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祝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開州有著豐富的民間歌曲,在這些民間歌曲中,具有特色的首先是抬工號子,唱時伴隨著抬工的腳步,有領有唱,有慢有快,節(jié)奏感很強,曲調歡快激昂,音樂旋律性很強。歌詞也大都詼諧風趣,很有藝術感染力。它流傳于“江里”的中和、臨江、鐵橋和“浦里”的岳溪一帶。
勞動歌曲類,還有山歌、?秧歌和?草鑼鼓,這是山區(qū)勞動人民從事勞動時為抒發(fā)情感或提高勞動效率而創(chuàng)造的多種演唱形式。農民在出工、干活和收工時各有不同的曲式,這就是別具特色的?草鑼鼓歌,?秧歌則流傳于盛產稻谷時,在?秧時一邊?秧一邊唱。風俗歌曲中的燈調、花鼓和小調,這些都很普遍,與四川很多地區(qū)的風格是大同小異的。小調類的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多,其形式多樣,內容廣泛,流傳也較廣,主要體現廣大勞動人民的多種生活面貌和多種生活樂趣。
重慶開州,原稱“開縣”,位于重慶的東北部,面積較大、物產豐富、文化悠久,在歷史上有“金開縣”、“舉子之鄉(xiāng)”之稱。由于開州地區(qū)的獨特文化,包括開州的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方面,無論是在歌曲的創(chuàng)作、構成還是在歌曲的文化內涵上都與這三個方面是息息相關的,任何地區(qū)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都與上述幾個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地理環(huán)境影響著不同地區(qū)對歌曲的表達方式和演唱模式,風土人情影響各地區(qū)民歌的基本內容,而文化習俗則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
地理環(huán)境對于開州的民歌來說,它的演唱方式和演唱模式是受到一定影響的。不管在哪兒,地理環(huán)境對于民歌藝術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如陜北地區(qū)多是高原地帶,所以陜北民歌多是音調高亢、聲音明亮的;江蘇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它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所以江蘇民歌旋律多是平緩優(yōu)美、婉轉流暢的。而重慶本就屬于山城,開州自然是群山圍繞,民歌多為形式簡單、情緒樂觀爽朗的特點。
風土人情也影響著開州民歌的基本內容。開州民歌的內容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息息相關,大多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百態(tài),這也是開州民歌內容之源。風土人情對每個地方的日?;顒雍头绞接绊懚际呛艽蟮?,例如都說江南水鄉(xiāng),說到江南美,想到的就是小橋、流水......江南的風土人情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流水的纏綿、春風的柔美,賦有“上有天堂,下游蘇杭”之稱;而重慶屬于山城,溫度相對比較高,所以重慶的風土人情給人的感覺是熱情、直爽的性格。
文化習俗不僅對于民歌,對于其他方面來說,都是有很大影響的,文化的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正因為不同的地區(qū)和民族在文化習俗上有著一定的差異,才使得不同的地區(qū)和民族在文化內容上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一個民族的根基和底蘊就是它的文化,風俗習慣則顯示其氣質。開州民歌的藝術氣質來源于當地的風俗習慣,在歌曲的詞句之中,處處體現了文化的風韻。
從藝術發(fā)生學的觀點來看,生產勞動顯然是藝術起源的根本原因。①藝術來源于勞動,勞動號子亦屬于群體表演藝術中的一種,在勞作時,人們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來降低勞動壓力所帶來的疲勞感或使整個勞動過程更順心順手。重慶是眾所周知的火熱山城,重慶人的性格大多數也都是比較熱情、開朗、豪放的,所以重慶民歌的性格也多是粗獷、豪放的特征。我們已經說不清是民歌這樣的民俗文化塑造了重慶人的性格特質,還是重慶人的這種性格特質孕育了這樣的民歌。②開州區(qū)由于在造山運動以及水流的侵蝕切割下,形成了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地貌類型,但山地居多,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開州被譽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作為勞動之鄉(xiāng),為開州民歌內容提供了大量素材。開州的勞動號子以抬工號子為主,“四平號子”、“洋芋號子”、“連宵號子”、“麻雀號子”、“嗩吶號子”、“穿山號子”等等都屬于勞動號子一類。
如抬工號子《洋芋歌》,歌詞大概內容:“正月是新春(哪),約郎到老林(哪),老林霜雪大得(喲)很(啰喲喂),你我轉回城(啰喂),二月驚蟄早(嘛),情哥你來了(嘛),洋芋飯(兒)吃不(喲)飽(喲喂),哪有白米好(喲喂喂),三月是清明......四月是立夏(嘛),洋芋栽完了(嘛),栽完(嘛)洋芋(嘛),陪郎(哦)耍(喲喂),做幾個洋芋粑(喲喂喂)”。整首歌曲音域在小字一組的F到小字二組的E,只有7度,在音高上來講沒有太多的難度,雖然是慢板,但是節(jié)奏密度比較大,加上鮮明的上、下滑音和倚音的裝飾風格,且襯詞豐富,“哪”、“喲”、“啰”、“喂”、“嘛”、“噢”,這些襯詞和兒化音都是開州民歌的一大特色。所以整首歌在音域上沒有任何難度,難的是由倚音和裝飾音而形成的開州民歌的韻律。
我國民間小調眾多,都各具特色,有的流傳全國,有的只是流傳于一定地區(qū),它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充分散發(fā)著華夏文化的無窮魅力。不同地區(qū)的小調也有不同的特色,與各地的文化傳統、語言特點、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風民俗等各方面都緊密相連。開州小調的曲調形式多是一曲多段的,其內容多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時等,內容表達多角度而細致。其曲調多是表達一種或歡愉、或哀怨或綿柔的情緒,旋律流暢、曲折婉轉,極具表現力。其節(jié)奏基本以規(guī)整為主,節(jié)奏型豐富又多變,有獨唱、齊唱和對唱等形式,但主要以獨唱形式為主。歌詞格式也多種多樣,有齊字齊句的,也有性格不一的,加上開州獨具特色的襯詞,歌曲內容顯得豐富且極具趣味化。
《十二杯酒》,一首典型的一曲多段類型的小調,講述參軍離家之前給親人敬酒的場景,參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這十二杯酒,一杯敬父親,一杯敬母親,一杯敬弟弟、一杯敬妹妹,這十二杯酒杯杯倒盡,體現出參軍離別前對家人的尊敬和不舍,“我去參軍你莫怕”,也是讓家人不要為自己擔心。整首歌曲共十小節(jié),旋律雖比較簡單,但是有十二段,音域較窄,非常適合普通老百姓,不會由于音域過高而達不到音高位置,簡單明了。整理所搜集到的歌譜后發(fā)現,開州民歌中有很多像《十二杯就酒》這種題材的作品,比如《十想》、《十愛》、《十勸姐》、《十恨》、《十寫》、《十繡》、《十二月飄》、《十二口茶》、《十二標酒》、《十二口煙》等等,都是一曲多段,段段道盡。
風俗類歌曲受各地的傳統習俗和風俗文化的影響,一般進行在對應的民俗活動中,反映該地區(qū)的風俗習慣和特征,在各地區(qū)、各民族都有都風俗歌曲的流傳。開州風俗歌曲是伴隨著開州風俗儀式活動而產生的民歌,它與儀式的活動形式和內容是有著直接聯系的,風俗活動的進行往往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關。開州風俗歌曲題材多種多樣,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季節(jié)性風俗歌曲,在特定節(jié)日、節(jié)氣時進行傳唱,比如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驚蟄、芒種、小暑、寒露......)、特定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另一類是非季節(jié)性風俗歌曲,與季節(jié)性風俗歌曲不同,不是以節(jié)日、節(jié)氣為題材的,多是用于嫁娶、喪葬、祭祀等風俗活動,比如嫁娶時的“哭嫁歌”,喪葬時的“悼歌”、“喪歌”,祭祀時的“巫歌”、“神歌”、“祭祖歌”。風俗歌曲一般不會隨意出現在某時某刻,而是在舉辦相應的風俗活動時進行,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齊唱、對唱、一領眾和等等,多是一種調節(jié)活動氛圍的作用。
《連宵歌》就是一首季節(jié)性風俗歌曲,“連宵”也就是我們過“元宵節(jié)”的時候,“有請(那)觀眾(?。┌菽辏模?,在群眾性場合進行。整首歌曲旋律起伏較大,從小字一組的D到小字二組的A,這首歌的音域比較寬廣,推動整個儀式活動的氣氛。“老的嘛少的都一起喊(啰),同志們加油(兒)干(啰)”,歌詞內容雖樸實通俗,卻蘊含著生活的不易和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歌詞里有許多的襯詞,“哪”、“嘛”、“啰”、“喲”、“呀”、“吔”等,這些詞慣用于開州人們的日常用語,在歌曲里起襯托和輔助作用。
開州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語言,雖然重慶地貌面積相對來說沒有很大,但是作為直轄市,重慶由很多區(qū)縣,不同區(qū)縣在語言方面也有不同,不同的地方方言有一定的差別。開州方言中把“百”讀“bie”、“吃”讀“qi”、“哥”讀“guo”,把很多普通話中的翹舌音讀成平舌音,如《情哥要你說》中“哥(guo)呀,我天天唱(cang)的是(si)公社那個四化喲”。開州民歌的語言質樸醇厚,口語化較強,歌詞像日常交流用語,其中襯詞是開州民歌歌詞的一大特色,重慶民歌中襯詞的位置相當靈活。單個、短小的襯詞用于句首、句中、句末的現象很普遍,一句正詞常被襯詞分裂為若干部分,表現出濃厚的口語化和歌謠化風格。③在勞動歌曲和風俗歌曲中襯詞使用頻繁,小調相對而言較少。
與陜北民歌的旋律高亢嘹亮不同,開州民歌多是比較平穩(wěn)的,旋律很少有出現大跳和跌宕起伏,音域適中,多采用說話的節(jié)奏類型,像是在和別人交談的狀態(tài),還有比較特色的裝飾音使開州民歌曲調豐富而獨特。雖然很多歌曲旋律都比較短,但開州民歌多是一曲多段式這也是開州民歌的一大特點,如《長年歌》、《十二杯酒》、《七杯茶》、《十愛》、《十想》等等,都是旋律短小,但是用近似排比的方式將每一段都一一道盡。
重慶開州民歌是淳厚質樸的,是開州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生活體驗中所產生的寶貴文化之一,開州民歌在歌詞內容、旋律特點、演唱方式、句段句式上都深深的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不僅真切的表達了開州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態(tài),使開州的民風民俗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fā)展,而且也豐富了開州的文化內容。
注釋:
①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四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4.
② 胡牧.淺談重慶的勞動號子[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7,(01).
③ 秦露.重慶民歌襯詞韻母的音色與音樂的關系[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