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妃紅、椒房、月白、絨云、蒼煙落照、青雀頭黛……你是否也被這些美麗的名字打動。中國色彩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體系。顏色背后,蘊藏著流傳了千年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然而傳統(tǒng)色散漫難尋,僅可在史籍、詩詞、佛典、醫(yī)書中窺得片語,其色譜更無系統(tǒng)傳承。所幸,從傳世文物中,仍能找到這些典雅的色彩。本文精選10多種中國傳統(tǒng)色彩,對每種顏色的名稱來歷、包含的意蘊作解讀,觀物,賞色,領略藏在文物中的傳統(tǒng)色、色彩中的中國韻。
胭脂水/紫
化金為姹紫嫣紅
寂園叟《陶雅》云“胭脂水為康熙以前所未有,釉薄于蛋膜者十分之一,勻凈明艷,殆無論比”。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胭脂水一色發(fā)明于雍正,而乾隆繼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始制者胎極薄,其里釉極白,因為外釉所照,古發(fā)粉紅色。乾隆所制則胎質漸厚,色略發(fā)紫,其里釉尤白,于燈草邊處如白玉一道焉”。
胭脂彩是從西洋傳入我國的一種低溫彩釉,亦稱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淺淡者為胭脂水,濃重者又稱胭脂紫。胭脂彩以金為著色劑,通過高溫燒制會出現(xiàn)淺粉或紅紫系統(tǒng)的顏色,由于它略帶螺紅的色調,極似胭脂,故稱胭脂彩,也稱胭脂水。胭脂紅色在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繪中偶有應用,如當時琺瑯彩中出現(xiàn)的淡紅薔薇色,似紅寶石般的濃胭脂色,或閃紫的蘇枋色等。到雍正時期,出現(xiàn)了眾多呈色穩(wěn)定、以單一胭脂彩作裝飾的器物。造型以杯、碟、盤、碗較為多見,均為景德鎮(zhèn)窯所制。
杏黃
權貴的彰顯
此色出自《西洲曲》“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杏子黃紅,其色如橘。蘇軾《蝶戀花》詠“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詠“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楊萬里《折杏子》詠“意行到南園,杏子半紅碧”。馬祖?!吨x杏》“杏子黃金色,筠籠出薊丘”。
杏黃以杏實名色,即微微發(fā)紅的黃色,在清代服色等級中僅次于明黃。乾隆朝《皇朝禮器圖式》中定皇太子及其妃袍色用杏黃。因杏黃色在典制中的特殊地位,在清末,杏黃色輿服往往用于恩賞重臣,籠絡親近。杏黃色在清代典制中的另一主要功用是公侯國戚,以及高官大員的儀仗中用杏黃傘,作為低于明黃的色彩,清代統(tǒng)治階層的高官貴戚在京外地方范圍內(nèi)可用杏黃傘來彰顯權威。
其色紅紫相間,其意絢爛斑駁。謝眺《和劉中書》詠“赪紫共彬駁,云錦相凌亂”。李賀《昌谷詩》詠“苔茹瑩澗礫,山石垂赪紫”。更有繪色入畫如衛(wèi)宗武《瑩花吟為良友作》“芬菲芳事畢,木芍藥晚出。于中姚魏更傾城,掃退目前赪紫色”。
此仿鈞釉獸耳弦紋瓶外形俊秀挺拔,線條優(yōu)美流暢,予人高貴靜穆之美。其釉色、藍、紫與紅相互交織,呈現(xiàn)出紫蒲、赪紫、齊紫、凝夜紫等傳統(tǒng)色的變化,似彩霞漂浮在蔚藍的天空,高溫狀態(tài)下釉色自然垂流,浸漫如絲絮。
吉金
歲月沉淀的古雅
鐘鼎彝器的統(tǒng)稱,本義是鑄造青銅器的合金。《吳王光鑒》曰“吉日初庚,吳王光擇其吉金,玄礦,白礦”?!懂W子鐘銘》曰“擇其吉金,自作鈴鐘”。歐陽修《集古錄跋尾· 韓城鼎銘》曰“堅久吉金,用作寶尊鼎”。
精美的青銅器是國之重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青銅因顏色青灰,故名青銅。其外表是因時間和埋藏環(huán)境形成的。另外,青銅器是現(xiàn)代人的叫法,古人對它沒有這樣的稱呼。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因為用這些珍稀之物發(fā)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
軟翠
藍羽綴飾的尊貴
點翠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合,根據(jù)所取翠鳥羽毛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xiàn)寶藍、翠藍、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軟翠是翠鳥頸部的羽毛色,尊貴端莊。齊己《翡翠》詠“水邊飛去青難辨,竹里歸來色一般”。程公許《解纜凌云快晴》詠“鴨綠澹不波,軟翠凈如洗”。
以點翠工藝制作的首飾,艷麗的藍色深淺不一、流光溢彩,面簪造型碩大,布局疏朗有秩,紋飾繁復華麗,寓意吉祥。由于翠鳥羽毛柔細,且色彩經(jīng)久不褪,因此,雖歷數(shù)百年的點翠飾品仍明艷如初。
法翠、孔雀藍
翠藍透亮之色
法翠又稱孔雀綠、吉翠,翠藍透亮之色。孔雀藍亦稱法藍?!赌细G筆記》載“法藍、法翠二色,舊惟成窯者,翡翠最佳。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云出自山東琉璃窯也。其制,用澀胎上色,復入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清料為法藍”。
“景泰藍”是法翠與孔雀藍兩種顏色最好的詮釋。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景泰年間的藍釉料突破性地發(fā)明了天藍、鈷藍、寶藍,且多用藍色作底色,顯得清雅高貴、沉著大方。此件明初掐絲琺瑯開光蓮紋帶蓋僧帽壺就是以傳統(tǒng)孔雀藍為地,添綴五主色:土黃、碧綠、靛藍、赭紅、乳白,其琺瑯質高色麗,表面細碎砂眼,展現(xiàn)早期掐絲琺瑯器的特征。
瓷秘
奪得千峰翠色來
其色出自越州秘色瓷?!侗O(jiān)送真身使隋真身供養(yǎng)道具及恩賜金銀衣物帳碑》載“瓷秘色碗七口,內(nèi)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周輝《清波雜志》云:“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陸龜蒙《秘色越器》詠“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產(chǎn)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學效果,釉層特別薄,釉層與胎體結合特別牢固。關于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guī)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所謂“秘色瓷”,實為唐、五代之際越窯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凝脂
潔白的高雅
《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居易《長恨歌》詠“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盧仝《與馬異結交詩》詠“凝脂為膚翡翠裙,唯解畫眉朱點唇”。趙光遠《詠手二首》詠“妝成皓腕洗凝脂,背接紅巾掬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