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用酸化劑是一種可降低飼料在消化道中的pH 值,為動物提供最適消化道環(huán)境的新型添加劑, 被國內(nèi)外廣泛應用于家禽、仔豬、肉牛、奶牛、羊等動物的飼料中。
在非洲豬瘟進入中國以前,酸化劑作為添加劑僅以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和促消化的功能為主, 其使用量和范圍都相對有限。 自從非洲豬瘟在全國蔓延以后, 酸化劑這類產(chǎn)品,瞬間風靡整個業(yè)界,成為了大家的抗非“神器”。 動保企業(yè)也爭相推出此類產(chǎn)品,邀請專家教授站臺,在各大平臺宣講酸化劑在非洲豬瘟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其熱度可見一斑。
那么, 酸化劑在非洲豬瘟防控中具體有什么作用? 公眾對酸化劑存在哪些誤區(qū)呢?
非洲豬瘟病毒耐受的酸堿環(huán)境為:無血清時3.9<pH<11.5;有血清時3.9<pH<13.4。 可以看出,環(huán)境無論是否有血清, 非洲豬瘟病毒耐受酸性環(huán)境是沒有變化的, 這與強酸和強堿的殺毒機理不同有關(guān), 其耐受酸的pH 臨界值是3.9。 言外之意就是,pH 值低于3.9 時就會達到殺滅非洲豬瘟病毒的必要條件, 所有酸化劑的殺毒理論和營銷說辭都是來自于此。
拌料是酸化劑常見的一種使用方式。
部分飼料企業(yè)以“飼料酸化”抗非洲豬瘟為賣點, 其理論依據(jù)也是來自飼料中高含量的酸化劑可以達到酸化飼料, 進而殺滅飼料中潛在的非洲豬瘟病毒的目的。
那么, 酸化劑拌料真能達到殺滅飼料中的非洲豬瘟病毒, 以此阻斷豬群感染的目的嗎?
2.1.1 殺滅難
酸化劑拌料是以固體的形式存在于飼料中, 而酸化劑的酸性體現(xiàn)條件是在水中電離出氫離子, 以此才能達到降低pH 值的目的。但是通常飼料中的水分含量過低, 無法滿足讓酸電離出氫離子以達到降低飼料pH 值的目的。
試問, 酸沒有電離條件何談把飼料酸化? 何談通過把pH 值降到3.9 以內(nèi)殺滅飼料中的非洲豬瘟病毒?
因此, 試圖通過在飼料中添加酸化劑殺滅非洲豬瘟病毒, 這是誤解。
2.1.2 阻斷難
雖然在飼料中沒有足夠使酸電離的水分, 但是進入口腔和胃時會有足夠的消化液和飲水作為酸電離所需的水。 誠然,此時可以滿足酸電離的條件, 但是這樣就可以阻斷飼料中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機體了嗎?比較難。
2.1.2.1 感染途徑不允許
非洲豬瘟感染機體的途徑,首先是在口腔被扁桃體捕獲, 在扁桃體和下頜淋巴結(jié)進行第一次復制,隨后通過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進入淋巴結(jié)、骨髓、脾、肺、肝、腎等二次復制場所, 大量復制后隨血液和淋巴進入全身各組織,病毒全身發(fā)力,顯現(xiàn)臨床癥狀。
非洲豬瘟自然感染途徑主要是口腔,而不是胃腸道。 此種條件,只有口腔存在阻斷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機體的可能。 口腔中的消化液作為酸電離水源時, 酸化劑才具備阻斷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機體的條件。
口腔阻斷感染, 我們要考慮三個問題:
口腔中的消化液能滿足酸電離的量嗎?
口腔中酸電離出的氫離子可以將pH 值降到3.9 以內(nèi)嗎?
飼料pH 值降到3.9 以內(nèi)到被扁桃體捕獲的間隔時間, 能夠達到酸化劑殺滅病原的最短時間嗎?
三個問題,有一個不符合,口腔阻斷就行不通。
2.1.2.2 殺滅時間不允許
消毒劑殺滅病原必須符合三要素:
作用環(huán)境;
最小殺滅濃度;
最短殺滅時間。
作用環(huán)境,在不結(jié)冰的情況下,只要是液體狀態(tài), 環(huán)境對酸化劑殺滅效果的影響有限,口腔環(huán)境適宜。
最小殺滅濃度, 酸化劑的最小殺滅濃度,可以理解為pH 值,我們可以體外檢測, 根據(jù)檢測結(jié)果確定添加量即可,不是問題。
最短殺滅時間, 從文獻資料和哈獸研檢測結(jié)果分析來看, 酸化劑的最短殺滅時間不低于30 分鐘。 這個條件, 飼料在口腔中的停留時間無法滿足, 即無法提供酸化劑與病原作用30 分鐘的條件。
飼料中非洲豬瘟病毒只有在接觸扁桃體前被滅活, 才可以阻斷感染機體。 這個顯然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為飼料進入口腔, 在很短的時間即可到達扁桃體, 而酸化劑的最短殺滅時間是30 分鐘,因此病原不可能在到達扁桃體前被滅活。
不清楚酸化劑殺滅非洲豬瘟病毒的最短時間,以此阻斷是錯誤的。
酸化劑飲水是豬場水源脫毒最常用的方式。
酸化劑飲水, 滿足消毒劑使用三要素。
那么, 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酸化劑飲水就可以達到水源脫毒的目的呢? 也難。
2.2.1pH 值的誤解
文獻資料顯示pH 值低于3.9可以殺滅非洲豬瘟病毒, 但是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pH 值低于3.9是酸殺滅非洲豬瘟病毒的必要條件, 但不是充分條件。 通俗地講就是,酸化劑殺滅非洲豬瘟病毒pH 值必須低于3.9,但并不是pH 低于3.9的酸化劑就一定能殺滅非洲豬瘟病毒。
求真農(nóng)牧委托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做了一項酸化劑殺滅非洲豬瘟病毒的實驗。 試驗結(jié)果顯示,在37℃環(huán)境下,各pH 值的實驗組,酸化劑與非洲豬瘟病毒作用30 分鐘, 其中pH 分別為3.38、2.28、2.51 的3 個實驗組, 對于非洲豬瘟病毒幾乎沒有殺滅作用。
這個結(jié)果實屬正常, 酸化劑的殺毒效果,不僅與pH 值有關(guān),更與酸的濃度分不開,3 個實驗組的濃度都比較低,最高的不超過0.1%。這是本次實驗雖然pH 值低于3.9 但是無法殺滅非洲豬瘟病毒的原因。
只考慮酸的pH 值,不要求酸濃度的水源脫毒操作,那是誤解。
2.2.2 長期飲水的誤解
酸化劑可以長期飲水, 對豬群沒有危害, 這是各酸化劑廠商的宣傳語。 那么,事實真是這樣嗎?
2.2.2.1 口感
筆者親自品嘗pH 值為3.58 和3.12 的酸化水,入口猶如喝醋,難以下咽,進入食道有灼燒感。 為了緩解酸味,酸化水添加5%的白糖,仍舊無法下咽,最后白糖添加到10%,結(jié)果沒有任何改善。 白糖添加量如果再增加, 就是高滲糖水, 易發(fā)生腹瀉,臨床意義不大,因此沒有嘗試更大的白糖添加量。
豬與人生理雖有不同, 但是同為哺乳動物,味覺差異不大。 最大的差別是人會講話,而豬不會。 長期下去,豬會用“行為”告訴我們,它不喜歡。 不考慮豬群生理感受的操作,未必能獲得我們想要的防控效果。
2.2.2.2 代謝影響如胃酸、膽汁、胰液分泌及酸堿平衡等方面。
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是一種條件反射性神經(jīng)活動,長期、大劑量、額外添加酸化劑,特別是含無機酸量大的復合酸化劑, 由于其解離度高導致pH 值降低的速度過快,存在灼傷食道和胃的風險,也會抑制胃底腺細胞胃酸分泌功能,嚴重影響到胃的發(fā)育。
胃蛋白酶等多種消化酶依靠胃酸激活,胃酸分泌受影響時,又何談消化吸收率呢?
膽汁、胰液分泌
消化道,口腔至胃為酸性,十二指腸至肛門為堿性; 酸性環(huán)境主消化,堿性環(huán)境主吸收。
酸堿過渡在十二指腸完成,從胃幽門排出的食糜為酸性,由膽汁、胰液和腸液調(diào)節(jié)為堿性。 在這個調(diào)節(jié)過程,膽汁、胰腺和腸液的pH 值是相對穩(wěn)定的,對于酸度高于正常值的食糜只能通過加大各分泌量來實現(xiàn)調(diào)節(jié)作用。 在長期大量添加酸化劑情況下, 無異增大了膽汁和胰液的分泌量。 長此以往, 膽囊和胰腺的代謝功能是亢奮還是萎縮呢?部分豬場反饋,在長期大量添加酸化劑后, 解剖豬可見胰腺糜爛的共性現(xiàn)象, 雖然還無法確定胰腺糜爛與酸化劑是否有直接關(guān)系, 但是在其減少和停止酸化劑的添加后,這類情況很少再出現(xiàn)。
酸堿平衡
體液的酸堿平衡受體液緩沖系統(tǒng)和食物酸堿度的影響,長期、大量添加酸化劑, 會破壞機體的緩沖體系, 直接結(jié)果就是酸中毒引起的一系列機體代謝問題。
飼料中添加酸化劑, 脫毒作用可以否定。 即使液態(tài)飼喂也受礦物質(zhì)、氯化膽堿等多種物質(zhì)影響,對飼料營養(yǎng)影響和脫毒作用需要做全面評測。
雖然飼料中添加酸化劑無法脫毒, 但是適宜的添加量和酸種類可以通過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 減緩胃排空速度和補充胃酸促進消化、參與三羧酸循環(huán)提供能量、 降低腸道pH 值促進有益菌生長等多方面提高豬群抵抗力, 從另一個層面協(xié)助非洲豬瘟防控。
建議添加驗證過的酸化劑,不要盲目相信pH 值;添加時段只在拔牙期、 高風險期和水源有污染嫌疑時。
對于飲水, 最好的方式是預防性保護, 而不是懶于防控的長期酸化飲水。
規(guī)范的水源性病原監(jiān)測和防范措施是解決水源污染的最好方式,因為豬最需要還是清潔的淡水。
非洲豬瘟防控措施有千萬條,酸化劑使用不過是其中的一條。 但是任何一條我們都不能盲信盲從,要盡量做到有出處、 有來源、 有依據(jù),經(jīng)得起推敲和檢驗。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意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