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二十一中學 王 勇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教學研究室 王愛忠
2020年菏澤市道德與法治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的命制以《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依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強化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功能,注重考查學生素養(yǎng),發(fā)揮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導向作用。
1.突出價值引領,彰顯育人功能。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初中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2020年菏澤市道德與法治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從引領學生成長角度立意,堅持正面教育和積極價值導向,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考查。
第13題對黃旭華事跡的描述,意在引領學生向黃旭華學習,教育學生愛國、敬業(yè)。第21題通過火神山醫(yī)院護士吳亞玲、武漢居民龐益兵、美國洛杉磯幾位年輕華人的故事,引導學生學習他們愛崗敬業(y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私奉獻(親社會行為)、愛國的高尚品質,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如何演繹生命的精彩:拒絕貧乏,充盈自己的生命;拒絕冷漠,關切他人生命,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用平凡的人生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社會價值,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把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生命教育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素養(yǎng),書寫生命華章。這些試題由現實生活中具有正能量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
2.聚焦重大熱點,把握時代特征。
關注社會熱點,是道德與法治課鮮明的學科特征,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命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綜觀這份試卷,作為試題背景材料的重大熱點問題有:中國女排以十一戰(zhàn)全勝的成績奪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軍、第五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赴陜西秦嶺考察、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隆重舉辦、抗“疫”故事、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zhèn)開幕、首屆世界5G大會、3月6日在北京召開的決戰(zhàn)脫貧攻堅座談會、5月22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等。2020年菏澤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考點源于教材,材料取自社會,命題突出教學重點,材料緊扣社會熱點。在這里,重大的社會熱點問題成為試題呈現的重要方式,成為考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這樣設置試題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國內外的大事,拉近他們和現實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增強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貼近現實生活,指導道德實踐。
關注現實生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道德與法治課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要求。《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需求,運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實踐,通過親身體驗與感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給出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斷,給出一些典型性、啟發(fā)性的案例、資料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交流、去認識,給出一些價值沖突情境讓學生去比較選擇,是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理念。2020年菏澤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的命制,為我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范例。如第12題,如何調整心態(tài),坦然面對學習壓力;第15題,對山東棗莊兩名初中學生在家中模仿網絡視頻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造成一死一傷的評析;第16題,《問政山東》欄目上線以來,聚焦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督促相關職能部門整改落實;第23題,三個法律案例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等等。2020年菏澤中考道德與法治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科素養(yǎng)。
4.試題設置靈活開放,強化思維能力培養(yǎng)。
試卷非選擇題的4道大題基本上都是開放的。這些題目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試題的情境選擇比較寬泛。無論是講述抗“疫”故事、分析生活情境,還是決戰(zhàn)脫貧攻堅座談會、政府工作報告,都給了考生展開想象的空間。二是試題設問相對比較開放。如“我們應怎樣向他(她)們學習,演繹生命的精彩”(第21題)、“請談談對創(chuàng)新的理解與認識”(第22題)等。三是試題答案靈活多元。開放性的材料和設問,決定了試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作答。這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無論是第22題讓學生談對創(chuàng)新的理解與認識,還是第24題讓學生回答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重要意義,都關注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第24題,第(2)問特別注重考查學生從已知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初步養(yǎng)成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的學科思想和方法。第23題,讓學生從三個案例中選擇兩個進行作答,體現了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性。這為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廣闊的空間,也降低了試題的難度,體現了中考過關性與選拔性的有機統一。
根據市教科院要求,2020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中低檔題、中檔題、高檔題的比例由上一年的5∶2∶3調整為6∶2∶2。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考試題的選拔功能,降低了試題的難度。但從閱卷反饋的情況看,主觀試題平均分偏低,學生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
1.基礎知識薄弱。
2020年菏澤市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素養(yǎng)的考查,檢驗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引導學生夯實成長和發(fā)展的基礎。如何演繹生命的精彩、對創(chuàng)新的理解與認識、如何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自由與法治的關系、如何全面提高個人素養(yǎng)等,考查的都是學科主干知識,教材上基本上都有答案,但從閱卷情況來看,考生原原本本答出來的寥寥無幾。
2.審題能力欠缺。
良好的審題能力是考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與深造必備的學習素養(yǎng)。從閱卷反饋情況看,考生閱讀試題不深入、不認真、不思考,審題能力差的情況比較突出。
第21題強調“講述抗‘疫’故事 書寫生命華章”,很明顯是提示考生答題的角度。特別是第(2)問,“我們應怎樣向他(她)們學習,演繹生命的精彩?”結合“書寫生命華章”的提示,我們不難發(fā)現,該問側重點是讓學生回答如何演繹自己生命的精彩。我們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回答:拒絕貧乏,充盈自己的生命;拒絕冷漠,關切他人生命,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用平凡的人生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社會價值,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等等。這也是七年級上冊教材最后一框“活出生命的精彩”的主題框架。但是,真正能從這個角度來回答的考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很多考生回答“從小事做起,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好好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等,造成失分比較嚴重。
再如第24題第(1)問,“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有什么重要意義?”該問考查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意義,一些考生卻答出“增強綜合國力”之類的答案。還有一些考生把“意義類”試題答成“原因類”“措施類”答案,答案離題較遠。第(3)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我們應如何適應世界發(fā)展趨勢的要求,全面提升個人素養(yǎng)?”不少考生答成了國家應有的做法,如“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和綠色發(fā)展道路,堅持依法治國”等。審題失之毫厘,答案謬之千里!
3.學科思維能力不足。
相當一部分考生的學科思維能力較差。例如第23題,給出了三個案例,明確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相關原理來分析其中的兩個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但從答題情況來看,效果很不理想:大部分學生就事論事,不會運用學科語言和有關原理進行分析。
對案例一,首先應明確原理內容,然后結合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原理進行分析。大部分考生只分析了大媽們的行為,強調大媽們跳廣場舞,鍛煉了身體,豐富了生活,是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有些考生甚至為大媽們跳廣場舞出謀劃策,偏離了答題的方向。
對案例二中所描述的事情,要運用所學知識,談自己的觀點、看法或認識,不要想當然,不要漫無邊際地談。我們可以分別從道德的角度和法律的角度談晨光和交警的行為。如從道德角度:晨光為消防車輛疏導交通,是助人為樂的表現,是親社會行為,傳遞了社會正能量;晨光愿意接受處罰,是勇于承擔責任的表現。從法律角度:晨光違反交通規(guī)則是不對的,應當受到相應的處罰;交警對晨光處罰是嚴格執(zhí)法、依法辦事的表現,體現了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4.學科素養(yǎng)較低。
高考新課標和高考評價體系強調,思想政治學科主要考查學生認識與評價、分析與判斷、探究與論述問題的能力。初中是為高中進一步學習打基礎的階段,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應具備進一步學習與深造的能力。當前,創(chuàng)設試題情境已成為各地中考道德與法治命題的主流導向。通過精心選取的材料創(chuàng)設試題情境,可以考查學生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24題第(2)問讓學生歸納材料二說明的問題,以及提出自己的建議,考查了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等。通過閱讀材料,不難歸納出:2019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經濟保持較高速增長;我國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不協調;我國扶貧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但脫貧任務依然艱巨。然后提出相關建議:需要轉變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區(qū)域協調發(fā)展,推動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堅持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共享發(fā)展理念,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等。從實際答題情況來看,大多數考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低,學科用語也較少,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準”的現象,學科素養(yǎng)有待進一步提高。
1.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時代新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一定要強化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yǎng)、奮斗精神、綜合素質方面的教學,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2.重視主干知識和基本技能,強化理解與應用能力。知識是能力和素養(yǎng)的載體,沒有扎實的知識與技能的積累,能力與素養(yǎng)就沒有了根基。因此,在平時我們要認認真真依據《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結合統編教材落實基礎知識。但不能信奉“知識至上”,對知識要重在理解、重在整合、重在活學活用,會運用所學知識、原理指導自己的生活,使知識服務于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服務于自身成長。
3.關注熱點問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考試從來都不回避熱點。積極主動地關注社會熱點、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與學的重要原則。因此,我們要有目的地看報紙、電視上的新聞,關心家鄉(xiāng)和身邊發(fā)生的事,特別關心與自身有關的實際問題與熱點問題,學會整合資源,借助熱點問題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形成分析、綜合、歸納、判斷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4.正確對待練習與老師的講評課,培養(yǎng)良好的應試習慣。適當的練習是必要的,但搞題海戰(zhàn)術是不對的。能力和素養(yǎng)主要是通過思維活動和思維訓練不斷提升的,我們要加強習題訓練,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要重視講評課,總結方法與技巧,學會規(guī)范答題、綜合答題、創(chuàng)新答題,力求做到“四要”:答案要點化,要點段落化,段落邏輯化,語言專業(y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