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苑往事
師恩不忘——追念我的導師謝功成教授 …………………………………………………… 王安國(1·004)
積跬步以至千里——楊匡民教授與《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 李 松(2·004)
先行者 奠基者 傳道者——感佩楊匡民先生對民族音樂事業(yè)所作的貢獻 ……………………………… 黃中駿(2·007)
楊匡民與荊楚古音——緬懷先生將我扶上馬再送一程 ……………………………………………… 王慶沅(2·021)
區(qū)域音樂文化研究的先覺——楊匡民先生民歌研究之學術貢獻 …………………………………………… 周 耘(2·027)
深切緬懷恩師舒琛珍先生 ……………………………………………………………… 王玉澄(2·034)
作曲技術理論研究
托爾斯泰批判——雅那切克《第一弦樂四重奏》分析 …………………………………………… 彭志敏(1·009)
理解《音樂的節(jié)奏結(jié)構(gòu)》——一些核心概念與問題的討論與評價 ………………………………………… 張 ?。?·025)
杜蒂耶晚期創(chuàng)作中的音高結(jié)構(gòu)探究——以三部與“時間”相關的樂隊作品為例 ……………………………………… 劉 鵬(1·031)
汪立三《秦王飲酒》的創(chuàng)作緣由以及細節(jié)分析 ………………………………………… 張奕明(1·046)
音樂作品表演版本研究二題 …………………………………………………………… 張 璟(1·052)
“神秘和弦”生成的和聲關系及和聲張力 ……………………………………………… 胡向陽(2·110)
呈示中的“展開性變奏”——勛伯格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揚的一種勃拉姆斯主題法 ………………………………… 劉 暢(2·119)
哈里森·伯特威斯爾“迷宮”手法中的節(jié)奏表現(xiàn)與隱喻表達——以幾部作品為例 ……………………………………………………………… 張曄林(2·130)
論辟斯頓弦樂四重奏作品中音高結(jié)構(gòu)的對稱形態(tài) …………………………………… 張寶華(3·067)
論現(xiàn)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單聲部復調(diào)思維及技法類型——由兩種同源技法的智性、聯(lián)系而引申………………………………………… 王馨密(3·082)
威伯恩《小交響曲》(Op.21)新論——基于序列組合、對稱原則、五度框架的綜合分析 …………………………… 孫 杉(3·092)
改革開放初期三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思維的西方起源 ………………………… 王廣宇(4·076)
民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里蓋蒂《中提琴無伴奏奏鳴曲》第一樂章“雙律制音高組織”研究 ………… 左延芳(4·089)
民族音樂理論研究
范疇與角度: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形態(tài)研究問題 …………………………………………… 蔡際洲(1·061)
模糊平衡與柔性緩沖——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結(jié)構(gòu)機制研究 …………………………………… 蒲亨建(1·072)
《普庵咒》樂目家族傳承譜系梳理 …………………………………………… 胡曉東 于 瀾(1·077)
20世紀漢劇唱片資料整理與探析……………………………………………………… 馬曉澄(1·088)
粵北過山瑤“掛燈”儀式音樂調(diào)查研究 ………………………………………………… 趙旭超(2·078)
多“檔”山歌的多層次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探析——以江蘇五首民歌為例 ………………………………………………………… 王 琳(2·093)
布里亞特長調(diào)演唱中的唱詞特征及“諾古拉布日”——以《阿拉塔日嘎納》為例 ………………………………………………… 李巴達拉胡(2·102)
哈薩克斯坦三首創(chuàng)作歌曲在我國變異初探…………………… 杜亞雄 萊再提·克里木別克(3·104)
同宗曲調(diào)奇,交流深且長——俄羅斯韃靼族民歌與中國蒙古族民歌同宗曲調(diào)初探 ……………………… 烏蘭杰(3·112)
《廣成儀制》中的道教儀式音樂 ……………………………………………… 肖 珺 蒲亨強(4·116)
吐魯番賽乃姆中的“納孜爾庫姆”…………………………………………… 吐爾洪·司拉吉丁(4·130)
客家箏樂的文化屬性及其審美特征研究 ……………………………………………… 尹 璐(4·138)
中國音樂史研究
近代中國音樂史加強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學術意義 …………………………………… 夏滟洲(1·096)
《朝天子》曲名考辨 ……………………………………………………………………… 李 強(1·106)
從“秦漢子”看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文化涵化的歷史因素 …………………………… 張曉東(1·116)
郝路義在華事功纂要——圣樂本土化、漢詩之英譯……………………………………………………… 宮宏宇(2·037)
冼星海生平研究之相關史料考證舉隅 ………………………………………………… 查太元(2·048)
略論中國音樂文化多元一體的發(fā)展與格局——中國音樂史研究深化芻議之一 ……………………………………………… 秦 序(3·122)
承佛界天神風骨 融漢土道儒仙韻——云岡石窟的飛天樂舞 ……………………………………………… 吳巧云 姬 樂(3·130)
清代湖北府縣釋奠禮用樂的歷史變遷………………………………………………… 李 莉(3·144)
西方音樂史研究
“應當”與“可能性追求”——康德“應當”學說的價值論意義……………………………………………… 姚亞平(1·124)
是革新,還是復興?——勛伯格“無調(diào)性”音樂中的復調(diào)-音程式創(chuàng)作思維探究 …………………… 袁利軍(1·129)
期待與回聲——從歷史預言看西方現(xiàn)代音樂………………………………………………… 徐志博(4·099)
作曲家傳記編纂的歷史演進…………………………………………………………… 杜 琳(4·107)
研究述評
琴諧古今 和同天地——丁承運《琴上月令》述評……………………………………………………… 潘 斌(1·139)
唯留內(nèi)心清純——為“中國傳統(tǒng)多聲部音樂研究暨樊祖蔭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寫………… 梁茂春(1·144)
莉迪婭·戈爾《人聲之問》中譯本校后瑣記 …………………………………………… 孫紅杰(1·147)
《莫扎特之魂》:接受·視野·經(jīng)典 ……………………………………………………… 高柳青(2·156)
種族身份、道德主體與救贖的哲學意義——評《勛伯格與救贖》…………………………………………………………… 章馨方(4·148)
譯文與導讀
為易變提出的恰切卜題——重溫《易經(jīng)》和凱奇 ……… [美]安吉拉·楊(著) 李忠浩等(譯) 周勤如(審訂)(1·153)
導論:族群性、身份認同與音樂 ……………………… [英]馬丁·斯托克斯 著 洛 秦 譯(3·004)
《再談〈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分層觀、節(jié)拍的心理特征和非洲復合節(jié)奏》導讀
…………………………………………………………………………………………… 郭 新(3·020)
再談《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分層觀、節(jié)拍的心理特征和非洲復合節(jié)奏
……………………………………… [美]皮耶特·凡·頓·托恩 著 周 遠 譯 郭 新 校(3·025)
應用音樂研究
論珍貴聲音文獻的數(shù)字化典藏和修復手段——以武漢音樂學院圖書館“庫藏音碟維護專項工作”為例 …………………… 劉 婷(1·160)
音樂圖像研究
朝鮮境內(nèi)高句麗墓音樂壁畫的內(nèi)容、分類及特征 …………………………………… 王希丹(2·058)
圖像與音樂史研究之關系——以《點石齋畫報》晚清音樂生活場景為例 ………………………… 李 俊 田可文(2·068)
音樂美學研究
布爾迪厄的音樂社會學美學思想……………………………………………………… 王文卓(2·142)
茅原音樂美學學術貢獻芻議…………………………………………………………… 曹家慧(2·148)
音樂治療學研究
尋找和諧:音樂與醫(yī)學融合的療愈力量——“第六屆音樂與醫(yī)學國際學術會議”綜述
……………………………………… 萬 瑛 葉欣宇 廖惠嫻 薛添琦 馮孟陽 周筱鈺(3·053)
音樂表演研究
是誰的配器?——格什溫《F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探究 …………………………………………… 寇 琰(3·156)
獻給2020·“抗疫音樂”專欄
蝴蝶之光——交響曲《獻給2020》的結(jié)構(gòu)過程與意味思考………………………………… 彭志敏(4.004)
樂者于心 感物而動——趙曦抗疫歌曲《生命》的創(chuàng)作手法分析……………………………………… 張力威(4·011)
大愛無疆 曲獻英雄——吳霜《明月黃鶴樓》的創(chuàng)作思維……………………………………………… 吳 玥(4·019)
祖國大愛 永記心中——2020年抗疫“三部曲”之《你們是最可愛的人》創(chuàng)作札記 …………………… 劉思遠(4·026)
琴學研究
重慶圖書館藏孤本《志喜堂汪朗山琴譜》述考……………………………… 梅 強 宋萬鳴(4·034)
建國初期之琴曲《廣陵散》打譜研究——以管平湖、顧梅羹譜本為例………………………………………………… 丁霓裳(4·041)
琴曲《離騷》存見版本流變考論 ……………………………………………………… 朱益紅(4·053)
韓愈琴詩公案之再闡釋——以兩宋文人的爭議為中心 ……………………………………… 沈 揚 鐘振振(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