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陰縣第一中學(2115)班
“這簡直是侮辱我的學術(shù)和人格。”面對大學領導的為百度式書籍寫序的要求和朋友那看似為其著想實則為權(quán)勢所迫的規(guī)勸,歷史學家喊出了他的心聲。
這看似簡單的話語背后,是對職業(yè)操守的堅持,更是對良知的堅守。良知不是賦予圣人的高調(diào)道德主義,更不是對普通人的標榜,而是植根于每個人內(nèi)心的道德律令,是維護秩序的規(guī)則底線,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去捍衛(wèi)與守護。
為何搖曳在內(nèi)心的良知之花會枯萎衰?。课蚁胧悄沁^度膨脹的欲望淹沒了她。塞涅卡曾言:“茅草屋頂下住著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著奴隸。”大學領導憑借百度東抄西摘拼湊成了一本書,因為對名聲的貪戀;朋友在一旁勸說,為了附庸權(quán)勢;而歷史學家能夠堅守本心,是因為堅守良知,這成了他對抗社會污濁的武器。這無疑讓我們看到,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堅強的化為怯弱,誠實的化為詭詐,恬靜的化為瘋狂,豁朗的化為陰沉,而良知是維護人性、人道、人權(quán)、人格尊嚴、人的價值的有力武器。
過度的欲望會毀滅良知,而物質(zhì)的貧窮也不是踐踏良知的借口?!帮埵枋筹嬎哦碇?,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泵鎸ξ镔|(zhì)匱乏,古人選擇的依然是義,是堅守良知的道義。而對于物質(zhì)水平已有了極大提高的我們,又有何借口去踐踏良知呢?
良知是生命之美,是靈魂之聲,是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流露出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歷史學家面對權(quán)勢的威逼不改變,面對他人的附和不盲從,堅守良知的底線,走出功利迷霧,我想他會收獲一份內(nèi)心的安寧。我們在良知的熔爐里冶煉自己,讓靈魂受到滌蕩與洗禮,這是對人文精神最好的詮釋。
良知促進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大學領導東拼西湊成一本書,書沒有知識價值,卻需要刊印發(fā)行,甚至如果受到某些附庸權(quán)勢之人的吹捧,還會被再次刊印,這無疑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不僅是個人問題,更反映出學術(shù)造假問題。學術(shù)造假不僅使學術(shù)質(zhì)量問題成堆,還破壞了公平競爭的規(guī)則,更消解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對社會穩(wěn)定及發(fā)展有極大的阻礙作用。
然而現(xiàn)代良性秩序,不能全指望良知去支撐,還需要各種制度與法律來維系。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提到:“道德不能代替技術(shù),又不能代替法律?!币灿袑W者認為,杰斐遜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國民主憲法基礎??梢?,良知可貴,同時也需制度與法律保障。
良知是人類最后的武器,是消解物欲對生命異化的武器,也是我們守望精神世界的武器。無論經(jīng)歷多少波折、困苦和殘酷,人類內(nèi)心的良知,都應亙古如新。
優(yōu)點賞析
《“良知”還是“人情”》,開頭概述材料語言簡練,抓住關鍵,切題迅速,對材料中歷史教授的行為予以肯定和褒揚,表明觀點。緊接著,緊扣材料分析歷史學家不這樣做的危害,下一個自然段從更普遍的范圍分析堅守良知的意義,然后提出堅守良知需要所有人的付出,才能更好地凈化社會風氣。最后申辯讓步,讓說理有力度的同時也有溫度。思路清晰,語言講究,有一定的思想穿透力。
而《良知是人類最后的武器》,則在開頭引入材料之后,用判斷詞對良知進行定義,思路清晰,定義嚴謹。接下來從原因角度分析欲望不能成為泯滅良知的借口,按照從個人和社會的邏輯,分析了良知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倒數(shù)第二段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自我校準,提出社會秩序的維系不能只靠良知,同時非常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文章最后表達對堅守良知的美好期待。全文緊扣材料,分析問題有深度有廣度,講究一定的說理藝術(shù)。