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玲
摘 要:中國漢字按其構(gòu)造分為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它們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綜其遺美糅合薈萃,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韻味和風格。在識字施教上,就要依據(jù)它們所具有的不同形式的美進行教學,提高識字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漢字;造字法;教學
漢字承載著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著炎黃子孫的文明、智慧,漢字具有形體美和豐富含蓄的意蘊。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如果教師采用“讀、說、寫”的機械模式進行教學,就會抹殺兒童的學習興趣,違背“以人為本”的教學規(guī)律,使孩子身心健康、思維的發(fā)展、智力開拓、審美情趣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中國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綜其遺美糅合薈萃,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韻味和風格。我們在識字施教時,就要依據(jù)它們所具有的不同形式的美進行教學,提高識字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重視象形字的外形美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就是“象形”。其實象形就是一幅幅簡潔、生動明了的圖畫,它折射出華夏人民獨特的思維方式,積極的審美情趣;也折射出華夏民族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象形字大都設置在低年級。低年級學習的思維具有直觀、具體、形象的特點,那么在教學中就要充分發(fā)揮象形字的外形美,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與參與意識,使他們輕松愉悅地學習。例如,在教學“月”時,這個字出現(xiàn)在教材《小小的船》中。講課開始,用多媒體演示藍藍的天空,然后一輪金黃色彎彎的月兒升起來了。畫面清新、動人,使學生置身于明朗的夜空中,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月亮上。這時老師讓學生說一說月亮像什么,孩子們會展開想象的翅膀,說出生動形象的句子,這樣使學生對月亮的外形有了清晰、透徹的認識。接著多媒體演示月的過程,學生知道了“月”與天空中的月是一脈相通的,抽象的符號“月”已被熠熠生輝的明月所代替。無需教師作過多的講解,學生對月的音、形、義已準確理解。所以在象形字的教學中,一定要抓住它固有的外形美,通過彩圖、幻燈、實物、多媒體等還原漢字的本來形象,呈現(xiàn)給學生一幅幅真實、絢麗、有趣的圖畫,引導學生在漢字的外形美中感悟漢字。
二、理解指示字的方向美
指示字既融合了象形的直觀,又具有了指示的抽象。它重在用抽象符號進行提示。如何使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符號,就要抓住指示字的方向美,漢字中的方向美給人以啟迪,使學生思維有了目標,在他的中樞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種輕松滿足的感覺。他們的中樞系統(tǒng)產(chǎn)生興奮、快樂的情感,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從而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感受。
例如教“上、下”兩字,可先出示兩幅圖畫,“一個小朋友在上樓梯,一個小朋友在下樓梯”。提問學生:這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引導:我們以樓梯為界限“一”,那么人在樓梯的上面就是“上”,在樓梯的下面就是“下”。通過畫面的觀察,語言的分析,指示字的方向美也就呈現(xiàn)出來,通過認識指示字的方向美,可以使學生逐漸掌握識字規(guī)律,形成識字能力。
三、領(lǐng)悟會意字的意境美
會意字其字體形象而靈動,富有生活氣息。尤以部件組合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意境美,使枯燥的學習變成了一種美的欣賞、情感的熏陶。
例如,教學“采”時,首先出示圖畫:一個小姑娘在摘取樹上的蘋果。圖畫色彩艷麗,造型生動。學生的視覺一下子集中到圖上,然后讓學生說說小姑娘在干什么,繼而展示一個古時的“采”字,最后發(fā)展演變至今的“采”,引導學生以圖到字發(fā)現(xiàn)“采”的上半部分就是手,下面的“木”表示手在樹上采摘東西。這是一個多么和諧的演變、巧妙的組合、動感的字體,這一切都蘊含在人物動作與事物相結(jié)合的意境中。使學生在欣賞、品味的過程中認識了“采”,記憶了“采”。
四、采掘形聲字的趣味美
創(chuàng)造了能夠標音的形聲造字法后,漢字就大量造出來,滿足了記錄語言的需要,為漢字的發(fā)展開辟了較寬的道路。形聲字的形符表示其意義,聲符表示其讀音。形聲字由其特殊的造字方式?jīng)Q定了其必有規(guī)律可循。我們在教學中就要采掘規(guī)律中的趣味性。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上發(fā)揮主體作用,才能寓教于樂。例如:出示一組具有相同聲旁的形聲字,根據(jù)形旁的不同編順口溜?!安輧呵嗲囫R兒壯,最愛女子是媽媽,張口就問你好嗎?小蟲爬來是螞蟻,大王頭上戴瑪瑙,石頭蓋起大石碼頭”。順口溜識字幽默詼諧,形象地展示了形聲字的趣味性,學生樂學易學。
中國漢字在創(chuàng)造中凝結(jié)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規(guī)律認識。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利用漢字本身具有的美,讓美的因素滲透到我們的識字教學中,讓學生不僅認識了漢字,更受到了美的教育。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