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
【摘? 要】公共管理學不僅明確地將其他國家機關當作研究對象,而且也把其他公共組織的管理活動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之中。第三部門或非營利組織管理構成當代公共管理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并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研究領域。該領域與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事業(yè)管理等主題密切相關。本文以第三部門管理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第三部門管理的管理機制,存在的困境及突破,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第三部門管理;困境;突破
1.第三部門的含義
第三部門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門與營利性部門之間,依靠會員繳納的會費、民間捐款和政府財政撥款等非營利性收入,從事前兩者之間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從而實現(xiàn)服務社會公眾、促進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宗旨的社會公共部門,其組織特征是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2.第三部門的管理機制研究
第三部門的管理機制可以分為外部管理機制和內部管理機制。所謂外部管理機制,是指國家對第三部門的管理機制。具體而言,就是指國家對第三部門的立法管理、資格認證、注冊管理、稅收管理、財務審計、統(tǒng)計管理等。這些領域的研究在西方國家比較成熟,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也比較規(guī)范,但是在我國尚處于較為混亂的初始階段。
內部管理機制指的是從第三部門的內部結構入手,研究如何建立適合各類非營利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機制問題。這部分內容包括了第三部門組織機構、決策機制、執(zhí)行機制、內部監(jiān)督機制、日常管理、戰(zhàn)略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等。
3.我國第三部門發(fā)展面臨的困境
(1)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活動能力。政府與第三部門關系及其模糊,第三部門組織往往是政府行政權力的衍生物,缺乏本應有的獨立性和自主活動能力。從政府的角度看,社團應該首先增強能力,完善自身的體制建設,然后才能考慮獨立性問題;而從社團的角度看,政府部門應當先放棄對社團的行政干預,然后才能放棄資金支持。這種矛盾的解決只能依靠雙方長時間的相互博弈,速度是很緩慢的。
(2)缺乏資金、人才等組織發(fā)展的基本條件?,F(xiàn)如今,我國第三部門組織中,無論是官辦的、半官辦的還是純民間的,絕大部分都反映經費不足。資金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第三部門發(fā)展的頭號因素。而人才不足,是因為我國尚缺乏專門的第三部門專業(yè)人才培訓機制,而且第三部門吸納了大量政府淘汰的冗員和離退休人員,妨礙了優(yōu)秀人才進入。
(3)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三部門大發(fā)展。
(4)缺乏對第三部門權威、常規(guī)性的監(jiān)督機制。由于政府與第三部門的關系模糊,而且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我國第三部門在實際運作中不會受到強有力的監(jiān)督,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各種違章操作具有很大的活動空間,增加了社會的交易成本。
(5)公眾對第三部門的認同度不高。對于官辦性質濃厚的第三部門,公眾往往將其作為第二政府對待,而對其實力弱小的草根組織,公眾往往對其能力持懷疑態(tài)度,從而忽視了他們的存在或堅持對他們進行謹慎的評價。此外,在這個集權化明顯的社會中,公眾上不能真正體會到第三部門的存在和發(fā)展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因此第三部門能否得到深層次認同也就可想而知了。
4.我國第三部門發(fā)展的突破
(1)政府對第三部門的重新定位。我國第三部門與政府關系密切并不是問題的根本。問題的關鍵在于第三部門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喪失獨立性,從而染上濃重的官辦色彩。政府必須改變對第三部門的定位:第三部門不一定是接受機構精簡人員和離退休人員的場所,而是承接政府部門社會職能的組織;第三部門不應是政府職能轉變形式化的工具,而是公民社會中最活躍的公共部門;第三部門的發(fā)展不是在向政府奪權,而是在幫助政府治理社會。
(2)政府與第三部門關系明晰化。保持政府與第三部門之間的密切關系是我國第三部門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西方第三部門發(fā)展的基本經驗之一。政府與第三部門之間的關系應逐步明確以下幾點:一是政府應該承擔第三部門發(fā)展所需的大部分資金,且財政撥款不應以左右第三部門自身運作為條件;二是政府是第三部門發(fā)展的監(jiān)督者,但是監(jiān)督要依法進行;三是政府不是第三部門的領導者,而是其合作者。
(3)健全第三部門發(fā)展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保護是我國第三部門發(fā)展的一大障礙,也是許多第三部門組織主動依附政府機構的重要原因。因此,健全第三部門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維護其合法性、獨立性和組織權益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第三部門自身的復雜性,這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4)“官辦”社團的改革。逐漸弱化與政府業(yè)務主管機構的關系是“官辦”社團發(fā)展的趨勢。隨著這個趨勢的發(fā)展,其原有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管理手段等都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通過借鑒國外運作模式和國內的草根組織的發(fā)展經驗,變原來權力集中化、組織行政化的封閉型組織結構為分權化、開放式的組織結構,主動迎接社會選擇。
(5)鼓勵民間組織的發(fā)展。只有自生自發(fā)、自下而上興起的民間組織越來越強大,我國第三部門才能逐漸走向興盛,我國的國民社會才能走向成熟。這類民間組織的發(fā)展將刺激“官辦”社團的改革,也將極大活躍我國的公民社會。作為政府機構,要鼓勵他們的發(fā)展,就應該在注冊登記、籌措資金、改進技術等方面為其提供幫助,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
5.總結
本文通過對第三部門的含義概念進行介紹,再對第三部門的管理機制進行梳理,根據(jù)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具體實踐羅列出第三部門管理在我國發(fā)展面臨的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地解決措施,有助于更好地解決第三部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戈登·懷特.公民社會、民主化和發(fā)展:廓清分析的范圍[M]:64.
[2]萊斯特·M.薩拉蒙等.全球公民社會——非盈利部門視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孫健.我國第三部門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3(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