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文
作為一份有責任、有擔當?shù)奈乃嚳锖望惤ㄒ坏木哂袊H國內刊號的雜志,今年疫情期間,《壹讀》雜志社做了哪些宣傳與服務?這是需要我們進行簡單回顧與思考的地方,它有利于判斷這份麗江市文聯(lián)機關所辦的刊物在大難之前,是否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辦刊思路。這很有必要進行總結,對此,我個人從編輯的角度,概括分析得出以下幾點:
第一,《壹讀》雜志社及時作出反應,充分發(fā)揮文藝刊物的引領功能。
按通常情況看,我們一般在出刊之前的兩個月之內已經(jīng)做好了各個欄目的編輯、定稿和排版等所有工作,因此,按這個時間段計算,其實編輯部在2019年的12月就基本確定好了2020年第2、3期的內容和版面。這就是說,如果沒有特殊情況,2020年《壹讀》第2、3期已經(jīng)在去年底就完成了。但是,當2020年1月底開始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場災難襲來,市文聯(lián)對這種突發(fā)的疫情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及時作出快速反應,即調整版面與欄目,組織大量稿件好中選好,營造麗江抗“疫”的氛圍,用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提升麗江人民抗擊打贏這場新型冠狀病毒阻擊戰(zhàn)的信心。于是,在2020年《壹讀》的第2期、第3期上我們連續(xù)刊登了“眾志成城,麗江戰(zhàn)‘疫’詩歌特輯”和“眾志成城,麗江戰(zhàn)‘疫’作品特輯”,充分顯示了文聯(lián)領導班子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樹牢“四個意識”,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鼓勁與齊心協(xié)力的時候充分發(fā)揮文藝的正面引領作用,為麗江的抗擊疫情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兑甲x》雜志共刊登了25個作家詩歌作品58首詩,1個作家散文6篇;而后,在第6期專門安排了我國著名詩人曉雪老師的一篇評論“向世界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很好地體現(xiàn)了《壹讀》雜志的辦刊方向,即以大力弘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方向,更好的服務人民群眾。
第二,名家與本土作家齊上陣,共同打造麗江抗“疫”的宣傳。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那些來自麗江抗擊疫情第一線的民族作家的作品,如和振華的《水拍金沙云崖暖——致敬麗江市場監(jiān)管人》、吉克木呷的《戴著白色口罩的月亮守住了村莊》、阿卓日古的《疫情》、吉克揚聰?shù)摹稇?zhàn)“疫”》、華秀明的《我們用一次性口罩在戰(zhàn)斗》、五噶的《玉龍雪山防疫日記》、李鳳的《我們,都在同一朵花里采蜜》等,他們都用自己的工作實際、親身經(jīng)歷和抗擊新冠肺炎的熱情投入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由此抒發(fā)了他們對戰(zhàn)勝疫情的必勝信心;同時,我們還看到了一些
來自外地的著名作家、甚至是中國作協(xié)領導等人的大力支持,他們把更加大氣、更為優(yōu)秀的作品也投給了我們刊物,如白庚勝的《我們沒有退路》、吉狄馬加的《死神與我們的速度誰更快——獻給抗擊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所有人》、沈葦?shù)摹度绻皇自娛邱Y援》、張執(zhí)浩的《封城記》、毛文的《花冠》、張永權的《匕首與鮮花》等詩歌作品,給麗江的抗疫斗爭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白庚勝的長詩《我們沒有退路》通過11次“我們沒有退路”的重復與抒情,表達了他對戰(zhàn)勝這次疫情的堅定信念;著名詩人、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的長詩《死神與我們的速度誰更快——獻給抗擊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所有人》首先通過3次“死神比我們的速度更快”來開始鋪墊,然后,他筆鋒一轉,提振士氣,精神抖擻地說“你說死神的速度比我們更快,不!我不相信!”并充分列舉出了他之所以不相信的原因和理由。因為,“這是領袖的速度”“這是人民的速度”“這是體制的速度”“這是集體的速度”“這是奉獻的速度”“這是生命的速度”“這是國家的速度,或者說這就是中國的速度”“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的人道主義”。因此,詩人還道出了“請世界加入到中國的這場抗擊病毒的戰(zhàn)役中來吧”的邀請,并指出“中國的戰(zhàn)役就是世界的戰(zhàn)役”。因為,他更相信這將會是一場中國的勝利和全人類的勝利!事實上,當中國的抗擊疫情防護成果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予了很高評價,隨著全球各地疫情的不斷發(fā)展,中國醫(yī)療團隊紛紛走出去支援其他國家進行抗疫斗爭時,詩人詩中所抒發(fā)的內容和感情也得到了真正的驗證,顯示其預見性,這就是詩的力量和戰(zhàn)斗力!對此,我國著名詩人曉雪老師在他的評論文章《向世界發(fā)出中國的聲音——讀長詩〈死神與我們的速度誰更快〉》一文中更是進行了高度評價與概括,并寫道“《死神與我們的速度誰更快》,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思想和廣闊視野出發(fā),寫出了抗疫斗爭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速度、中國形象和中國精神,向世界發(fā)出了新時代的中國聲音?!笨梢姟八郎衽c我們的速度誰更快”這首詩歌的份量和價值所在。于是,我們在今年第6期《壹讀》“文化視野”評論欄目中把此文一并刊發(fā),以饗讀者。原《邊疆文學》副主編、著名評論家張永權的組詩《匕首與鮮花》則通過一些細節(jié)如“紅手印”“最美的一幅畫”“最感人的詩”“請你戴上口罩”“一個老人的心聲”等,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反映出了一個老作家對參與抗擊疫情的信心,他們都為麗江的抗疫斗爭取得勝利提供了強大力量和支持!
第三,多形式地開展抗疫文藝的宣傳,文聯(lián)領導以身作則帶頭進行創(chuàng)作。
如在2020年第2期《壹讀》雜志封二上,雜志社安排了“致全市文藝工作者的倡議書”,既從政治上、思想上呼吁作家藝術家和廣大作者既要做好個人的防范,又要主動的擔當使命,創(chuàng)作好文藝精品,使全市文藝工作者團結起來形成合力,從而積極營造抗疫形勢宣傳。而事實上,當我們倡議發(fā)起后也收到了很多來稿,很多麗江本土作家確實也發(fā)揮了這種作用,在兩個特輯中他們的名字和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是最好最有力的見證。此外,市文聯(lián)還把一些優(yōu)秀抗疫詩歌推薦給麗江市廣播電視臺,讓他們通過電波和優(yōu)美的聲音傳頌到更多聽眾和讀者中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可喜的是,主編魯若迪基(市文聯(lián)黨組書記、主席曹文彬)在此期間帶頭積極創(chuàng)作,其詩歌作品《非常時刻》等發(fā)表在“中國詩歌網(wǎng)”《詩選刊》《光明日報》《民族文學》等刊物;副主編(市文聯(lián)副主席)陳洪金創(chuàng)作的《麗江之約》在麗江電視臺播出,《庚子年的毒花冠》等作品也在《金沙江文藝》《熱土》上發(fā)表,兩位領導積極帶頭創(chuàng)作、以身作則不僅為其他作家樹立了一種榜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時助推了麗江抗疫作品的形成。
回顧與展望《壹讀》雜志在我市今年抗疫斗爭中所取得的經(jīng)驗和探索,我們相信,現(xiàn)在的《壹讀》雜志社正堅持著一種正確的政治方向與辦刊思路,通過以上分析和總結,我們不難想像,未來的《壹讀》是更值得期待的。因為,我們有堅定的目標和明確的辦好刊物的思路與計劃,這是最為重要的。我相信在編輯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麗江市文聯(lián)的《壹讀》雜志一定能服務好中心工作,不斷助力麗江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與脫貧攻堅,為宣傳麗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驚喜與發(fā)現(xiàn)——《壹讀》雜志近年來麗江師專教師“文藝評論”和“民族文化”作品一覽
近年來,為支持麗江師專升本工作,麗江市文聯(lián)配合麗江高等師范??茖W校以協(xié)辦形式刊發(fā)了大量師專教師的優(yōu)秀作品。我在編輯過程中采用了他們不少的文藝評論和民族文化的作品,認為其中有些文章很有價值,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筆者就編輯過的師專教師的作品進行簡略的分析。
一、近年來師專教師“文藝評論”和“民族文化”作品采用情況簡述
自麗江師專與市文聯(lián)協(xié)辦以來,我們《壹讀》雜志社始終給予了全力的配合,并大量刊發(fā)了他們的小說、詩歌、散文、文藝評論和民族文化等不同體裁的作品,盡量做到在2016、2017、2018年每期雜志上都有師專教師的作品出現(xiàn);與此同時,每年還專門安排一期“師專專號”,為推進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僅從“文藝評論”和“民族文化”兩個門類來看,《壹讀》雜志社在2016年到2019年期間,所發(fā)師專教師文藝評論和民族文化類作品共有46件(其中有些作品一次包含有兩篇或者三篇,在此只算一件來計),分別是:周文英老師6件、楊林軍老師5件、蔡曉齡老師4件、潘宏義老師3件、劉燕老師3件、馬銀行老師3件、和建華老師3件、王舒寅老師2件、李芋枚老師2件、張海濤老師2件、和必昌老師2件。
從以上統(tǒng)計情況來看,這些教師基本上已經(jīng)發(fā)揮了重點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不僅有效地推動了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的學術建設,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始終以自己的學術和文化理論研究成果促進了麗江文藝、麗江民族文化的建設,為打造、宣傳麗江文化旅游作出了一定貢獻。
這樣的形勢是令人欣慰的。作為一所高校,它在理論前沿和學術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績應當成為麗江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假如沒有一批高學術、有理論的文化精英與帶頭人站在麗江文化的前沿“陣地”去沖刺和發(fā)揮作用的話,要想使麗江文化再出新意、再創(chuàng)輝煌就會顯得沒有后勁與實力。從他們近幾年在《壹讀》雜志上所發(fā)的一些作品看,他們確實是一批有專業(yè)素養(yǎng)、有較好的理論功底,可以進行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這是麗江師專重視培養(yǎng)人才的結果,也是學校自身的一種驕傲。
二、文藝理論和亮點、特色分析
應當說,從我編輯的這兩個體裁的用稿情況看,目前師專這些教師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水平,充分顯示了他們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與深厚的學養(yǎng),并且具備一定的文化高度。有些作品耐看,甚至令人欣喜,比如蔡曉齡老師的《藏地講述者》(2016年第2期)、《問題人物》(2016年第10期)、《杜依諾哀歌的光焰》(2016年第9期)、《解讀浪漫》(2019年第1期),既談了作者對一些世界名著的理解和分析,以引導我們如何解讀和走進外國文學,同時又評論了國內優(yōu)秀藏族作家次仁羅布的作品,這對我們深入研究名著,或者學習、借鑒一些民族作家的成功經(jīng)驗進行了很好的分析與啟發(fā),讓人覺得大氣,經(jīng)她如此分析,讀者就更能理解莎士比亞或里爾克等,也容易走近這些名人的內心世界。其理論功底深厚,視野和角度較高,給我們做文藝評論或者理論研究的作者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這與蔡老師本人既搞創(chuàng)作,又搞研究,長期執(zhí)著于文學事業(yè)有關,也與她多年來一直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有很大的關系。
周文英老師的作品也很有特點和價值,她長期從事文學理論研究,是目前麗江為數(shù)不多的評論家之一。當想到麗江文藝評論人才匱乏的問題,我甚至認為周文英老師應該多培養(yǎng)幾個年輕人以解決我市文藝理論人才缺乏的問題。盡管我沒有與她實際交流過,但說不定她也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不斷促進麗江文藝的研究,加快對本土作家的研究。她寫評論同樣站位比較高,理論也有深度。如她與和建華老師的《錯位的文學理念與云南當代精神》(2018年第7期)站在云南的角度與視野談到了云南精神,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但她有這個基礎和能力。此外,周文英老師還有一個較大的特點是呵護、關愛、支持麗江本土作者,比如她的《把地球當作足球踢的柔情男人》(2017年第8期)評論的是劉志文的散文集《快樂旅行》,《幸福就是生活的點點滴滴》(2017年第9期)評論的是鐵雪玲的詩集《低處開花》,《做有溫度的教育》(2018年第8期)評論的是何順學的兒童文學集《陳小西日記》,她把如此多的精力用來研究麗江本土作家,這應該是麗江作者的一種福分!在麗江,始終有自己人在關注他們的創(chuàng)作,這是很難得的。她已經(jīng)帶好了這個頭,就看其他更多的人能不能從中得到啟示并學習這種精神。
另外,潘宏義老師的作品也有他自己的亮點。在我的理解中,文藝評論可以“高大上”以顯示學術與專業(yè)化,但也可以有自由活潑、文風比較輕松的靈活表達,類似于《文學自由談》那樣的方式。這樣可以保持與讀者之間的親近感,讓人閱讀起來既感覺輕松愉悅,又給人以一種新的思路和啟發(fā)。說實話,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不能以“高大上”或專業(yè)化的方式來寫文藝評論,我倒是建議學寫文藝評論的年輕作者先重點寫一下對某個作家作品的初步感受,采取重點突破一點等方式。我感覺,潘宏義老師的作品基本是屬于這一類的,你別看他說的不全面、不進行全面分析,但他的評論基本上還是抓住了一些作品的重點和要害;再加上結合他自己的認識、體會和一些感受,形成了一種很好的文藝評論形式。如他的《評論三題》(2016年第10期)第一篇《寫給納西的情詩》是對和風瓊作品《納西情殤》的一種閱讀筆記,它不僅鼓勵文友,還忠實地說出了自己對該篇作品的感受;第二篇《讀楊宏坤的書法》則從書法藝術的角度既品味了楊宏坤老師的書法,也談到了自己對這種藝術門類的一種理解。同樣,在《藝術評論三題》中(2018年第2期),第一篇《易立平〈速寫〉序》則以寫序的方式為易立平老師作品進行了評價和推薦,第二篇《納西族史詩〈黑白之戰(zhàn)〉序》又以幾位老師合著的連環(huán)畫《黑白之戰(zhàn)》文本為基礎,講到了其故事梗概與意義。我認為這些都是一些有亮點、有特色的文藝評論作品。盡管他的作品不太長,但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文藝評論呢?其實很多名家也常常以為別人寫序或者讀書筆記等這樣的形式倡導和踐行著文藝評論,在我的理解中,這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路子。如果寫得好,這是一種了不得的功夫。很多著名作家都常常這樣做,通過這些名家的寫作,我們應該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和借鑒。
當然,其他一些教師的文藝評論也值得贊賞。在我編輯的稿件中,王舒寅老師的現(xiàn)代經(jīng)典重讀之一《魯迅的〈祝?!岛汀纯滓壹骸怠罚?017年11期),以及《經(jīng)典閱讀三題》也表現(xiàn)出了他對一些文藝名著的極強領悟力,特別是在《經(jīng)典閱讀三題》中第一篇《再論今日為何閱讀文學經(jīng)典》,我認為該篇是擊中了當前大眾閱讀中的一些毛病,以提示人們文學經(jīng)典是可以照亮現(xiàn)代人的生活的。所以,讓我們少追逐一些所謂的快餐文化吧!如果你真想要提升自己的文學水平,凈化靈魂,再讀、常讀經(jīng)典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他在本文中提出的一些現(xiàn)實意義,我是非常贊同的。還有李芋枚老師的《吟著心經(jīng)走向世界》(2016年第4期)從民族性、世界性等方面論述了著名詩人魯若迪基的作品何以能在當代中國詩壇產(chǎn)生較大影響力等問題進行了深刻梳理和分析,總結了他的成功經(jīng)驗與創(chuàng)作成果;而《馬海,他的心愛著華坪》2017年第4期)又充分肯定了華坪作者馬海的主要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及特點,指出了他是“因為愛”才獲得了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和豐收。劉燕老師的《多彩的民族生活畫卷》(2016年第8期)一文通過對王憲開的小說《卓瑪?shù)男脑浮吩u論談到了他的民族風格;《根的守望》(2016年第10期)由普米族母語電影《戎肯》引出了對民族文化怎么保護、如何保護才能有更好的出路等思考;馬金艷老師的《文學評論一組》(2016年第10期)共五篇不僅談到了云南詩人雷平陽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重點評論了納西族女作家和曉梅的《呼喊到達的距離》《女人是蜜》等優(yōu)秀作品,既關注了本土作家,也說到了省內知名作家的創(chuàng)作情況;和建華老師的《海明威的脾氣》(2016年第10期)和《重溫巴爾扎克》(2017年第9期)寫到了作者對這些大家、名家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文藝評論和理論研究方面,麗江師專教師大多已經(jīng)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子,他們的水平實際上也代表了麗江文藝評論的理論水平與成就,具有起點高、理論水平有深度等明顯的特點。這不僅有利于學校的學科建設,也同時不斷促進了麗江文藝評論氛圍的形成,非常有利于對麗江本土作家的研究。對麗江作者和作家來說,他們是需要這些本土評論家來推介、評論、肯定其作品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整體上促進麗江文學的創(chuàng)作以及隊伍的成長。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簡要的回顧與總結,目的是呼吁、鼓勵大家進行文藝評論的創(chuàng)作,因為麗江作家、作者的數(shù)量在全省來說不少,而且成績斐然,可惜的是目前我們在評論方面的人才存在明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和影響了麗江文學所發(fā)出的聲音,為此必須形成一股合力以助推麗江文學的再次繁榮。
三、民族文化的堅守與成果體現(xiàn)
麗江是民族文化的富饒之地,民族文化挖掘與整理也是麗江的一大優(yōu)勢。正因為如此,從面上來講,民族文化研究相對于做文藝評論的人較多,而且其中還不乏佼佼者和成果豐碩者。當然,這也并不妨礙各有各的研究,甚至還包括有突破性研究的。因為角度不同,視野不同,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作者所研究的對象和發(fā)力點也不一樣;加之在這一塊領域更可以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因此,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上是可以有富有創(chuàng)見并進行開拓式嘗試的。
從我們在《壹讀》上所采用的這一類教師作品看,確實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特點和精神追求。如楊林軍老師的《納西族地方的歷代碑刻初論》(2016年第10期)從納西族地區(qū)的碑刻分類、價值、保護現(xiàn)狀與保護設想等多角度作了分析,使人們了解了納西族地方的歷代碑刻狀況,明確今后應當如何保護等問題;《東巴文化在這里綻放》(2017年第9期)則介紹了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這幾年來如何弘揚、傳承民族文化,同時應用于學科建設等實踐,既宣傳了學校,又推薦了學校的特色優(yōu)勢專業(yè)等;《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2018年第4期)從極具有代表性的“龍山茲谷氣”為案例進行了認真分析,指出了“谷氣”這種民間文化的傳統(tǒng)性和現(xiàn)代性,與此同時還提出了民族民間文化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困境和出路,這都是非常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而《這是一滴有文化的水》(2018年第8期)從著名作家阿來寫麗江的“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說起,不僅寫出了作者自己所看到的“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更主要的是他還認為“這是一滴關乎人類命運的水”,因此提出了幾種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建議辦法。這樣的民族文化作品我認為是值得推薦的,它體現(xiàn)了楊林軍老師在學術上的造詣和民族文化上的一種追求!他的這些思考和研究成果,實際上也體現(xiàn)了麗江師專民族文化研究所這幾年的種種努力。
同樣,馬銀行老師的三篇民族文化作品也極有價值,并表現(xiàn)出了他與眾不同的一種探索。如《〈鴻泥雜志〉楹聯(lián)述略》(2016年第8期)、《馬毓林筆下的麗江納西族社會生活》(2016年第10期)、《追尋馬氏族譜》(2017年第6期)仿佛就像一個系列,他所追逐和研究的對象都集中于一個人,那就是清代曾任麗江知府的山東人——馬毓林。第一篇講的是此人在云南期間所寫的記事文本《鴻泥雜志》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是他所寫的楹聯(lián)對云南楹聯(lián)的影響和對那些麗江生活的速寫與概括,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和史料意義;第二篇《馬毓林筆下的麗江納西族社會生活》又從馬毓林的著作、筆下的麗江社會生活等方面著重論述了對研究麗江清代社會生活的意義,值得一讀;第三篇《追尋馬氏族譜》,馬銀行老師進行了專門的課題式的追蹤研究,他一個人前往山東具體深入到馬毓林的家鄉(xiāng)去做調查和研究,細致全面地了解這個曾經(jīng)與云南、與麗江有關聯(lián)的重要文化人物的故事和家譜,這樣的田野調查和治學精神真讓人感動!他用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條與別人不一樣的路子,這說明了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與研究,確實會有許多新課題等著麗江本土的文化人去挖掘。它顯示出了麗江師專教師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它對學科建設和從事民族文化研究來說是非常有幫助作用的,也會更進一步地彰顯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的民族特色辦學方針。
除了以上這些老師堅定走民族文化特色之路,其他還有很多如張海濤老師的《傳承地方民族文化是麗江高校的使命與責任》(2017年第7期)、鄒蓉老師的《羌族與納西族始祖神話的比較》(2018 第8期)、楊鴻榮老師《納西族傳統(tǒng)畫譜的分類功能及藝術特色》(2018年第8期)、和必昌老師的《淺談東巴卷軸畫中黑色白色特質》、和國強老師《淺談東巴畫〈神路圖〉造型藝術特征》(2018年第8期)等許多作品都充分顯示出了他們自身的理論水平,這對豐富和壯大麗江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們是麗江師專教師成果的充分展示,也大大拓展與豐富了麗江民族文化的內涵。這對學校、對社會都非常有益,它反映了近幾年來麗江高等師范??茖W校在堅持發(fā)揮走民族特色優(yōu)勢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并以老師們自身的實踐應用于教學之中,這極大地突出了師專教學優(yōu)勢,也為培養(yǎng)人才作出了特殊貢獻。
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他們是一個團隊,一支隊伍,在他們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下,他們幾年來的堅守也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幾年來,這個群體不只收獲了教學上的成果,也收獲了很多理論上的新突破。他們雖然只是在校園,但不只服務于教學,也同時服務和推動了整個麗江的文化建設。
以上是我對編輯過的師專教師的作品的一些簡單回顧與分析,其目的是為了總結一下這些作品的價值。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認識,可能說的也不一定全面,我之所以把自己所觀察和看到的想法表達出來,是因為我特別珍愛這些文章,對我來說,這也許是一種驚喜和發(fā)現(xiàn)吧!《壹讀》雜志作為麗江市文聯(lián)的機關刊物,我們繼續(xù)歡迎師專教師能一如繼往地給我們支持好稿,作為一本宣傳麗江的文藝期刊,我們應該攜手共同為麗江的理論研究與文藝評論,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以不斷推進新時代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