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露
普洱市第一中學,云南 普洱665000
明清易代之際,政權更迭、社會動蕩,詩壇亦風云變幻,產(chǎn)生了晚明詩風整體性嬗變的現(xiàn)象。一位在離亂中成長起來的女詩人柳如是則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時代的變化。柳如是被人譽為晚明才女之首,在明代詩壇上享有盛譽。晚明女詩人柳如是雖出身青樓,但才華橫溢、赤心愛國,既有姝女本色,又有任俠之氣,充分展現(xiàn)了亂世之際中華女性所具有的獨特風采和人格魅力。在她47年短暫的生命里,其詩風一度嬗變,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為晚明文學增添了一抹亮色,促進了晚明詩學的革新與發(fā)展。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柳如是途經(jīng)半野堂過訪錢謙益,這一事件可以看做是柳如是詩風轉(zhuǎn)變的轉(zhuǎn)捩點。這一年,柳如是已23歲,尚未覓得佳婿,大有“美人遲暮”之感。在友人引薦下,柳如是結(jié)識了當世文壇宿儒錢謙益。在《柳如是別傳》中,陳寅恪先生也將“河東君過訪半野堂”事件作為柳如是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因為這既是錢柳情緣的開端,又是柳如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捩點。
柳如是現(xiàn)存詩214首,其中,后人編撰《柳如是詩文拾遺》收柳如是詩26首,聯(lián)句2句,殘句2句。以“河東君過訪半野堂”事件為其詩歌前后期之分界點,柳如是前期詩作收入詩文集《戊寅草》(106首)、詩集《湖上草》(35首)以及《柳如是詩》(29首);后期詩作主要收入與錢謙益的合集《東山酬和集》(18首),另有作品散見于錢謙益的《有學集》。
通過比較研究柳如是前后期的詩歌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柳如是前期作品呈現(xiàn)出擬古風氣,后期作品則趨于老成瘦硬。柳如是前期詩作走復古路線,宗漢魏盛唐。這一時期,她的社會思想、家國情懷以及人生情懷多是受“云間”“復社”文人熏染而成?!霸崎g派”傾向“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創(chuàng)作理念,提出“文當規(guī)摹兩漢,詩必宗趣開元”。受到“云間派”的影響,柳如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如第一部詩文集《戊寅草》風格上呈現(xiàn)出濃重的擬古風氣。
柳如是后期詩作句法老成,詩功彌深,詩路漸得開闊。在遭遇與陳子龍的情感突變之后,柳如是在友人引薦下結(jié)識了當世文壇領袖錢謙益。在錢謙益的影響下,柳如是不斷完善自身的詩學素養(yǎng),突破了云間派的束縛。兩人在半野堂暢談詩詞之學,興未盡而別。從此,兩人詩詞唱和不斷,他們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收入《東山酬和集》。柳如是與錢謙益結(jié)縭以后,益受錢謙益詩風的影響,漸取法于宋,創(chuàng)作漸顯老成瘦硬之風。錢謙益詩作重推本溯源,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要有真情靈心,還要具有思想深意。
晚明時期,朝廷興廢、民族危亡、文脈垂危。柳如是也同許多晚明志士一樣,企圖以文化的復興來拯救國家與民族的危亡,恢復過去的理想治世。
柳如是前期詩作宗漢魏盛唐,呈現(xiàn)出濃重的復古思想,其實質(zhì)是企圖以文救國,回返古代詩歌中所呈現(xiàn)出的理想的精神世界,從而恢復過去的太平治世。在創(chuàng)作中,柳詩擬古習氣較重,具古風注重含蓄之感、比興之法。例如《初夏感懷》之四:“荒荒慷慨自知名,百尺樓頭倚暮箏”。詩人獨立樓頭,手撫古箏,目極蒼茫,深慨天下。局勢何其艱險,天下幾時太平。全詩可見柳如是巾幗丹心,絲毫不亞須眉。
但是,這一時期,柳如是的復古僅僅是擬古,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形式上?!段煲荨窋M《古詩十九首》,幾乎步趨原唱。如柳詩《邑邑云中鵠》擬《青青陵上柏》,疊詞造句與原作形式相同,所選意象相似,比興之法亦為一脈,與云間派如出一轍。柳氏擬作多著力于仿古,雖語言烹煉但不夠自然流轉(zhuǎn),未能超邁原唱,但柳如是畢竟能融入特定環(huán)境中的憂思別緒及身世之感,文筆細膩、情深意綣。
值得肯定的是,作為一名女詩人,柳如是的詩歌既有慷慨豪邁之作,發(fā)國家之慨,顯英雄之姿;也不乏幽婉纏綿之風,抒一己之深情,顯姝女本色?!逗喜荨穭t更顯運筆自然,獨具機靈。然而,不管是幽婉纏綿,還是慷慨豪邁,復古之風仍貫穿柳氏前期詩作之始終。
柳如是前期的“復古”思想反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卻多為擬而不作,有的只是體制擬古,而思想背離。而后期詩作卻能轉(zhuǎn)向?qū)υ娙藘?nèi)心的自我觀照,顯得流暢而自然,不僅思路開闊,不拘泥于形式,更能把詩人的思想理念融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實現(xiàn)思想與內(nèi)容、內(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
從柳如是結(jié)識當時的文壇領袖錢謙益,在其影響下,柳如是不斷完善自身的詩學素養(yǎng),詩學思想更突破了復古的束縛。柳如是初訪錢謙益,詩人初見,不免贈答,當即寫下投贈詩《庚辰冬訪牧齋于半野堂,奉贈長句》,這首詩遣詞莊雅、用典適切,詩人雖自言崇尚漢魏之風,但已非一味模擬,尚能入宋詩之妙理玄規(guī),嬗變之風可見一斑。陳寅恪對此詩評價極高:“其意境已骎骎進入北宋諸賢之范圍,固非同時復社幾社勝流所能望見”。
事實上,柳如是創(chuàng)作風格的嬗變,在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便已見端倪。這一年,柳如是年21,遭遇被迫與陳子龍分手之傷,深感婚嫁無期,獨自徜徉在西子湖畔,觸景傷懷,頓生美人遲暮之感,一氣呵成《金明池·詠寒柳》一首: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總一種凄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v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云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這首詞是柳如是后期的代表作,也是現(xiàn)存的柳詞中最著稱的一首。陳寅恪評曰:“河東君之作品,應推此詩(指《次韻奉答·誰家樂府唱無愁》)及《金明池·詠寒柳》詞為明末最佳之詩詞”,詞中透露著詩人對自我的觀照。柳如是以柳自況,感懷身世,將人生境遇的改變、自我的感傷與女性的柔媚展露筆端,而詞間透出的女性的自尊、獨立、平等的人格要求使詞格得以升華。
柳如是作詩力求表達內(nèi)心真情實感。柳如是前期詩歌的情感表達多深永之致,感情色彩較后期詩作更為濃烈。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秋,陳子龍作別柳如是再赴京應試,柳如是抱病趕赴渡口送別,揮淚寫下兩首送別詩。在詩里,柳如是大膽地傾吐了自己的情意,言到“念子久無際,兼時離思侵”,意即:我對你的思念無邊無際,無時無刻不在侵襲我的心;今日一別,相見無期,兩心相印,相思更深。如果說這首詩表達了相思之苦,那么另一首則寄托了柳如是對陳子龍的期盼之心:“大道固綿麗,郁為共一身。言時宜不盡,別緒豈成真”。柳如是實屬奇女子,臨別之際,仍不忘激勵心上人,對陳子龍說幾句勉勵的話。柳如是能道出“眾草欣有在,高木何須因。紛紛多遠思,游俠幾時淪”,對于封建時期的女子來說實是難能可貴,才情卓識。
柳如是嫁給錢謙益之后,雖詩功彌深,然情韻卻漸漸消弭,多婉曲感傷之作,特別是其入清以后,創(chuàng)作幾乎停滯了?!稏|山酬和集》,深穩(wěn)老成,已找不到少女的浪漫想象和熱戀時的激情。且看其中一首較富情思的詩中之句:“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正薄寒。此去柳花如夢里,向來煙月是愁端”。這首詩寫于錢柳大婚之前,這時錢謙益對柳如是呵護備至,泛舟湖泊,吟詩作對,身居溫暖的“我聞室”,何來“漫漫”之淚?陳寅恪先生認為:“蓋因當日我聞室之新境,遂憶昔時鴛鴦樓之舊情,感懷身世,所以有‘淚漫漫’之語”。同為感懷身世,較前期之作此詩多了一分含蓄的暗示,少了一分大膽的表白;多了一分歷經(jīng)滄桑的沉淀,少了一分憧憬浪漫的情懷。
柳如是前期詩作語言絢麗大氣,所選意象豐腴旖旎,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也尤為突出。而后期作品鮮妍旖旎之氣大減,老成瘦硬之風彌增,更有清新平淡之作。
柳如是前期的語言風格深受陳子龍的影響。陳子龍對詩歌的色彩十分注重,主張詩歌色彩華艷、豐姿鮮妍的審美特征,他的作品就多有以綺語寫哀思之作。柳如是前期詩作也傾向于此道,文采斐然。且看前期詠物詩一首:“玉階鸞鏡總春吹,秀影旎迷香影遲。憶得臨風大垂手,銷魂原是管相思”。白色石頭砌成的臺階,飾有鸞鳳圖案的鏡子,這些飾物在當時都是富貴之物。溫柔拂面的春風,閨中妙齡女子美麗的身影,這一切旖旎迷離,如夢如幻。這首詩用旖旎華艷的語言,營造出詩人的幸福之感,更直言愛情的歡愉是如此銷魂,又帶來多少相思啊!
同為詠物感懷詩,再看《東山酬和集》中一首奉和之作:“素瑟清尊迥不愁,柂樓云物似妝樓。夫君本自期安槳,賤妾寧辭學泛舟。燭下烏龍看拂枕,風前鸚鵡喚梳頭??蓱z明月將三五,度曲吹簫向碧流”。這首詩是今存柳如是婚后所寫的最早的詩作,詩的語言平淡從容,整首詩安逸舒紆,一改往日旖旎纏綿的愁緒和爭奇斗勝的豪氣,少了前期的絢麗繁復,多了些許淡雅平實。頸聯(lián)寫出了柳如是婚后閑適的生活:秋夜,明月高照,唱罷歌謠,柳如是找來拂塵拂去案上塵土,然后悠閑地躺在床上讀書,清風徐來,攤在床上的書頁被吹亂了,她無心再看書起身尋找自己的簪子;燭光下,錢家養(yǎng)的黑狗走進屋來,瞅著主人的床枕;清晨,鸚鵡叫主人起來梳頭……所寫景物,都是尋常人家再平常不過之物;遣詞造句,也平淡自然。頷聯(lián)更值得玩味:柳如是第一次在詩里用了“夫君”“賤妾”這樣的詞語,表明她已認同了自己相夫教子的身份。
情感是一首詩歌的靈魂。作為詩人,當遭遇情感突變的時候,詩歌創(chuàng)作也成為了柳如是情感宣泄的方式,這個時候柳如是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傳達著她別樣的內(nèi)心情感。
柳如是身世凄苦,好不容易覓得一可托付之人,與陳子龍過了一段幸福安定的時光,然而好景不長,在陳家逼離而陳子龍未予維護的雙重打擊下黯然離去,內(nèi)心產(chǎn)生莫大悲戚。人在極為哀痛悲苦之時,感情尤為豐沛,個人觀念也容易發(fā)生變化,于是有了一系列如《人去也》《人何在》等感人至深的作品。如果說分手之初柳如是的悲戚懷人之詞作是她內(nèi)心情感最直接最感性的體現(xiàn)的話,那不久之后回首觀照所作之詩則是她感情沉淀、反思個人生命歷程的結(jié)果。前者也許更能體現(xiàn)柳如是當時的心境,但后者則能一窺柳如是抉擇后將來的詩歌發(fā)展軌跡。離開陳家之后,柳如是回到盛澤,改名易姓,準備開啟新的人生之旅。和前幾次改名不一樣這一次她連姓都改了,易楊為柳,意取唐傳奇《柳氏傳》“章臺柳”的故事。她還嫌“愛”“憐”“云”之類的名字太脂粉氣也太俗氣,于是改名為“是”,字“如是”。改名事件不僅反映了柳如是放棄過去,以求新生的決心,也反映出柳如是審美觀念的改變。這一改變,促成了柳如是后期詩歌審美取向的改變。
錢謙益在當時政壇頗有清望,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學識淵博且?guī)煼H廣,對宋詩也多有涉獵。柳如是在結(jié)識錢謙益之前,便已對其才學多有耳聞,早生欽慕之心。及至柳如是過訪錢謙益于半野堂,錢謙益對氣度不凡、才貌雙全的柳如是也是一見傾心。兩人當時便在半野堂暢談詩文之學,人生之道,興未盡而別。此后幾日,錢謙益盡地主之誼,攜柳如是游歷山水、切磋詩藝,相互贈答。大概是這個時候,錢謙益為柳如是取了一個新的名號——河東君。及至與錢謙益結(jié)縭,柳如是受錢謙益耳濡目染,詩歌創(chuàng)作背離了“云間派”的教條。
錢謙益詩作重推源溯流。他明確提出:“為詩者有本”,要重視師承?!霸崎g派”詩同樣也是有所本源的,他們秉承“七子派”的復古思想,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擬古詩。柳如是的《戊寅草》《湖上草》便是復古的產(chǎn)物。但在錢謙益看來,七子的“復古”主張并不高明,同“云間三子”一樣,柳如是也流入這樣的弊病。在錢謙益的影響下,柳如是后期的詩作內(nèi)容顯得言之有物,少了前期的旖旎虛華,于瘦硬之中多了一分清新自然。而詩中的情感表達更變?yōu)樵娙俗晕艺媲榈牧髀?,而非遙遠古風的回應。也正因詩人真我情感表達的欲求加深,柳如是即使嫁給了年齡比她大56歲的錢謙益,也用心極深,不乏傾情之作。
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只有在與詩人真實的人生境況相結(jié)合的時候,其情感的表達才最深刻、最真摯,也才更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柳如是嫁入錢府以前,漂泊無依,雖有短暫的安定幸福時光,畢竟好景不長,更落得曲終人散傷心回憶。而錢謙益卻一反陳規(guī),公然以匹嫡之禮迎娶柳如是,自然招致眾人的非議。這種情勢,錢謙益不可能預料不到,但他不以為然,仍笑對鏡臺,堅決以這種方式與柳如是共結(jié)連理。婚后,錢謙益對柳如是愛護有加,物質(zhì)的充裕與丈夫的呵護,撫平了柳如是的傷痛,讓其找到了歸宿感和安全感,詩作自然也少了噴薄的激情與滄桑的苦悶,故而詩風也顯得順從而平淡。及至錢謙益為清之貳臣,柳如是決然離開錢謙益,忙于奔走抗清,展現(xiàn)了一位俠義女子非凡的膽略和對文化的熱愛。
柳如是少時就因才藝出眾、聰慧可人被買入相府,得前朝宰相時時教習琴藝和詩藝。被逐出相府之后,柳如是購一畫舫出沒蘇州文人騷客之地,以藝伎之名接交當時文人志士,相互贈答,互相補取,既促進了自身詩歌的造詣,也革新了詩詞的方向,共同促進了晚明詩學的發(fā)展。待到初訪錢謙益于半野堂,柳如是一點就透,展示了她過人的詩詞領悟力。在錢謙益選編《列朝詩集》之際,柳如是也廣泛涉獵了列朝女詩人作品,并在錢謙益選詩標準的影響下搜摭考訂《閨集》一章。從相府初學到遨游“云間”再到酬唱“東山”,柳如是時時都在主動提升自身的詩學素養(yǎng)。由此可見,柳如是在歷遍世上艱辛,嘗盡人間百味之后,方才漸洗鉛華,成就了今日我們眼中的堅毅卓絕、才情兼?zhèn)涞囊淮排?/p>
作為一個出身凄苦,于滄海桑田中難免知已,一生顛沛流離又才氣超群的女詩人,柳如是在凄風苦雨中一步步走過。而她詩歌創(chuàng)作在她人生經(jīng)歷重大變化的兩個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從時間上來看,詩人柳如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王朝更替的突變期,出于對文化的熱愛,柳如是自然對晚明復興的詩歌難舍難棄。另外,宋詩具有一種盛唐詩中少見的民族的危亡感和時代的深重感,這無疑與他們的情感體驗極為契合。因此,詩風由秾麗入瘦硬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趨勢。這種流向不僅僅反映在柳如是一個詩人身上,也體現(xiàn)在與她同時代許許多多的文人志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