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縣胡集實驗小學)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有這樣明確的表述:“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有效利用文本中的空白資源,予以合理的補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文本恰當?shù)牡胤竭M行補白呢?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蓖ㄟ^文首補白的方式巧妙導入新課,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課文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它往往與文本的內(nèi)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提及文章的要點,或點明文章的中心。但它不可能把文章的全部內(nèi)容提示出來,所以,教學時我們就可以抓住課題留白,找準切入點,精心設計揭題解題思路,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有一篇充滿濃濃的人文情懷的文章——《放小鳥》。講的是姑媽送“我”一只小鳥,“我”非常喜歡,“我”把它養(yǎng)在籠子里,可是小鳥不吃不喝,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思想斗爭,“我”決心放小鳥回家。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寫下“小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在“小鳥”前填上動詞,“捉小鳥”“逗小鳥”“送小鳥”……孩子的主體意識在我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fā)揮,答案也異彩紛呈。而課題“放”小鳥是何用意呢?此時我揭示課題,讓大家針對這個課題提出疑問,引導他們二次拓展?!罢l放小鳥?為什么放小鳥?”孩子們很好奇,都迫不及待地想進入課文去看個究竟。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誘發(fā)了他們積極讀書思考,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有的課文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給學生學習造成困難。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我常用背景介紹導入新課。向學生補充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寫作目的等資料,為學生學習課文、突破一些疑難問題助一臂之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七律 長征》一課,課前可以發(fā)動學生查找閱讀有關的背景、故事、時間等,也可以放有關的影片資料等。這樣讀詩的時候,學生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許多動人的畫面,想到許多長征的英雄,理解紅軍戰(zhàn)士長征途中的大無畏精神,體會長征勝利的歡悅之情,朗讀時感情的把握會更到位。這樣的導入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課文情境,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狀態(tài)。
古人云:文有不言者。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無字處皆有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善于挖掘文本中精彩的“留白”,挖掘課文言而未盡之處,依托課文找準訓練點,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從而呈現(xiàn)一個精彩紛呈的課堂。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在第四節(jié)的結尾部分有這樣一處:“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們學校的司老師在教學這一處時,便抓住句末的省略號,引導學生仿照句式接著說下去,學生的思維很快地被激活了。因此,課堂上“生成”了一個個精彩而靈動的發(fā)言。有的說:“小鳥飛過來,告訴我遠方發(fā)生的新鮮事。”有的說:“小蝦游過來,告訴我新交了好朋友。”還有的說:“蝴蝶飛過來,告訴我翩翩起舞的樂趣?!焙⒆觽兊南胂蠖嗝雌嫣匕?!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不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優(yōu)美絕倫的語言和獨具匠心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加深了對語言本身的印象,增強了語言積累的效果,同時也理解了這個省略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作者或教材編輯者,由于構思煉意、布局謀篇的需要,常常在敘述事情發(fā)展的過程中,省略一些情節(jié)。教師若能挖掘補白,就能使內(nèi)容更豐滿。
例如,《誠實的孩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媽媽叫他給姑媽寫信,承認自己說了謊。過了幾天,郵遞員送來姑媽的回信。姑媽在信中說,你做錯了事,能自己認錯,是個誠實的孩子?!边@里就隱含了一個情節(jié)空白:列寧給姑媽寫了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怎樣?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nèi)容來進行想象。此處空白,由于學生在這方面的體驗較多,思維的火花會一下子被點燃。經(jīng)過合理的填充,學生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從而呈現(xiàn)出一個極具生命力的閱讀課堂。
好文章的結尾正如林紓所言:有一種“似斷非斷,似了非了”的感覺。而這“似斷非斷”“似了非了”處,也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將課文引向深處、引向課外延展的最佳處。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篇目可以在結尾處再唱續(xù)曲,再寫續(xù)篇。比如,人教版教材中《去年的樹》一文,文字樸實、流暢,故事性強,如果過分分析,必將破壞文章的美,淡化情感。因此,在學生初步感受的基礎上,可以抓住最感人的細節(jié),即文章的結尾部分,讓學生在鳥兒凝視燈火、苦苦尋找樹的影子、繼而為樹唱歌的細節(jié)描寫中,體驗鳥兒的心情,在憂傷的音樂聲中寫一寫:此時此刻,鳥兒會唱些什么?會怎樣唱?假如鳥兒不唱去年許諾的歌,會唱什么歌?學生說:鳥兒也許會唱關于人類伐木的歌;也許會唱環(huán)境保護的歌……通過這樣的補白拓展,學生的體驗在交流中不斷碰撞,不僅展現(xiàn)了體驗的豐富性,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空白資源無處不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巧妙挖掘文本的空白資源,并在課的開始部分、新授部分和結尾部分進行巧妙補白,把“補白”的全過程貫穿于每一個課堂環(huán)節(jié)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打造一個精彩而靈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