20歲的窮人家的女孩子,且不說她剛剛生產,被迫和自己年僅一歲的大兒子分開,抱著另一個非婚生子從主顧家被趕出來,承受著多大的心理壓力和生存壓力,她有什么出路;其二,他了解侍萍,再次見面,侍萍不要他一分錢,唯一的要求是要看一眼兒子,并且承諾不會給他們增添任何麻煩,劇中寫道,周樸園說:“你的性情還是沒有多大改變”,這樣剛毅的女子,遭受到背叛、羞辱,在傷心、絕望之時會做出什么樣的事情,周樸園是不知道,還是不作為?
“愛情的每一個理論必須要以人的理論、人的生存理論為前提”[8],周樸園的愛絕不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基于尊重,有責任擔當的。他后來對侍萍的懷念:搬家也會帶著侍萍喜歡的家具,保留著她坐月子時不喜歡開窗子的習慣,但正如周樸園自己所言,是為了表達懺悔,因為侍萍在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是沒有做成月子的,保留這些,既是懷念,也是提醒自己犯下的過錯,通過贖罪獲得安慰,這已經與侍萍本人無關。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周樸園生于1869年,他的成長教育中沒有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等現代愛情觀,兩性情感在家庭中一直是居于從屬地位[9]。
所以,一個少爺和女傭一起生活了三年,正正規(guī)規(guī)地坐月子,還生了兩個孩子,相較于托爾斯泰《復活》中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了姑媽家女仆瑪絲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情是真誠的,他對侍萍的思念和懺悔也是真誠的,至于他后來見到侍萍后那么絕情,也正如后來聶赫留朵夫在法庭見到瑪絲洛娃后態(tài)度轉變,要和瑪絲洛娃結婚一樣,符合人物成長發(fā)展的“心靈辯證法”。
總之,對于周樸園來說,無論是個體利益的選擇,賡續(xù)家族的愿望,還是“持守”愛情的努力,均以失敗而告終。個體的局限和歷史的局限構成強大的“合力”,他沒有能力成為一個超越時代的“英雄”與“叛逆者”,做出滿足我們期望的理想抉擇。
參考文獻
[1][2]馬克思.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69.
[3]汪宏.一首穿越時空的愛情悲歌——《傷逝》悲劇內蘊之再讀[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2):84–88.
[4][5][7][8]弗羅姆.愛的藝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7,19,20,5.
[6]陳思和.中國現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83.
[9]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