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雨 王韻秋
[摘要]本文根據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的實地調研取得的問卷數(shù)據,基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探究土地轉入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并將分位數(shù)回歸模型用于估計農戶轉入土地的規(guī)模對不同收入水平農戶的影響,通過比較系數(shù)驗證收入分配效應。最后基于促進農民增收的角度,提出促進土地流轉并支持合作社發(fā)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土地流入;收入分配;分位數(shù)回歸
中圖分類號:F301.2;3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6
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們意識到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現(xiàn)今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要求,一部分農戶逐漸脫離土地,尋求其他就業(yè)機會。2008年我國首次提出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1],通過土地流轉來促進農村土地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2]。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由于快速城鎮(zhèn)化的契機,大規(guī)模的土地流轉較為普遍,合作社的數(shù)量呈現(xiàn)指數(shù)型增長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而土地流轉在經濟較不發(fā)達的地區(qū)仍處于無組織的自發(fā)狀態(tài),土地相比而言更多地流向了農戶、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農戶在增加了務農收入的同時也放棄了一定的務工機會,同時不同農戶的增收程度也有所差別。因此有必要對土地流轉的增收效應和收入分配效應進行深入研究。
1 文獻綜述
在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方面:吳世德[3]基于雙重差分模型證明土地流轉對于轉出戶和轉入戶家庭的收入均有增加效應。冒佩華等[4]通過平均處理效應和受處理的平均處理效應分析并證明土地流轉能顯著提高農戶家庭的收入水平。龔曉紅[5]根據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證明只有適度的土地流轉才會促進農戶收入的增加。劉遠風[6]通過對比回歸分析和傾向得分匹配分析證明,土地流轉的增收作用是得益于土地財產實現(xiàn)機制及勞動分工優(yōu)化機制。秦山平等[7]通過皮爾遜系數(shù)等方法證明了農戶的農業(yè)收入基本不影響土地流轉的決策,而土地流轉卻顯著地促進農戶的增收。
在土地流轉的收入分配效應方面:許彩華等[8]通過PSM模型和基尼系數(shù),綜合分析出土地流轉提高了農民的總體收入水平,同時測算得出土地流轉加劇了農戶內部收入的差距。韓菡等[9]以Tobit模型和收入分配基尼系數(shù)指出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土地更可能流轉到高收入農戶手中進而擴大收入差距。李成明等[10]利用貝葉斯估計方法和PSM匹配法檢驗顯示,農地流轉顯著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并擴大了農村收入差距。郭君平等[11]采用分位數(shù)回歸模型證明農地轉入促進了農戶增收,具有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通過梳理以上文獻可知,學術界對于農村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收入分配效應進行了諸多探討。在流轉的增收效應方面,土地流入戶通過增加適度規(guī)模的土地面積實現(xiàn)了增收,流出戶通過流轉土地獲得了穩(wěn)定的租金及可觀的非農就業(yè)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出租農田獲得的租金在流出后的總收入中占比較低,農戶經濟地位的上升與出租土地不存在相關性或相關性很少[12]。因此,土地流入戶與流出戶的增收機制并不相同,應當分開討論。在收入分配效應方面多采用比較流轉前后的基尼系數(shù),得出流轉過后收入差距的結果,不能很好地突出轉入規(guī)模所帶來的邊際影響;加之我國各地經濟發(fā)展并不相同,采取宏觀的研究方法并不能準確地體現(xiàn)中小城市土地流轉的收入效益。因此,本文以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等土地流入方的農戶家庭總收入為研究對象,選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和分位數(shù)回歸模型探究土地流入戶的收入效應及收入分配效應,以期為茌平區(qū)等類似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土地流轉政策的完善提供現(xiàn)實依據。
2 理論分析
我國東部地區(qū)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帶動了農村勞動力逐漸向非農產業(yè)轉移,剩余的土地流入市場得以重新分配。當放棄土地的機會成本小于職業(yè)轉變帶來的預期收入,農民會選擇出讓土地。農戶轉入土地,一方面增加了農業(yè)生產中土地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通過實現(xiàn)農業(yè)集約化經營增加了單位收益。土地經營規(guī)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戶的收入。
相比于合作社的經營模式,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撐及產品銷售平臺,因此轉來的土地多用來種植糧食作物,而不是選擇單位經濟價值更高的大棚、養(yǎng)殖等經營類型。加之從全區(qū)域而言,人均務工收入要明顯高于人均務農收入,農戶為了經營土地,所放棄的機會成本過高,與為了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而增加一定種植面積的小農戶相比,擴大土地規(guī)模對于大戶而言帶來的增收效果或許并不理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兩點假說。
假說1:轉入土地提高了農戶的總體收入水平。
假說2:土地流入對于資源稟賦較高的大農戶而言發(fā)揮的效益有限,可能會導致農戶間的收入差距縮小。
3 數(shù)據來源與模型設定
3.1 調查方法與數(shù)據來源
基于數(shù)據的可獲得性及統(tǒng)計的有效性考慮,依次進行村莊調查和農戶調查。在對村干部或村會計進行采訪的基礎上進行農戶調查,對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承包方采取基于問卷調查形式的入戶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戶家庭人口組成、收入結構、經濟狀況、土地承包情況、流轉規(guī)模等。調研地區(qū)為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總面積為1 003.36km2,轄10個鎮(zhèn)和1個鄉(xiāng),980個自然村。目前全區(qū)內已經有16.9%(0.98hm2)的耕地參與了土地流轉。調研組調研時間為2019年2月,調查內容為農戶的土地流轉和2018年的家庭收入狀況。在具體調查過程中依據分層隨機抽樣的原則,從11個鄉(xiāng)(鎮(zhèn))中隨機選取4個鄉(xiāng)鎮(zhèn),進而選取19個行政村,在村內隨機走訪130余人,剔除問題問卷18份后,回收有效問卷113份,并對數(shù)據進行初步分析。
3.2 研究方法與模型設定
由于通常農戶收入的對數(shù)符合正態(tài)分布,因此在C-D生產函數(shù)模型的基礎上,依據韋惠蘭等[13]的研究成果,建立收入效應和收入分配效應的半對數(shù)收入回歸模型,分別如下:
Inmoney=β0+β1 landin+Σαi OV+ε ? ? ? ? ? ?(1)
線性回歸模型是一種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均值回歸,體現(xiàn)的是自變量對因變量條件期望的影響,故可用于探究土地轉入規(guī)模對農戶家庭人均收入的整體影響,分析土地流入的收入效應。
模型(1)中,lnmoney為農戶年純收入的對數(shù);β0為常數(shù)項;土地流入規(guī)模landin為核心自變量;OV是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最終選取的其他控制變量,包括laborate,workrate,age,techrate,prearea(見表1);β1、αi分別為核心自變量和控制變量的系數(shù);ε為隨機擾動項。
Quantθ [lnmoney|X]=β0,θ+β1,θ landin
+Σαi,θ OV+ε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分位數(shù)回歸法用多個分位函數(shù)估計總體模型,從而起到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擴展作用。因分位數(shù)可以更為詳細地刻畫回歸的條件分布形態(tài),故適用于探究土地轉入規(guī)模對不同收入層次農戶的邊際影響,分析土地流轉的收入分配效應。
模型(2)中,Quantθ[lnmoney|X]代指農戶在θ(0<θ<1)分位點上,農戶年純收入的對數(shù);β0為在θ分位點上的常數(shù)項;土地流入規(guī)模landin為核心自變量;OV為其他控制變量,變量設定同模型(1);β1、αi分別為對核心自變量和控制變量在θ分位點上進行參數(shù)估計求得的系數(shù);ε為在θ分位數(shù)上隨機擾動項。
具體變量描述及統(tǒng)計性分析見表1。
4 實證過程與結果分析
4.1 樣本特征描述
數(shù)據初步分析顯示被訪戶主年齡多為30~50歲,受訪者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總人口數(shù)為3或4人的家庭居多,家庭成員中務工人數(shù)在1人及以下的占77.68%,大部分家庭仍以務農為主。務工收入占總收入中的比例在10%以下的為44.14%,主要原因是農村的中老年男性勞動力多在農閑時才會外出務工,因此務工收入不能完全代替務農收入成為總收入的支柱。具體情況見表2。
土地流入情況還處于低水平初級階段,多是村民通過村集體自發(fā)進行,面積多集中于0.67hm2以下(56.25%),主要原因是國家取消了農業(yè)稅后,種地的收益有了較大提高,在沒有其他可靠的就業(yè)機會的前提下,適當擴大種植面積便成為不二之選。有的農戶是為了防止親朋的土地撂荒而轉入土地來耕種[14],這一部分農戶流入的面積相對較小。少數(shù)農戶可以通過流入較大規(guī)模的土地(多為0.67hm2以上)實現(xiàn)經濟作物種植和養(yǎng)殖等非糧食作物種植模式,以實現(xiàn)較好的經濟收益。具體情況見表3。對樣本的簡單描述不能檢驗內部的潛在規(guī)律,需要借助模型予以佐證。
4.2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分析
在state軟件中對多元回歸模型的參數(shù)進行估計并對結果的平穩(wěn)性進行檢驗,由于數(shù)據存在異方差,故在回歸時使用穩(wěn)健標準誤,從而使顯著性結果更加穩(wěn)健,列舉的標準誤為穩(wěn)健性標準誤(見表4)。從調整后的R2看出模型擬合效果較好,F(xiàn)值、P值分別為19.82、0.000 0,能有效證明土地流入的收入效應。
核心變量土地轉入規(guī)模的系數(shù)為正,表明多轉入1hm2的土地,總收入增加17.6%,證明了假設1,轉入土地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的總收入水平。控制變量戶主年齡對農戶收入是負面影響,其余控制變量為正向影響且在不同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具有較強的說服性,有利于在不同分位點上開展深入研究。
4.3 分位數(shù)回歸結果分析
在state軟件中對分位數(shù)回歸模型的參數(shù)進行估計并對結果的平穩(wěn)性進行檢驗,選取農戶家庭總收入的0.1、0.3、0.5、0.7、0.9個分位點進行分位數(shù)回歸,依次考察各要素對低收入的農戶、較低收入的農戶、中等收入的農戶、較高收入的農戶和高收入的農戶家庭收入邊際影響的變化情況,進而依據高夢滔等[15]的研究成果(土地轉入對于低收入農戶的影響大于較高收入的農戶則意味著縮小收入差距,反之則是擴大收入差距)探究土地流入的收入分配效應。為削弱分位數(shù)回歸模型誤差項的未知干擾,表2中列舉的標準誤是用bootstrap技術得到的自助標準誤。
結果顯示,核心變量農地轉入規(guī)模除在0.1、0.3、0.5、0.7分位點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顯著性較高。系數(shù)隨著分位數(shù)由小到大而逐漸降低的規(guī)律表明了農地轉入規(guī)模會縮小轉入戶之間的收入差距,用state軟件畫出的土地流入規(guī)模系數(shù)隨分位數(shù)的變化情況圖(見圖1)直觀地展示了系數(shù)遞減的趨勢,證明了假說2。根據實際調研情況分析,主要原因是農戶更多地選擇了保守經營,將流轉來的土地種植糧食作物除外,種植技術和農產品銷售平臺的缺失也是土地流轉未能充分發(fā)揮增收效應的原因。總的來說,增大種植面積對于收入較低的農戶而言,能有效提高他們的收入,可以起到很好的扶貧作用,但是對于高收入水平的農戶而言,擴大種植規(guī)模所能起到的增收效果并未達到預期。
控制變量中,務工人數(shù)占比在各分位數(shù)點均具有較高的顯著性且系數(shù)為正,可見城鎮(zhèn)化帶來的務工非農就業(yè)機會具有顯著的增收效果,這一點符合我國當前的社會情況。戶主年齡除了高收入組未通過檢驗,其余均為負向影響。其余變量在各分位點的顯著性程度不高,且非研究重點,因此本文不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
5 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的實地調研數(shù)據,探究轉入土地的收入影響效應和收入分配效應,得出了以下結論。
(1)轉入土地顯著地提高了農戶的總體收入水平,因此應當有序推動土地流轉。但目前土地流轉尚存在問題:轉出與轉入信息不對稱,轉出戶難以尋找流轉下方,而轉入方苦于一家一戶地談判;流轉合同簽訂的日期較短且租金往往多年不變,不利于農戶擴大對土地的投資進而獲取更高收益;土地流入方缺少對其農業(yè)經營能力的評估,盲目擴大規(guī)模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為了有效推動土地流轉,鄉(xiāng)鎮(zhèn)級相關部門應當提供專業(yè)的信息匯總及農戶對接的流轉服務組織,完善流轉機制。在財政方面加大財政支出,使得到城市從事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并穩(wěn)定下來的農戶享有當?shù)鼐用竦幕颈U戏?。同時,為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提供貸款資金支持,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2)土地轉入對低收入組農戶的扶貧效果良好,有效地縮小了轉入戶之間的收入差距。但土地轉入對于高收入水平的農戶而言發(fā)展?jié)摿Σ蛔?,原因是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缺少農業(yè)技術支持與可靠的銷售平臺。而合作社不僅通過減少采購物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生產成本,還為技術培訓和技術示范活動的定期舉辦提供了平臺。農業(yè)科學技術的推廣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因此應該加強農民的合作意識,推動農戶紛紛加入合作社。就本區(qū)域而言,有必要加快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經營模系,打造具有鄉(xiāng)村特色的高質量農產品品牌。
參考文獻
[1]李海玉.新農村建設視域下的河南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2):166-169.
[2]黃花.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回顧、反思與展望[J].新西部,2020(5):81-86.
[3]吳世德.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4]冒佩華,徐驥.農地制度、土地經營權流轉與農民收入增長[J].管理世界,2015(5):63-74+88.
[5]龔曉紅.統(tǒng)籌城鄉(xiāng)背景下重慶市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6]劉遠風.農戶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3):17-25+39.
[7]秦山平,周寶同,后學峰.重慶市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貢獻分析:基于重慶市永川區(qū)青峰鎮(zhèn)農戶調查[J].咸寧學院學報,2012,32(5):10-12.
[8]許彩華,余勁.“三權分置”背景下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分析:基于糧食主產區(qū)3省10縣的農戶調查[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8-27+162.
[9]韓菡,鐘甫寧.勞動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對于當?shù)剞r民收入分配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1(4):18-25.
[10]李成明,孫博文,董志勇.農戶異質性、農地經營權流轉與農村收入分配: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shù)據(CFPS)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2019(8):26-33.
[11]郭君平,曲頌,夏英,等.農村土地流轉的收入分配效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8,28(5):160-169.
[12]張靜.建國初期鄉(xiāng)村地權流轉的社會經濟效應考量:以長江中下游6省為例[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4):56-62.
[13]韋惠蘭,祁應軍.基于分位數(shù)和OLS回歸的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1):40-47.
[14]張西勇.魯西北平原農村土地流轉現(xiàn)狀及問題與對策:基于聊城市29個村莊的調查[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0(5):103-109.
[15]高夢滔,姚洋.農戶收入差距的微觀基礎:物質資本還是人力資本?[J].經濟研究,2006(12):71-80.
Impact of Land Transfer Scale on Farmers' Income Gap
Zhang Xinyu,Wang Yunqiu
(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survey in Chiping District,Liao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the impact of land transfer on farmer household incom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and a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scale of farmer transfer land The effect of income level on rural households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coeffici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fer of land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farmers' income,but as the income level increases,the marginal benefit of land transfer gradually decreases,which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ransfers.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land transfer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Key Words:land inflow,income distribution,quantile re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