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摘要】更好地進行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是如今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诿绹Z言學家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整本書閱讀指導的教學,可以建構為:建立基礎認知,架構同一共性空間;切換閱讀方法,打造獨特讀者空間;建立多元評價,搭橋豐富類屬空間;資源開發(fā)利用,形成多元獲得空間的模式。從而使教師指導更有方向,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穩(wěn)步提升的效果。
【關鍵詞】概念整合理論? ?整本書閱讀指導? ?教學建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生閱讀指導方面有明確要求: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2019年全面啟用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對整本書閱讀學習有明確導向。如何更好地進行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是如今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引領學生走進經(jīng)典、品味語言、積累語文知識的重要實踐方式。
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教學與單篇課文的講讀教學不同。因其篇幅長、人物多、結構復雜、信息量大、線索多元等特點,故對其進行指導教學時,應根據(jù)其獨有特點進行設計。
如何根據(jù)整本書閱讀的特點,發(fā)掘文本內(nèi)涵、領悟文本價值,建構有效的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范式呢?概念整合視域下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建構的探索和實踐由此產(chǎn)生。
一、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Fauconnier提出的。最初來源于Lakoff和Johnson在其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該理論關注了動態(tài)的知識創(chuàng)新,進而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概念世界。20世紀90年代,F(xiàn)auconnier進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該理論為人類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新概念產(chǎn)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釋。
Fauconnier認定:人類認知結構從范疇化和概念化看是一種心智空間(mental space)。認知主體的心智空間有至少4個不同的空間形成,即輸入空間I(Input I)、輸出空間II(InputII)、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間(blended space)。以上4個空間通過思維映射彼此產(chǎn)生聯(lián)系,在相關提取信息的過程中相互整合,形成創(chuàng)新的、富有想象力的層創(chuàng)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并共同構成概念整合網(wǎng)絡(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二、概念整合視域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建構
根據(jù)整本書閱讀的獨有特點,筆者把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的內(nèi)容設計進行基于“概念整合”理論下各部分空間認知的整合梳理,形成以下教學模式:
(一)建立基礎認知,架構同一共性空間
整本書閱讀有著篇幅長、人物多、結構復雜、信息量大、線索多元等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jù)這些特點,對文本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即通過簡介、導語、作者、寫作背景、目錄等部分,從整體上對文本的內(nèi)容、寫法、特色、感情基調(diào)、情節(jié)框架進行把握,形成文本空間與讀者空間的共鳴。
1.以關注導讀板塊為抓手
引導學生關注書中簡介、導語、序言、作品介紹、目錄等導讀板塊,整體了解此書的內(nèi)容概要、寫作背景、情節(jié)框架、文本價值、文學地位,從而縮小文本空間與讀者空間的認知距離。
2.以發(fā)掘隱藏信息為依托
教師應擅于發(fā)掘文本的內(nèi)涵信息進行教學指導。特別是敘事類文本,其內(nèi)容大多為作者個性意志的體現(xiàn),作者生平、寫作特色、時代背景等,都屬于文本的隱藏信息。教學時,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從發(fā)掘文本隱藏信息入手,習得文本內(nèi)涵,形成文本、讀者空間的初步進行對話。
如在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了解作者生平的學生更易與文本空間產(chǎn)生共鳴;指導閱讀《水滸傳》時,了解故事時代背景的學生,就能較快與文本空間進行對話。
(二)切換閱讀方法,打造獨特讀者空間
整本書閱讀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學生閱讀過程中,會對書中的信息從感知、獲取、欣賞、分析、思辨,到理解、獲得、梳理、整合、總結,從而形成對文本的主體體驗。因學生的個體差異,其對文本的獲取、感悟、理解能力不同,對文本的思維體驗也有所差異。所以,如何有方法、有方向地引導學生形成豐富獨特的讀者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需要教師在閱讀指導時,基于不同文本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及時切換適切的一種或多種閱讀方法,使其在閱讀過程中用不同方式理解不同題材特點的文本,從而拓寬讀者思維空間,更好地與文本交流,基本閱讀方法如下。
1.探索式閱讀
以質疑為主要方式的閱讀方法。在對文本“質疑—探索—理解—答疑”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質疑標題、情節(jié)、人物、內(nèi)容、關系、知識、背景、結論等,從而豐富讀者的求知空間,以此獲得關鍵信息、深入理解文本、構造文本框架體系,形成初步認知體驗。如閱讀《西游記》時,學生可先對章節(jié)標題進行質疑,質疑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疑問進行猜測、答疑,從而使此后的閱讀過程成為自我答疑驗證的過程,豐富讀者思維空間。
2.想象式閱讀
讀者空間與文本空間的深入對話。讀者對文本的內(nèi)容、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環(huán)境、畫面、關系、情感等方面進行獨特的想象加工,從而建立起一種嶄新的心理認識,形成獨特的想象空間的閱讀。一般適用于童話、神話、小說等敘事類文本閱讀。如閱讀《城南舊事》時,教師可以用獨白想象法,通過深入閱讀,感受人物內(nèi)心情感,形成充滿真情的獨白想象;閱讀《海底兩萬里》時,教師可以用畫面想象法,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故事場景,再造曲折奇險的動人情節(jié),形成豐富多彩的畫面想象;閱讀《中國神話故事》時,教師可以用身臨其境法,引導學生把自己代入當時的環(huán)境,助推學生通過想象感知神話故事奇幻的特點。
3.持續(xù)式閱讀
從書本的第一篇章開始按順序進行閱讀,并每天規(guī)劃好閱讀的時間,便是持續(xù)式閱讀。持續(xù)式閱讀能培養(yǎng)讀者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感知閱讀方式,能更好地使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內(nèi)涵。一般適用于情節(jié)前后聯(lián)系的連續(xù)性文本。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
(三)建立多元評價,搭建豐富類屬空間
有效的評價是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的積極手段,是教師改善教學方式的甄別途徑,也是有效連接文本空間與讀者空間,使學生與文本更好地產(chǎn)生共鳴行為,形成豐富類屬空間的橋梁。評價效果的優(yōu)良,直接關系到閱讀類屬空間形成的好壞。因此,筆者通過實踐總結了以下整本書閱讀指導的評價模式。
1.評價目的多維提升
以評價作為檢查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手段,目的是診斷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積累能力;以評價作為輔助學生提升各項閱讀能力的推進器,目的是促進學生閱讀、欣賞、理解、判斷、選擇、總結、提煉、再造等閱讀能力的提升;以評價作為學生進一步閱讀的內(nèi)驅力,目的是促使學生以評價結果為標準,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及目標達成能力,以此形成以多種維度進行閱讀能力提升的評價目的。
2.評價標準多種角度
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文本問題特征,不同年段語文素養(yǎng)需求,設計適切的評價標準。特別在對閱讀習慣、閱讀時長、閱讀質量、閱讀方法、閱讀收獲等方面進行評價時,教師應充分尊重讀者的個體差異性,多角度、多主線、多方位地進行評價。
3.評價主體多元互動
以教師、學生、同學、家長等作為多元互動評價主體。以教師測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助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閱讀,及時反思,構成全新的類屬空間。
4.評價方式多樣綜合
進行閱讀評價指導時應根據(jù)文本特點及學生情況,選取文本的關鍵情節(jié)、重點部分,制定適切的評價方式。如按照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閱讀打卡單評價、朗讀能力評價、詞語積累評價等;按照中年級年段特點,采取閱讀記錄單評價、默讀能力評價、復述能力評價、摘錄能力評價等;而高年級則可采取自讀導學單評價、速讀能力評價、提煉能力評價、創(chuàng)編故事能力評價、閱讀收獲評價等。
(四)資源開發(fā)利用,形成多元獲得空間
獲得空間的形成,需要文本空間、讀者空間和類屬空間三維空間相互映射,是讀者對文本的整體認知與能力獲得。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更為豐滿、多元的獲得空間,需要引導學生有效利用以下四類有效閱讀資源。
1.文本資源深度引用
根據(jù)閱讀的整本書籍,對作家或此類文本進行深入發(fā)掘,以點帶面深度發(fā)掘同類文本資源,充實獲得空間。
2.學校資源開發(fā)運用
教師、學校積極為整本書閱讀創(chuàng)造適切條件,如開放圖書館、開設閱讀課程、組織閱讀交流、開展閱讀活動、精選閱讀教材、促進閱讀生成、展示閱讀成果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社區(qū)資源借鑒利用
利用學校周邊及社區(qū)的有效閱讀資源。如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宮等助推學生閱讀實踐,豐富學生閱讀活動。
4.融媒體資源廣泛采用
運用電視、網(wǎng)絡、報刊、廣播等不同媒體,對學生正在閱讀的書籍的情節(jié)、人物等方面有選擇地全面整合。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知覺等方面對所閱讀的文本形成全新的認知體驗,豐富讀者的獲得空間。
三、結語
總之,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教學若能基于概念整合理論進行建構,根據(jù)建立基礎認知,抓住讀者與文本的認知空間關系,架構同一共性空間,通過切換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共鳴,形成獨特讀者空間,并以多元評價為媒介豐富類屬空間,最后通過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形成豐富的獲得空間,必能引導學生生成豐滿、多元的層創(chuàng)結構,引領學生更好地走進經(jīng)典、品味語言、積累語文常識,真正提升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婧.概念整合視角下美劇《老爸老媽浪漫史》委婉語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19(7).
[4]尹鉑淳.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小品幽默言語解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