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相信,每位老師心中都有一位精神領袖,他或許是蘇霍姆林斯基,或許是陶行知,也或許是身邊的某位名師,如魏書生、李鎮(zhèn)西、竇桂梅……我們獲取知識與能量的源泉或許有大部分來自他們,他們的教育理念、課堂教法、生活之道。
在好老師成長為名師的道路上,這位精神領袖就是一道光指引前行。
那么,今天做教師,我們到底能向名師學什么?
每位名師的成功不可復制,但每位名師的成功卻可以借鑒。我們采訪了全國數(shù)十位特級名師,總結了他們教育發(fā)展路徑的幾大關鍵詞:愛心、另類、契機。
我們所熟知的教育家、名師魏書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一直引導孩子,把最簡單的生活過成最美的樣子。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永葆童心。這是大多教育家在談到育人觀時,表達出的一個共通點。因為有愛,才會始終如一堅持對教育事業(yè)的初心,把關注點始終放在孩子身上。這是一種精神導向,會潛移默化影響著教師的發(fā)展。
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章法“循規(guī)蹈矩”的老師成不了名師。而這章法,就是育人的章法,表達的章法。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已經(jīng)逐步認識到個性化的巨大價值,可能會成為未來學校發(fā)展乃至教育發(fā)展的主流。而這就更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具有個性化,善于“顛覆”知識壁壘與常規(guī)的有識之師,才可能會在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
當然,還需要一點兒契機。比如清華附中王君老師從重慶一所小縣城學校任教,到重慶名校,再到北京名校,不是每位老師都有這樣的機會,然而,機會卻總留給有準備的人。每一次跳躍,她都緊緊抓住了一條在別人看來機會渺茫的線。十余年前輾轉于每個教室、每所學校聽課學習,向別人不斷求教時,大致就可預見今天的王君老師已創(chuàng)立了屬于自己的響亮名片。
綜上,“愛學生”是教師的首要素養(yǎng)要求,此外還有“重習慣、善調動、能管理、會教書”這一套完備的機制。學習名師,我們學的是理念折射,學的是獨到處理,學的是真心關愛,而更多,我們是學習一種習慣,最后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一種在平凡中追求真知,不斷超越自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