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瀟
摘? 要:在高校體育課當中開展散打演練課的教學,可以使學生足不出校園,就可以了解到我國這項民族傳統(tǒng)的對抗性體育項目,通過一學期的時間能夠漂亮、瀟灑地做出散打出拳、出腿及一些擒拿動作,并提高一定的身體素質是很多學生渴望的。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順暢動作和更進一步提高動作,本文通過比實驗法問卷調查法數量統(tǒng)計法,了解學生選擇“散打+擒拿+軍體拳”課的原因,分別從不同年級選出一定數量的學生分為2個組別, 一個組別是運用散打結合擒拿和軍體拳教學,另一個組別是單純的常規(guī)的散打教學,經過一段時間教學,對這2個組別學生的基本散打身體素質、散打動作掌握的質量、順暢動作掌握的數量進行比較,為今后更好地在高校園開展散打演練這項運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校體育? “課散打+擒拿+軍體拳”教學? 順暢動作? 散打專項身體素質
中圖分類號:G852.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10(a)-0149-03
Abstract: Carrying out SANDA teaching in college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participating this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 learning more conveniently with no need to go outside campus, Many students desire to be the skillful player after a semester of study and increase their physical quality. How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more smooth movement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ir movements in the limited time?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reasons why students choose "Sanda+Catching+Military Boxing" class. A certain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rades a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is the teaching of sanda combined with cataploma and military boxing, and the other group is the teaching of sanda. After a period of teaching, the basic physical quality of sanda, the quality of sanda movements and the number of smooth movements of students in these two groups are compared,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etter sanda exercises in high school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Sanda+Catching+Military Boxing" teaching; Smooth movement;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of Sanda
在以往的教學中,當選課時,學生聽到散打這項課程名稱的時候,想參與這門課程的熱情是非常高脹的,這有可能是影視文化中武打動作對他們的影響,還有可能是周邊有興趣愛好的同學對他們的影響,無論如何追求好的結果(動作)都是每一個學生在教學之前的一種愿望,但是他們多數人卻不了解要達到這種效果所要付出的努力和經過的學習的過程,他們當中大多數的學生對散打教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達到快速掌握基礎要領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課外繼續(xù)進行自我練習的熱度,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快速理解并進入到教師設定的場景學習練習中努力學習,刻苦練習,進而提高散打專項的身體素質和技術動作質量。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在沈陽醫(yī)學院2013級、2014級2個年級隨機抽取90名學生。保證學生各項身體素質基本無特大差異。
1.2 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為45人,歷時1個學期。實驗組散打課采用的教學方法為“散打演練+擒拿格斗+加軍體拳”,對照組散打課采用的方法為,以往常規(guī)的散打課教學內容。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后,將實驗組與對照組每一名學生的一些散打基本身體素質和散打技術動作掌握情況進行比較,看一看這些方面有無明顯的變化。
(2)談話調查法、問卷調查法。
在2013級和2014級當中隨機抽取了90名學生。其中45名進行談話的方法,另外45名進行問卷調查法。
(3)文獻資料調查法。
2? 結果與分析
(1)所有學生都喜歡散打加擒拿格斗家軍體拳的教學形式,并且在他們之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具備練好這項課程的心理基礎。
通過談話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了解到這50名學生全部都喜歡散打加其他格斗家軍體拳的教學形式。從表1可以看出,單純想通過擒拿和軍體拳練好散打并豐富散打學習內容和對每一項都感興趣,都想學一些的學生占了絕大一部分。興趣和內在動力是學好一個項目的根本基礎,如此可以看出喜愛這項運動的學生當中,絕大多數都具備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2)“散打+擒拿格斗+軍體拳”對學生散打基本身體素質的影響效果明顯。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的散打基本身體素質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各項散打身體素質。其中1min快速提膝和1min快速沖拳和腿部爆發(fā)力量最明顯。在散打演練中腿部力量好,可以保證下盤穩(wěn)定性和起腿時單腿的穩(wěn)定支撐,提膝速度決定腿法的速度。1min沖拳當中的蹬腿轉腰速度決定拳法的速度,這些穩(wěn)定和速度是好的散打演練必不可少的因素。
(3)實驗組掌握順暢動作的數量和技術動作質量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會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技術動作,用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掌握更多考試以外的動作,所以教學方法不同掌握的順暢動作的數量也不同。從學生的分數來判斷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質量,掌握并達到考試要求的動作數量,熟練程度,動作速度和力度的學生會得到85分,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學生動作的發(fā)力順序更順暢,發(fā)力效果更好,整體動作風格更突出就會每項各加5分,所以把90分及90分以上作為一個高分標準來認定學生的技術動作掌握的質量。通過表3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掌握動作的順暢動作的數量到工作質量,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3? 結果討論與分析
從上文3個層面的比較會看出,學生練習的主觀心理都具備的條件,“散打+擒拿格斗+軍體拳”的教學方式要比以往的散打教學方式效果更好。首先這種學習方式覆蓋面比較大,內容豐富,吸引了很多學生,使他們從內心能夠非常積極地參與到這項運動當中,此外在教學當中,散打擒拿格斗家軍體拳這種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散打練習與學習(單純原地進行動作空擊、擊靶等),而是用一種演練的形式進行,這種演練形式融入了散打動作擒拿格斗動作體拳動作,由于在校大學生對散打這項競技體育沒有深入體會,很難想象到對抗場景。而在軍體拳和擒拿融入到散打這種演練的練習形式當中,學生的想象力被充分發(fā)掘并更好地理解了攻防技術含義、擒拿格斗和軍體拳動作,較貼近于日常的場景,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在什么情況下應該用哪些技術去應對,為什么要這么做,如何為了快速實現(xiàn)這種目的,而去認真學習、刻苦學習。在集體演練過程當中可以利用表演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儀式感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在表演當中努力拼搏,把個人最好的動作展示出來,在集體表演集體練習中不甘落后,互相鼓勵,無形當中形成了一種很強的競爭練習氛圍,在這種氛圍當中學生不僅在課堂當中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課堂以外也會把一部分的心思放在鉆研動作相關的身體素質上,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4? 結語
(1)“散打+擒拿格斗+軍體拳”的組合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以往的散打教學。
(2)“散打+擒拿格斗+軍體拳”的教學方式覆蓋面廣,能吸引很多學生的興趣,不僅到互相促進的作用,豐富了教學內容,這種組合在一起的情景化演練更貼近于生活,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攻防含義。
(3)這種集體練習及集體表演等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作質量,而且營造了一種努力、積極鍛煉專項身體素質的氛圍。
5? 建議
(1)高校大學生散打課教學要以“散打+擒拿+格斗+軍體拳”的形式進行,在實踐當中要不斷探索,甚至可以增加其他的搏擊項目,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習效果。
(2)“散打+擒拿格斗+軍體拳”的組合要經常變換,甚至可以讓學生自主編排組合,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并能夠融入和體會。
(3)不斷探索氛圍營造的方式,激發(fā)練習的更大潛能。
參考文獻
[1] 田小培.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武術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武術研究,2017,2(2):60-63.
[2] 盧桂兵.變異中的延續(xù):從“戰(zhàn)”到“健”武術文化的功能價值轉向[J].體育與科學,2020(2):105-110.
[3] 張再林.文武兼濟與重武輕文——中國武術與西方搏擊身體范式的對比[J].體育與科學,2020(3):36-42.
[4] 來博.戰(zhàn)略學視野下的高校武術教育發(fā)展策略研究[J].武術研究,2017,2(2):78-80.
[5] 鄭濤,任曉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教育傳承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375-376.
[6] 曹佩芳.武術套路課程中擒拿教學研究[J].武術研究,2019,4(1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