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連,馬雅敏,李惠詠
(1.麗水市農作物站,浙江 麗水 323000;2.縉云縣植保植檢站,浙江 縉云 321400;3.縉云縣舒洪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浙江 縉云 321400)
茭白是浙江省麗水市的主要當家蔬菜,現(xiàn)有栽培面積6 840 hm2,但是多年連續(xù)種植,引起了茭白病蟲害頻發(fā)、土壤有機質含量過高、土壤酸化、茭白秸稈難于處理、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困境,麗水市農作物站在縉云縣開展了單季茭白—馬鈴薯輪作免耕栽培模式探索,該模式的特點就是單季茭白栽培后,一改原來地塊的冬季空閑,將擱田變成旱作,通過開挖排水溝,再栽培一茬馬鈴薯。應用該模式能充分利用茭白秸稈,可有效減少茭白病蟲害,明顯改善土壤質量,減緩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等一系列問題,不僅提高了經濟收入,也具有較好的生態(tài)及社會效益。現(xiàn)將該模式技術要點介紹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茭白于5月上中旬定植于大田,9月上旬—10月中旬采收。馬鈴薯一般在1月中下旬播種,4月下旬—5月上旬收獲。通過實踐,單季茭白—馬鈴薯輪作免耕模式每667 m2可收茭白2 250 kg,產值9 000元;馬鈴薯每667 m2產量為1 200 kg,產值4 800元。全年667 m2產值約13 800元,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且該模式可明顯改善土壤品質,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以及土壤酸化程度等,減輕水體富營養(yǎng)化。
單季茭白可選擇本地品種美人茭,晚熟品種十月茭、金茭一號等[1]。
在單季茭白采收時,篩選出符合本品種特征的茭墩進行標記,剔除掉茭田中的灰茭、雄茭和品質差的茭墩,于單季茭白采割完畢后,將標記的茭墩挖起,用刀切分成若干小墩,每小墩含1個老薹管,按株行距30 cm×30 cm寄植于秧田,寄植茭墩成活后每667 m2秧田施復合肥10 kg,以促進種苗分蘗[2]。
馬鈴薯采收結束后,即開始翻耕、整地及茭白定植,采用寬窄行定植模式,大行距90 cm,小行距40 cm,株距40 cm,每穴栽植3株,每667 m2栽2 500穴左右。
在茭白定植10 d后,每667 m2施用尿素5 kg、復合肥10 kg,以促進茭白活棵分蘗;以后視植株長勢每隔15 d施肥1次,共施肥2~3次,每次667 m2施尿素8~10 kg、復合肥20 kg;孕茭前20 d停施,視孕茭后情況施用孕茭肥1次或不施,孕茭肥為每667 m2施復合肥15 kg,可促茭白粗壯,產量提高。茭白田在分蘗期前,宜保持淺水3~5 cm,待分蘗結束后水層加深到5~10 cm,待孕茭時升高至20~30 cm,以促進孕茭,并提高茭白品質和產量[2]。
單季茭白田較易發(fā)生的病蟲害有銹病、胡麻葉斑病、紋枯病及二化螟、長綠飛虱等,需采取科學預測、綜合防治措施。
2.5.1 農業(yè)防治
及時去除茭株基部老、黃、病葉及無效分蘗,改善株間透光條件,抑制病害發(fā)生。
2.5.2 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措施防治茭田蟲害,首選安裝殺蟲燈和二化螟性誘劑,每2 hm2茭白田安裝1盞殺蟲燈,每667 m2茭白田懸掛1個二化螟誘捕器,可有效減少二化螟、長綠飛虱等蟲害的發(fā)生。
2.5.3 藥劑防治
銹病發(fā)生初期用50%吡唑醚菌酯3 000倍液,或12%萎銹靈1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 d噴藥1次,輪換用藥2~3次;其中戊唑醇、己唑醇、三唑酮(粉劑)等對茭白較易產生藥害,應禁止使用。胡麻葉斑病在發(fā)病初期可用45%咪鮮胺2 000倍液噴霧防治。二化螟幼蟲孵化期用20%氯蟲苯甲酰胺3 000倍液或2%甲維鹽1 500倍液噴霧防治1~2次。長綠飛虱用10%吡蟲啉2 000倍液或25%噻嗪酮1 000倍液防治1~2次[3]。
單季茭白在9月上旬—10月中旬,茭肉明顯膨大,葉鞘兩側微微張開、茭肉稍有顯露時應及時采收。
茭白采收時,以及采收完成后,茭田需及時排水,收集茭白秸稈,就近堆放在田園附近,便于栽培馬鈴薯時覆蓋秧苗使用,同時滿足多余茭白莖稈還田及馬鈴薯栽培免耕之需。
選用生育期適宜、品質優(yōu)、產量高的品種,如新佳2號、本地大洋種等。
茭白采收后,及時排干田間積水,進行擱田,泥巴結塊變硬后,利用開溝機器進行開溝做畦,一般按畦寬150 cm、溝寬20 cm開溝做畦,溝深視田塊情況而定,開溝深度至少應在10 cm以上,挖出的溝土堆放在畦中央,使畦面微呈弓背形,以便于排水,溝畦整好后等待馬鈴薯栽培。
在播種前先剔除病薯、爛薯、裂薯、無芽眼種薯,對較大塊種薯按芽眼分布情況進行切分,切成30 g左右的種塊,確保每塊種薯上有1~2個健壯芽眼,切好后放在陰涼處晾干及傷口愈合,然后進行播種[4]。
當氣溫穩(wěn)定超過7 ℃時,麗水市一般為1月中下旬,即可播種。每畦種4行,邊行距溝沿15 cm,株距40 cm,每667 m2播種密度約4 000穴,每穴擺放1塊種薯。擺種前先清理一下畦面的雜草,擺種時把種薯稍用力下壓,使芽眼接觸土壤,播種完畢后,覆蓋茭白秸稈。茭白秸稈可以粉碎覆蓋也可直接覆蓋,覆蓋需均勻、平整,覆蓋厚度要求在10 cm以上,如有條件也可覆蓋薄膜保溫,促進提早發(fā)芽。
3.5.1 追肥
馬鈴薯是喜鉀作物,對鉀肥需求量較大。茭白田有機質含量高,N、P肥充足,Ca、K肥缺乏,輪作馬鈴薯時可適當少施氮、磷肥,增施鈣、鉀肥;因多年連作后的茭白田肥力充足,可不打底肥,適量減少追肥。出苗后,每667 m2用尿素5 kg加45%硫酸鉀復合肥10 kg,對水稀釋后澆施幼苗;現(xiàn)蕾期每667 m2用尿素2.5 kg加硫酸鉀復合肥10 kg,對水澆施;塊莖膨大期每667 m2施硫酸鉀復合肥15 kg,以后可用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60 kg噴灑葉面,每隔7~10 d噴1次,共噴2~3次,以防植株早衰和促進塊莖膨大。
3.5.2 水分管理
茭白田塊一般土壤比較濕潤,無需特意灌水保濕。若遇到極端干旱天氣,應采用小水順畦溝灌,使水分慢慢滲入畦內。馬鈴薯生長中后期,應防止田間積水,導致薯塊腐爛。雨水較多時,應及時疏溝排水。如遇干旱,可在傍晚進行澆水,但次數(shù)不宜過多。
3.5.3 控苗
在薯秧封行后,每667 m2用15%多效唑70 g,對水60 kg噴施,以抑制葉片生長,促進結薯。
3.5.4 除草
為防后期雜草滋生,需在早期封行前,進行人工除草。
馬鈴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瘡痂病、青枯病、黑脛病和環(huán)腐病等,蟲害主要有小地老虎、金針蟲等。在單季茭白—馬鈴薯水旱輪作模式下,春播馬鈴薯病蟲害一般較少發(fā)生,可噴施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甲霜靈·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進行病害預防,重點要做好種薯篩選和消毒工作。
4月下旬,待馬鈴薯大多數(shù)葉片變黃時,開始收獲。馬鈴薯覆蓋秸稈栽培模式下,采收十分方便,只需撥開茭白秸稈撿收即可。采收后及時出售,來不及出售的馬鈴薯需放在通風避光處,以防止馬鈴薯變綠,影響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