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苗妙(長沙市岳麓區(qū)聯(lián)豐小學(xué)語文教師)
讀寫新角度,每期選擇一個平時不常思考的角度進行專題探討。本期,我們來研究如何表達聲音。
你們有沒有在某個時刻,被某種聲音打動或驚擾?你們又是如何將它們記錄下來的呢?
你們一定掌握了不少描寫聲音的方法,譬如:用上恰當(dāng)?shù)臄M聲詞,通過聯(lián)想將聲音寫生動,運用通感把聽到的變成看到的,等等。而今天,我想與你們分享一個特別的描寫聲音的方法——不直接從聲音下手,而是通過聽眾反應(yīng)寫聲音。
清朝著名作家林嗣環(huán)在《口技》一文中,將“善口技者”所表演的各種聲音描繪得惟妙惟肖,其中這些片段尤其精彩: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p>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p>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你們看,聽眾的反應(yīng)緊隨著口技表演者聲音的變化而變化,幾乎完全進入了表演者營造的生活情境之中,由此表現(xiàn)出聲音的惟妙惟肖,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作者通過聽眾反應(yīng)寫聲音,表達效果何其妙哉!
我們在描寫聲音的時候,也可以像這樣,抓住聽眾的整體反應(yīng),通過觀察聽眾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語言的變化,寫出聲音的美妙。
注釋: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rèn)為妙極了!
注釋: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注釋: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哆嗦直抖,幾乎都想爭先恐后地逃跑。
無獨有偶,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聲音的描寫,也到了一種絕妙的境界,其中“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同樣是通過聽眾反應(yīng)寫聲音,滿座賓客掩面哭泣不停的表現(xiàn),將琵琶女所奏樂曲的凄涼悲傷寫得淋漓盡致!
注釋:凄凄切切不再像剛才那種聲音,在座的人重聽都掩面哭泣。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的眼淚最多?江州司馬的青衫已被淚水浸濕!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赤壁賦》中用一句“舞幽壑(hè)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恰到好處地通過聽眾反應(yīng)寫聲音,表現(xiàn)出了洞簫聲的凄切婉轉(zhuǎn)。
注釋:這聲音,能使深淵里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你們看,關(guān)注聽眾整體反應(yīng)的同時,還可以聚焦個別聽眾的細微反應(yīng),通過描寫個別聽眾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方面的變化,來表現(xiàn)聲音的吸引力。
清末小說家劉鶚在《老殘游記》中對聲音的描繪,又何嘗不是這樣: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p>
“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p>
“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p>
“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p>
作者對聽眾反應(yīng)的描寫可謂恰到好處,既抓住了聽眾的整體反應(yīng),又關(guān)注了個別聽眾的細微反應(yīng)。在遣詞造句時也頗為講究,他讓聲音鉆入聽眾的身體,伏貼了臟腑,暢快了毛孔,從而點出了白妞(說書姑娘,《老殘游記》中一位角色人物)說書技藝的出類拔萃。如果我們在創(chuàng)作時,也能恰當(dāng)運用夸張手法,來表現(xiàn)聽眾們奇特的反應(yīng),就更妙了。
通過聽眾反應(yīng)寫聲音,這種方法,可不是大作家們的專利,小學(xué)生也可以將它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dāng)中。這篇《歌詠比賽》就是這么寫的:“小美同學(xué)上臺了,她一開嗓,同學(xué)們掌聲雷動,我也感到渾身暢快,就連我校音樂權(quán)威趙老師,也頻頻點頭贊許,一向嚴(yán)肅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边@位同學(xué)并未直接描繪小美同學(xué)歌聲的美妙,但作為聽眾的“同學(xué)”“我”“趙老師”的一系列反應(yīng),卻都說明了小美同學(xué)的歌聲確實非常優(yōu)美、動人。
我們要如何掌握好這一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在描寫聲音的時候,注意仔細觀察聽眾的整體反應(yīng),也就是對現(xiàn)場的氣氛進行描繪,同時要聚焦個別聽眾的細微反應(yīng),注意個別聽眾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語言等方面的變化,并對其變化進行細致入微地刻畫。
通過聽眾反應(yīng)寫聲音,你學(xué)會了嗎?拿出筆,用這種方法,從下列聲音中選擇一種進行描寫吧。
大自然的聲音:蟬鳴聲、蛙叫聲、風(fēng)聲、雨聲……
噪音:裝修聲、教室里的吵鬧聲、樓上的敲擊聲……
動聽的聲音:樂曲聲、樂器聲、朗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