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學(xué)校G1902班
你的遠方,是哪里?
是神秘圣潔的世界屋脊,還是繁華喧囂的地球另一端?是嫦娥獨居的廣寒宮,還是宇宙黑洞的另一端?
但我的遠方,一定是那個80年后仍能滿面笑容擁抱世界的自己,是歷經(jīng)一生努力,終將到達的生命極限。我的遠方,將不是絢爛空間中,我的足跡所至之處,而是時間長河里,我終將到達的生命終點。
庚子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國工程院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站在了戰(zhàn)斗第一線。鐘南山出身醫(yī)學(xué)世家,年輕時北上京城,壯年時漂洋過海只為求學(xué)。無論是面對SARS疫情還是新冠肺炎疫情,危急關(guān)頭他都挺身而出,南下北上、連線海外指導(dǎo)抗疫,其基于仁心仁術(shù)發(fā)出的聲音振聾發(fā)聵,拯救無數(shù)生命,國人贊他“國士無雙”。李蘭娟由浙江鄉(xiāng)村的一名赤腳醫(yī)生,奮斗成醫(yī)學(xué)泰斗,這位嬌小溫柔的女性,不顧危險不顧高齡堅守武漢60天,直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凱旋時,同行高呼“女神”為其送行。
危難時刻,我們終于明白,那些仗一張漂亮臉蛋,就去往所謂遠方,逐步將國籍更改、將家遺忘的人,不能被稱為“女神”“男神”,而那些能堅守初衷、以一己之力承載人類命運、守護民族前途的人才是“神”,是人民的守護神!
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皆是于去往時間遠方的路上,播下花種、灑下汗水,擁有希望能使精神之花永不凋謝。
屈原知道追求理想,雖“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仍“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為堅持操守、信念而決絕赴死,終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董存瑞舍自己年輕之軀,換戰(zhàn)友前行坦途;袁隆平一生埋首田間地頭,研究出雜交水稻,推廣至全世界,帶領(lǐng)十多億人走出饑餓。
希臘城邦早在兩千年前已隕滅,羅馬帝國也已成為昏黃史籍上的一頁。但古希臘之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建筑,羅馬之律法、基督教,卻跨越時空仍生生不息,至今還深刻影響歐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一座城,一個國,它可以被摧毀,但其有頑強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將會使城市文明永恒不朽。
我們一生都在行至?xí)r間遠方的路上。
雖有人感慨“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但也有人精神抖擻地“站在每一座峰頂,向往更高的山峰”,更有人豪邁地高歌道:“踏遍青山人未老,風(fēng)景這邊獨好。”
道阻且長,是風(fēng)景還是荒蕪?僅取決于每個人懷著怎樣的信念去闖。時間公正而無情,當(dāng)我們走到自己的生命盡頭時,它會用歷史給出一份評價。
創(chuàng)作感言:
最開始說起遠方,我想到的就是空間上的遠方。因為喜歡天南海北地去旅游,所以我對空間的轉(zhuǎn)換一直充滿了向往;再者,受父母的影響,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了要出國留學(xué),把遙遠的大洋彼岸的學(xué)府作為奮斗目標(biāo),我覺得那就是遠方!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改變了對“遠方”這個詞的理解。這次抗疫中有兩個人格外吸睛,一位是被冠以“國士無雙”的鐘南山院士,一位是李蘭娟院士。鐘院士到了遠方嗎?到了,他出國留學(xué)數(shù)年,但最終還是回到家鄉(xiāng),回到空間上的原點。李蘭娟院士則是除了偶爾出國交流之外,一直扎根在浙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院士。但絕無人敢說,他們是在原地踏步,因為他們在醫(yī)學(xué)的道路上已經(jīng)走得很遠很遠。于是我突然明白過來:空間上的遠方是無意義的,真正的遠方,是經(jīng)歷世事、豐富學(xué)識、沉淀精神后的自己。是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在時間里成為強者。那些走過的路,看過的書,都是在時光的路上撒下的花種。等我們到達時間的遠方,那些花兒早已盛開,或美麗或丑陋,或盛大或貧瘠,都是自己種下的。
基于這一頓悟,我給文章定下了主題:對于個體而言,時間上的遠方比空間里的遠方更為重要。雖然每一個人都會走到時間的遠方,但并非每個人都能走到人生的遠方,尤其是要走到事業(yè)成功的遠方——那必定是一段艱辛的歷程。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一個文明同樣如此!
我又想起那一個又一個湮沒于歷史塵埃之下的古老文明,它們分明就在原地,但那些智慧和光明已照亮了漫長的時光。
遠方固然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可能是指空間的遠方,也可能是指歷史發(fā)展的遠方,但它更是現(xiàn)實與夢想間的距離,實現(xiàn)了夢想,你就到達了遠方。
厘清了這些概念,我就動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